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公报论文_胡太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万国公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万国,公报,西学,义和团运动,光绪,儒家,天壤。

万国公报论文文献综述

胡太春[1](2019)在《国内现存1895年京版《万国公报》原刊件藏品追踪》一文中研究指出1895年,京版《万国公报》创刊,从8月17日发刊到12月16日改版,该报在北京印行四个月,是晚清维新运动的舆论先导。因机缘巧合,笔者得以见到京沪两地收藏的1895年京版《万国公报》,其中,上海基督教叁自爱国会藏品45册,为近代英国来华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广学会所藏;北京国家图书馆文津普通古籍阅览室藏品17册,原系晚清收藏家王懿荣当年从京城带回故乡烟台"天壤阁"的藏品。目前,京沪两地现存1895年京版《万国公报》原件一共48册(不含重合项),若本文推测不错,1895年京版《万国公报》应出版到57号、58号或59号、60号,才改版为康有为题写的报名《中外纪闻》,那么,1895年京版《万国公报》原件还有多少册付之阙如?我们多么希望能有一天,这些人们尚未见到的原刊件珍本得以现世。(本文来源于《新闻春秋》期刊2019年06期)

文倩[2](2019)在《知识与信仰的张力——《万国公报》对儒家影响之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万国公报》积极传播西学、倡导教育改革,其背后的动机是传播信仰。传教士自觉、主动地利用世俗知识与神圣信仰之间的张力,一方面大力介绍西学并鼓吹通过教育改革将西学纳入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试图借助西学的力量从知识上动摇儒家的信仰体系;另一方面弥合西学与西教,希望使西教依托于西学被中国士人所接受,同时消除西学对其信仰可能造成的伤害。中国士人对知识与信仰的张力不够重视,他们将知识与信仰截然分离,尽管只愿接受西学而拒斥西教,但正是其接受的西学从知识与制度两个层面对儒家信仰体系造成了根本性破坏,使儒家最终走向了知识与信仰的分途。(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9年04期)

杨尊显[3](2019)在《在华外国报刊视野下的义和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个案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所创办的《万国公报》中对义和团运动的报道。其研究的目的,则是要讨论《万国公报》如何报道义和团运动这一问题,因而,也是一个如何构建历史事件的立场问题。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绪论、叁个章节的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思路、文献综述和创新点。在文献综述中,本文回顾了以报刊为视角研究义和团运动的情况,按照题材,把研究成果分成为史料汇编、专着和学术论文叁大类。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只有更加完整的解读报刊中有关义和团的各类文章,才能够刻了解这些报刊报导义和团的立场。第一章介绍了《万国公报》的发展概况及与林乐知的关系。林乐知在中国的各种经历,使其认识到在中国发展新闻事业在传播基督教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他后来创办《万国公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林乐知于1868年创办《教会新报》,1874年将这部报刊更名为《万国公报》。该报刊在1883年由于经费问题停刊,1889年作为广学会的官方刊物而复刊。从《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可以看出,林乐知的办报思想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报刊的内容从最初的教务信息到时事信息的转变,尤其对中国事务和中外关系十分关注。因此,这也为《万国公报》报导义和团运动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和第叁章详细分析了《万国公报》如何报导义和团的运动,分别是根据报道的内容,分为动态报道和评论两部分。根据第二章的内容,《万国公报》自身的调整,以及《万国公报》出于教会利益的考虑对闹教事件的关注,导致该报刊对义和团运动进行报道。本章在此后分析了《万国公报》报导义和团的来源,主要有国内外电报消息、选录和转载、各地读者来信。通过对这些信息来源的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对义和团运动都是持一种反对的立场,这也反映出《万国公报》对于义和团的态度。在有关义和团的动态报道中,本文主要分析了《万国公报》对义和团组织结构(包括形象、组织形式、武器装备)的描述,以及义和团在全国各地的“破坏”活动的报道。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万国公报》在其基督教背景和西方报刊立场的影响下,主要呈现了义和团的野蛮、消极、排外的农民暴动形象。第叁章分析了《万国公报》对义和团运动的评论,主要是从叁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是“义和团运动的本身”,其中包含“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和“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关于原因,不同身份的作者(来华传教士和中国知识分子)对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关于影响,林乐知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对于中外关系、列强在华的军事行动会有影响。在第二个方面“清政府应对义和团的措施”中,通过对《万国公报》所刊登的各级政府的法令和规定等文件的分析,讨论了清朝各级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地方政府对义和团都是持一种反对和镇压的态度,但各地之间的差异亦较为明显。相比之下,清朝中央政府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则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起初在军事上展开合作,到最后改变态度,最终镇压义和团。在“列强与义和团的关系”方面,主要分析了《万国公报》对于列强出兵中国的军事行动以及在外交“议和”方面的报道。林乐知和其他的西方传教士都是支持列强出兵中国,并将其美化,认为仅仅是要镇压义和团,而非与中国为敌;林乐知也认为,联军与中国政府的议和,也是为了保全中国,而非瓜分中国。这种观点,也反映出林乐知和《万国公报》对于在华西方利益的维护。结语讨论了《万国公报》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报道的史料价值。作为史料,这些报道有助于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直观、直接和具体的义和团运动的形象,也弥补了不少历史研究的不足。但是,作为新闻报道,它们也往往缺乏一种长远的历史眼光,因而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也有其局限,比如无法从更为深层的社会背景中去解释义和团爆发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13)

