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军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职教中心0562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学习方式将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式学习转变。这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自主学习理念,突显了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建互动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引导学生——想问
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及发展其实质是心理需要的唤起和形成,是心理需要与能满足它的目标相互联系的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应当重视研究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学生的心理需要。
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矛盾、激发认知需要的常用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的过程,通过设疑使学习者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这个过程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在他们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实践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设疑策略:1、指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2、先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法则,在学生理解之后,再给他们举出不符合这一法则的事例;3、运用实验演示或有关故事导入。
二、鼓励学生——敢问
《学记》:“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之。”“善待问”,是对学生“问”的最大鼓励,是对学生心理安全和自由空间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对学生的希望与信任。这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抛弃胆怯和害羞,无需掩饰或隐藏自己的思想,可以自由地表达、自由地思维,勇于质疑,乐于探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学生问题意识淡化并不等于说学生真的没有问题,实质上是存在着“不敢问”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源自于对知识权威的敬畏。因此,我们可进行以下尝试:1、消解教师的权威。消解教师权威,其实就是要打破学生的“迷信观”,突破“知识权威”的观念束缚,让学生明确,教师教学中会出错,教师是人不是“神”,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也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语误”等。2、打破学生普遍存在“唯书”、“唯答案”的倾向。要让学生明确,教材并非完美无缺,教材的内容有可能存在一些漏洞,或有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的疑点,值得我们去探讨。教学中提供的是“参考答案”,并非“标准答案”,只是供大家学习中参考的答案,它或许还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完整。3、建立对话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具有民主教学的意识,自然就会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育人的有效手段,教师要优化问题意识教学的整体环境,使教学成为真正的双边活动。
三、诱导学生——善问
学习就是根据原有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归属、改组、并列等三种形式的同化,进而把新知识和原知识结构相互作用、组合,通过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理解并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实现学习,获得知识。只有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知识储存,才有可能和新知识相互作用,从而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从而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使学生“会问”、“善问”,就必须注意对学生启发诱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的问题意识、问题产生的过程、提问的表述方式、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等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使学生“会问”和“善问”,教师须注意在授课的过程中避免提“一问即发”的浅问题和“问而不发”的难问题,提高提问的质量,进行有效示范,激发学生提问质疑的兴趣,进而模仿教师的提问和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思考方式。这样既可以缩短自己产生有创造性问题的时间,又可以提高问题的质量。
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诱导学生提出问题:1、鼓励学生多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多提发散性问题。2、从对教材的深入分析中发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并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提出问题。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整理归类,优化组合问题,把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类问题的设问提炼及清晰表述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散应用到其他方面的质疑方法。
四、培养学生——爱问
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和成功者。成功的体验不仅会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同时还会让学生感受到提出问题不只是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更是新一轮挑战的开始,它会激起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问题意识,就必须及时抓住契机,让学生体验强烈的问题意识所带来的胜利和愉悦的感觉。
这种技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1、语言强化。如在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上,从最简洁的语言“好”、“不错”、“很有趣”、“好问题”、“视野很开阔”等,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不但表述得很清晰,而且角度新颖”,类似的话语可以向学生表明,他的问题不仅有价值,而且还得到了称赞。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回顾学生提问涉及的观点或提问的角度、创新,如果可能,教师还可以点名予以肯定,给学生鼓励。2、非语言强化。如通过与学生建立、保持目光接触而向学生表明教师的参与,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位置向学生表明教师在智力和情感上的参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