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交流伺服电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永磁,交流伺服电机,特性,驱动器,同步电机,观测器,在线。
交流伺服电机论文文献综述
谢祥云[1](2019)在《交流伺服电机特性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伺服电机作为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具有结构更紧凑、响应性能良好以及动态刚性更高等优点,极大地提高了伺服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运动精度和高速进给能力,能更好地适应更高的生产效率,满足现代数控车床产品高速运转和进行精密零件加工的发展趋势。基于此,从专业技术角度出发,结合广州数控研发的XJT系列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分析了电主轴电机特性及其在数控车床中应用的关键技术。(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9年21期)
唐皓明[2](2019)在《大功率交流伺服电机和液压马达在自动化机械设备应用上的优劣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伺服技术的发展成熟和大功率交流伺服电机成本的降低,在一些需要精准位置控制的工业设备中,采用大功率交流伺服电机作为动力源,其具有噪音低、动力稳定、速度平稳、快速启停、控制精度高、无需维护、上位机控制简单等特点,市场前景广阔。文章主要介绍了基于PLC与液压马达或交流伺服电机的两种控制系统在工业设备应用上的区别,此两种控制系统都是由PLC发出控制指令,通过液压马达或者交流伺服电机直接驱动负载,最终完成工业设备规定的工作。(本文来源于《企业技术开发》期刊2019年06期)
韩军浩[3](2019)在《步进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性能综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离散运行过程中主要的设备之一,步进电机在控制环节中展现出的特性和交流伺服电机特性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两者在运行成果以及应用效果等方面含有一定差异。因此,在运行环节中,需要对步进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性能差异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本文来源于《通讯世界》期刊2019年05期)
李昱廷[4](2019)在《基于MRAS的交流伺服电机参数在线辨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0”成为了世界技术发展的新风向标,机器人与高档数控机床被大量应用到传统工业与高科技领域中。伺服系统作为关键零部件之一,直接决定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性能。伺服系统控制器设计往往依赖精确的电机参数,但电机的定子电感、定子电阻、转子永磁体磁链与转动惯量等都会随着电机工况与负载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目前仅靠改进控制方法还无法完全消除参数变化的影响,因此对电机进行准确的参数辨识尤为重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对伺服电机的参数在线辨识以及辨识系统的误差补偿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伺服电机多参数辨识的欠秩问题,提出了分步式参数辨识算法,通过向d轴施加一个负电流提高系统模型的秩,并采用模型参考自适应法对电机的电参数与机械参数进行在线辨识。基于Popov超稳定性理论与朗道离散递推算法分别设计了电机电参数的自适应律与转动惯量的自适应律,利用Matlab仿真平台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并对其辨识速度、精度、动态过程以及自适应律参数的选取等进行了分析。实际离散系统中存在的各种扰动,都将对辨识精度产生影响。本文针对死区效应、相位误差以及电流反馈误差叁方面的系统误差,深入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对电机参数辨识的影响。针对死区效应,提出一种基于Lyapunov定理的自适应死区补偿算法,有效抑制了死区效应带来的误差;针对编码器通信延迟以及矢量控制延迟导致的相位误差,采用超前相位补偿法进行校正;针对电流反馈误差,使用软件算法去除电流传感器的零漂电流以及偏移误差。通过Matlab对误差抑制算法进行仿真验证,证明上述算法能有效抑制系统误差,提高辨识精度。最后设计基于DSP+FPGA的软硬件平台,在DSP上完成速度环控制算法、辨识算法以及误差补偿算法,在FPGA上完成电流环控制算法。通过实验验证系统误差补偿算法以及在线辨识算法的有效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8)
李天奕,向荟羽,沃松林,倪福银[5](2019)在《基于DSP的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交流伺服电机控制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调速系统,该系统具有良好的运行、控制及经济性能,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基于DSP的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器的设计,选择芯片TMS320F2806作为主控芯片,设计电流检测、位置检测、驱动电路、保护电路等模块,并通过CCS软件平台设计电流采样、换相等各模块程序,实现驱动交流伺服电机的软件设计。经过软硬件的联调,实现通过DSP驱动交流伺服电动机的功能。经测试,交流伺服电动机运行稳定,可用于工程实践。(本文来源于《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梅立雪[6](2019)在《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高性能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阐述了交流伺服系统的几种类型,对几种常见的技术进行分析,然后综述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结构构成和发展现状,并且在dqo坐标下建立最终的交流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最终构建了一个模拟的DSP全数字化的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提高了系统的超调和能力,性能也得到提升。