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监测论文-田小宁,从飞,范金柱,张世辉,俞姿瑞

损伤监测论文-田小宁,从飞,范金柱,张世辉,俞姿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损伤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四肢血管损伤,手指,足趾末梢血氧饱和度,敏感度,特异度

损伤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田小宁,从飞,范金柱,张世辉,俞姿瑞[1](2019)在《监测手指/足趾末梢血氧饱和度筛查四肢血管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心电监护仪氧饱和度探头监测手指/足趾末梢血氧饱和度(以下简称SpO_2,数值单位%)进行快速筛查四肢血管损伤,降低误诊漏诊率。[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8年12月183例本院急诊科接诊的可疑四肢血管损伤患者,以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探头分别监测患侧与健侧手指/足趾末梢SpO_2值%数,分别记录。以患侧SpO_2值<90%或患侧与健侧SpO_2值相差≥10%为阳性;以患侧与健侧SpO_2值相差<10%但波形和波幅均改变为可疑;以患侧SpO_2值≥90%或患侧与健侧SpO_2值相差<10%为阴性。[结果] 183例患者共检测阳性37例,可疑3例(其中1例DSA和术中探查证实为血管损伤),阴性143例。最终证实血管损伤患者29例,无血管损伤154例。将监测结果可疑归为阳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监测手指/足趾SpO_2发现四肢血管损伤的敏感度100%,特异度93.33%,阳性预测值72.50%,阴性预测值100.00%,准确度94.33%。[结论]监测患肢手指/足趾末梢SpO_2可作为四肢血管损伤患者的早期筛查手段,该法简便可靠,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孙永亮,肖守蔼,党容伦,夏华岗,阿不来米提·沙比提[2](2019)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有持续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56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监测)和观测组(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分别对两组进行术后颅内压监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数据变化。结果观测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数据显示观测组的患者治疗有效率总体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颅脑损伤的治疗有较好的辅助价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可有效地监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具有显着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1期)

金科,褚荣涛,孙成法,张志越,程序曲[3](2019)在《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脑温和直肠温度的监测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ICP)、脑温(BT)以及直肠温度(RT)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5年8月—2018年11月间收治的3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3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7例手术治疗,4例保守治疗)进行连续的ICP、BT、RT监测,并分析之间的关系。结果 3个月后随访:预后良好7例(22.6%),5例中残(16.1%),8例重残(25.8%),5例植物生存(16.1%),6例死亡(19.4%)。死亡病例的BT、RT持续降低,BT<RT,RT同BT之间表现为正相关(r=0.647,P<0.05)。ICP持续明显升高。BT、RT、ICP与存活组的相应值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病例的BT、RT在一定范围波动,没有明显下降,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T>RT,RT同BT之间表现为正相关(r=0.647,P<0.05)。手术病例的ICP在术后缓解,以后逐步增高,后逐步恢复正常。保守病例的ICP逐步增高,后逐渐恢复正常。RT与BT的差值,伴随着ICP的逐渐增高,死亡组中呈逐步增加;重残组、植物生存组中呈逐步减小,随着ICP逐步正常而逐步增加。而良好组以及中残组中差值未表现出此种变化。在存活组中,将ICP以≤20 mmHg,20~30 mmHg,30~40 mmHg,≥40 mmHg分为4组,BT和RT的差值分别为:(1.1±0.5)℃,(0.7±0.3)℃,(0.5±0.3)℃,(0.2±0.1)℃,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T、RT与ICP无明显联系。BT与RT存在联系,但不能简单地以RT替代BT。监测BT、ICP对预后评估及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31期)

