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新伟[1]2003年在《环境审计内容研究—兼论环境审计定义》文中研究指明保护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审计要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环境审计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由于环境审计产生时间较短,尤其是对我国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为了加深对环境审计的理解和认识,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许多机构和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中也进行了不少探索。但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公认的、适合我国实际的环境审计理论,大家见仁见智,提出了许多观点和主张。 本文主要从环境审计不同主体出发,对环境审计包括的内容尤其是国家环境审计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并且对环境审计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于环境审计定义,作者在对国内外现有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环境审计是指“审计组织依法对被审单位的环境保护制度(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履行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借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独立的监督活动。”对于环境审计内容,作者分别国家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叁种环境审计主体对他们工作的内容进行了论述。由于环境保护工作的综合性强,国家环境审计应该在环境审计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作者详细地对国家环境审计的内容作了探讨。作者认为,国家环境审计应该包括:环境政策法规审计(具体包括环境政策法规本身和环境政策法规的执行审计)、非环境政策法规对环境的影响审计、环境规划及非环境规划审计、环境管理体系审计、环境保护资金审计、环保投资项目和建设项目审计等内容。针对每一项内容,作者充分论证了应该归入国家环境审计的理由以及就应该围绕哪些方面开展工作的问题提出了见解。鉴于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在我国尚未开展,有关的研究也较少,作者仅对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的内容提供了一些思路,如内部环境审计应该包括合规性审计、污染预防审计、产品审计、财产使用审计、制造、贮存和处置审计、环境负债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和环境项目成本效益审计等内容,而环境系统审计、环境报告审计和对企业环境责任报告的审计应纳入社会环境审计的内容。
张勇[2]2009年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前提。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沿革说明,审计从产生开始,其审计内容就蕴含着经济责任的雏形,这也耦合了审计产生的本源目的。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委托人对受托人经管受托经济资源的要求不断变化,致使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从受托财产保管责任扩展到受托经营责任、受托管理责任以及扩展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责任,使审计目标从查错防弊转向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可信性,使审计模式从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发展到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再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使审计种类从单纯的财政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社会责任审计发展。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使得现代审计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在我国,特定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和拓展是经济责任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是现代审计制度在中国的一种创新。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大,审计的层次不断提高,审计的内容不断深化,在查处领导干部责任范围内的违法违规和损失浪费等问题、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帮助政府和企业改进管理、促进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来说,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还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理论方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仍然缺乏,尚待深化。因此,笔者认为选择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作为研究的命题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是适应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拓展而对经济责任审计实践进行的一种理论创新,是在汲取账项导向、制度导向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组织审计行为活动的审计方式,为更加高效地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一种新的选择和思路。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回顾总结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沿革和导向审计模式的演进,以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拓展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理论创新,提出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命题,并从理论和应用层面确立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研究的框架。其次,以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界定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的概念体系,并以审计本质为基本理论的构建基点,对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等要素组成的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最后,分别从审计策略的选择、审计风险的防范、审计质量的控制叁个方面进行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导论、正文以及研究结论、主要创新点和后续研究建议叁个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即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路径。第二部分,正文部分,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第2章——第6章,共5章。第2章,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缘起及架构。在回顾总结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沿革和导向审计模式演进的基础上,以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拓展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对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命题。并通过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的分析,从理论和应用层面确立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研究的框架。第3章,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基本理论的探析。