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玮[1]2015年在《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大学科技园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己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因此,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蓬勃发展,大学科技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已成为当代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科学前沿。本文以研究世界大学科技园区的空间规划发展历程为切入点,研究方法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将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建设现象放在当下我国城市转型与重构的背景下,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对知识时代的规划和设计策略的探讨,以及对南京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现实问题的梳理、分析和比较,寻找在转型过程中城市以及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矛盾及相应对策。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概括总结了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区空间规划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以及科技园区的相关概念、发展规律和研究理论,论述了大学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二部分:介绍了“知识城市”的概念和特征,从创新网络、产业发展、区位等方面概括论述了大学科技园与知识城市之间的关联;第叁部分:概括总结了大学科技园区以及研发创新类建筑的整合设计策略,通过案例研究,较全面地分析了园区规划、建筑设计对创新空间发展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指出协作创新空间、非正式空间是此类建筑设计的关注点;第四部分:针对南京地区当前空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寻找目前南京地区大学科技园区空间规划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在转型期以政策失衡为特征的大规模的“科技地产”开发给南京的创新环境和社会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城市规划自身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建筑设计由于观念认识的不足,与城市发展的要求适应度降低,南京城市以及大学科技园区的规划与设计急需进行合理的思考和安排;第五部分:基于南京高新技术研发空间的发展规划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依照南京新一轮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在借鉴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将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纳入区域和城市的范畴进行研究;二是城市空间规划应该对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有回应;叁是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和文化空间既有区别有联系,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良好的物质实体环境,为上述空间的发展提供保障;四是建设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需要重视城市文化的保护,重视创新文化氛围的创造。五是重视研发类建筑整合设计的对策和方法的研究。与此同时针对建议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刘永彪[2]2006年在《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文中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即使把1985年7月成立的深圳科技工业园区算做中国第一家高新区,至今也仅有短短20年的历史。尽管发展的时间不长,但高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地位愈发变得突出,正在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和中国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高新区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国家未来的兴衰。 高新区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对它的研究当属于多学科的研究范畴。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都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然而,从中共党史的角度对高新区进行研究的论文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高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并结合定量分析、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高新区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当前高新区发展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了高新区下一步发展的具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现实意义。 论文正文部分除导论外,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导论部分提出问题。论文首先指出高新区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并对有关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高新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对国内外高新区研究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回顾,介绍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论文的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是整篇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内领导人关于发展生产力,重视科学技术的论述,接下来回顾了高新区研究的相关主流理论,最后引出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 第二章着重分析创办高新区的历史背景。逐次研究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发展动因、发展模式以及高新区发展的成功案例,从中得出对中国高新区发展的
付巍巍[3]2014年在《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传统农业加速改造、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由农业园区演变而来的。因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概念应该包含农业园区的基本内涵,即: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种新型组织经营模式,它是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农业产业集聚为特色,以现代科学技术创新为支撑,以现代经营管理模式为手段,以现代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能够引领本区域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园。主要特征是:建设主题明确、产业集中连片、生产要素集聚、科技水平领先、设施装备先进、管理运作高效。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推进农业结构跳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最终都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是我国推进新的农业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选择。