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性表达论文_秦志列,孙辉,张风廷,赵昌平,王志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育性表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雄性,基因,低温,小麦,细胞核,电泳。

育性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秦志列,孙辉,张风廷,赵昌平,王志敏[1](2007)在《不同种植方式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育性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育性的稳定表达是实现其成功利用的关键。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2个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育性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时期的推迟、播种密度的降低、行间距的增加,自交结实率呈升高趋势。方差分析表明,播种时期对自交结实的影响最大,播种时期与播种密度、播种行间距间均存在显着的互作。年度间、株间、株内穗间、穗内小穗间、小穗内小花间均存在自交结实的差异,其中不同蘖位间自交结实粒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为主茎>第1分蘖>第2分蘖>第3分蘖,第5~10小穗自交结实多于其他部位。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S366的育性可表现出由0%~70%的连续变化,而BS210的育性则在11%~42%。(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24期)

徐书琴[2](2007)在《不同温度处理对温敏核不育水稻广占63S育性表达及其蛋白质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温敏核不育水稻广占63s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在水稻育性敏感期对其进行低温(22℃)处理后水稻育性的变化,并与高温(>26℃)对照下的水稻育性进行对比,将育性差异较大的一组水稻幼穗蛋白采用双向电泳技术进行分离,找出差异蛋白,并将这些差异蛋白进行MALDI-TOF-MS鉴定和功能预测。主要结果如下:1、与高温对照组相比,在水稻育性转换敏感期(即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进行低温处理,其水稻育性显着提高。高温处理组(即大于26℃高温处理)水稻的育性仅为1%,而同时低温处理(22℃)的水稻育性高达25.7%。2、建立和优化了一套适合实验室条件下幼穗全蛋白分离、鉴定的双向电泳方法。采用IPG胶条进行第一向电泳,上样量为200μg,水化时间为12hr,然后500V电泳1hr,再1hr梯度上升到1000V,后3hr梯度上升到8000V,8000V稳定2.5hr即20000Vhr,共约34700Vhr。第二向电泳为连续的SDS-PAGE,凝胶浓度为12.5%。通过银染显色,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3、本研究对育性差异较大的两组水稻幼穗蛋白采用双向电泳技术进行分离,结合PDQuest7.4 2D胶分析,在24×18 cm大小的胶上可检测到约800个蛋白质点。高温处理胶和低温处理胶相比,检测到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数共为147个,将差异点蛋白经过酶解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MS)进行了肽质指纹图分析,通过采用Mascot软件对MSDB数据库进行查询和分析,其中14个蛋白质点得到了鉴定。鉴定的差异蛋白质中,第Ⅴ期可育水稻中表达量上调的蛋白有:烯醇酶(2-磷酸甘油酸盐(或酯)脱水酶),磷酸丙糖异构酶,线粒体F1-ATP酶;第Ⅴ期可育水稻特异表达的蛋白为小麦中组蛋白H2B同源蛋白。第Ⅵ期可育水稻中表达量上调的蛋白有: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咖啡酸3-O-甲基转移酶,蛋白磷酸化酶2A调节亚基A,催化性/富马酰乙酰酶,氨基肽酶,转羟乙醛酶/转酮醇酶,α-1,4-葡聚糖-蛋白合成酶;第Ⅵ期可育水稻中特异表达的蛋白为组蛋白H_2B;第Ⅵ期不育水稻特异表达的蛋白有翻译因子/延伸因子G、Ⅲ和Ⅴ。(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7-05-01)

王际凤,陆作楣[3](2006)在《温敏核不育基因在籼型叁系遗传背景下的育性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用3个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6311S和360S与7个籼型质核互作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3个恢复系配组,观察了51个组合的F1、19个F2及6个BC1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培矮64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具有对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强恢复基因;6311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同时具有1对弱恢复基因;360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但没有恢复基因。进一步利用4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311S组合F2群体中4个温敏核不育株与5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配组,研究了杂交F1的育性,表明在可育细胞质背景下,叁系恢复基因对温敏核不育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在不育细胞质背景下,叁系恢复基因是温敏核不育基因表达的关键。由此提出了选育不育细胞质背景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温敏核不育背景的质核互作型不育系的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06年05期)

