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茅盾对鲁迅的早期认识与评价

论茅盾对鲁迅的早期认识与评价

一、论茅盾早期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绿漪[1](2020)在《茅盾早期小说研究话语分析》文中认为茅盾在1927-1930年的早期小说具有独异特质,不仅由于这些作品创作时受到作者家国和事业的离散情绪影响而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更因为这个时期的创作也揭示了茅盾走上写实主义、革命历史主义之外另一条道路的可能性。茅盾早期小说在不同时期遭逢了不同评价和阐释,形成众声喧哗的研究图景。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话语形式,能够展现出不同时代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标准,在看似中性的叙述背后,体现的是学者意识形态、知识结构,乃至背后深层的的话语权力语境。有鉴于此,论文将茅盾早期小说的研究流变看作是不同时期不同权力在知识领域进行建构和实践的活动,从社会维度的启蒙话语、意识形态维度的政治话语、学者个人维度的审美话语三种话语表达范式出发,探求大陆与英语世界茅盾研究的异同、互动和背后深层的文化机制影响。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茅盾小说研究中在不同时期生成与交融的启蒙话语。指出启蒙具有的现实性正适应了“五四”前后的中国语境,这种关注当下、关注个体的时代诉求也反映在了早期研究之中。不仅如此,研究中期学者在强势政治话语缝隙中流露出的个人化的表达,以及研究后期学界再度回溯到体察个性、人性的启蒙视角,体现着20世纪茅盾研究中的启蒙话语在精神层面的内在一致性。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茅盾小说研究中政治话语在学术领域权力的生成,以及权力对知识的建构。先天带有政治色彩的进化论话语深刻影响了文学批评,成为政治话语进行建构的先导。1940年代直到建国初期,官方对于茅盾及其作品的定位奠定了茅盾作品的评价规格,并通过带有国家意志的文学史书写强化了学术研究的认识。学者专着呈现出的政治倾向,更显示出政治话语向个人领域的蔓延。第三章主要论述了茅盾小说研究中审美话语的构成和流变。审美话语注重作品艺术特质,具体体现为对象征艺术手法、心理分析、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研究。国外茅盾研究作为一种参照,影响了晚近研究的方法选择和思路,显示出这一时期审美话语建构知识的努力。借由话语理论在学术层面的应用,论文在茅盾早期小说研究的学术表达中提炼出话语隐性的存在,以此分析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知识体系,和话语力量强弱的变化。

刘璐[2](2020)在《茅盾“十七年”(1949~1966)文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茅盾“十七年”文学理论与批评为研究对象,研究茅盾在1940-1950年代的思想转变、多重身份和多元立场,以期对他“十七年”时期的文学主张有更为明晰的认知。引言部分,介绍选题缘起和意义,以“茅盾十七年(1949~1966)”为核心对茅盾研究现状进行述评,针对现有研究的缺憾提出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以1942年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至1949年的时代转折为切入点,考察茅盾在社会变革之际的行动线索,考察国统区文人思想立场分化背景下茅盾对《讲话》的接受状况,从而认识茅盾1940-1950年代文学理念和文学批评的演变情况。第二章,讨论“茅盾文学思想的复杂性”。“茅盾后期”主要从事理论工作,鲜活的生命个体身份被显要的文化官员身份遮蔽,理论批评家身份比作家身份更受关注。在政治文化意识压倒启蒙主义思潮的语境中,探讨茅盾文化官员身份后潜隐的生命个体意识、理论批评家身份下潜隐的作家意识,以及时代共名主题下潜隐的启蒙意识。第三章,对茅盾“十七年”(1949~1966)的主要理论批评文本进行解读,包括《夜读偶记——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它》《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从<卧薪尝胆>的许多不同剧本谈起》和茅盾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评论。结语部分,从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折关系、茅盾复杂的话语体系和多重身份等角度来对茅盾“十七年”文艺思想进行新的解读,重新厘定“茅盾后期”的文学贡献和学术价值,从而考察茅盾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同情之理解”走近茅盾、理解茅盾。