国内众多经济和管理学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对农业开发区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大量研究集中于农业开发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来发展的战略和措施,这些研究理论和成果的产生为今后各类农业开发区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本文中,笔者首先通过陈述国内外各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现状、阐述着名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理论和罗列目前主要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类型,让读者对当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后,以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实例,在分析了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环境、优势、劣势之后,提出了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总体战略、产业布局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以期为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刘飞[4]2012年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建立至今的60多年里,科技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带动了城市、地区以及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新技术革命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兴办科技园区,并把兴建科技园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创办科技园区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从20世纪80年代起,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我国选择了通过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我国先后建立了8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且迅速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是保障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其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技术创新、提供资本支持、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中介服务、提供政府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研究的选题,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指导实践的重大现实意义。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尽管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专门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的成果相对仍然较少。论文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和借鉴了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进行了评价,指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完善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界定了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概念,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概念、构成、功能和阶段性特征,指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经济效应。论文总结借鉴了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韩国大德科技园区、新加坡裕廊工业园、中国台湾地区新竹科学工业园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经验,指出了其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的启示。论文对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区、深圳高新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西安高新区、长春高新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论文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在行政授权、招商引资、R&D经费投入、法律体系、风险投资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论文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划分为技术创新平台、融资体系、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政府服务体系等五个部分,分别研究了它们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完善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张诗超[5]2015年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庞大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经济、环境、资源等都是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任何时候,经济发展都要受到环境、资源系统的制约。人类社会数千年特别是近百年来的掠夺式发展对环境与资源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导致21世纪人类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等危机,促使人们开始检讨和反思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分为叁个层面,即微观层面(企业)、中观层面(工业园区)和宏观层面(区域、国家)。中观层面即以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在其中居于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中国工业园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虽然高新区已取得巨大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要看到,目前,绝大多数高新区总(?)发展水平不高,产业聚集不够,生态化水平不高。虽然高新区重点发展的是高新技(?)产业,但高新技术企业同样会有污染,而且一些高科技污染或许会以更隐蔽的方(?)对生态环境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是污染的更高形式。因此,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探索式案例与理论假设、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实际,遵循"探索性案例研究——生态化改造的理论分析——初始假设性命题——生态化改造的主要因素——评价变量指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的研究思路,对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进行研究,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框架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发展转型的战略选择,进行生态化改造是高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衡量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水平亟需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的研究将丰富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促进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我国高新区进行生态化改造,促进我国不同类型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与管理。本章提出了本文的核心观点,即: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是以企业和园区为二元主体(企业是主体,园区管理部门是主导),以投入(高新技术污染治理、产业共生与循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出(生态化改造效益和满意度)为作用机制。(2)第二章是文献回顾和述评。首先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演进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通过梳理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涵义,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高新技术产业污染通常被忽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研究产业演进理论可以看出,从传统制造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再到产业生态化,是产业演进的基本规律,得到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有价值的观点。同时,对生态工业园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包括生态工业园的内涵、理论基础、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发展现状等,通过总结生态工业园在园区生态化改造方面的理论贡献,提出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演进和生态工业园相关理论,构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理论,作为本文的基本理论视角。其后,对国家、地方、文献中的生态工业园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回顾。最后,对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综合现有文献存在的空白,发现本研究的切入点。(3)第叁章是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探索式案例研究及理论分析。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既与普通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有相同之处.又因其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需治理高新技术污染而有特殊之处,尤其是对实现产业共生与循环,即高新技术产业生态链建设要高度关注。通过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并选取叁个典型高新区样本——南昌高新区、合肥高新区、西安高新区,对它们进行生态化改造的具体案例进行探索式分析,找出其共性,通过上述案例研究,得出高新区生态化改造初步的理论判断,即高新技术污染治理是关键,产业共生与循环是核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支撑,企业是生态化改造的主体,园区管理部门是生态化改造的主导。