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境走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境,河西走廊,芦苇,群落,盐渍,多样性,走廊。
生境走廊论文文献综述
杨思杰,程勇,古晓东,杨旭煜,杨志松[1](2015)在《泥巴山走廊带108国道两侧大熊猫春秋两季生境选择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于2012年秋季开始至2014年春季连续两年春、秋季共计四次对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活动密集区域的8个主要生境数据进行采集.秋季共采得33个样方,春季采得58个样方.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分析表明,春秋两季大熊猫生境选择具有显着差异性:春季更活跃在海拔1 800 m以上,20°-30°的上坡位,乔木数、郁闭度较小的区域;而秋季大熊猫更偏好较低海拔,郁闭度、乔木数、竹子盖度较中等的区域.Mann-Whitney检验结果表明,泥巴山走廊带108国道两侧大熊猫在海拔、植被类型、坡度、坡位的选择存在显着差异,其余生境因子选择无显着差异.生境选择的差异意味着108国道两侧大熊猫生存环境存在差异,因此在走廊带建设和保护管理中应充分考虑108国道两侧大熊猫生境选择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曹波,刘玉冰,刘美玲,李小军,谭会娟[2](2013)在《河西走廊不同生境芦苇叶表皮微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长于河西走廊地区不同生境的芦苇为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的观察,对其叶片表皮微形态及横切面解剖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芦苇表皮微形态变化中,流动沙丘的芦苇表皮以倒剌和晶体颗粒为主要特征;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地的芦苇有倒刺而无晶体颗粒,但表皮毛和蜡质片层密度很高;盐湖中的材料以乳突为直观特征,除绒毛和蜡质层与固定沙丘的一致外,还具有少量晶体颗粒物;而沙碱地和戈壁的材料也具有乳突,蜡质和绒毛密度都较小,并有少许颗粒物.横切面解剖结构分析显示叶片厚度与叶肉厚度、维管束大小存在差异,大维管束木质部面积/韧皮部面积的变化为戈壁芦苇的最大,沙碱地的最小,高盐盐芦的大于低盐的,流动沙丘的大于固定沙地的.说明芦苇随着自然生境的恶化,叶片以增加表皮附属物及改变内部结构的相对比例来适应环境变化.(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林文芳,彭浩,朱学艺[3](2008)在《河西走廊不同生态型芦苇对极端生境的光合适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芦苇是禾本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典型生境为淡水、含盐的沼泽或湖边。然而,芦苇可适应多种生境条件,并演化为对干旱、盐渍或低温等陆生胁迫环境有较强抗旱性的、具有基因型差异的不同生态型。甘肃省河西走廊荒漠地区(本研究取样主要在临泽县)广泛分(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期刊2008-07-01)
李红[4](2007)在《河西走廊四种生态型芦苇适应干旱盐渍生境的分子进化途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甘肃河西走廊临泽县的四种生态型芦苇—沙芦(DR),重度盐化草甸芦苇(HSMR),水芦(SR),轻度盐化草甸芦苇(LSMR)适应干旱和盐渍生境的分子进化途径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四种生态型芦苇叶片的δ~(13)C值和Na~+含量,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STR)和随机引物标记(RAPD)技术分析了不同生态型芦苇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如下:(1)四种生态型芦苇叶片δ~(13)C值存在显着差异。其中DR的δ~(13)C值最高(-25.933)。其次δ~(13)C值按LSMR(-26.186),SR(-26.405),HSMR(-26.632)的顺序依次降低。DR的δ~(13)C值与其他生态型芦苇之间的差值最大,水份因子可能是影响DR分化的的主要因素。(2)叶片中Na~+含量最高的是HSMR,Na~+含量为22.8667%;Na~+含量最低的是SR,Na~+含量为3.9125%。HSMR的Na~+含量与其他生态型芦苇之间的差值最大,盐分可能是影响HSMR分化的的主要因素。