以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界定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的概念体系出发,以审计本质为基本理论的构建基点,对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和审计目标等要素组成的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析。第4章,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策略的选择。在分析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策略的重心和特殊性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设计审计计划与审计流程、如何选择和运用审计方法以及如何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并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报告的定位、格式和内容等进行探讨。第5章,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防范。本章基于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总体框架的解析,提出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模型,并进而针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的成因、特征及其负面效应,提出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防范的总体对策和具体对策。第6章,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质量的控制。本章基于对质量涵义的解析和审计质量的思辨,探讨分析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我国地市级经济责任审计的统计数据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影响审计质量的内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本章进一步探讨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质量控制的要素及其涵义,并提出了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对策。第叁部分,即第7章,研究结论、主要创新点及后续研究建议。本章归纳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和主要创新点,分析了本文的研究局限,并进一步提出了后续研究方向的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提出并确立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命题。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关于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笔者提出的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命题是适应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拓展而对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理论创新,该审计模式的确立与审计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的本质相吻合。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二,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理论、审计策略、审计风险和审计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系统研究,初步构建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通过研究,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学术观点:(1)系统探讨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内涵、特征;(2)进一步拓展了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明确界定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经济责任人、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叁位一体的概念体系;(3)以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探讨分析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理论;(4)初步探索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策略的选择、审计风险的防范和审计质量的控制等具体应用问题。第叁,全面分析评述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的状况,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文献基础;同时,通过档案式研究,对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内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获得了有价值的经验证据。(1)笔者选取了1987年至2007年期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国内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文献,运用规范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回顾和评述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观点、方法、特点和不足。这在国内尚属较新的尝试。(2)笔者从《中国审计年鉴2007》中挖掘、整理了2006年地市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统计指标,并采用Stata10软件对影响其审计质量的内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为研究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质量的控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
张世鹏[3]2015年在《国家审计风险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公共受托责任、信息不对称和系统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博弈分析、专家访谈、设计调查问卷搜集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等方式,对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展开研究。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一是国家审计的本质及审计风险的相关概念研究。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家审计发展状况,对国家审计的本质、特征、体制、职能等进行概述,并分析了国家审计风险的内涵、风险模型和风险管理。二是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首先通过建立国家审计活动中四方利益关系人——受托经营管理者、审计人员、审计机关、审计委托方之间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综合分析了国家审计四个局中人的博弈策略及其对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叁是基于结构方程的国家审计风险影响因素实证检验。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国家审计从业者、社会审计人员、内审机构人员及部分专家学者调查了解国家审计风险的基本情况以及各因素对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情况,得出调查数据。运用数据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结构方程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情况和影响水平。研究结果发现,在审计主体因素方面,国家审计风险与审计人员能力素质、审计人员结构、审计方法恰当性、审计管理水平等显着相关,审计人员能力素质越强,审计人员结构越合理,审计方法越恰当,审计管理水平越高,国家审计风险越低。且在审计主体层面,审计人员能力素质对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水平最高;在审计客体因素方面,国家审计风险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财务状况、管理水平等显着相关,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越完善,财务状况越良好,管理水平越高,国家审计风险越低。