黄群策,李玉峰,李国平[4](2006)在《离子注入后同源四倍体核雄性不育水稻的育性表达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同源四倍体核不育水稻为研究材料,以氮离子束为诱变源完成了离子注入试验。对离子注入群体进行筛选后以变异单株为基础,在育性分化的敏感期经过低温处理后对其育性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氮离子注入剂量为1×1017cm-2的处理中,在同源四倍体核不育水稻的当代群体内出现了比较多的变异单株。在各个变异单株之间其育性表达发生了明显的变异。在育性分化的敏感期经过低温处理后,某些突变体在伴随着发生形态学变异的同时也会发生相应的育性变异,而另一些突变体在发生形态学变异或生育特性变异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其亲本的雄性不育特性。在M3代群体内,各个株系群体内单株之间的农艺性状并没有达到整齐一致的状态,但各个株系在雄性不育性表达上却保持了上一个世代的突变特性。由此认为,氮离子束注入所导致的育性变异在M3代群体内并没有发生进一步的分离。(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06年07期)

董静[5](2006)在《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的育性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用于杂种优势,具有制种简便、成本低、育性易恢复、组配自由等优点,开拓了小麦两系杂交种研究和应用的新途径。本实验通过田间分期播种和人工气候箱温光处理,研究了重庆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C404S和C412S的温光反应特性、小孢子形成和发育的细胞学特点,同时探讨了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基因APRT与温光敏核雄性不育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1.在自然播种条件下,C404S和C412S均具有明显的育性转换特性,结实率随着播种期的变化而改变,表现为早播不育(敏感期为低温短日),晚播部分可育或高度可育(敏感期为高温长日)。它们的不育临界播期均为10月26日左右,C412S的高度可育临界播期为11月25日左右。 2.人工气候箱温光控制试验表明,除温度外,光照强度对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表达有重要影响。C412S表达高度可育不仅需要高温还需要强光照,而C404S对光照要求低。两个不育系的温度敏感期均比较长,花粉母细胞形成斯和减数分裂期是其对温度最敏感的时期。 3.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两个不育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基本正常。小孢子单核期表现出皱缩、部分小孢子核不能定向移动到萌发孔对侧、细胞质及核退化等异常现象。败育主要发生在小孢子晚期到二核花粉早期。败育花粉以圆败型为主。 4.APRT是一步法催化腺嘌呤转化为AMP的关键酶。与核供体对照CK412相比,C412S的APT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异。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育性敏感期间,C412S幼穗中APT1的转录水平在早播不育条件下比在晚播可育条件低,并且从单核早期表达下调,APT2表现相似。表明APRT可能与温光敏不育有一定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6-05-20)