根据这些理论判断,本文提出了17个假设命题,并构建了初始理论框架,同时分析了企业和园区管理部门进行生态化改造的成本和绩效无差异曲线,为构建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体系奠定基础。(4)第四章是问卷调查和分析。为验证上章理论分析所提出的命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熟悉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被调查者对假设命题的认同度来验证。首先对回收问卷的统计结果做一个简单的描述统计分析,并就其是否符合所对应的假设命题作一阐述。其次应用以灰色关联法对所列各项因素指标进行处理,以便探究前述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结果的具体情况,更好地将其归类,之后根据各问卷指标间的灰色关联系数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影响因素划分为五大部分:高新技术污染治理部分、产业共生与循环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部分、生态化改造效益部分、生态化改造满意度部分,各部分皆有相对应的命题对应,以初步构建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框架。(5)第五章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构建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重要指导。生态工业园子系统众多,层次结构错综复杂,关联关系纵横交错,要科学描述和定量评价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状况,必须建立由多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对评价对象立体、全面、动态的反映,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态工业园既是一个经济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因此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在指标设计时应注重统筹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动态性与静态性原则,最终建设一个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原则,在初始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按照证实的理论命题,从国家指标、地方指标、文献指标叁个方面遴选符合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特征的指标,来构建一套简便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叁个层次。第一层是目标层,将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水平的评价作为总体目标;第二层是准则层;第叁层为指标层,将每个变量具体化为若干个指标,共计26个,其中统计定量指标25个,评估定量指标1个。选取定量指标主要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尽量选取通用的统计指标;设计定性指标主要考虑能否反映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关键特征,是否具有代表性。该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既注重生态工业园普遍性指标的设计,又兼顾高新区的特点,尤其突出了生态化特征,内在逻辑性得到加强。该指标体系既可为各高新区如何进行生态化改造提供改进的思路,又可衡量各高新区现在生态化改造的达标情况,能够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状况。(6)第六章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通过从相关政府部门、数据库所得数据,以南昌、合肥、西安叁地的高新技术园区为研究对象,以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对叁个园区生态化改造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叁个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综合评价依次为合肥、西安、南昌。(7)第七章对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指出其现状及不足,主要是生态产业链尚未建立起来,基于此,重点构建了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有色金属深加工、光机电一体化资等五大主导产业及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产业链,并根据其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起到指导作用。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高新区生态化改造及其评价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创新,主要的创新点在于:(1)从研究视角来看,现有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及评价研究未考虑到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殊性,且主要局限于建设效果及其绩效评价,本文以高新区生态化改造作为特定研究对象,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视角,对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主体因素和作用机制作了深入剖析,从而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理论,设计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产业链,为高新区建设生态工业园提供借鉴和参考。(2)从研究范式来看,本文以典型高新区生态化改造作为探索性案例研究,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提出初步理论判断并提出命题假设,然后以问卷调查实证对命题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据此设计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之后以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前述叁个典型高新区相关数据代入评价模型,作为解释性案例,并专门针对南昌高新区分析其生态化改造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政策建议。上述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联,不落俗套,脱离了以往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窠臼。(3)从研究观点来看,本文以高新技术污染治理作为关键,以产业共生与循环作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支撑,以生态化改造效益和满意度作为评价尺度,构建了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当前影响高新区建设生态工业园的重要因素,构建一套可操作性较强、反映高新区生态化改造鲜明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科学评价高新区生态化改造及构建生态产业链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是一个包含复杂内容的系统工程研究,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在理论和实践的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展开研究。由于作者时间、自身水平及研究基础所限,本文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国家环保部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工业园统计制度,信息不完全,导致收集各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相关数据难度很大,因此未能对目前已列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的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进行统一的量化评价并排序。(2)目前对高新区这一特殊区域生态化改造的关注度还不高,对高新技术产业所造成的污染如何进行治理还研究得不够深入,有待于今后结合不同的产业特点和生态工业园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研究。(3)对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如何进行高新技术污染治理,通过顶层设计、制度激励、行政约束等手段来促进园区生态化改造没有涉及,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日臻完善。(4)对南昌高新区生态产业链的设计,本文从主导产业生态化改造入手设计了生态产业链,如果能收集到其龙头企业的内部数据,运用具体数据深入研究其内部循环系统,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建议则会使得研究更为完善,笔者曾经尝试这样做过,但企业在这方面数据不全,收集工作难以开展,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谭燮良[6]2003年在《杭州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杭州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人力资源,完全有条件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上的领先地区之一。如何使杭州的高技术产业取得更快、更有效的发展,是杭州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她直接影响杭州城市竞争力,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决定因素。