且在审计客体层面,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情况对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水平最高;在审计环境因素方面,国家审计风险与政府干预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法规完善程度等显着相关,政府干预程度越小,经济发展越落后,法律法规越完善,国家审计风险越低。且在审计环境层面,政府干预程度对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水平最高。四是国家审计风险控制途径研究。针对各风险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和可控性,运用审计风险控制方法分别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环境叁个层面,系统提出国家审计风险的控制途径,为国家审计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王彪华[4]2015年在《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基本建成。近年来,随着国家审计影响力不断提升,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提高,作为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行为的国家审计准则,在国家审计服务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探索其变迁规律,可以丰富国家审计准则理论,拓宽国家审计准则的理论基础,也可为未来准则变迁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发现,最高审计机关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路径依赖中发挥主导作用,其变迁过程是对受托责任评价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体现了对绩效和责任的追求不断提高,适应了国家治理需求的变化。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以规范研究为基础,比较研究为支撑,建立起准则变迁的研究框架。本文通过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定位和作用、发展变化、实践应用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国内外文献回顾,发现这些文献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变迁过程没有系统梳理,研究基础采用经济学较多,研究方法有限,侧重某一方面问题等不足。同时,为后续研究的需要,本文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内涵及作用、制度变迁的内涵及形式等概念进行界定,对制度变迁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并介绍了这两个理论在国家审计理论中的运用和发展情况。在构建国家审计准则变迁框架过程中,本文从供给、需求和均衡叁个角度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动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供给方面包括供给成本和供给收益,需求方面从降低审计风险、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保障工作权益需要叁个方面,而国家审计准则均衡是一种不常见的偶然状态,不均衡是常态。在分析变迁过程中,本文从时间角度来看,将变迁过程划分为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对每个阶段准则进展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对各个阶段准则特点进行归纳;从内容角度上看,主要从一般准则、审计证据、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方案、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报告六个方面,对各部分在准则体系中的地位和主要内容分析介绍基础上,比较其在各个阶段的变化情况,并归纳出变迁特点。本文对变迁过程运用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发现,审计机关作为变迁主体,具有节约制度变迁成本、及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准则的需要和体现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特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具有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路径依赖性强、与国际接轨和趋同等特点。在国际比较中,本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审计组织和美国,在对其准则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概括、变迁的过程及原因、变迁特点等进行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审计独立性在国家审计准则中始终是强调的重点,注意强调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兼容性,在制定方向的选择上各有利弊等启示,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准则变迁影响因素来看,本文将其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在内部动力方面,变迁主体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体现在对国家审计及其准则认识的不断提高,采用学术关注度作为替代变量,发现学术关注度与国家审计准则变迁过程密切相关:审计目标的演变决定了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方向,在国家审计的各层次目标中,现实目标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现实目标的演变过程体现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中。在外部动力方面,审计准则变迁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审计实践,都对准则变迁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随着技术方法的进步,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及时作出调整,应对信息化的挑战,为实践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财政体制改革与国家审计的互动发展中,国家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国家审计密切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规范化,国家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吸收了他们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在准则变迁效果检验中,本文采用了审计项目质量和审计结果作为参考指标。在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分析中,以1996年至2013年审计署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为样本,通过对43份检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与审计准则变迁各阶段对比,发现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影响明显;在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分析中,以1993至2013年审计署审计结果统计数据为样本,发现准则变迁对审计成果利用、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机关移送处理事项、审计机关审计(调查)单位数等指标影响明显。我国现行国家审计准则需要适应环境变化、促进审计工作发展,在突出依法审计、保障审计独立性、规范成果利用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并在服务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从构建行为规范体系、推动责任政府建立、加强权力运行监督等方面有独特的实现路径,但在结构设计上和实践运行中还存在不足。在新常态下,随着国家治理需求,审计目标的调整,审计实践的探索发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等,都需要国家审计准则及时跟进。对于未来国家审计准则的发展,既要国家治理引领,凸显中国国家审计特色,又要合理借鉴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国家审计准则运行情况跟踪评价机制,掌握国家审计准则的适用程度,并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变迁方式。