杨特武[6](2003)在《rolB转基因农垦58S形态、育性表达和内源激素水平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开辟了水稻“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丰富了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理论的研究内容。本课题以光敏核不育水稻品种农垦58S为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将CaMV35S启动子和自然启动子分别调控的、具有生长素生理效应的rolB基因导入农垦58S中,通过改变内源激素水平揭示植物激素在农垦58S育性表达中的作用;并结合形态考察,探讨rolB基因在水稻株型改良中的可能作用。经过对转化当代植株及其T_1、T_2代株系进行分子检测、形态鉴定、育性考查及内源激素水平和相关生理指标分析等系统研究,主要取得如下实验结果: 1、首次获得rolB转基因农垦58S植株。通过对转化再生植株进行Southern blot分析证明,获得CaMV35S启动子调控的rolB(CaMVBT)转基因当代(T_0)植株56株,自然启动子调控的rolB转基因当代植株25株。关于rolB转基因植株形态发生和发育的变化在双子叶植物中已有较多报道,而在单子叶植物中鲜有报道。 2、导入rolB基因能显着改变农垦58S的形态,并因启动子的不同表型性状存在差异。 (1)CaMVBT转基因植株表现显着的形态变异。与组培再生当代植株及原始材料比较,T_0代多数植株(约占53.6%)矮小、畸形,生长势极弱,分蘖减少,叶片变小,卷曲或皱缩,穗轴扭曲,花序和花器官变小或退化,长日和短日条件下完全败育,甚至一些植株组织坏死,难以正常生长;而另部分植株能正常生长且少量结实,但植株矮小、丛生,顶端优势减弱,叶、花序和颖花等器官有不同程度减小,颖花分化少,一些植株叶片卷曲或皱缩,表现为内源生长素水平过高的植株表型性状。这些表型特征大多与前人在双子叶植物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极为相似。T_1、T_2代植株也表现与其T_0代亲本相似。T_2代植株株高仅为原始材料的61.6%、组培再生后代植株的68.0%;单株分蘖数较原始材料增加39.4%,较组培再生株后代增加36.9%。 (2)自然启动子调控的rolB转基因农垦58S中,少数T_0代单株表现植株较矮小、茎杆细、叶片有卷曲或皱缩、生长势减弱、可育条件下败育等与CaMVBT转化的T_0代部分单株相似的表型。多数T_0植株及其后代主要体现rolB基因具有维持顶端优势的生理效应,即株型紧凑、挺立,分蘖数减少,株高略低;同时叶绿素含量上升,叶色深绿,颖果着生密度略高等。从部分植株后代中分离得到一些株型有明显改良,而叶片、颖果大小和种子千粒重无明显变化的株系,具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大部分转化当代及其后代植株因叶片变小,颖果体积缩小,千粒重下降及库容受限等,生产上应用价值较小。 3、导入rolB基因能明显改变农垦58S的长日不育特性。 (1)能正常生长的CaMVBT转基因T_0代植株部分在长日不育条件下有不同育性表现,其中69.2%的单株花粉育性低于组培再生当代(R_0)对照,并且虽能少量结实,但种子瘦小、无活力;另部分植株花粉育性约为R0对照株的2倍,但结实率(2.2%)低于R0对照株(3.2%),而且种子变小,库容受限,种子发芽率显着降低,而R0对照株种子能正常发芽。后代植株在长日不育条件下可育性明显升高,短日可育条件下花粉育性降低,光敏性减弱。在2002年遭受盛夏低温影响的长日照条件下自交结实率和花粉可育度,组培再生凡代植株分别为8.9士8.4%,9.7士16.3%;农垦585原始材料分别为9.9士9.4%和8.8士12.8%:而转基因几代植株则自交结实率和花粉可育度分别增至28.1士12.0%和22.4士13.1%。短日条件下自交结实率和花粉可育度,组培对照分别为45.3士5.1%和61.9士7.0%;原始材料分别为58.9土13.0%和60.4士17.2%,转基因乃代植株分别为46.2士n.7%和40.6士18.1%。 (2)自然启动子调控的rolB转基因农垦58sT0代可育植株及其后代株系的育性表达也发生不同程度变化,长日条件下可育度升高,短日条件下育性与对照基本相近,光敏性减弱,但减弱程度小于Cal吸VBT转化材料。如长日条件下叁个几代纯合株系平均自交结实率为17.3%~27.0%,花粉可育度为35.9%~41.8%;短日条件下平均自交结实率为45.3%~57.5%,花粉可育度为50.3%~65.0%。 4、导入rolB基因能显着改变内源激素水平。 (1) Cal吸VBT转基因T:代植株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叶片和幼穗内源IAA水平极显着升高。与原始材料比较,长日条件下的IAA水平叶片中提高109%,幼穗提高216%;短日条件下叶片升高124%,幼穗升高122%;而组培再生凡代植株则保持与原始对照相似的较低水平。同时,转基因株叶片和幼穗iPAs和GA水平在长日条件下也有较大程度上升,但短日条件下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转基因植株叶片和幼穗中ABA水平与对照差异不显着。 (2)自然启动子调控的rolB转基因T:和几代植株在不同光周期下叶片中和长日条件下幼穗中IA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植株,而短日条件下幼穗IAA水平却与对照水平相近。长日条件下T:代植株叶片较对照提高36%,幼穗提高57%;短日条件下叶片LAA水平提高49%。同时也发现转基因株叶片和幼穗识As和GA水平在长日条件下也有不同程度提高,而在短日条件下则与对照无明显差异。ABA水平在不同光周期下与对照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3-05-01)

