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荣[1]2011年在《当前我国大学生中的政治冷漠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校的80后、90后大学生中一定范围内出现了不合时宜的政治冷漠现象,必须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并加以探讨和研究。政治冷漠是一个复杂的政治现象,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一直存在着诸多的争论。本文主要采用了政治冷漠态度——行为论的界定模式,来具体分析、研究当前我国大学生中的政治冷漠现象,以期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探索。首先,本文分析了政治冷漠及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内涵及特点,为接下来的具体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在确定了大学生政治冷漠的涵义之后,本文结合开展的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所得到的数据和结论,具体分析当前在校大学生政治冷漠的现状,以及在政治态度层面上和政治行为层面上的具体表现形式。第叁,面对当前在校大学生中确实存在且不容忽视的政治冷漠现象,本文主要从社会历史方面、外部社会环境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和大学生个体层面来具体、深入地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第四,在成因明晰之后,探讨了当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政治冷漠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政治冷漠肯定论和政治冷漠否定论,而本文从大学生政治冷漠否定论观点出发,分析了这一现象给我国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个体叁方面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最后,本文重点对解决当前在校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对策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和探索,力图从国家宏观层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大学生个体层面叁个方面来提出一些具体的可行性解决措施,并将重心和可能的创新之处放在了可操作性较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方面,以期为解决当前大学生中的政治冷漠问题提供一些绵薄之思。
王德佳[2]2013年在《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建设都取得极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天之骄子的部分当代大学生却明显表现出政治冷漠、淡化政治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厌烦逆反、对政治社团活动缺乏兴趣且流于形式、明显缺乏自主精神和民主意识等。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是指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社会、学校、家庭或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在有选择权的条件下,对政治生活缺乏责任感和信心,对政治参与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厌烦。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对发展经济的片面追求,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加之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不够健全、民主意识不够普及,教育方式的不当,使得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问题愈加严重,解决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问题,探寻该问题的教育对策已经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从当代大学生和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涵义及表现着手,初步介绍了当代大学生和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的相关概念,提出研究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必要性,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关注、关注角度、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参与动因和政治参与行为等六项进行调查,得出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状,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分析其成因。最后,根据成因提出改善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先进性原则以及针对性原则。然后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四个方面提出改善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状的教育对策。
陈春荣[3]2004年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政治冷漠现象分析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政治冷漠是指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大学生由于外界或个人原因,不参与或消极参与政治活动的政治行为,以及对政治活动与政治问题采取冷淡、漠视的政治态度。本文在对大学生政治冷漠的涵义、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的成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并从建设政治文明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角度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了一些建设性的探讨。提出要加快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激发大学生政治热情;加快政治参与法治化建设进程,拓展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加大反腐败力度,坚定大学生永远跟党走的政治信念;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加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建设;始终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重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作用。
季瑞丰[4]2017年在《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较之从前增长迅速,不仅提高了人们物质生活的品质,更使人们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和享受,教育作为精神需求的源动力也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经济的增长加速推进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元化的因素充斥校园,作为教育对象主体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受着多元文化的影响。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尚待完善的特殊时期,易受到消极信息的蛊惑,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政治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在政治心理层面具体表现为对政治关注度较低、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实用主义及功利化的参政观念。在政治行为层面主要表现为对日常政治事务参与不积极、政治认知与政治行为存在冲突、重视网络参与,但有效理性参与行为较少。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这一重要课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弄清原因并努力找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策,力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之路。全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大学生政治冷漠的相关概念,论述了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危害: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改革的深入;不利于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科学民主决策;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发挥;不利于大学生政治素质德提高。第二部分以实地调研和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政治冷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数据从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两个层面总结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的现状。为有效解决大学生政治冷漠问题,第叁部分别从传统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大学生自身和家庭五个维度出发深入分析其成因。第四部分,为解决大学生政治冷漠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应对思路,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化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状的对策。
程桂龙[5]2018年在《高校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政治冷漠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定政治现象,对经济社会发展弊大于利。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众主体,政治冷漠现象的存在对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建设及政治社会化进程有重要影响。当前,关于大学生的政治冷漠现象有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对政治冷漠的表现、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应对机制等方面都有较为丰富的探索,但总体来说,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实践与调研、深度与广度等方面仍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和提升。