本文在对高技术产业发展一般规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杭州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国际国内高技术产业发展成功经验的比较研究,探讨了杭州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总结了培育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特殊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人力资本起决定性作用;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国际化需求的特性;高技术产业发展必须推行并行模式;高技术产业发展要有科学合理的长期规划。 ●从借鉴国际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发展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健全高层次的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与决策体制;选择确定关键技术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和计划,系统推进区域技术创新;实行系列优惠政策;建立有效的科技投入机制;科学合理地兴办科技工业园;重视培养和吸纳科技人才;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在比较了与北京、上海、深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差距基础上, 提出杭州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发展目标: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杭州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企业群,建成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基本建成信息港与新药港架构,使杭州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高技术研发中心和成果交易中心,成为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基本实现“天堂硅谷”的宏伟蓝图。 发展重点:一是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二是要努力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叁是要重视培育新材料产业;四是要积极扶持环保产业;五是要高度重视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政策措施:(l)加强法制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大力改善投资创业的软硬环境。(2)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3)强化“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进一步制定、完善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政策,把杭州真正建设成为国内人才高地。(4)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5)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国际国内科技、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持。 (6)搞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布局,在城市规划中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留出必要的发展空间。(7)加强国际高新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范晓芸[7]2017年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经由国务院批准成立,在高新技术产业与自主创新方面率先探索经验,具有示范效应的区域,同时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聚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本文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以创新网络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协同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为指导,基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湖南省统计年鉴数据、湖南省开发区统计年鉴数据,运用SPSS21.0统计工具,采取文献分析、实证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合发展进行研究,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整合发展现状。通过对长株潭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仍存在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链条不健全、集群发展不平衡、科研投入不足、辐射带动功能弱、空间发展受限、缺乏协同创新意识等问题。(2)整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分析。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两个方面,有利因素有新科技革命机遇与优惠政策支持、长株潭城市群智力资源优势突出、长株潭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外部环境优越,不利因素有国际与国内宏观经济不景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面临转型压力、来自其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压力。作用机制包括竞争机制、政府协调机制、社会中介组织、耦合机制。(3)整合发展路径选择。整合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了产业整合、空间整合2个方面。产业整合从构筑高新技术产业格局、加强产业链协作、推动集群创新协同发展等3个方面着手;空间整合从统筹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城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开放协同等3个方面入手。(4)整合发展对策。从构建差异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互动发展;健全高新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集群合力;促进集群协同发展,加快创新要素流通;创新财政扶持方式,提高集群竞争力;加强辐射带动功能,强化示范引领作用;统筹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城融合;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群内政府合作等7个方面提出了整合发展对策。(5)结论。梳理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整合的相关理论,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合的概念分别进行了界定,通过分析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合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提出针对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合的发展路径与对策。
张新明[8]2013年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分析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自1951年世界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美国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建立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就成为世界尖端技术的代表。特别是第叁次工业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冲击,使得高新技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生活诸多领域被广泛运用,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为此,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世界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创建。自1986年北京中关村高新区建立以来,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重要基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本文首先对高新区相关的概念做了界定,梳理了国内外高新区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理论,发现高新区的发展动力机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个因素所决定的。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做了理论推演,认为高新区的发展主要由“市场、企业、风险投资、孵化器、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六个要素决定的,基于这个理论推理,本文构建了结构方程,利用AMOS7.0软件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结果发现六元要素与高新区的发展相关性较高,结构方程的适配性、效度、信度的拟合十分完美,这验证了该理论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高新区发展动力机制的同时,还对高新区的区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做了详细的研究和交待,并建立本文研究所需要的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新区的评价,分为叁个层面,宏观层面上,对全国56个高新区做了综合评价,探讨了上海张江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的排名位置,及国家高新区的分布情况;中观层面上,以上海张江高新区内部六园区为例,探讨了张江高新区总体水平和影响因素;在微观层面上,探讨了近5年张江高新区环境发展水平及对高新区的影响情况。