廖伏明[7](2002)在《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64S低温下育性表达及其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独创的两系杂交水稻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两用核不育系不育性表达的不稳定性却一直困扰着生产应用单位,限制了两系杂交稻的发展速度,是两系杂交稻研究和应用中必须加以克服的核心问题。为了进一步阐明光温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遗传机制,探讨从根本上克服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变”的途径,为两系杂交水稻生产实践服务,选用迄今两系杂交水稻中应用最广泛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为材料,藉人工气候室的人控光温条件,对其在核心种子生产中筛选出的完全不育单株及其后代株系在22.0~23.0℃低温下的育性表达规律以及实施选择对育性提纯和稳定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 (1) 低温后育性开始波动的时期。经22.0~23.0℃的低温连续处理10天后,育性开始产生波动的时期(简称“育性波动始期”)因株系和处理温度而异,且年际间也有一定变化,但均在开始感受低温的第16天以后,一般为低温后的第17~20天。育性受影响最大的时期一般为低温后的第21~24天。 (2) 低温后育性变化的规律。受到10天人工低温影响后,育性从不育到可育的变化呈现出一个由高不育到低不育再到高不育的趋势,是一个数量渐变过程。低温效应随低温的结束而迅速丧失。不同株系或在不同的低温强度下都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但是,不同株系间,育性的变化幅度不同,显示出不同株系对低温的反应程度不同;不同低温强度下,育性的变化幅度也不同,在低温强度较大时,不仅育性受影响的程度较大,而且育性受影响的时期(包括育性波动始期和育性受影响最大的时期)发生也较早。由此推测,敏感期内的低温(强度×持续时间)对不育系育性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累加效应。 (3) 低温持续时间对育性的影响。2~10天23.0℃的低温处理对培矮64S原始株系的育性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2天以内的低温处理对群体的花粉育性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而4天的低温处理则导致花粉不育度明显下降,且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花粉不育度显着降低。 (4) 低温强度对育性的影响。无论是花粉不育度还是套袋自交结实率,随着低温强度加大,不育度明显降低或可育程度明显增加。 (5) 培矮64S核心种子不育起点温度的遗传杂合性。基于来自上代同一株系(1996年生产的培矮64S核心种子)中经23.0℃低温处理10天后筛选出来的完全不育单株,其后代株系在更低温度(22.0℃、22.5℃)下育性的表现仍然 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用于生产培矮645核心种子的植株仍然为在不育起点温度厂 上遗传基因尚未完全纯合的杂合体。这一方面反映了高世代光温敏核不育系其控 制育性表达的不育起点温度的遗传基础仍然不纯的事实,而这种遗传上的杂合性”则是导致其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也表明对其进一步实施选择 和育性提纯是必要的。 仍)育性表达具数量性状特征。对1997刁 年3年中各大群体*00株Q 以上)株系在低温处理后育性波动期内单株间花粉不育度的变异系数进行分析表 明,在人控低温处理后各株系内单株间花粉不育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而 且这种差异的大小既因株系的不同而不同,又因低温强度的不同而不同。同时, 对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各株系花粉不育度的株间分布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各株系 花粉不育度的株间变异都呈连续性分布。由此可见,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5的 育性表达呈现出典型的数量性状的特征。佐证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表达受 多基因控制的观点。 *)采用不同育性指标评价育性稳定性的结果不同。在育性受影响期内, 。对19981999年各株系群体内可育与不育出现的频次进行显着性测验的结果表 明,就花粉不育度而言,仅在1999年22.5’C处理下的5个株系中有3个O862d, 981011031,98101103飞)群体育性未产生显着波动,达到了群体不育性稳定; 而就套袋自交结实率而言,经22.5’C处理后,各株系的群体育性未产生显着波 动,全部达到了群体不育性稳定。可见,采用不同育性指标对株系群体育性稳定 性进行评价,其结果可能有不同。以花粉不育度为指标时,能反映出育性的细微 变化,而以套袋自交结实率为指标时,轻度的不育性降低则难以充分表现出来。 田)实施单株选择对提高花粉不育度的效果。分析了19971999年间实 施单株选择对提高花粉不育度的效果。结果表明,具不同选择次数的年度间花粉 不育度存在极显着的差异:经2次选择后的1999年的花粉不育度极显着高于经 1次选择后的1998年,经1次选择后的1998年又极显着高于未经选择的1997 年。说明实施选择能显着提高花粉不育度。在本研究中,采用对培矮645大群体 * 株以上)株系在人工气候室的不同低温强度条件下进行连续的育性鉴定和筛(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2-10-15)