张涛[5]2011年在《治理视野下的国家审计制度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审计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文中认为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国家审计制度是作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而存在着,这一政府治理的工具能够代表国家来行使审计监督职能,其在促进政府改进管理和决策、加强监督和增强责任心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面对全球性的政府治理课题,席卷而来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始深入地影响着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由于深化国家审计职能的关键是实现治理目标,本文也就是瞄准这样的主题,以对我国国家审计现状的分析为基础,把主线定在我国的治理目标上,通过对国外主流的国家审计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广泛借鉴,并与我国具体国情的相结合,在治理的框架中来研究国家审计。本文有机结合了实现治理的目标与国家审计职能的深化,在治理的视野里对国家审计职能定位、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效益审计、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这对于治理目标的最终实现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立足于行政管理学的视角,从政府、市场组织、公众参与叁个角度,分别从四个方面,对治理视野下的国家审计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第一章:导论及文献综述,对文章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做出梳理。第二章:治理视野下国家审计制度的基本理论。主要对治理视野国家审计制度及相关概念作一番梳理界定,阐明治理视野下国家审计制度的发展历史,论述治理视野下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并提出本文的分析框架。第叁章:国别国家审计制度及其治理意义。主要针对国别国家审计制度分类进行介绍以及国别国家审计制度的治理意义评析。第四章:中国与上述国家审计制度的治理意义比较分析。主要介绍中国的国家审计制度及其治理特点以及与上述国家审计制度的治理意义的比较分析,从政府、市场组织和公众参与叁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审计制度的治理意义的共同点、差异性及原因。第五章:治理视野下我国国家审计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主要从国家审计导入治理理念;做好治理视野下国家审计制度的职能定位;做好治理视野下经济责任审计;做好治理视野下的政府效益审计和完善治理导向下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措施。通过本篇论文的写作,一方面系统的从治理的视野对国家审计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使得治理与审计制度更加紧密的相结合;另一方面,又在治理的视野中,对我国国家审计制度改革的路径做出了选择,针对目前政府审计必须解决好的治理问题,应把治理理念融合于其中,从而促进公共审计服务的有效供给。
卢春泉[6]1996年在《对审计定义的研究——兼论若干审计基本理论问题》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审计事业走过了十二年的探索历程,确定了审计制度和管理体制,形成了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民间审计并存的审计工作体系,对建立和发展审计理论与方法也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应该看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财税、金融、会计等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已有的传统审计理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审计理论却仍显得薄弱,尚未形成科学的审计理论体系,对审计定义的认识迄今也未能达成共识.这对于指导审计实践,完善学科体系都是不利的.年初审计署郭振乾审计长提出:“我们急需有一个简明、准确,并与国际提法接轨的审计定义.”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研究和发展与市场经济需要相适应的审计定义和审计理论体系,是审计学研究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本文试图对审计定义及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期为推动审计理论发展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黄哲日[7]2006年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审计理论发展趋势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审计研究》自1985年6月创刊以来在反映审计理论研究成果,推动审计学术交流,体现审计实务发展要求,繁荣审计理论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分析《审计研究》载文的特点入手,可以反映改革开放后我国审计理论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表明我国审计理论研究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而发展,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审计理论发展的历程,进而展望中国审计理论发展的趋势对于我们继续深化审计理论研究,促进审计实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结合运用历史学研究方法、经济学研究方法以及文献学研究方法对《审计研究》这一刊物自创刊以来刊发文章进行统计、归纳的基础上,说明《审计研究》上刊发文章的特点,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期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审计理论的发展历程。现今学术界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审计理论发展趋势的论述较少,这也是本文创新之一。这不仅可为《审计研究》创刊二十多年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而且有助于我们理清这一时期理论发展的大致脉络,展望我国审计理论的发展趋势,也为今后继续深化审计理论研究提供部分参考。 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论文的创新和不足等;而论文的主体部分则是运用历史研究法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审计理论发展分为叁个时期,分析每个时期审计理论发展的背景和特点,并在总结归纳改革开放后中国审计理论的特点后,预测和展望中国审计理论发展的趋势。其中第二部分主要是在分析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以及审计制度的创建对审计理论发展的影响的基础上,统计中国审计理论探索阶段《审计研究》刊载文章,小结这段时间中国审计理论发展的特点,指出此时的审计理论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的第叁部分则是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理论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审计体系的逐步形成对审计理论发展的影响,统计发展阶段《审计研究》上刊载的文章,并结合第二部分针对当时审计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阐述本阶段审计理论发展的特点和尚未解决的问题;接着本文在小结上一阶段审计理论发展问题基础上对新世纪审计理论面临的政治、经济、科技背景进行分析之后
刘雷[8]2014年在《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财政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随着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体系面临着新的风险,经济安全已然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而财政安全作为国家经济安全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成为核心中的核心。国际上,尤其是在发达国家里,关注经济安全和财政安全早已成为各国政府施政和国际组织合作的重点。早在1994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首次将经济安全定位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叁大目标之一;1996年,俄罗斯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了“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说法;希腊债务危机正式爆发,随之引爆整个欧盟的债务危机,继而影响全球的经济稳定,财政安全再次引起全球的关注。2013年10月,世界审计组织第二十一次大会讨论了两大议题,其中一大议题即是最高审计机关在维护财政政策的长期可持续性领域的作用。