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消化酶的初步研究

黄颡鱼消化酶的初步研究

喻召德[1]2004年在《黄颡鱼消化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了黄颡鱼消化酶理化特性以及不同蛋白含量饲料对黄颡鱼生长、饲料消化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下: 1.胰蛋白酶作用的适宜pH为8.5-9.0,胃蛋白酶pH为2.0~2.5,蛋白酶的适宜pH为8.5~9.0,淀粉酶的适宜pH为7.5~8.5。胃蛋白酶作用最适温度35℃~40℃、蛋白酶55℃~60℃、淀粉酶35℃~40℃。胃蛋白酶作用适宜底物浓度为2.0%牛血红蛋白,蛋白酶为2.0%干酪素,淀粉酶为1.0%可溶性淀粉。 2.黄颡鱼的特定生长率以及对饲料干物质和饲料蛋白表观消化率随饲料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3.高蛋白饲料组黄颡鱼胰蛋白酶活在试验前期(0d-20d)以前肠中最高,试验后期(30d-45d)以胰脏中最高。在整个试验期间中蛋白饲料组和低蛋白饲料组黄颡鱼胰蛋白酶活性均以前肠中最高。不同蛋白含量饲料对黄颡鱼胃蛋白酶、蛋白酶和淀粉酶在各消化组织器官中活性分布影响不大,分别以胃、前肠和胰脏中最高。 4.在试验的整个期间,不同蛋白含量饲料对黄颡鱼胰蛋白酶活性影响表现为:在胰脏中,试验0d-10d酶活降低,而后酶活呈上升趋势。在前肠中,摄食高蛋白饲料组黄颡鱼在整个试验期间酶活呈降低趋势,而摄食中蛋白饲料和低蛋白饲料组该酶活性呈先降低而后上升的趋势。 5.叁种不同蛋白含量饲料组黄颡鱼胃中胃蛋白酶活性在试验的0d-20d表现为:中蛋白饲料组的该酶活性>高蛋白饲料组的>低蛋白饲料组的;在试验后期30d-45d以高蛋白饲料组该酶活性最高,中蛋白饲料组次之,低蛋白饲料组最低。不同蛋白含量饲料对黄颡鱼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叁个饲料组胰脏中该酶活性在整个试验期间之间并无显着差异。在试验前期,叁个饲料组黄颡鱼前肠中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着;而在试验后期,中蛋白饲料组前肠中该酶活性显着高于高蛋白饲料组的。试验结束时,中蛋白饲料组前肠和后肠中的淀粉酶活性最大,低蛋白饲料组次之,高蛋白饲料组最低。

李伟纯, 马旭洲, 王武[2]2008年在《瓦氏黄颡鱼胃、前肠及肝胰脏的主要消化酶活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瓦氏黄颡鱼胃、前肠及肝胰脏的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胃、前肠和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为2.30、8.50和8.90,脂肪酶的最适pH分别为8.0、7.6和7.9,淀粉酶的最适pH分别为7.2、7.9和7.6。同时研究了在最适pH条件下,不同反应温度对3种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胃、前肠和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50℃、50℃和65℃,脂肪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45℃、50℃和35℃,淀粉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30℃、30℃和35℃。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3种消化酶的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最适反应温度与最适pH条件下,瓦氏黄颡鱼蛋白酶与淀粉酶的活力分布均呈现:前肠>肝胰脏>胃;脂肪酶的活力强弱为:前肠>胃>肝胰脏。

