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亚临界不稳定论文_李艳杰,陆维松,邵海燕,陶丽

对称亚临界不稳定论文_李艳杰,陆维松,邵海燕,陶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称亚临界不稳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稳定,临界,对称,暴雨,切变,梅雨,判据。

对称亚临界不稳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杰,陆维松,邵海燕,陶丽[1](2011)在《广义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含摩擦耗散与凝结潜热的f平面Boussinesq近似下的非线性扰动方程组出发,得到了湿空气中的广义能量方程,推导出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的必要条件,并将不稳定判据与干空气情况相比较,首先解析地分析得到凝结加热反馈机制对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影响。其次针对中尺度大气层结不稳定和稳定的情况,分别计算出初始扰动振幅的临界值,结果表明,相对干空气而言,饱和湿空气情况下,当中尺度大气层结不稳定时,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更容易发生,即使中尺度大气层结稳定,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也容易发生。这一结果改进了干空气下的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理论。(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汪汇洁,陆维松,邵海燕,陶丽,濮梅娟[2](2009)在《一次梅雨期苏北大暴雨的时空结构及其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WRF V2.2模式对2006年6月30日00时—7月1日12时(世界时)江苏宝应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从模拟结果提取出的环境风场和中尺度扰动风场对此次大暴雨过程的时空结构,尤其是风场的垂直切变和非线性亚临界对称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层大气平均风垂直切变矢量转为西南偏西风后其南风分量随时间增大到最大值,对暴雨的发生有提前5~4 h的指示意义,相应时刻绝对水平螺旋度亦达到极值;暴雨发生前3 h首次出现强烈的整层垂直上升气流,预示大暴雨发生;在暴雨发生前9 h,高层200 hPa涡度、散度两波呈π/2位相差,对应强烈地转不平衡重力波,随时间向下传播,至暴雨发生前3 h下传到800 hPa;中尺度扰动风场的加强与降水的加强关系密切,在暴雨发生前3 h,出现中尺度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激发暴雨发生,并对大暴雨的发生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陆维松,李艳杰,汪汇洁,邵海燕[3](2008)在《广义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和暴雨的发生、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从含摩擦耗散与凝结潜热的f平面Boussinesq近似下的非线性扰动方程组出发,推出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判据,并利用2006年6月30日00时-7月1日12时(世界时)江苏宝应地区的大暴雨过程作了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分析。结果表明:(1)相对干空气而言饱和湿空气情况下,当中尺度大气层结不稳定时,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更容易发生,即使中尺度大气层结稳定,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也容易发生。(2)个例分析表明,整层大气平均风垂直切变矢量转为西南偏西风后其南风分量随时间增大到最大值对暴雨的发生有提前5-4小时的指示意义。(3)暴雨发生前2-1小时,出现中尺度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激发暴雨发生,并对大暴雨的发生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五届长叁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期刊2008-11-01)

李燚,陆维松,濮梅娟,邵海燕,陶丽[4](2008)在《一次暴雨过程中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05年7月5日20时—12日08时淮河流域、安徽中北部的降水过程诊断分析,并利用WRF模式对7月6日08时—7日20时安徽中部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2005年7月5日20时—12日08时降水过程可分为2大段,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可能是该时段强降水形成的重要机制;(2)u和v两分量扰动增强均超前于暴雨的增强,并对强暴雨的发生有指示作用;非地转作用达最强和冷暖空气达最强分别对强暴雨发生也有12或24 h的指示作用;(3)得到降水强度、高低空急流及其扰动风场这5者极大值的时空配置;(4)得到暴雨前期,高低层涡度场和散度场的时空配置特征。由以上4点及垂直上升气流的变化提出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激发强暴雨形成的新的物理机制。(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汪汇洁[5](2008)在《一次梅雨期苏北大暴雨的时空结构分析与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高空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1°X1°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6月28日—7月5日发生在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从天气形势、水汽条件、降水实况和动力场诊断各方面进行分析,并利用WRF V2.2模式对其中6月30日00时—7月1日12时发生在江苏宝应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利用模拟得到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环境风场的垂直切变、水平螺旋度、经向垂直环流及涡散度场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诊断分析,并采用中尺度带通滤波方法,从模式输出的预报场中提取中尺度扰动风场,对暴雨发生前后的非线性亚临界对称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6月28日-7月5日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中,中高纬经历两次两槽一脊形势的调整,造成两次冷空气南下。低纬地区西风增强,输送水汽到中南半岛,副高外围偏南气流进一步输送水汽到中国东、南部,与南下冷空气先后交汇于30-35°N间,造成此次持续性的强降水过程;(2)整层大气平均风垂直切变矢量转为西南偏西风后,其南风分量随时间增大到最大值对暴雨的发生有提前5-4小时的指示意义,相应时刻绝对水平螺旋度亦达到极值;(3)暴雨发生前3小时首次出现强烈的整层垂直上升气流,预示大暴雨的发生;(4)在暴雨发生前9小时,高层200hPa涡散度两波呈π/2位相差,对应强烈地转不平衡的重力波,随时间向下传播,至暴雨发生前3小时下传到800hPa;(5)低层湿位涡负极值的出现对暴雨发生有提前大约3小时的指示意义。当雨区周围低层大气湿斜压性和水平风垂直切变较强时,湿斜压项可与湿正压项量级相当。湿斜压部分主要作用于低层的环境大气,湿正压项的尺度与雨团尺度相当;(6)暴雨发生前2-1小时,中尺度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达到极值,激发暴雨发生,并对大暴雨的发生有重要的指示意义。(7)线性对称不稳定主要发生在925hPa上,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主要发生在700hPa上,当发生50mm以上的强降水时,线性对称稳定性理论未能较好解释降水,可采用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予以解释。(8)强降水大部分发生在高层扰动风场极大值南侧和低层扰动风场极大值北侧之间。(9)暴雨发生前6小时,在750-500hPa中尺度纬向、经向扰动风场加强,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能量积聚,并在暴雨发生前3小时开始释放,触发暴雨产生。(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08-04-01)