可以看出,在全球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下,经济安全中的财政安全一直备受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注。在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存在财政赤字已经成为常态。我国政府性债务问题近年来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国内的普遍关注,最新一次的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表明:负有偿还责任的全国政府性债务高达20.6989万亿元,说明政府性债务在我国存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要求政府的财政安全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层出不穷,金融系统风险、房地产行业风险、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等等问题一旦处理不好,最后都会转化为具有兜底责任的财政风险,影响财政安全,最终影响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明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财政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手段和经济基础,因此,财政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基石,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监督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维护国家财政安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在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已达成共识。美国审计署(GAO)自1990年起持续关注高风险领域,并在《2004-2009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中明确提出审计要“应对美国人民福利和财政安全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和安全威胁”;其他国家的审计机关,诸如澳大利亚、瑞典等,都在日常工作中履行了维护财政安全的职责。国际审计组织第二十一次大会形成的《北京宣言》明确了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肯定最高审计机关在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促进国家良治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国家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在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刘家义审计长在2013年12月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要“进一步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揭示力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审计中,要关注财政的可持续性,特别是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那么,政府审计到底是如何维护财政安全,或者说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具体路径是什么,这是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最为核心的问题。该研究的进行将有助于促进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促进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功能的发挥和有助于深化政府审计和财政理论的研究。财政是国家的经济活动,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财政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应该并且可以在维护财政安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本文共分为以下七章内容: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分为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预期创新共五个小节。本章是开篇章,总领整篇论文。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从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依据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方式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相关经验研究和维护财政安全的具体政府审计形式研究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评价。第叁章,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共分为财政安全内涵界定、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基础、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机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功能定位和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践依据共五方面内容。其中,财政安全内涵界定是辨析安全、财政、财政安全、财政风险等基础性概念的基础上,给出财政安全的具体内涵;理论基础一节主要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洛克的国家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了政府审计应该要维护财政安全;作用机理一节从审计控制观出发,理论上提出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过程;而功能定位一节主要分析了政府审计在我国财政监督体系中的定位;第五节从历史依据、法律法规依据、现实状况叁个方面分析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践依据第四章,财政安全要素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视角。本章首先说明了构建财政安全要素体系的重要性,其次,基于公共财政论,提出了可以将所有影响财政安全的因素包括在内的财政安全六要素体系,即财政收支有效性、政府债务可控性、财政制度合理性、财政信息公开性、权力运行规范性和宏观经济平稳性,最后分析了财政安全六要素体系的具体内容。第五章,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审计“免疫系统”观的理论视角。本章首先阐述和分析审计的“免疫系统”观,指出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发挥揭示功能、抵御功能和预防功能来维护政府财政安全。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政府审计具有的揭示功能、抵御功能和预防功能的“免疫系统”功能能否维护地方财政安全和中央财政安全。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政府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得到了发挥,可以维护财政安全。第六章,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研究。本章在构建起的财政安全要素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实施税收绩效审计和公共项目绩效审计来提高财政收支有效性,通过实施政府债务审计和专项政府审计增强政府债务可控性,通过实施制度合理性审计和财政预算全程审计促进财政制度合理性,通过实施财政信息系统审计和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加强财政信息公开性,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提升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以及通过实施宏观经济环境审计保障宏观经济平稳性。政府审计可以通过以上这些实现路径维护财政安全。第七章,主要研究结论、研究创新、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本章是结束章,主要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归纳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并提出论文的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有以下叁个方面的研究结论:(1)政府审计应该并且可以维护财政安全。本文构建的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指出,政府审计应该维护财政安全。