(本文来源于《无线互联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谢宗晟,李晓红[7](2018)在《基于统计质量控制的交流伺服电机转子组件装配工序控制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交流伺服电机转子组件装配时间长,严重影响了电机生产交付进度,成为电机批量生产的瓶颈。为缩短交流伺服电机转子组件装配时间,使用分层法、调查表,找到了影响组件装配时间的症结,并运用散布图、正交试验法、直方图等统计质量控制工具,研究了机电工程中热胀冷缩、磁力干扰、不平衡量漂移等关键质量过程,最终缩短了装配时间,为交流伺服电机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质量与可靠性》期刊2018年05期)
张海峰,朱超伦[8](2018)在《ZJ17卷接机组针辊电机控制系统交流伺服改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厂从1990年开始陆续引进ZJ17卷接机组,目前已拥有20台套,该机设计结构流畅,模块式安装,具有维修拆卸更换简单、运行稳定可靠的特点,但其伺服驱动全部采用直流调速系统,特别是针辊直流电机,在连续运行时,碳针易磨损、使用周期短、更换又不方便,电机常常因铜头磨损严重而不能使用,调速器是线路板式硬逻辑控制,故障率高,故障也不易查找,且直流电机和碳针价格较贵,基于上述原因,决定采用交流伺服控制系统替代原针辊直流调速系统,通过试验,此项技术改造具有推广前景。(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学》期刊2018年16期)
莫为,汪梅,莫会成[9](2018)在《不同转子结构对永磁交流伺服电机弱磁特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探究了表贴式与内置式两种典型的永磁转子结构对永磁交流伺服电机的弱磁特性影响,推导了电压极限曲线中心位置在电流极限圆内、外电机输出最大机械与功率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对象以弱磁基速点为分界点,在该点以下功率以直线规律上升且均能恒转矩运行;在该点以上,表贴式与内置式结构电机转矩分别呈下降趋势与先上升至最大点后再下降的趋势。电压极限曲线中心位置处于电流极限圆内与圆外时,功率继续上升至最大点之后分别呈最大恒功率运行状态和快速下降趋势,并证明弱磁运行最大输出功率大于传统的弱磁运行恒功率值。该文的分析推导与实验结果相一致,为永磁交流伺服电机弱磁运行时的特性分析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郑秋,吴金富[10](2018)在《机器人永磁交流伺服电机滑模变结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机器人被广泛地应用到诸多场合,同时对机器人伺服系统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多以简单PID进行控制,针对其控制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机器人永磁交流伺服电机滑模变结构控制研究。首先在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积分滑模面。然后针对滑控制中高频抖振的问题选取了合适的控制律。最后为了得到控制律中的未知量负载转矩设计了负载观测器。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滑模变结构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控制精度高,运行性能好。(本文来源于《智能机器人》期刊2018年03期)
交流伺服电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伺服技术的发展成熟和大功率交流伺服电机成本的降低,在一些需要精准位置控制的工业设备中,采用大功率交流伺服电机作为动力源,其具有噪音低、动力稳定、速度平稳、快速启停、控制精度高、无需维护、上位机控制简单等特点,市场前景广阔。文章主要介绍了基于PLC与液压马达或交流伺服电机的两种控制系统在工业设备应用上的区别,此两种控制系统都是由PLC发出控制指令,通过液压马达或者交流伺服电机直接驱动负载,最终完成工业设备规定的工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流伺服电机论文参考文献
[1].谢祥云.交流伺服电机特性与应用研究[J].机电信息.2019
[2].唐皓明.大功率交流伺服电机和液压马达在自动化机械设备应用上的优劣势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9
[3].韩军浩.步进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性能综合比较[J].通讯世界.2019
[4].李昱廷.基于MRAS的交流伺服电机参数在线辨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5].李天奕,向荟羽,沃松林,倪福银.基于DSP的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器的设计[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9
[6].梅立雪.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高性能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
[7].谢宗晟,李晓红.基于统计质量控制的交流伺服电机转子组件装配工序控制与优化[J].质量与可靠性.2018
[8].张海峰,朱超伦.ZJ17卷接机组针辊电机控制系统交流伺服改造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
[9].莫为,汪梅,莫会成.不同转子结构对永磁交流伺服电机弱磁特性影响[J].电工技术学报.2018
[10].郑秋,吴金富.机器人永磁交流伺服电机滑模变结构控制[J].智能机器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