周晓楠[6]2014年在《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民主政治,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途径,也是我国能否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只有大力发展民主政治,才能更好的推进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才能更好的避免执政行政决策上出现重大失误,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参加,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完善,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可以说,民主政治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根本。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将民主集中制作为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机制,一直坚定不移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在建国以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一直是我国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重要讲话中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着名论断,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中,都极为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先后推出大量措施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党和政府的不断努力下,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制度越来越为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越来越为丰富,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越来越为广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此同时部分公民政治冷漠现象却开始出现上升趋势,甚至连最基本的投票选举这类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意愿都不高。广大公民不关心政治,对政治参与活动不感兴趣,严重影响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进程,并使得国家执政行政失去了很多民间动力,大量群体利益得不到诉求与协调。早在古希腊的政治学者当中,就有了关于政治参与方面的探讨,并被近代卢梭等人在参与民主理论中大量借鉴。政治参与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与研究领域,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现于美国,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迅速得到发展,研究范围越来越为广阔,时至今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关于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方面的研究,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最初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不过在国内外关于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的研究中,多着眼于全体社会公民的角度,而针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的研究相对较少,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时代精英,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政治参与冷漠现象正呈现出不断蔓延的趋势,并表现出一些极端发展倾向,这种现象尤其在90后大学生青年群体中最为明显,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到国家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研究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成因和对策,旨在通过深入把握大学生政治冷漠现状,理清造成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各方面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策略,从根本上激励大学生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在本文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状和表现形式、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成因、大学生政治冷漠的解决策略。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有多种表现形式,目前我国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越来越为广泛,不少学生存在偏激的政治观点,并采取一些偏激的政治参与行为。(2)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产生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既有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又有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的影响,既有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又有学生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越来越为突出。(3)要解决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应当根据造成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文化、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等多个方面进行。如国家应当加强社会主义民义政治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政府执政行政能力。学校应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加学生政治参与实践机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
陈成[7]2015年在《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共参与,又被称作政治参与,是对公民试图影响政治决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公共参与也可以称作公众介入或公民介入,与政治参与相比,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仅是政治性的事务,还包括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所有公共事务,所以为了更全面的反映现实状况,本文将使用公共参与这一概念来描述大学生群体参与公共事务的行为。在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公共参与始终是一股推动着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特有的爱国情怀与饱满的政治热情使这一群体在各个时期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但是,也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群体的这一特点使得他们过去的公共参与行为常常演变成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给社会政治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然而于20世纪末,大学生群体的参与模式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情况,声势浩大、高度组织化、影响深远的学生运动已经无处寻觅,取而代之的是体现在日常校园生活中的常态化、原子化、规模较小的校园公共参与。大学生公共参与模式的这一改变也伴随着大学生公共参与内容的增加和拓宽,并且,与过去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群雄亢奋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学生更多了一份理性,也更能主观的判断和决定自己是否进行公共事务的参与,因此,也出现了有些学生公共参与积极性较高,而有些学生则较为消极的层次不齐的参与现状。这些新的变化的出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若要在分析研究大学生公共参与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住这些时代特征,那些过去的理论和分析视角的局限性就显露出来。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理论正确应对并掌握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新的内容与特点,无疑成为了中国学界和实践部门要去探讨的时代论题,将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应用到对大学生公共参与问题的研究即是其中之一。社会资本是20世纪80年代起兴起的一个新的学术分析工具,它是指蓄积于社会网络关系之中,能够被个体或组织利用来实现其某项目标的社会“软资本”。这种资源以信任为基础,以互惠规范为内容,以参与网络作为载体。社会资本是源于社会学的概念,而后被引入政治经济和法学等领域用来解释有关社会现象问题。本文引入了社会资本的分析视角对大学生公共参与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相关概念的综述,主要以公共参与和社会资本的基本问题作为切入点展开阐述,涉及概念诠释、特征甄别,并论证两个理论的相关性;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公共参与模式的演变进行描述分析,以20世纪90年代为时间界限对比前后两个阶段的大学生公共参与模式,并尝试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去解释大学生公共参与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生转变的原因;第叁部分是研究框架的构建,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模式为研究对象,用社会资本的叁个变量将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从而建构出社会资本的研究框架,并用这个框架分析目前中国高校中大学和群体的社会资本构成,为下一步实证分析打下基础;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主要依据对上海市六所高校的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提出研究假设、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对所得结论进行说明,从而提示大学生公共参与和社会资本的内在联系。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本文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大学生公共参与模式更多的受意识形态和集群心理的影响,而社会资本只有在行为个体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并有能力也有权利自由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模式时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社会资本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学生校园公共事务参与更具有解释力,通过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的确对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与以个人意愿为启动机制的自发性校园公共参与的联系更为紧密,而与以上级动员为启动机制的校园公共参与联系则相对较少。