饶倩倩[3](2020)在《茅盾短篇小说观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文学大师,茅盾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发表了数量颇丰的文学评论、理论文章和研究论着。在茅盾的文艺观中隐含着一套自成体系的短篇小说理论观念。茅盾的文论文章为其短篇小说观的发掘和呈现,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料,从而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茅盾的短篇小说观。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茅盾短篇小说观的发展演变,大致以新中国成立为时间界线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建国前茅盾短篇小说观的文学主张完成了从“为人生”到为无产阶级的思想转换,提倡的创作内容从题材、人物到主题都以多样化为主导,倡导的创作方法从外来的自然主义逐渐过渡到本土化的现实主义。建国后茅盾短篇小说观的文学主张则由为无产阶级转向为社会主义,提倡的创作内容主要集中在鲜明的时代题材、人物和主题上,倡导的创作方法经历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两结合”的复杂历程。茅盾建国前后短篇小说观的演变,其原因主要是时代文艺思潮的影响和茅盾自身政治抱负的驱使。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茅盾的短篇小说观主要由构思观、结构观、人物观、语言观、风格观等理论要点构成。茅盾重视短篇小说写作前的选材、剪裁等构思过程,主张短篇小说采用截取生活横断面的结构样式;强调短篇小说应以人物为主,人物可分为主次人物和典型人物,人物塑造可运用心理描写、言行刻画、环境渲染等多种方法。茅盾还提倡使用口语,重视风格创新。茅盾短篇小说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茅盾短篇小说观产生的重要基础;外国现代文学文化的引进与学习,则是它的直接来源。茅盾政治活动家的身份决定了其对短篇小说政治功能的选择,期刊编辑的身份成就了其短篇小说阅读经验与理论思考的融合,批评家的身份促进了其短篇小说创作的理论审视,作家的身份则完成了其短篇小说观的理论运用与反思。茅盾短篇小说观具有独特的价值。从短篇小说创作方面来说,茅盾的短篇小说观既指导了茅盾自身的短篇小说创作,同时也对其他现当代作家的短篇小说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从短篇小说理论方面来说,茅盾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推崇、对人物性格的重视和对作家个人文学风格的强调等理念无疑丰富了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理论。茅盾短篇小说观也存在政治化、单一化和理论意识缺乏等不足之处。茅盾的短篇小说观对于新世纪的中国短篇小说创作无疑仍有一定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对于中国化的短篇小说理论建设也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僡蘐[4](2020)在《作家专论·文学现象·文学史建构 ——论孙中田的现代文学研究》文中指出孙中田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第二代学人的代表人物,从五十年代开始致力于现代文学研究,在茅盾研究、鲁迅研究、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色彩的诗学研究、文学史编纂等领域有突出的学术贡献。目前,学界对孙先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掘。本文通过对孙先生现代文学研究成果的细读,以及对孙先生与其他现代文学研究者的比较,将孙先生放置在现代文学学术史中评析孙先生的现代文学研究。同时,本文通过对孙先生进行的个案研究来以点窥面,对现代文学研究几十年来在社会、历史、文化进程中发生的变化加以探讨。论文主体共分为五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阐明论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论题的研究现状、论题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论文在论题的研究现状一节对论文的研究框架进行了说明,将孙先生的学术研究分为作家论、文学现象研究、文学史建构三个维度,三个维度紧密相连,层层递进,由点及面至体构成孙先生的学术研究世界。第一部分,“孙中田先生的学术历程”。本部分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简要介绍了孙先生的生平。“少年宏志:时代纷繁里潜心学业(1928-1950)”叙述孙先生的少年时代;“响应呼唤:百废待兴中重任在肩(1950-1980)”叙述孙先生在八十年代前的学术经历;“兼容并蓄:学术转型时融汇中西(1980-2000)”叙述孙先生在八十年代后到新世纪前的学术经历;“多元一体:学科交叉启学术新篇(2000-2015)”叙述孙先生晚年的工作与生活。论文的第二、三、四部分是论文的重点,从点、面、体三个角度完成对孙先生文学研究框架的建构。第二部分,“作家论:孙中田先生文学研究的基点”。本部分首先概述作家论的概念内涵与文学史意义,然后论述孙先生的作家论,认为作家论是孙先生的研究基点。其中,茅盾研究是孙先生作家论的核心,经历了从革命意识形态向历史与审美视角转换的过程;鲁迅研究是与孙先生的茅盾研究形成对照的重要维度。在八十年代前,孙先生的鲁迅研究与他同时期革命意识形态色彩浓烈的茅盾研究风格迥异,专注于审美品评。八十年代后,两者的研究方式变得相近,这从侧面体现出了时代社会背景对文学研究的影响。本部分还论述了孙先生对沈从文、戴望舒、穆木天等作家进行的研究,最后总结了孙先生的作家论从革命意识形态到审美视角解读的范式转换。第三部分,“文学现象研究:孙中田先生文学研究的‘面’”,论述孙先生的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与色彩的诗学研究。