(3)从10对微卫星标记引物中筛选出7对引物共获得38个基因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4个,平均多态性水平为89.5%;四种生态型芦苇的遗传距离在0.06973和0.24613之间。叶绿体基因组非编码区域虽然有较快的进化速度,但本论文中对芦苇叶绿体基因组非编码区的STR分析并不能有效揭示河西走廊不同生态型芦苇之间在多环境因子作用下的进化关系。(4)从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条PCR产物多态性较好的引物进行分析,共获得基因位点106个,其中多态性位点数为106,平均多态性水平为100%;四种生态型芦苇的遗传距离在0.05581和0.34226之间。RAPD的分析结果与本实验室以形态和生理特征对河西走廊不同生态型芦苇的生态型划分标准十分吻合,以RAPD分析芦苇基因组的变异可以有效的揭示河西走廊不同生态型芦苇的进化关系。结合生理和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河西走廊四种不同生态型芦苇的进化方向是:从SR到LSMR到HSMR,最后形成DR。RAPD分析结果显示,DR与其他叁种生态型芦苇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因此,水份可能是影响不同生态型芦苇进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盐分次之。(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7-05-01)
倪永清,李晓明,倪自银,谢宗平,张勇[5](2005)在《河西走廊北山山地不同生境蝶类群落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0-2002年调查了河西走廊北山山地蝶类区系组成,共采集蝶类近700只,分别隶属6科、25属、30种。研究了蝶类生态分布特征及群落多样性,计算分析了不同生境、不同海拔蝶类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种间相遇机率、优势度。结果表明,蝶类的生态分布主要受干旱气候影响,不同生境蝶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由荒漠草原>山地林区>绿洲农田>荒漠地带>高山草甸依次递减。随海拔由低到高,蝶类群落多样性降低。(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宋延龄,李俊生,曾治高,张津生[6](2002)在《甘肃河西走廊不同生境中鼠类群落结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河西走廊不同生境中鼠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在 6种生境中进行了定量调查和采集 ,共获 13种标本 ,隶于 6 (亚 )科 9属 ,其中古北界种类占优势。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6种生境的物种丰富度指数RMargalef在 0 .6 139~ 1.96 89之间 ,Shannon Wiener指数 (H′)为 1.0 6 95~ 1.5 6 0 7,Pielou指数 (J′)和Simpson指数 (D)分别为 0 .72 4 2~ 0 .9735和 0 .2 76 8~ 0 .4 6 83,不同生境的丰富种数量 (N1)变化趋势与H′相似 ,而非常丰富种数量 (N2 )的变化趋势为 :半荒漠灌丛生境 >山地草原生境 >戈壁荒漠生境 >农田生境 >森林生境 >山地半荒漠灌丛生境。降水对不同生境类型中鼠类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起直接的限制作用 ,同时海拔和人类干扰也是影响的因素。(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02年04期)
金自学,宋秉明[7](1995)在《祁连山水源林生境变迁与河西走廊农业综合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具有特殊的水文涵养功能,河西走廊绿洲农业主要依靠祁连山水源林,近半个世纪,由于人为诸因素的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向无序化迈进,直接或间接地对甘肃河西走廊农业发展造成威胁,本文就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保护和恢复祁连山水源林是河西农业综合发展的保证。(本文来源于《张掖师专学报(综合版)》期刊1995年01期)