王飞翔[8]2016年在《北京市“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冷漠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京市“90后”大学生数量位居全国之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也是我国政治参与的主体力量,大学生政治参与度反映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然而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北京市部分“90后”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时出现一定的冷漠问题,主要表现为政治关注度不高,政治参与功利化,政治知识储备不足等,这不仅无益于“90后”大学生自身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所以改善北京市部分“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冷漠就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通过总结归纳北京市“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冷漠现状,结合学术界的重要研究成果,从而提出“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冷漠”的个人见解,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改善北京市部分“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冷漠的针对性建议,进而引导北京市“90后”大学生焕发出应有的政治参与热情,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要求。
程桂龙[9]2018年在《政治社会化理论视阈下高校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年时期是大学生政治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其政治心态与政治行为确立的重要阶段。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但部分学生仍存在政治冷漠现象,具体表现为政治活动缺位、政治信仰缺失、政治效能低下、政治关注失衡等,这些都对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造成了阻碍。究其原因,主要受思想分歧与群体差异、传统限制与体制缺陷、信息缺失与地位失调、网络虚拟与渠道不畅等因素的限制。为此,可从环境与制度、渠道与途径、内容与方向、评估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改进:通过优化成长环境,完善参与制度;健全参与渠道,提升参与能力;改革教育内容,培育政治意识;加强评估预警,完善网络参与等方式构建相应的引导管控机制,改善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
张佳[10]2016年在《山西理工类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探析》文中提出大学生政治参与是当代高校大学生所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技能,是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分为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参与行为两个维度,其中,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在大学生政治参与中发挥着首要和关键性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树立正确合理的政治参与意识,并付诸于生活行动,使之成为一种“制度性”意识习惯,才能在今后顺利适应变化莫测的政治生活,在政治生活中保持社会主义坚定立场,进而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贡献力量。然而,在当今活跃与动荡并存的文化大背景下,思想前卫、个性突出、爱好实验计算、忽略政治理论学习的理工类大学生在政治参与意识方面表现出了一些新特点与新现象,如何能使他们在政治意识上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潮流保持一致,引导他们形成成熟、稳定、和谐的政治心态与政治心理,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参与的主力军,这是当前各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首先分析与大学生政治参与或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紧密相连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借助理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概念进行梳理与界定,分析出当今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特征;其次,本文把研究范围划定在山西四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研究对象确定为这四所高校中的理工类大学生,包括全日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山西地区理工类大学生在政治参与意识方面的现状,从内外因角度分析产生此类现状与问题的原因,进而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提高理工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培养其科学化的政治参与意识提出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部分。简明阐述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本文研究创新点。第二部分,理论与概念部分。此部分为本文的基础部分,主要分析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概念。包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自治理论、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说、毛泽东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的相关理论;介绍政治参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概念,总体上形成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宏观把握与微观透视。第叁部分,现状部分。在了解理工类大学生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山西地区理工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现状。本次研究面对山西地区四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太原工业学院、太原科技大学)内大学生展开调查,总结出的现状包括其政治参与认同程度较高但政治参与知识欠缺、参与态度趋于理性、参与情感不强烈等。第四部分,原因部分。本文将结合理工类大学生的独特性,从内外因方面具体阐述影响理工类大学生政治参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外因包括社会原因:法律宣传不到位、政治参与渠道单一等;学校原因:理工类院校政治参与氛围不强烈,思政教育和管理中存在漏洞;家庭原因:父母的政治参与知识不丰富、父母构建的家庭结构不合理。内因为个人原因:理工类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存在问题,政治心理不成熟,政治生活经验的缺乏。第五部分,对策部分。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根据实际提出了提高和培养理工类大学生意识的可行对策。主要有:从社会方面看,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切以理工类大学生实际出发;改善大众传媒机制、提供健康政治信息;从学校方面看,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思政实效性;推行高中文理不分科,引导先进分子进行政治参与;家庭方面,要重视教育影响,灌输正确的政治参与意识;对于个人而言,要主动学习政治知识、提高自身政治自觉等。
参考文献:
[1]. 当前我国大学生中的政治冷漠现象研究[D]. 朱学荣. 重庆交通大学. 2011
[2]. 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问题研究[D]. 王德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3
[3]. 当代大学生中的政治冷漠现象分析与对策[D]. 陈春荣. 武汉大学. 2004
[4]. 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问题研究[D]. 季瑞丰.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5]. 高校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研究回顾与展望[J]. 程桂龙. 继续教育研究. 2018
[6]. 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 周晓楠. 河北师范大学. 2014
[7].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研究[D]. 陈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15
[8]. 北京市“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冷漠现象研究[D]. 王飞翔. 北京工商大学. 2016
[9]. 政治社会化理论视阈下高校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管控研究[J]. 程桂龙. 当代青年研究. 2018
[10]. 山西理工类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探析[D]. 张佳. 太原理工大学. 2016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政治参与论文; 大学生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社会现状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