孙先生的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体现了亲历者的学术还乡倾向,孙先生是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的引领者与开拓者;孙先生的色彩的诗学研究则体现了孙先生强烈的学术个性,站在色彩学的角度回望文学,本质还是落在文学的审美特点上。第四部分,“文学史建构:孙中田先生独特的文学史观”,论述孙先生的文学史书写与孙先生的文学史观。受限于种种因素,孙先生参与编写的四套文学史都没有跳脱出革命意识形态的影响,与他理想中的“心灵史”有一定的距离。而从孙先生整体的文学研究来看,孙先生抱持着在多元互补的文学世界中从作家心理的视角去发掘文学价值的文学史观。另外,孙先生的研究风格偏向理性,孙先生心中的文学价值不仅包含审美价值,还包括着政治、历史、文化等多重价值。第五部分,“孙中田先生的学术贡献”,对孙先生在学科建设、史料研究、学术方法三个方面的学术贡献进行了总结。论文结语评述了孙先生在与其他学者的对比中彰显出的学术研究个性与共性,总结了孙先生文学研究整体上的稳健风格。论文附录列出了孙先生生平与创作大事记与孙先生指导的博士生名单及学术状况简介。

迪理努尔·奥布力喀斯木[5](2020)在《茅盾文学理论视域下的文学创作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茅盾是中国文学史上“重量级”作家,也是成就斐然的文学理论家。茅盾的文学理论成果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今天的文学创作同样有着无法替代的的价值。在茅盾的的文学理论中,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做的文学实践是非常值得我们去重新认识和了解的。茅盾文学理论指导下的文学实践具有独树一帜的理论内涵和文学内涵,同时带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突出表现为对文学的艺术、思想价值的关注,兼顾了文学性和政治性,以及与时代同行的先进性。茅盾的文学理论凸显出的文学实践是具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茅盾的文学理论定位是为个体,为社会,为时代服务,这些特质毫无疑问是其文学理论的本质。对于本质属性和文学创作实践的双重追求,也代表了茅盾作为文学理论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其代表作《子夜》就是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实践结合体,是社会剖析小说的经典范例,在那个时代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风貌,影响了那个时代的小说创作实践,代表着社会分析小说的最高成就。当下我们审视茅盾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可以对现代文学历史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回到历史原点客观审视茅盾的历史地位。本论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述茅盾在五四运动时期、革命文学时期以及建国以后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第二部分分析了茅盾在文学理论指导下所创作的社会剖析小说,探讨他的代表作《子夜》与文学理论的关系,论述了《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作品中创作实践与文学理论的结合。第三部分是茅盾文学理论在儿童文学、报告文学、乡土与城市的实际运用。最后一部分是总结茅盾文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实践中的卓越贡献,他的文学理论不仅填补了文学实践上的一大空白,还丰富了文学实践的发展和运用,对我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王琴[6](2020)在《论茅盾小说中的女性身体书写》文中研究指明在茅盾的小说中,女性身体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女性身体以个体也以群体的身份参与到小说对时代、社会的诠释中。本文意在对茅盾小说中女性身体书写的方式进行探究,以此挖掘作家在女性身体书写背后的诉求,作者对社会、革命、女性命运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茅盾小说中女性身体书写的转变,通过女性身体书写的变化,反映作者对社会时代变化的思考,继而探究茅盾小说中女体书写的独特性,女性身体书写的文学史意义。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选题意义,研究状况及研究思路。第二章主要考察茅盾女性身体书写的时代语境及个人选择。茅盾作为男性作家,选择以女性身体作为小说书写对象是时代语境与个性选择双向的结果。第三章主要考察茅盾小说中女性身体的呈现方式及其表达的意义。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作为启蒙话语下个性解放的个体身体,打破传统贞操观,拒绝被男性启蒙者带领,以更加强硬的姿态反抗男权专制。这些在启蒙思潮引领下觉醒的女性,构成了对男性启蒙者引领的五四个性解放的反思。第二,革命环境下的女性身体作为一种社会的身体,承载着巨大的社会意义。茅盾的小说通过对女性身体的呈现,深入揭示女性身体与革命的关系,以女性身体在革命环境中的沉浮凸显作家对“大革命”历史的“另类”反思。