在对高新区做评价时,利用了多种方法(如ArcGis10.0空间分布研究、系统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等),结合六元要素理论,分析了上海张江高新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全文共分为七章,分为理论和实证两个部分。前四章属于理论,第五章、第六章是实证和对策部分;最后一章,把本文研究的相关结论做了归纳,并指出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和研究展望。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对本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做了交待,让研究变的更加清晰。第二章,主要涉及到相关概念的界定、高新区发展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等方面。概念界定包涵了“高技术、新技术、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内涵。文献综述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对高新区发展的一些相关研究,这为本文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在相关理论研究上,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地理学视角、创新理论视角、产业经济学视角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对涉及到高新区发展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叁章,主要研究了国内外高新区的历史沿革,探讨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空间布局原因,以及国内外高新区评价机制,并对本论文涉及到的高新区评价方法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第四章,在前文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六元要素”是高新区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在六元要素的构建过程中,明确了市场因素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章的核心是六元要素对高新区发展的动力推演,通过每个要素的具体分析,充分体现出高新区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风险投资、市场、孵化器等六个要素。第五章,本章主要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检验六元要素对张江高新区发展的推动情况,表明六元要素对张江高新区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判别出六要素与高新区发展的相关性大小,并且相关数据通过了适配指标、信度、效度等检验。第六章,本章以张江高新区为例,在宏观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情况;在中观上,探讨了张江高新区内部六园区的发展情况;在微观上,研究了环境因素对张江高新区的发展影响情况。最后结合六元理论探讨了张江高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对策和建议。第七章,总结了本论文相关结论,并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研究的方向。
赵子健[9]2004年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方向与规划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基本国策,规划建设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现阶段高新区实现“二次创业”,营造创新环境的前提和基础,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概观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它作为城市规划的新生事物,在规划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相对国外优秀的科技工业园区,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基于这种情况,本篇论文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中的发展方向与功能定位、功能组织与空间布局等专题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高新区的特点和我国高新区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国家级高新区的分布状况、高新区与城市的关系,系统总结出高新区发展方向、功能组织与空间布局的特点和要求。 本篇论文共划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整理和界定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等有关概念,并对我国高新区发展现状进行论述,分析了高新区管理体制的类型 第二部分:总结了高新区有关发展理论,分析我国高新区的比较优势,剖析了高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高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第叁部分:系统总结高新区总体布局的功能组织与布局的特点与布局要求,论述了功能组织理论和方法,提出高新区用地构成和主要指标标准,对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了概述。 第四部分:以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华苑产业区为例,对其发展现状、发展条件作了分析,论述了它发展方向,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定位,对用地的功能组织与布局规划作了分析研究,对基础设施规划作了介绍,最后提出了发展建议。
熊清华[10]2006年在《江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而高新技术作为科学技术水平的最佳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也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谁拥有高新技术优势,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为此,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意志。 本论文对江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欠发达省份该如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些很切合实际的对策,对很多欠发达省份如何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带动整个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本论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陈述很多客观事实的同时,不忘罗列一些很具说服力的数据,充分做到以事实说话,以数据来论证自己总结的观点。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高新技术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作用。在此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江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让高新技术产业在江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面充分发挥它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大学科技园研究[D]. 袁玮. 东南大学. 2015
[2]. 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D]. 刘永彪. 中共中央党校. 2006
[3]. 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研究[D]. 付巍巍.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研究[D]. 刘飞. 武汉大学. 2012
[5].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研究[D]. 张诗超. 江西财经大学. 2015
[6]. 杭州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研究[D]. 谭燮良. 浙江工业大学. 2003
[7].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合发展研究[D]. 范晓芸. 湖南师范大学. 2017
[8].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分析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实证研究[D]. 张新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9].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方向与规划布局研究[D]. 赵子健. 天津大学. 2004
[10]. 江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D]. 熊清华. 南昌大学. 2006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天津滨海高新区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杭州规划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产业规划论文;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科技园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