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明杂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杂剧,孤本,古今,校本,入声,刻本,选本。
明杂剧论文文献综述
尹志鹏[1](2019)在《从《盛明杂剧》叶韵现象看汉语语音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音韵研究是《古代汉语》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音韵的研究能了解我们汉语语音的历史变化,能够使学生对汉语语音的变化有更为具体和形象的了解。刘晓南《宋代文士用韵与宋代通语及方言》:"受押韵中的人为或偶然因素的制约,……将不同韵部通押的比例定在10%左右似乎比较合适",《盛明杂剧》中这些剧作韵部通押比例明显高于10%,这种借韵出韵现象应该不是偶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祎[2](2019)在《试论《孤本元明杂剧》对关公形象的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孤本元明杂剧》中有关关羽的剧目多达15出,今天人们所熟悉的关公故事几乎都在其中。在这些戏中,关羽相貌威武独特,集"仁义礼智信"优秀品质于一身,且成神显灵,为民除害。在元代及明代前期,已经完善和基本定型的关公故事经戏曲的长年、四处搬演,传递出当时的关公文化现象和关公信仰,同时被小说《叁国演义》所吸收,完成了对关公形象的塑造,并对以后的关公文化和关公信仰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9年05期)
贺颖[3](2019)在《《盛明杂剧》用韵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明刻本《盛明杂剧》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南方士大夫群体的杂剧创作水平与用韵水准。全书基本上以《中原音韵》音系为用韵标准,但因创作地域、作者以及受众的整体"南化",难免受到方音与古音残留的影响,总体呈现出南北混合音系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嘉应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程华平[4](2019)在《明杂剧研究的现代学术品格之构建——以民国时期戏曲史着为考察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民国伊始,现代学术史意义上的戏曲史着不断问世。这些着作对明代杂剧的发展脉络作了初步的梳理,对每一阶段杂剧的发展特征、文体演变特点予以总结,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如杂剧的南曲化、一折短剧、短剧连缀及文人化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厘清了明杂剧发展中的一些史实。在此基础上,民国戏曲史家从南戏、传奇特别是昆山腔的影响、杂剧作者多为南方人、南方歌者不习北曲等方面,对明杂剧嬗变的原因加以揭示。民国戏曲史着初步构建了明杂剧研究的现代学术格局,有其历史成就,也有其不足与缺陷,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探究。(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丁雅琴,霍慧玲[5](2018)在《明杂剧中教化剧的叙事手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教化剧的盛行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戏剧载体的伦理教化特征,强调了杂剧的社会功能,对我国的杂剧创作产生过较大的影响,研究明代教化杂剧可以更加全面的把握明代杂剧的发展脉络。(本文来源于《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尹志鹏[6](2018)在《《盛明杂剧》中入声派入叁声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原音韵》入声是否消失这一问题争议一直很大。王力与宁继福两位先生是主张入声消失说的典型代表。明、清两代的戏曲家有过不少的论述,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通过对《盛明杂剧》进行分析,发现《盛明杂剧》中确实是有入声字是存在的,分布在安徽、浙江的广大地区。在汉语的音韵教学中,对照具体作品进行音韵研究,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汉语语音发展的感性认识。(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罗旭舟[7](2018)在《《盛明杂剧》二集原刻存本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存《盛明杂剧》二集原刻本非常罕见,学界对于《盛明杂剧》二集的印象其实是建立在董康翻刻本基础之上,考究原刻存本,有助于重新认知《盛明杂剧》二集的原貌,并进一步辨明《盛明杂剧》的刻刊、流变状况。(本文来源于《戏曲艺术》期刊2018年03期)
王文君[8](2018)在《《古今名剧合选》与元明杂剧选本的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有着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人民的广泛喜爱。在这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元明杂剧占据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为了更好地保存元明杂剧,一些人对元明杂剧进行收录整理,其中《古今名剧合选》价值较高,《古今名剧合选》注重元杂剧的整理与研究,与元明杂剧选本的特点相对照,形成自身特色。(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韩芳[9](2018)在《《孤本元明杂剧》书名商定始末》一文中研究指出一1941年8月,抗日战争硝烟弥漫,上海仍处于"孤岛"时期,商务印书馆以"涵芬楼藏版"之名印行《孤本元明杂剧》,初版四百部,除馆方"坚持勿售"之手工纸本五十部外,其他机制纸本叁百五十部于数月内即销售一空。《孤本元明杂剧》依据《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整理校订而成,"择其久未行世者,刻本六种,钞本一百叁十八种,一律以聚珍铅字排印"。自1938年郑振铎于坊间书肆发现沉埋已久的《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想方设法代教(本文来源于《书屋》期刊2018年05期)
韩芳[10](2018)在《《孤本元明杂剧》书名商定始末——以《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相关通信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一九四一年八月,全国战争硝烟弥漫,上海仍处于"孤岛"时期,商务印书馆以"涵芬楼藏版"之名印行《孤本元明杂剧》,初版四百部,除馆方"坚持勿售"之手工纸本五十部外,其他机制纸本叁百五十部于数月内即销售一空。《孤本元明杂剧》依据明代常熟藏书家赵琦美抄校收藏的元明杂剧作品《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整理校订而成,"择其久未行世者,刻本六种,钞本一百叁十八种,一律以聚珍铅字排印"(《孤本元明杂剧》,王季烈等校订,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据商务印书馆纸型重印本,校例)。自一九叁八年郑振铎于坊间书肆发现沉埋已久的《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想方设法代教育部购藏,并极力促成出版之事始,(本文来源于《书城》期刊2018年04期)
明杂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孤本元明杂剧》中有关关羽的剧目多达15出,今天人们所熟悉的关公故事几乎都在其中。在这些戏中,关羽相貌威武独特,集"仁义礼智信"优秀品质于一身,且成神显灵,为民除害。在元代及明代前期,已经完善和基本定型的关公故事经戏曲的长年、四处搬演,传递出当时的关公文化现象和关公信仰,同时被小说《叁国演义》所吸收,完成了对关公形象的塑造,并对以后的关公文化和关公信仰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明杂剧论文参考文献
[1].尹志鹏.从《盛明杂剧》叶韵现象看汉语语音演变[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
[2].张祎.试论《孤本元明杂剧》对关公形象的塑造[J].四川戏剧.2019
[3].贺颖.《盛明杂剧》用韵考[J].嘉应学院学报.2019
[4].程华平.明杂剧研究的现代学术品格之构建——以民国时期戏曲史着为考察对象[J].河北学刊.2019
[5].丁雅琴,霍慧玲.明杂剧中教化剧的叙事手法初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
[6].尹志鹏.《盛明杂剧》中入声派入叁声情况[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
[7].罗旭舟.《盛明杂剧》二集原刻存本考[J].戏曲艺术.2018
[8].王文君.《古今名剧合选》与元明杂剧选本的特点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
[9].韩芳.《孤本元明杂剧》书名商定始末[J].书屋.2018
[10].韩芳.《孤本元明杂剧》书名商定始末——以《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相关通信为中心[J].书城.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