第三,在茅盾小说中,还存在凸显女性性别特征的身体,不同于时代、社会中作为个体与群体的女性身体,具有女性专属特征的女性身体,涉及了商品消费社会对女性的物化、生育与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在时代变化中的地位变迁、社会对女性解放的反映等,体现出茅盾本人对女性命运的审察、思考。第四章主要对茅盾整个创作时期女性身体书写的转变进行分析。早期小说中的身体书写带有女性独特的感性经验。到三十年代《子夜》中的身体具有资本主义钱色交易的物品化属性,女性身体成为都市中的商品,丧失了主体性。后期小说中的身体书写是在抗战时期完成的,对女性身体的展现让位于对时局变化的展现。这些身体的书写转变反映了社会时代的变化,通过身体的书写变化反映出作者对社会时代的思考。同时这种转变也是茅盾创作由感性渐趋理性,逐渐注重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体现。第五章分析茅盾女性身体书写的文学史意义。作为男性作家的茅盾,在女性身体书写上具有其独特性。小说中凸显女性性征的“形体曲线”、“颓废”式的女体描写、“肉体美”的身体观、女性身体情欲的表达等特征在女性身体书写的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身体书写并非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书写策略。

孙胜男[7](2019)在《茅盾小说中的女性服饰描写研究》文中认为服饰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独特的服饰描写往往可以展现作者的文学艺术观和思想性格特征。茅盾作为一名“极喜修饰”的现代作家,其小说中有着精彩的服饰描写,尤其是对女性服饰的描写可谓着彩众多,独具特色。从茅盾小说女性服饰描写的特点入手,分析其服饰描写特点的成因并深入研究服饰描写背后所展现出的矛盾,便会发现一位兼具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气质,理性与感性并存的现代男性作家——茅盾。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服饰”的概念进行界定,并说明茅盾小说女性服饰描写的研究意义;然后对有关茅盾小说中女性服饰描写的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概括;最后在此基础上说明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结合小说文本对茅盾笔下的女性服饰描写特点进行研究。作为一个具有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气质的作家,一方面,茅盾通过服饰描写彰显了大革命时代人们精神面貌与身体服饰变革等社会变化,女性服饰是时代演进的身份标示和社会变革的时代表征,展现了与时偕行的时代话语特征;另一方面,通过时髦新异的都市女性服饰、欲望泛滥的服饰追求和城乡冲突的服饰对比突出了现代都市疯狂的消费与享乐主义,呈现了纷繁复杂的都市艳语特征。同时,作为一位男性作家,茅盾通过各种感觉与想象对潜藏在服饰之下的女性肉体进行情欲化刻画,展现女人的性感风姿,尽管这种欲望化的书写逐渐衰退了,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世俗肉感的男性私语的特点。这种种的时代话语、都市艳语和男性私语相互交织,构成了茅盾小说丰富精彩、独具特色的女性服饰描写。第二章结合时代背景与茅盾自身经历对茅盾小说中女性服饰描写特点的原因进行分析。作家的创作特色与其生活的时代、环境、个人体验和艺术储备有密切关系。茅盾小说女性服饰描写特点离不开他现实的斗争生活,离不开时代和乌镇、上海等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茅盾早期生活所处的“女性世界”带给了他独特的两性体验,也为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心像”,并形成其细腻独特的审美倾向;1930年代后,茅盾人到中年,工作环境改变,公共理性扩增,导致其女性服饰的欲望化书写由强而弱,逐渐衰退。此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广泛涉猎以及对西方现代文学等的兼容并蓄,使茅盾拥有了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文学积淀,其笔下的服饰描写也因此呈现出广阔理性又不乏感性细腻的艺术风格。概括来说,茅盾小说中女性服饰描写的特点是社会时代背景下的个性化创作,其中蕴含了茅盾与时代、与生活环境的紧密联系,也烙满了茅盾自身体验和文化熏陶的印迹。第三章结合茅盾小说女性服饰描写对其中潜藏的茅盾的“矛盾”进行揭示。茅盾笔名的来历就意味着“矛盾”二字与他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社会活动家的身份使他具有宏大理性的社会化思维方式,但细腻感性的生命体验亦存在于茅盾的小说创作之中,使其表现出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复杂色彩;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使他热衷于都市叙事,但对都市的奇观化书写,恰恰暴露了茅盾都市外来者的身份与对都市文化的疏离;最后,男性作家的身份使他尽管凭借自己开阔超前的思想对女性立场表现了认同与支持,但仍无法超越性别的局限,不自觉地流露出男权意识。这些内在矛盾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兼具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气质,理性与感性并存的现代男性作家——茅盾。结语部分简要总结全文,重申茅盾小说中女性服饰描写的研究意义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尚需深入探究及拓展的领域。