谢丹[4](2017)在《《万国公报》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述详》一文中研究指出《万国公报》对西方民主政治的介绍是从片面零碎到不断深入的。早期的《万国公报》片面、零碎地介绍了西方总统选举和议会制度。复刊至甲午战争前的《万国公报》从美国的政治制度到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做了具体介绍。甲午战争后维新时期的《万国公报》更是积极为中国政治改革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人文论谭》期刊2017年00期)

姚子健[5](2017)在《《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万国公报》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传教士报刊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孕育了中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中文刊物,首开近代新闻史先河。而清末影响最大、发行最广、时间最长的《万国公报》则是近代传教士报刊发展的最高峰。对这一首一高两份刊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19世纪传教士报刊从纯宗教性刊物向现代报刊发展的世俗化趋势:传播者由洋人主办主笔到华人主编主笔;传播对象由底层逐步上移到中上阶层的士人、官僚;传播渠道由海外逐步发展到沿海和内地;传播内容由传教义到报新闻的世俗化转变,由介绍科学到引入社会学以传播思想;传播效果从默默无闻到朝野关注。近代传教士报刊既是西学东渐影响中国的重要媒介,其自身也为中国的传播环境所改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米斯琪[6](2017)在《回顾与展望:《万国公报》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万国公报》作为晚清影响颇广的传教士报刊,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是一份内容丰富的史料。一直以来,学界都有对《万国公报》的研究。早期研究受阶级史观影响较大,但也厘清了《万国公报》的一些基本问题。随着《万国公报》的整理和影印出版,90年代以来,学界多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教士、华人编辑两个方面切入《万国公报》的研究,取得了颇具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7年18期)

刘胜男[7](2017)在《《万国公报》与清朝光绪时期灾荒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明朝时期,不少地方就出现了西方传教士的身影,清朝也不例外,这些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陌生的东方国度。来华传教士创办了多家报刊,作为近代的一种新式媒介,报纸随之成了西学东渐的重要载体。《万国公报》的创刊与停刊时间恰恰与清朝光绪时期相吻合,光绪帝在位期间,灾变频繁,灾情异常严重,《万国公报》理所当然地承担起灾害报道及呼吁灾荒救助的任务,正是在《万国公报》持续的、大力的宣传和不遗余力的灾荒救助中,西方的赈灾先进理念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救灾实践中,折射出耶儒互动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青年记者》期刊2017年09期)

黄勇德[8](2017)在《浅析19世纪80年代晚清士人对中西格致异同的认识——以《格致书院课艺》和《万国公报》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80年代格致书院和《万国公报》先后分别组织了两场有关中西格致异同的讨论。此次讨论是晚清学界最早对自明末以来甚为流行的"西学中源"说进行反省,转而客观地探讨中西格致异同的一次重要尝试和转折点。两次讨论对中西格致研究的对象、西方格致学发展源流及最新科学理论、中西格致存在差异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反映出晚清民间知识分子对西学的认识。(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7年05期)