徐孟亮,周广洽[8](2000)在《培矮64S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培矮 64S在育性转换敏感期 (Ⅳ~Ⅵ期 )主茎幼穗长为 0 .70~ 9.3 4cm ,顶叶叶枕距为 - 2 0 .0~ - 3 .5cm ,穗尖离地面距离为 2 .77~ 15 .5 6cm ,穗尖离第一节距离为 6.70~ 19.92cm ,分蘖上述四项指标值均小于主茎指标值。敏感期幼穗感受自然低气温 (平均日均温 2 1.6℃ ) ,表现为可育 ,花粉可染率为 2 1.8% ,套袋结实率为11.3 % ;感受人工恒定较高水温 ( 2 5℃ ) ,表现为不育 ,花粉可染率为 0 .4 % ,套袋结实率为 0 ,表明敏感期幼穗为其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另外 ,在低气温条件下 (平均日均温 2 1.6℃ ) ,敏感期淹深水极显着降低可育性表达 ,花粉可染率为 2 .7% (对照为 2 1.1% ) ,套袋结实率为 0 .2 % (对照为 10 .4 % )。(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00年S2期)

廖伏明,袁隆平[9](2000)在《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低温下育性表达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藉人工气候室的人控光温条件 ,对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培矮 64S在 2 2 .0~ 2 3 .0℃的低温下的育性表达规律进行了连续 2年的跟踪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 2 3 .0℃的低温仅能导致培矮 64S花粉不育度的明显降低 ,而 2 2 .5℃和 2 2 .0℃的低温则不仅能导致花粉不育度的下降 ,而且还能诱导一定程度的自交结实 ;2 )培矮 64S的育性温度敏感终止期为幼穗分化第 6期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 ,育性温度最敏感期为幼穗分化第 4~ 5期 (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 ) ;3 )培矮 64S具有光敏性 ,其临界光长处于 13 5 0~ 13 .3 8h之间 ,光敏温度范围为 2 3~ 2 8℃ ;4 )对于农艺性状已经稳定的高世代培矮 64S而言 ,其控制育性表达的遗传基础尚不纯 ,表现在来源相同的不同株系间或同一株系内不同单株间在低温下育性表达存在显着的差异 ,且低温强度加大 ,这种差异就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00年S2期)