陈竞宇[8](2019)在《茅盾外国文学译介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中国新文学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茅盾1从译介外国文学走上了文学道路。从1917年到1949年,茅盾翻译了30个国家的200余篇文学作品,撰写了大量评论、介绍外国文学的文章,展现了他宽广的文学视野,实践了他“取精用宏”的文学建设主张。他的译介工作,是为建设新文学服务的。本研究在考察茅盾的外国文学译介工作时,没有单纯将茅盾作为一个翻译家来研究他的翻译策略、他的翻译风格、对原文的忠实程度、或者他的译作的影响和接受等,而是从他的译介思想入手,将他的翻译工作与新文学建设者、文学刊物主编、文化界领导人的身份联系起来,综合研究他的外国文学译介活动。依照此思路,本研究的第一章先大致梳理茅盾译介外国文学的概况。这一简单的梳理显示:茅盾的外国文学译介活动涉及面非常广,不仅包括作品的译介,还有文艺理论的译介;他的外国文学译介工作与他主编《小说月报》、《文学》和《译文》等刊物有密切的关系;他译介的重点是俄苏文学和小民族文学;他的外国文学译介活动与社会改造、新文学建设有密切关系,他结合自己的翻译体会,提出了有关重译、复译、翻译标准等问题的重要观点等。接下来,本研究就与茅盾译介外国文学有关的主要问题进行具体讨论。具体说来,茅盾在提倡外国文学译介时,有非常鲜明的流派意识和清晰的规划,以流派选择指导具体的翻译选材,因此第二章将依次梳理他对外国文艺流派——新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译介。事实上,茅盾译介的西方新浪漫主义和法国自然主义文艺流派与日本文坛有密切关系。茅盾在介绍外国文艺理论时从不全盘照搬外国文艺思潮,而是依据他判定的中国文学的发展目标对外国文艺理论进行改造,使之符合中国文学的发展需要。在译介途径上,茅盾译介的国别众多的外国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其掌握的唯一外语——英语展开的,除少量英语文学外的所有外国文学译介,均以英语为中介语。英语中介既助力茅盾扩大世界文学视野,成为其大量译介外国文学的桥梁,也使他的译介带有英语世界种种印迹,如对象的选择和语言表达,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茅盾译介活动的展开方式及其文化效果,这一部分将在第三章讨论。茅盾译介外国文学的高产时期是他主编二三十年代几本主要刊物的时期,建国后,他虽然没有再从事具体的翻译工作,但是他主编的《人民文学》、《译文》为新中国的外国文学译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他的译介工作与刊物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第四章将茅盾的译介活动与他主编刊物的经历结合起来讨论。茅盾的外国文学译介活动与他提出的“人的文学”、“民族文学”、“世界文学”三位一体的文学建设理念的关系是第五章将要探讨的。在结语部分,作者再次强调了翻译之于茅盾的重要价值,并在坦陈本研究的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肖迪[9](2016)在《新世纪以来茅盾研究资料索引(2000-2009)》文中研究说明

陈芬尧[10](2016)在《“茅盾研究之研究”文章目录总汇——关于茅盾研究论着的书评、书讯及序言汇编》文中提出自1931年12月出现第一部茅盾研究专书以来,至今已出版了百好几部茅盾研究专着、论文集、图传、回忆录及资料汇编。倘将普及性着作算在内,则会更多。这些茅盾研究论着出版后大多引起了学界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出现了一篇乃至多篇书评。或缕述内容,剔抉特点;或揭橥意义,指出不足。它们是典型的"茅盾研究之研究"。具有同样价值的,还有着名学者受托为别人论着所写的序言,以及书讯、简介一类的文字。从某种意义上说,书评是论着出版后在学界引起反响和受欢迎程度的体现。倘对这类文章的观点加以梳理与整合,则是一部别具特色的小型的《茅盾研究概观》;于"厚重、系统、深刻"的《茅盾研究史》的写作,也不无借鉴和参考价值。因此,书评一类的文字有着别具重要的意义。

二、论茅盾早期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茅盾早期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茅盾早期小说研究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学界研究概述
        (一)国内茅盾小说研究概况及现状
        (二)国外茅盾小说研究概况及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众声喧哗:启蒙话语的生成与融汇
    第一节 “表现时代的空气”:时代话语的彰显
        一、内核:关注当下的入世态度
        二、汲汲于现实的实用功利思维
    第二节 从个性到个体:个人话语的高扬
        一、对“人”的发现:关注个体生命体验
        二、对“女性”的发现:从人的解放到女性的解放
        三、虽隐犹显:学者的个性化表达
第二章 众流归一:政治话语的形成与建构
    第一节 前导:进化论话语的凸显与实践
    第二节 建构:政治话语场域的扩大和深入
        一、初步建构:阶级概念的简单推演
        二、确立秩序:官方认定和史的书写
        三、自我规训:政治话语的采用和内化
    第三节 返观:海外茅盾研究中的政治预设
        一、美国学界:政治偏见下的价值判断
        二、东欧学界:政治风向下的左翼史观
第三章 众川赴海:审美话语的构成和流变