徐刚,郭均胜,钟小军,杜洪宇,冷亮[4](2019)在《术中应用颅压探头监测颅内压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前瞻性探讨术中应用颅压探头监测颅内压(ICP)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溧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术后予以脱水、抗感染、神经营养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术中放置颅压探头,监测患者术后ICP水平。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ICP水平、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昏迷预后评分(GO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 d和7 d两组患者ICP较术前均降低,GCS评分较术前增高,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GOS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脑积水和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联合术中颅压探头的使用能够通过监测ICP水平,使患者ICP水平更有效的降低,改善患者意识障碍等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预后越好。(本文来源于《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康东,幸文利,丁世伟[5](2019)在《D-二聚体动态监测在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D-二聚体动态监测在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IH)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在我院就接受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CT检查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12 h内,第3日,第8日、第15日均予以一次头部CT检查,并测定对应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评价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PIH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D-二聚体与PIH发生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体内D-二聚体浓度在入院后急速升高,在24h内达到峰值,随后随着入院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在相同时间点,观察组患者体内D-二聚体浓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对照组预后良好率(100%)显着高于对照组(8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D-二聚体与PIH的发生相关。ROC曲线计算得知D-二聚体浓度的最佳临界值为1.247 mg/L,该点对应的灵敏度为97%,特异度为76%。结论:颅脑损伤后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PIH发生的一个诊断指标,对于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进行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可对早期诊断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许泽艳,杨志贤,丁莹莹,李进丹,柯腾飞[6](2019)在《创伤性脑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的动态增强MRI监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控制性皮层撞击大鼠脑损伤模型,运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技术与血清S100β蛋白检测,监测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成年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损伤组和假手术组,采用控制性皮层撞击法建立TBI模型;在建模后不同时间点(3 h,1、3、7、14天)行MRI检查和血清S100β检测,每组在每时间点各6只。DCE-MRI图像经处理后,得到大脑创伤层面的各灌注参数的相对值(rK~(trans)、rV_e、rK_(ep)、rV_p),随后与血清S100β浓度、脑组织内伊文思蓝(EB)漏出量(作为病理学"金标准")相比较,观察创伤后各时间点BBB通透性变化规律。结果创伤后各时间点的DCE-MRI灌注参数相对值(rK~(trans))、血清S100β蛋白水平、脑组织EB渗漏量,在损伤组/假手术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损伤组rK~(trans)自损伤后3 h轻度升高,1天明显升高,3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14天时仍有轻度升高,呈单向性变化;血清S100β蛋白在伤后3 h轻度增加,持续至1、3天时迅速上升后下降并维持较低的水平。相关分析显示rK~(trans)、rV_e值与EB漏出量之间均呈正相关(r=0.712,P<0.01;r=0.544,P<0.01);血清S100β蛋白值与EB漏出量之间呈正相关(r=0.686,P<0.01)。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后BBB通透性的变化有一定规律。与血清S100β蛋白相比,DCE-MRI定量参数K~(trans)能更加准确的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后BBB通透性的变化,或许能成为TBI研究的有力工具。(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杨帆[7](2019)在《近红外光谱无创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治疗中采用近红外光谱无创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_2)的临床效果。方法于河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选取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急诊开颅手术治疗,并使用近红外光谱对患者的局部rScO_2进行无创监测,分析患者的rScO_2变化特征及与颅内压(ICP)的关系。结果 rScO_2与ICP呈负相关(r=-0.796,P<0.05),rScO_2与CPP呈正相关(r=0.875,P<0.05)。rScO_2值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程度有关,患者预后越好其rScO_2值越高,术后早期预后良好、中度残疾和重度残疾患者均会出现rScO_2值下降的情况,之后在颅内高压缓解后rScO_2值可再次呈上升趋势。结论近红外光谱能够较为准确地监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局部rScO_2,能够为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李泽昀,吴键,姜涛,黄明传[8](2019)在《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结构损伤监测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工程结构的损伤诊断,传统的检测方法需要铺设大量电缆,造成系统维护和更新费用高、机动性差、布线困难等问题。应用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来替代现有电缆架构的传感器监测系统,扩大工程结构损伤监测范围,有效弥补了传统结构健康监测的缺陷。针对无线结构损伤监测的特点和需求,本文从系统组成、无线结构损伤节点、无线结构损伤监测网络、无线结构损伤定位与成像几个方面对工程结构损伤监测与诊断进行研究。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收集无线结构损伤节点信息,实现了对航空铝板结构损伤的多点监测与位置诊断。(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9年19期)

刘彦蛟,董春艳,韩敬,刘小艳,陈志茹[9](2019)在《脑组织氧分压联合ICP监测用于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脑组织氧分压(PbtO2)联合颅内压(ICP)监测用于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ICP监测,研究组给予PbtO2联合ICP监测。记录两组监护期间监测参数和研究组的PbtO2监测结果,比较两组监护期间的甘露醇使用总量,统计两组监护6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监护期间ICP监测天数、最高ICP平均值、平均每天ICP值、ICP>20 mm Hg次数、最低脑灌注压(CPP)平均值、平均每天CPP值、CPP<60 mm Hg次数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甘露醇使用总量为(141.56±19.22) g,显着低于对照组(168.27±24.03) g(P<0.05);研究组监护6个月后的预后良好率(64.71%)显着高于对照组(38.24%)(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过程中应用PbtO2联合ICP监测,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患者脑缺血缺氧状况,并能准确指导脱水剂的使用。(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路祥,严刚,汤剑飞[10](2019)在《基于超声导波的复合材料结构疲劳损伤监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快速评估复合材料结构的疲劳损伤状况,采用超声导波和时-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疲劳状态下的复合材料结构进行在线连续监测。对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试件进行拉伸疲劳试验,使用激光引伸计获取试件纵向刚度的变化,探究试件内部疲劳损伤的累积情况。利用小波变换对由压电传感元件激励和接收的超声导波信号在时频域进行分析,提取与疲劳损伤有关的信号特征;最后,通过多元偏值分析引入马氏平方距离,融合多个信号特征,确定复合材料试件中疲劳损伤的存在性以及表征其演变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在复合材料结构疲劳损伤连续监测方面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期刊2019年09期)

损伤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有持续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56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监测)和观测组(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分别对两组进行术后颅内压监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数据变化。结果观测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数据显示观测组的患者治疗有效率总体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颅脑损伤的治疗有较好的辅助价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可有效地监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具有显着的临床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损伤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田小宁,从飞,范金柱,张世辉,俞姿瑞.监测手指/足趾末梢血氧饱和度筛查四肢血管损伤[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2].孙永亮,肖守蔼,党容伦,夏华岗,阿不来米提·沙比提.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3].金科,褚荣涛,孙成法,张志越,程序曲.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脑温和直肠温度的监测及意义[J].中外医疗.2019

[4].徐刚,郭均胜,钟小军,杜洪宇,冷亮.术中应用颅压探头监测颅内压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9

[5].康东,幸文利,丁世伟.D-二聚体动态监测在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6].许泽艳,杨志贤,丁莹莹,李进丹,柯腾飞.创伤性脑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的动态增强MRI监测实验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

[7].杨帆.近红外光谱无创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9

[8].李泽昀,吴键,姜涛,黄明传.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结构损伤监测系统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9

[9].刘彦蛟,董春艳,韩敬,刘小艳,陈志茹.脑组织氧分压联合ICP监测用于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应用价值[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

[10].路祥,严刚,汤剑飞.基于超声导波的复合材料结构疲劳损伤监测实验研究[J].中国测试.2019

标签:;  ;  ;  ;  ;  

损伤监测论文-田小宁,从飞,范金柱,张世辉,俞姿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