李艳杰[6](2008)在《广义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本文用解析方法分析了凝结加热反馈对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判据的影响,得到一般大气中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是否容易发生的条件。其次,针对中尺度大气层结不稳定和稳定的情况,分别计算出了初始扰动振幅的临界值,发现:饱和湿空气与干空气情况相比,当中尺度大气层结不稳定时,更容易发生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即使中尺度大气层结稳定,也容易发生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在理论基础上,对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此次降水具有有利的热力、动力和水汽条件。垂直速度剖面上可以看到低层的反环流,造成不稳定层结。温湿场上显示出了降水区南侧的高温高湿气流通过低层辐合给暴雨提供能量。降雨区附近存在强对流不稳定,有利于亚临界不稳定的发生发展。(2)高低空急流与降水密切相关。高空急流对降水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因为急流核的形成与消失较降水的增强和衰减提前约5-6小时。低空急流北进和高空急流南伸共同造成雨团随时间北移,其中低空急流北进的作用较重要。(3)通过对扰动风场最大值与降水最大值关系的分析以及线性对称稳定性指数最小值的分析,我们认为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是此次降水的主要触发机制之一。扰动风场的盛衰对降水增加和减弱有1-7小时的指示作用。亚临界不稳定的发生发展在垂直方向上呈周期性变化,周期为20个小时左右。亚临界不稳定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发展的趋势与凝结加热作用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08-04-01)

陆维松,李艳杰,邵海燕[7](2008)在《广义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Boussinesq近似,从含摩擦与凝结潜热的f平面非静力滤声波模式出发,得到了饱和湿空气中的广义能量方程。从广义能量方程出发,推导出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的判据。(本文来源于《全国中尺度气象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期刊2008-04-01)

李燚[8](2007)在《一次暴雨过程中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机制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05年7月5日20时—7月12日08时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利用WRF模式对其中7月6日08时—7月7日20时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2005年7月5日20时—7月12日08时降水过程降水强度与对流云团活动强度(综合TBB最低温度及其面积)相一致;其中较强降水过程与高低空急流关系密切。(2)2005年7月5日20时—7月12日08时降水过程可分为两大段,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可能是该时段强降水形成的重要机制;(3)u和v两分量扰动增强均分别超前于暴雨的增强,特别,u、v两分量扰动增强到其极大值分别对强暴雨的发生有提前12或24小时的指示作用;且非地转达最强和冷暖空气达最强分别对强暴雨发生也有12或24小时的指示作用;(4)得到降水强度,高低空急流及其扰动风场这五者极大值的时空配置;(5)高层出现很强的南下冷空气产生的中高层垂直上升气流随时间向南向下位移,并迅速增强至中层500Hpa附近,将激发未来出现强暴雨;(6)暴雨前期,高层涡度场随时间迅速增强,超前于同样位置高层散度场随时间的迅速增强,而低层散度场随时间迅速增强超前于同样位置低层涡度场随时间的迅速增强。高层散度场增大到其极大值的1/2,低层散度场增大到其极大值,均分别预示未来约4小时将发生强暴雨。高层散度场和涡度场位于强暴雨北侧,而低层散度场与涡度场位于强暴雨南侧或接近重合。且高层的散度场、涡度场与低层的散度场、涡度场随时间有相重合的趋势。由此提出,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激发强暴雨形成的新的物理机制。(7)在暴雨发生前约两小时,降水区域不稳定能量积聚达到最大;暴雨强度最强时,不稳定能量得到最大释放;暴雨过程中,潜热释放是主要的加热因子;在强降水区域附近存在对流不稳定、湿对称不稳定以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07-05-01)