张明悟[9](2016)在《《万国公报》与晚清的“西学中源”说》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学中源"是清代科学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万国公报》是晚清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它从1868年创刊到1907年终刊,其间曾登载诸多有关"西学中源"说的文章。经过分析发现早期《万国公报》曾积极鼓吹"西学中源"说,但是到了晚期却突然转变,开始对"西学中源"说进行批判,而这一变化与晚清中、西学地位的转变密切相关。本文试分析这一变化的过程及历史背景,并揭示这一变化带来的历史后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史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陈亚淑[10](2016)在《《万国公报》的日本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早期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中,由林乐知担任主编的《万国公报》,办报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也最为典型。除大力推广“西学”,发表政论,鼓吹变法外,《万国公报》还用大量篇幅报道世界各国时事。《万国公报》为吸引中国人由仿效日本进而学习西方,减轻在中国传教的阻力,推进中国变法的进程,对日本的报道也一直持续,且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涵盖日本的方方面面。除了日本本国的新闻消息外,《万国公报》还用大量篇幅刊载了有关中日战争,日俄战争,日本与琉球、朝鲜等国的交往之类的时事评论,构成其涉外报道的最主要内容。凡此种种,遂构建起了多面多层的“日本形象”。对国家来说,大众媒介最基本的功能是环境守望,即以最快速度直接反映国外时事动态和发展趋势,而近代报刊是大众媒介的利器,是当时国人了解国际风云变幻的耳目和捕获信息的得力助手。自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的近代社会转型期,日本经历了以“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为重点的明治维新,在中日近代化竞争中占据上风。《万国公报》所建构的日本形象只是一个总称,实际上它是由日本的国家形象、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等不同的形象元素构成,《万国公报》的日本报道涵盖了这些方面,其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信息给日本这个国家笼上了一层薄纱。貌似追求客观公允的新闻媒体常常是从特定的视角,选择特定的材料对事件加以报道的。《万国公报》是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报纸,因此,《万国公报》建构的日本形象的出现与形成,变化与延续,尤其是对信息的选择与过滤,无一不受它身处的西方语境的影响与制约。《万国公报》建构的日本形象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却与西方人眼中的日本形象紧密相关,是在西方话语下,经过多种力量博弈、多种来源的参与、多样报道手段的运用而形成的。表面上由个体选择与决定的对日认识,其实却受到隐性的历史性、政治性、社会性等种种因素的制约,是政治、媒体、个体叁者互相影响的结果。从解读报刊对日本报道的视角出发,考察“日本形象”的构建与形成,也就是在探讨隐藏于背后的那个时代,探讨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交融与突变。总的来说,《万国公报》所建构的日本形象是文明与野蛮相交织的,是西方文化在世界观念秩序中认同自身而构筑的文化“他者”,固然存在夸张与扭曲,然而同时也不乏符合日本实际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8)

万国公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万国公报》积极传播西学、倡导教育改革,其背后的动机是传播信仰。传教士自觉、主动地利用世俗知识与神圣信仰之间的张力,一方面大力介绍西学并鼓吹通过教育改革将西学纳入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试图借助西学的力量从知识上动摇儒家的信仰体系;另一方面弥合西学与西教,希望使西教依托于西学被中国士人所接受,同时消除西学对其信仰可能造成的伤害。中国士人对知识与信仰的张力不够重视,他们将知识与信仰截然分离,尽管只愿接受西学而拒斥西教,但正是其接受的西学从知识与制度两个层面对儒家信仰体系造成了根本性破坏,使儒家最终走向了知识与信仰的分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万国公报论文参考文献

[1].胡太春.国内现存1895年京版《万国公报》原刊件藏品追踪[J].新闻春秋.2019

[2].文倩.知识与信仰的张力——《万国公报》对儒家影响之探析[J].现代哲学.2019

[3].杨尊显.在华外国报刊视野下的义和团[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4].谢丹.《万国公报》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述详[J].人文论谭.2017

[5].姚子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万国公报》比较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6].米斯琪.回顾与展望:《万国公报》研究述评[J].法制博览.2017

[7].刘胜男.《万国公报》与清朝光绪时期灾荒报道[J].青年记者.2017

[8].黄勇德.浅析19世纪80年代晚清士人对中西格致异同的认识——以《格致书院课艺》和《万国公报》为视角[J].科技资讯.2017

[9].张明悟.《万国公报》与晚清的“西学中源”说[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6

[10].陈亚淑.《万国公报》的日本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教会报《万国公报》封面一3第叁阶段代表报刊《万国公报》...教会教育团体和机构-中华基督教教育会组织...1《万国公报》刊登《回头看教会教育团体和机构-省教育会组织拟略教会教育团体和机构-1926年北京私立贝满女...

标签:;  ;  ;  ;  ;  ;  ;  

万国公报论文_胡太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