赵相山,张承烈[8](1994)在《河西走廊芦苇在不同盐渍生境中RuBP羧化酶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盐渍生境中芦苇的RuBP羧化酶结构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芦苇的RuBP羧化酶大、小亚基分子量相同,但盐化草甸芦苇和过渡地带芦苇与沼泽芦苇相比,RuBP羧化酶的亲水氨基酸相对含量增加,疏水氨基酸相对含量降低,酶分子被PCMB滴定的SH基数亦显着减少.表明芦苇的RuBP羧化酶结构发生了变化,反映出该酶有基因表达的环境适应.(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1994年02期)
郑学平,张承烈,陈国仓[9](1993)在《河西走廊芦苇的光合碳同化途径对生境条件的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甘肃省河西走廊生长的四个不同生境芦苇为对象,比较研究了它们的叶解剖结构、光合关键酶活力、乙醇酸氧化酶活力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结果发现,沼泽芦苇叶中虽具有不典型的花环结构.但维管束鞘细胞中不含叶绿体,RUBPcase活力/PEPcase活力比值为24.4,乙醇酸氧化酶活力为1218Unitmgpro~(-1)·min~(1δ13)C值为-34‰,这些测值位于C_3植物(小麦)的范围内。生长于沙丘上的芦苇叶片具有明显的花环结构,维管束鞘细胞内含异型叶绿体,RUBPcase活力/PEPcase活力比值为0.985,乙醇酸氧化酶活力为504Unitmgpro~(-1)·min~(-1),δ~(13)C值为-20.9‰,这些测值与典型C_4植物(玉米)十分相似。盐化草甸芦苇和盐化草—沙丘过渡地带芦苇叶中均具有明显的花环结构,维管束鞘细胞中含大型叶绿体。RUBPcase活力/PEPcase活力比值分别为2.45和1.53,但乙醇酸氧化酶活力分别为1470和2058Unitmgpro~(-1)·min~(-1),δ~(13)C值分别为35.6和30.6%,综合盐化草甸芦苇和过渡地带芦苇的上述指标,似介于沼泽芦苇和沙丘芦苇之间。由这些结果可以认为,分布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芦苇,在种内发生有由环境因子引起的光合碳代谢途径的适应性改变。(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期刊1993年01期)
生境走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生长于河西走廊地区不同生境的芦苇为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的观察,对其叶片表皮微形态及横切面解剖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芦苇表皮微形态变化中,流动沙丘的芦苇表皮以倒剌和晶体颗粒为主要特征;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地的芦苇有倒刺而无晶体颗粒,但表皮毛和蜡质片层密度很高;盐湖中的材料以乳突为直观特征,除绒毛和蜡质层与固定沙丘的一致外,还具有少量晶体颗粒物;而沙碱地和戈壁的材料也具有乳突,蜡质和绒毛密度都较小,并有少许颗粒物.横切面解剖结构分析显示叶片厚度与叶肉厚度、维管束大小存在差异,大维管束木质部面积/韧皮部面积的变化为戈壁芦苇的最大,沙碱地的最小,高盐盐芦的大于低盐的,流动沙丘的大于固定沙地的.说明芦苇随着自然生境的恶化,叶片以增加表皮附属物及改变内部结构的相对比例来适应环境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境走廊论文参考文献
[1].杨思杰,程勇,古晓东,杨旭煜,杨志松.泥巴山走廊带108国道两侧大熊猫春秋两季生境选择比较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2].曹波,刘玉冰,刘美玲,李小军,谭会娟.河西走廊不同生境芦苇叶表皮微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3].林文芳,彭浩,朱学艺.河西走廊不同生态型芦苇对极端生境的光合适应机制[C].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2008
[4].李红.河西走廊四种生态型芦苇适应干旱盐渍生境的分子进化途径研究[D].兰州大学.2007
[5].倪永清,李晓明,倪自银,谢宗平,张勇.河西走廊北山山地不同生境蝶类群落多样性研究[J].草业学报.2005
[6].宋延龄,李俊生,曾治高,张津生.甘肃河西走廊不同生境中鼠类群落结构初步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2
[7].金自学,宋秉明.祁连山水源林生境变迁与河西走廊农业综合发展研究[J].张掖师专学报(综合版).1995
[8].赵相山,张承烈.河西走廊芦苇在不同盐渍生境中RuBP羧化酶的比较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4
[9].郑学平,张承烈,陈国仓.河西走廊芦苇的光合碳同化途径对生境条件的适应[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