夏瑛,陆维松[9](2004)在《“1998年二度梅”暴雨与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998年7月20日00时—8月1日12时这段梅雨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利用MM5V3中尺度模式作梅雨暴雨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1)本次梅雨暴雨分为3大段过程,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可能是3段梅雨暴雨形成的重要机制;(2)扰动风场增长与降水增长关系密切,扰动风场的增长会超前于降水的增长,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增强可能使降水增强;(3)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主要发生在高层200hPa,中层500hPa也有发生。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使线性对称稳定的大气变为不稳定。降水区和暴雨中心主要位于高层200hPa和中层500hPa扰动风场极大值南侧与低层850hPa扰动风场极大值北侧之间。(4)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扰动的e折时间和空间尺度,分别为5~8h和200~300km。(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夏瑛[10](2004)在《“98年二度梅”暴雨与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属于中尺度非线性动力学范畴。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判据是从含摩擦耗散的f平面上Boussinesq近似下的非线性方程出发,以一种新的广义能量作为Lyapunov函数,导得的一种新的对称稳定性判据,理论指出较大振幅的扰动可能出现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增长,从而激发中尺度暴雨扰动的生成。 梅雨暴雨是在一定的大尺度背景下发生的各种天气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尺度系统与梅雨暴雨有直接联系,梅雨锋上的中尺度系统对暴雨的激发和增幅起着关键作用。由于梅雨暴雨突发性强、预报时效短,常造成重大自然灾害,研究梅雨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对98年7月20日00时~8月1日00时的梅雨暴雨的环流形势和降水要素进行了实况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环流形势有利于该段降水。降水区上空的涡度、散度、比湿、水汽通量散度、K指数等要素有利于暴雨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对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线性对称不稳定和降水的关系的实况诊断分析发现:本次梅雨暴雨分为3大段过程,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可能是3段梅雨暴雨形成的重要机制。扰动风场增长与降水增长关系密切,扰动风场的增长会超前于降水的增长,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增强可能使降水增强。从而初步验证了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理论。 用MM5V3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7月22日00时~23日00时的降水过程。用数值模式资料从更小的时间尺度上对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理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主要发生在高层200hpa,中层500hpa也有发生。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使线性对称稳定的大气变为不稳定。降水区和暴雨中心主要位于高层200hpa和中层500hpa扰动风场极大值南侧与低层850hpa扰动风场极大值北侧之间。(2)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扰动的e折时间和空间尺度,分别为5-8小时和200-300km。(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期刊2004-05-01)

对称亚临界不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WRF V2.2模式对2006年6月30日00时—7月1日12时(世界时)江苏宝应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从模拟结果提取出的环境风场和中尺度扰动风场对此次大暴雨过程的时空结构,尤其是风场的垂直切变和非线性亚临界对称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层大气平均风垂直切变矢量转为西南偏西风后其南风分量随时间增大到最大值,对暴雨的发生有提前5~4 h的指示意义,相应时刻绝对水平螺旋度亦达到极值;暴雨发生前3 h首次出现强烈的整层垂直上升气流,预示大暴雨发生;在暴雨发生前9 h,高层200 hPa涡度、散度两波呈π/2位相差,对应强烈地转不平衡重力波,随时间向下传播,至暴雨发生前3 h下传到800 hPa;中尺度扰动风场的加强与降水的加强关系密切,在暴雨发生前3 h,出现中尺度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激发暴雨发生,并对大暴雨的发生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称亚临界不稳定论文参考文献

[1].李艳杰,陆维松,邵海燕,陶丽.广义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J].大气科学学报.2011

[2].汪汇洁,陆维松,邵海燕,陶丽,濮梅娟.一次梅雨期苏北大暴雨的时空结构及其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9

[3].陆维松,李艳杰,汪汇洁,邵海燕.广义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和暴雨的发生、发展[C].第五届长叁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2008

[4].李燚,陆维松,濮梅娟,邵海燕,陶丽.一次暴雨过程中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机制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

[5].汪汇洁.一次梅雨期苏北大暴雨的时空结构分析与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

[6].李艳杰.广义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

[7].陆维松,李艳杰,邵海燕.广义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C].全国中尺度气象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2008

[8].李燚.一次暴雨过程中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机制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9].夏瑛,陆维松.“1998年二度梅”暴雨与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初步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

[10].夏瑛.“98年二度梅”暴雨与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的初步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对称亚临界不稳定论文_李艳杰,陆维松,邵海燕,陶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