    第一节 捕获“迷乱灰色中的一星微光”:象征手法研究
        一、渐进的象征读解:从政治修辞到审美哲思
        二、交叉的学术视野:中西方象征研究的参照
    第二节 “茅盾的矛盾”:心理学研究
        一、理性向感性的倾斜:人格结构研究与流变
        二、“心绪的表白”与“隐藏的症候”:创作心理研究与流变
    第三节 “美恶并举,正邪两赋”:人物形象研究
        一、女性形象的构建与重评
        二、性别视角的引入及意义
    第四节 审美话语的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茅盾“十七年”(1949~1966)文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述评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时代的转折与茅盾的文学思想的演变
    1.1 时代的转折与对《讲话》的接受
        1.1.1 茅盾对《讲话》的接受
        1.1.2 转折时期的文化选择与国统区文人的分化
    1.2 茅盾文学理念的转向
        1.2.1 论文学的目的和文学家的使命
        1.2.2 论“民族形式”
    1.3 文学批评转型
        1.3.1 话语类型的转换
        1.3.2 原因探析
第二章 大时代下官员/批评家复杂的内心世界
    2.1 文化官员身份后潜隐的生命个体意识
        2.1.1 官方话语
        2.1.2 私人话语
        2.1.3 知识分子角色考察
    2.2 理论批评家身份下潜隐的作家意识
        2.2.1 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双栖现象
        2.2.2 作家意识的具体表征
    2.3 时代共名主题下潜隐的启蒙意识
        2.3.1 茅盾的实践型启蒙观
        2.3.2 茅盾的启蒙意识表征
第三章 “茅盾后期”文学思想的文本解读
    3.1 再解读《夜读偶记——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它》
        3.1.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知识谱系
        3.1.2 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公式
        3.2.1 历史剧的发展历程
        3.2.2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结合
        3.2.3 古为今用的历史观、文学语言
    3.3 再解读茅盾的作家作品论
        3.3.3 对《百合花》的评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茅盾短篇小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演变
    第一节 茅盾建国前的短篇小说观
        一、文学主张:从“为人生”到“为无产阶级”
        二、创作内容:提倡多样的社会内容
        三、创作方法:倡导现实主义
    第二节 茅盾建国后的短篇小说观
        一、文学主张:从“为无产阶级”到“为社会主义”
        二、创作内容:提倡鲜明的时代内容
        三、创作方法:倡导本土化的现实主义
    第三节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演变缘由
        一、时代文艺思潮的影响
        二、自身政治抱负的驱使
第二章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理论要点
    第一节 茅盾短篇小说的构思观、结构观
        一、短篇小说构思观
        二、短篇小说结构观
    第二节 茅盾短篇小说的人物观
        一、短篇小说人物设定观
        二、短篇小说人物塑造观
    第三节 茅盾短篇小说的语言观、风格观及其他观念
        一、短篇小说语言观
        二、短篇小说风格观
        三、其他短篇小说观念
第三章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承袭与发展
        一、传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
        二、古典文学的知识积累与理论训练
        三、传统文化新变带来的视野拓展
    第二节 外国现代文学文化的引进与学习
        一、外国文学文化的思想摄取
        二、外国短篇小说的艺术借鉴
    第三节 多重身份对茅盾短篇小说观的促成
        一、政治活动家——短篇小说政治功能的选择
        二、期刊编辑——短篇小说的阅读经验与理论思考
        三、批评家——短篇小说创作的理论审视
        四、作家——短篇小说观的理论运用与反思
第四章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价值与不足
    第一节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创作指导价值
        一、对自身短篇小说创作的指导
        二、对其他作家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与促进
    第二节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理论价值与不足
