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高潮论文_朱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翻译高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高潮,机器翻译,理论,文学,救亡图存,地位,明末清初。

翻译高潮论文文献综述

朱琳[1](2019)在《浅谈第四次翻译高潮下机器翻译与传统人工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化、智能化已经渐渐出现在各个领域,以期通过机器能够帮助人们去更省时、省力的完成相对简单的工作,从而达到推动各领域迅速、高效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1949年后随着机器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在翻译领域的机器翻译的优势与不足,将其与人工翻译进行对比。(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04期)

黄友义[2](2018)在《40年见证两轮翻译高潮》一文中研究指出1975年我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到中国外文局下属外文出版社工作。从那时开始,就与翻译结缘,至今已经42年。这段经历让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两轮翻译高潮。每一轮高潮的出现都是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直接反映,每一轮高潮都是中国崛起的直接证明,每一轮高潮都有其鲜明特点,都是对中国发展的最好诠释。(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冯文婷[3](2017)在《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时期被认为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这一时期的科技翻译高潮对当时的中国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的成因、特点、和这一时期的翻译着作做一个综述,由此推出这一时期的科技翻译高潮给当时中国带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21期)

朱琳[4](2017)在《社会认知视角下的翻译规范形成与变化过程解析——以中国历史上叁次翻译高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西方翻译规范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借鉴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以及新兴的社会认知途径翻译研究思想,提出社会认知视角的翻译规范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对中国历史上叁次翻译高潮时期制约翻译规范形成与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重要作用进行解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以社会认知和历史视角尝试解释翻译规范形成与变化的动态过程。该过程以译者社会认知特点为核心考量,既比较全面反映了制约翻译规范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充分显示了译者在此过程中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和主体意识两方面的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语》期刊2017年04期)

游岚燕[5](2017)在《从多元系统理论看中国叁次翻译高潮及翻译文学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且受到社会、文化、政治、历史及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根据埃文?佐哈尔(Itama Even-Zohar)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结合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活动家的译学思想探讨我国历史上叁次翻译高潮及翻译文学的地位,并对我国未来的翻译文学活动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本文来源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论坛》期刊2017年01期)

鲁军虎[6](2017)在《对我国几大翻译高潮的冷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审视翻译交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对中国翻译的历史高潮、中国传统翻译的实质与当代翻译的关系做了理性思辨;最后展望了开启中国翻译新的历史使命。本文对中国翻译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7年09期)

游岚燕[7](2017)在《中国叁次翻译高潮及翻译文学地位探究——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翻译活动也一样。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章以埃文·佐哈尔(Itama Even-Zohar)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为指导,结合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活动家的译学思想探讨我国历史上叁次翻译高潮及翻译文学的地位,并对我国未来的翻译文学活动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王利平[8](2016)在《清末的翻译高潮与救国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鸦片战争"始,中国遭受列强凌辱,救亡图存、保种保国成为时代主题。许多有识之士的目光投向了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译介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着作,出现了我国翻译史上少有的高潮。本文对这段时间的翻译活动进行了历史考察,从产生背景、译介内容、译介阶段等方面分析了西学译介同救亡图存运动的历史联系,指出两者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6年10期)

张亚敏,任培红[9](2016)在《从翻译高潮看中国翻译理论的变化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属于文化活动的范畴。该文主要讲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文章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的定义,第二部分是四次翻译高潮的过程,第叁部分是翻译理论发展的体悟,以此来探究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最终实现翻译整体水平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6年15期)

刘巧玲[10](2016)在《从中国翻译史的四次高潮看主要译论及读者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翻译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翻译家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采用文献研究法,剖析出中国的翻译理论有独特的目的和取向,与民生国运直接挂钩,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价值诉求。而且中国翻译学"自成体系",读者的接受倾向和译作的社会功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理论的取向和审美。(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翻译高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75年我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到中国外文局下属外文出版社工作。从那时开始,就与翻译结缘,至今已经42年。这段经历让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两轮翻译高潮。每一轮高潮的出现都是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直接反映,每一轮高潮都是中国崛起的直接证明,每一轮高潮都有其鲜明特点,都是对中国发展的最好诠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翻译高潮论文参考文献

[1].朱琳.浅谈第四次翻译高潮下机器翻译与传统人工翻译[J].长江丛刊.2019

[2].黄友义.40年见证两轮翻译高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3].冯文婷.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的影响[J].北方文学.2017

[4].朱琳.社会认知视角下的翻译规范形成与变化过程解析——以中国历史上叁次翻译高潮为例[J].中国外语.2017

[5].游岚燕.从多元系统理论看中国叁次翻译高潮及翻译文学地位[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论坛.2017

[6].鲁军虎.对我国几大翻译高潮的冷思考[J].校园英语.2017

[7].游岚燕.中国叁次翻译高潮及翻译文学地位探究——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审视[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

[8].王利平.清末的翻译高潮与救国运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

[9].张亚敏,任培红.从翻译高潮看中国翻译理论的变化与发展[J].海外英语.2016

[10].刘巧玲.从中国翻译史的四次高潮看主要译论及读者影响[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格致汇编》中的“西国名菜嘉花论”篇...克图队J几北京黄寺以藏文《廿珠—1埃及狮身人面相图3—2阿育王鹿野苑特...:源于李德超、邓静的《清末民初对外国...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论文(7)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论文(8)

标签:;  ;  ;  ;  ;  ;  ;  

翻译高潮论文_朱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