曾亚文,徐福荣,陈勇,梁斌,叶昌荣[10](2000)在《云南光壳稻与籼粳测验种间叁交F_1育性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南京 11,光壳稻和巴利拉或秋光配制的单交、测交 2 8个组合F1,F2 及其亲本在云南籼粳交错区的宜良县进行育性鉴定分析表明 :(1)云南光壳稻与籼粳杂种F1易受低温影响 ,其广亲和基因难以表达。南京 11与矮嘎、明子谷、木帮谷、毫秕、镰刀谷、末烈谷等光壳稻杂种F1和F2 代的育性表达基因不同 ,F1的育性表达基因易受环境影响 ;但F2 育性表达符合广亲和基因的遗传模式 ;并受主基因控制。 (2 )南京 11,光壳稻与巴利拉测交组合F1单株多数为不育株 ,不育株与可育半不育株比例符合X2 检验 1∶1理论值的分界以 5 %和 10 %居多。 (3)云南光壳稻与籼粳杂种育性基因的表达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秋光的S - 8育性恢复基因与该基因属于等位基因(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育性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实验以温敏核不育水稻广占63s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在水稻育性敏感期对其进行低温(22℃)处理后水稻育性的变化,并与高温(>26℃)对照下的水稻育性进行对比,将育性差异较大的一组水稻幼穗蛋白采用双向电泳技术进行分离,找出差异蛋白,并将这些差异蛋白进行MALDI-TOF-MS鉴定和功能预测。主要结果如下:1、与高温对照组相比,在水稻育性转换敏感期(即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进行低温处理,其水稻育性显着提高。高温处理组(即大于26℃高温处理)水稻的育性仅为1%,而同时低温处理(22℃)的水稻育性高达25.7%。2、建立和优化了一套适合实验室条件下幼穗全蛋白分离、鉴定的双向电泳方法。采用IPG胶条进行第一向电泳,上样量为200μg,水化时间为12hr,然后500V电泳1hr,再1hr梯度上升到1000V,后3hr梯度上升到8000V,8000V稳定2.5hr即20000Vhr,共约34700Vhr。第二向电泳为连续的SDS-PAGE,凝胶浓度为12.5%。通过银染显色,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3、本研究对育性差异较大的两组水稻幼穗蛋白采用双向电泳技术进行分离,结合PDQuest7.4 2D胶分析,在24×18 cm大小的胶上可检测到约800个蛋白质点。高温处理胶和低温处理胶相比,检测到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数共为147个,将差异点蛋白经过酶解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MS)进行了肽质指纹图分析,通过采用Mascot软件对MSDB数据库进行查询和分析,其中14个蛋白质点得到了鉴定。鉴定的差异蛋白质中,第Ⅴ期可育水稻中表达量上调的蛋白有:烯醇酶(2-磷酸甘油酸盐(或酯)脱水酶),磷酸丙糖异构酶,线粒体F1-ATP酶;第Ⅴ期可育水稻特异表达的蛋白为小麦中组蛋白H2B同源蛋白。第Ⅵ期可育水稻中表达量上调的蛋白有: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咖啡酸3-O-甲基转移酶,蛋白磷酸化酶2A调节亚基A,催化性/富马酰乙酰酶,氨基肽酶,转羟乙醛酶/转酮醇酶,α-1,4-葡聚糖-蛋白合成酶;第Ⅵ期可育水稻中特异表达的蛋白为组蛋白H_2B;第Ⅵ期不育水稻特异表达的蛋白有翻译因子/延伸因子G、Ⅲ和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育性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1].秦志列,孙辉,张风廷,赵昌平,王志敏.不同种植方式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育性表达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

[2].徐书琴.不同温度处理对温敏核不育水稻广占63S育性表达及其蛋白质组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7

[3].王际凤,陆作楣.温敏核不育基因在籼型叁系遗传背景下的育性表达[J].中国水稻科学.2006

[4].黄群策,李玉峰,李国平.离子注入后同源四倍体核雄性不育水稻的育性表达特性[J].核技术.2006

[5].董静.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的育性表达研究[D].西南大学.2006

[6].杨特武.rolB转基因农垦58S形态、育性表达和内源激素水平变化[D].华中农业大学.2003

[7].廖伏明.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64S低温下育性表达及其稳定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2

[8].徐孟亮,周广洽.培矮64S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研究[J].杂交水稻.2000

[9].廖伏明,袁隆平.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低温下育性表达规律研究[J].杂交水稻.2000

[10].曾亚文,徐福荣,陈勇,梁斌,叶昌荣.云南光壳稻与籼粳测验种间叁交F_1育性表达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

论文知识图

目的酶带转PVDF膜结果、A6T6引物对10个样品进行cDNA-...不同染色方法对蛋白检测效果的影响3 TaG3BP 基因保守结构域分析家蚕不同处理卵中BmAkt的表达情况荧光定量RT2PCR溶解曲线分析

标签:;  ;  ;  ;  ;  ;  ;  

育性表达论文_秦志列,孙辉,张风廷,赵昌平,王志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