        一、茅盾短篇小说观的理论价值
        二、茅盾短篇小说观的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作家专论·文学现象·文学史建构 ——论孙中田的现代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论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1.孙中田先生的三个学术维度
        2.研究孙中田先生的文献概况
    (三)论题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1.论题的创新点
        2.论题的研究方法
一、孙中田先生的学术历程
    (一)少年宏志:时代纷繁里潜心学业(1928-1950)
    (二)响应呼唤:百废待兴中重任在肩(1950-1980)
    (三)兼容并蓄:学术转型时融汇中西(1980-2000)
    (四)多元一体:学科交叉启学术新篇(2000-2015)
二、作家论:孙中田先生文学研究的基点
    (一)作家论的概念内涵及其文学史意义
    (二)孙中田先生作家论研究的核心:茅盾研究
        1.革命意识形态下的茅盾研究
        2.历史与审美视角下的茅盾研究
    (三)与茅盾研究形成对照的重要维度:鲁迅研究
    (四)对沈从文、戴望舒、穆木天等其他作家的研究
    (五)范式的继承与转换:从革命意识形态到审美视角解读
三、文学现象研究:孙中田先生文学研究的“面”
    (一)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亲经历史的在场阐释
        1.地域文学研究的历史及文学史意义
        2.孙中田先生的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
        3.东北沦陷区文学的引领者与开拓者
        4.文化还乡:孙中田先生的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
    (二)色彩的诗学研究:张扬个性的双重奏唱
        1.新世纪跨学科研究文学的历史及文学史意义
        2.孙中田先生的色彩的诗学研究
        3.对于跨学科研究文学的启示
        4.大音希声:孙中田教授的色彩的诗学研究
四、文学史建构:孙中田先生独特的文学史观
    (一)时代浸染下的文学史书写
    (二)多元互补与作家中心的文学史观
五、孙中田先生的学术贡献
    (一)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
    (二)现代文学史料研究的先行者
    (三)学术方法与理念的探索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孙中田先生生平与创作大事记
    (二)孙中田先生指导的博士生名单及学术状况简介
后记

(5)茅盾文学理论视域下的文学创作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意义
    二、研究内容目标
    三、研究方法研究路线
    四、本选题创新点
    五、国内外关于茅盾文学的研究及发展
第二章 不同时期茅盾文学理论
    一、五四时期文学理论
    二、革命文学时期茅盾文学理论
    三、建国后茅盾文学理论
第三章 茅盾文学理论下的文学创作实践
    一、茅盾文学理论下的文学创作实践概论
    二、茅盾文学理论下的文学作品分析
        (一)《子夜》
        (二)茅盾其他文学作品
第四章 茅盾文学理论的其他向度
    一、茅盾文学理论下的儿童文学
    二、茅盾文学理论下的报告文学
    三、茅盾文学理论下的乡土与城市
结语
参考文献

(6)论茅盾小说中的女性身体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思路
2 茅盾女性身体书写的时代语境及个人选择
    2.1 身体书写的时代语境
    2.2 茅盾的个性选择
3 茅盾小说中女性身体书写的呈现
    3.1 启蒙思潮下女性身体
        3.1.1 打破贞操观念
        3.1.2 对弈女性启蒙者
        3.1.3 反抗男权专制
        3.1.4 反思妇女个性解放
    3.2 社会革命中的女性身体
        3.2.1 革命名义下的身体解放
        3.2.2 女性身体充当革命的“动力”
        3.2.3 女性身体构成革命的“另类”反思
    3.3 凸显性别特征的女性身体
        3.3.1 作为商品符号的女性身体
        3.3.2 具有生育功能的女性身体
4 茅盾小说女性身体书写的转变
    4.1 早期小说女性身体的感性经验
    4.2 30年代《子夜》中女性身体的现实性
    4.3 后期小说女性身体的“退场”
5 茅盾小说女性身体书写的文学史意义
    5.1 凸显性征的“形体曲线”
    5.2 颓废式女体书写
    5.3 “肉体美”的审美观
    5.4 女性身体情欲的表达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茅盾小说中的女性服饰描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说明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启迪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茅盾小说中女性服饰描写特点
    第一节 与时偕行的时代话语
        一、时代演进的身份标示