基于审计“免疫系统”观,实证检验了政府审计维护地方财政安全和中央财政安全的“免疫系统”功能,得出政府审计可以维护财政安全的结论。(2)公共财政视角下,财政安全要求实现财政收支有效性、政府债务可控性、财政制度合理性、财政信息公开性、权力运行规范性和宏观经济平稳性。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路径问题的前提是梳理清楚影响财政安全的因素是什么,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以进一步研究在这些方面政府审计是否可以发挥作用,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是什么。我国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与之相匹配的是公共财政模式。本文基于公共财政的视角,根据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提出财政安全是指政府财政的运行在受到内外部风险因素的冲击下,依然能够持续稳定的状态。为了实现这一安全状态,财政需要做到财政收支有效性、政府债务可控性、财政制度合理性、财政信息公开性、权力运行规范性和宏观经济平稳性。(3)政府审计可以达到财政安全要素体系六个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维护财政安全的目标。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会随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丰富。在公共财政模式下,财政安全的要素内容可以包括在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丰富内涵里,换言之,产生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政府审计可以去实现财政安全的要素要求,即政府审计可以有相应的路径去实现维护财政安全的目标。本文提出,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实施税收绩效审计和公共项目绩效审计来提高财政收支有效性,通过实施政府债务审计和专项政府审计增强政府债务可控性,通过实施制度合理性审计和财政预算全程审计促进财政制度合理性,通过实施财政信息系统审计和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加强财政信息公开性,通过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提升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以及通过宏观经济环境审计保障宏观经济平稳性,最终维护财政安全。本文主要有以下叁个方面的创新:(1)构建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问题在国内外尚属前沿。国内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实现路径的文献相对片面,不成系统,角度各异,不利于指导政府审计发挥维护财政安全的功能作用,而国外直接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文献几乎没有。本文构建了一个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了基本概念界定、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基础、政府审计维护财政的作用机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功能定位以及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践依据共五个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解决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关系问题。(2)基于审计“免疫系统”观,通过探索性地实证分析获得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有价值的经验证据。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规范研究较少,现有文献主要是从理论上探讨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可行性,而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证文献极少,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观出发,用数据探索性地考察了政府审计揭示、抵御和预防的“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与财政安全的关系,寻找到了政府审计可以维护财政安全的有价值的经验证据,支持了政府审计可以维护财政安全的研究结论。(3)在财政安全要素体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府审计有效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路径,并提出若干维护公共财政安全的新型政府审计类型。基于公共财政理论视角下构建的财政安全要素体系,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主要有: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实施税收绩效审计和公共项目绩效审计来提高财政收支有效性,通过实施政府债务审计和专项政府审计增强政府债务可控性,通过实施制度合理性审计和财政预算全程审计促进财政制度合理性,通过实施财政信息系统审计和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加强财政信息公开性,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提升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以及通过实施宏观经济环境审计保障宏观经济平稳性。其中,新型政府审计类型包括了税收绩效审计、制度合理性审计、财政预算全程审计、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和宏观经济环境审计。
阎金锷[9]1989年在《审计定义探讨——兼论审计的性质、职能、对象、任务和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什么是审计?这是审计学开宗明义必须明确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定义是在一定阶段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事物内涵的揭示。探讨审计定义,可以明确审计是一项什么性质的工作,它的特有属性是什么,从而把审计这一概念所反映的事物与其他相邻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区别开来。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审计这一客观事物的
郑石桥, 李娴娴[10]2017年在《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部审计业务类型分为审核型内部审计、监督型内部审计和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型内部审计依赖鉴证和咨询功能,以组织价值链为审计主题,以发现并推动整改价值链缺陷为直接目标,以管理审计、经营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为主要业务,服务于组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通过优化组织价值链,促进组织价值创造。
参考文献:
[1]. 环境审计内容研究—兼论环境审计定义[D]. 纪新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3
[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研究[D]. 张勇.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3]. 国家审计风险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研究[D]. 张世鹏. 天津大学. 2015
[4]. 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D]. 王彪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5
[5]. 治理视野下的国家审计制度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审计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D]. 张涛. 云南大学. 2011
[6]. 对审计定义的研究——兼论若干审计基本理论问题[J]. 卢春泉. 注册会计师通讯. 1996
[7]. 改革开放后中国审计理论发展趋势探析[D]. 黄哲日. 江西财经大学. 2006
[8]. 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研究[D]. 刘雷. 西南财经大学. 2014
[9]. 审计定义探讨——兼论审计的性质、职能、对象、任务和作用[J]. 阎金锷. 审计研究. 1989
[10]. 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J]. 郑石桥, 李娴娴. 会计之友. 2017
标签:审计论文; 环境审计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控制环境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