        二、社会变革的时代表征
    第二节 纷繁复杂的都市艳语
        一、时髦新异的衣冠世界
        二、欲望泛滥的都市表征
        三、城乡冲突的时代镜鉴
    第三节 世俗肉感的男性私语
        一、有距离的“看”
        二、近距离的“嗅”与微距离的“触”
        三、绵延不断的“想”
        四、欲望化书写的由强而弱
第二章 茅盾小说中女性服饰描写特点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时代裹挟中的茅盾
    第二节 环境孕育下的茅盾
        一、秀丽开放的故乡乌镇
        二、时髦多彩的都市上海
    第三节 两性体验影响下的茅盾
        一、“女强男弱”的家族两性体验
        二、传统庄妻与炽爱情人的两性情感体验
        三、“近水楼台”的妇女工作体验
        四、个体情欲的递减与公共理性的扩增
    第四节 文学熏陶下的茅盾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博闻广识
        二、西方文学的兼容并蓄
第三章 从女性服饰描写看茅盾的矛盾
    第一节 宏大理性的社会思考与细腻感性的生命体验
        一、宏大理性的社会思考
        二、细腻感性的生命体验
    第二节 都市叙事的偏爱与都市生活的隔膜
        一、都市叙事的偏爱
        二、都市生活的隔膜
    第三节 女性立场的认同与男权意识的流露
        一、女性立场的认同
        二、男权意识的不自觉流露
结语
附录一 茅盾小说重要女性服饰描写摘录
附录二 茅盾小说中部分女性服饰配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茅盾外国文学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对于茅盾外国文学译介研究的早期零星提及和旁涉
        (二)建国后茅盾外国文学译介研究的发展
        (三)新世纪的茅盾外国文学译介研究
    三、本研究的意义
        (一)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意义
        (二)对翻译学的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茅盾外国文学译介活动概述
    一、茅盾外国文学译介实践
    二、茅盾的外国文学译介思想
第二章 茅盾对外国文艺理论的接受与改造
    一、舶来自日本的“西方新浪漫主义”
    二、经由日本中转的法国自然主义
    三、无产阶级文学观与英语中介
    四、茅盾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倡导
第三章 英语转译对茅盾外国文学译介活动的影响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转译现象
    二、20世纪之交英语国家翻译外国文学情况
    三、英语转译对茅盾译介视野的扩展
    四、英语转译与茅盾译介活动的展开方式及其文化效果
第四章 编辑事业与外国文学译介
    一、《小说月报》与外国文学译介
    二、意识形态影响和审查制度下的《文学》
    三、第一本翻译专刊《译文》
    四、建国后的《人民文学》和《译文》对外国文学的译介
第五章 茅盾对外国文学的译介与其民族文学、世界文学理念
    一、茅盾提出的“人的文学”、“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三个概念的辩证统一
    二、茅盾外国文学译介与其民族文学构想的关系
    三、茅盾外国文学译介实践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茅盾译介外国文学篇目
附录二 茅盾有关翻译的论述文章

四、论茅盾早期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茅盾早期小说研究话语分析[D]. 张绿漪.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2]茅盾“十七年”(1949~1966)文学思想研究[D]. 刘璐. 西北大学, 2020(12)
  • [3]茅盾短篇小说观研究[D]. 饶倩倩. 陕西理工大学, 2020(09)
  • [4]作家专论·文学现象·文学史建构 ——论孙中田的现代文学研究[D]. 王僡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茅盾文学理论视域下的文学创作实践研究[D]. 迪理努尔·奥布力喀斯木. 喀什大学, 2020(07)
  • [6]论茅盾小说中的女性身体书写[D]. 王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茅盾小说中的女性服饰描写研究[D]. 孙胜男.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8]茅盾外国文学译介研究[D]. 陈竞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9]新世纪以来茅盾研究资料索引(2000-2009)[A]. 肖迪. 《茅盾研究》第15辑——纪念茅盾诞辰120周年论文集, 2016
  • [10]“茅盾研究之研究”文章目录总汇——关于茅盾研究论着的书评、书讯及序言汇编[A]. 陈芬尧. 《茅盾研究》第15辑——纪念茅盾诞辰120周年论文集, 2016

标签:;  ;  ;  ;  ;  

论茅盾对鲁迅的早期认识与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