李芹[3]2005年在《瓦氏黄颡鱼消化系统发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是长江水系的重要经济鱼类。为了探讨其消化系统发育的规律,为瓦氏黄颡鱼苗种的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用叁个试验进行了研究。试验一采用组织学的方法研究了瓦氏黄颡鱼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试验二利用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了瓦氏黄颡鱼仔鱼消化酶的个体发生;试验叁研究了不同饵料对瓦氏黄颡鱼捎化酶活性的影响。得到如下结果: 1.瓦氏黄颡鱼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 利用组织切片技术在显微水平对瓦氏黄颡鱼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特点作了系统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仔鱼的消化道发育过程中出现两个重要的形态分化时期。第一时期为出膜后3天至外源摄食之前,消化道由初孵仔鱼的直管状分化为食道、胃和肠,各消化器官的结构基本形成。第二时期是在20-26日龄,在这一阶段,食道、胃、肠的结构基本发育完成。同时胃腺的出现使得瓦氏黄颡鱼的胃开始行使功能。瓦氏黄颡鱼的肝脏、胰脏在2日龄时发生。胰脏为弥散型,主要分布在肝脏边缘,少量分布于肝脏的边缘实质中。 2.瓦氏黄颡鱼消化酶的个体发生 在本试验中测定了瓦氏黄颡鱼仔稚鱼从出膜到30日龄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在瓦氏黄颡鱼仔稚鱼1、2、3、4、6、8、10、12、15、18、22、26、30日龄取样20尾作体长、体重的测定,叁个重复。另外在1、2、3、4、6、8、10、12、15、18、22日龄取样100尾,26、30日龄取样80尾,叁个重复。18日龄以前的仔稚鱼采用全鱼匀浆,18日龄以后的仔稚鱼取其腹部匀浆,匀浆液用离心机(4000 r/min)离心后,取上清液作蛋白酶、胃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如下:在整个试验期间,瓦氏黄颡鱼的特定生长率为10.89%。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均在第一天就检测到活性,胃蛋白酶活性在第22天检测到。各种酶的活性在仔鱼出膜后随着鱼的生长而发生变化。蛋白酶的比活力从1日龄到4日龄逐渐增加,到4日龄达到最大值,随后随日龄的增加其比活力降低至10日龄达到最小值,以后从10日龄到30日龄其比活力逐渐增加。淀粉酶的比活力从1日龄逐渐增加,到4日龄达到最大值,随后迅速降低,从10日龄到18日龄维持在一较低水平,随后随日龄的增加淀粉酶比活力增加。脂肪酶的比活力从1日龄到3日龄逐渐增加,到3日龄达到最大值,3日龄以后直到30日龄,脂肪酶比活力随日龄的增加而降低,在这一阶段一直处于一较低的水平。 3.不同饵料对瓦氏黄颡鱼稚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在本试验中,瓦氏黄颡鱼稚鱼被分为叁个组:第一组饲喂生物活饵料——活饵料组,第二组饲喂淡水鱼用微胶囊饲料和生物活饵料——驯化组,第叁组饲喂淡水鱼用微胶囊饲料——饲料组。在试验期间,叁个组分别在瓦氏黄颡鱼35、40、45、50、55、60日龄时各组取样

吴旋[4]2011年在《四种中草药多糖对黄颡鱼生长、体成分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以黄颡鱼为研究对象,研究四种中草药多糖对其生长、体成分以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作用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四种中草药多糖对黄颡鱼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1、通过对黄颡鱼投喂含有不同水平的(300 mg/kg、600 mg/kg、900 mg/kg、1 200 mg/kg、1 500 mg/kg)黄芪多糖、香菇多糖、枸杞多糖与灵芝多糖的饲料,8周后分析该鱼生长及体成分含量,结果表明投喂1 200 mg/kg枸杞多糖在提高黄颡鱼的增重率(P<0.01)、增长率(P<0.05)、肌肉蛋白含量(P<0.01)、降低饵料系数方面效果最佳,其余叁种多糖在促进黄颡鱼生长、降低饵料系数及对肌肉内干物质、粗脂肪、粗灰分及无氮浸出物含量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P>0.05)。四种中草药多糖中灵芝多糖对黄颡鱼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及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提升作用最佳,但效果不显着(P>0.05)。2、在研究四种中草药多糖对黄颡鱼消化生理与血清生理指标作用的试验中发现,灵芝多糖对鱼体内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力提高作用最明显,且以1 500 mg/kg添加水平最为适宜。1 200 mg/kg的黄芪多糖对提高黄颡鱼血清内总蛋白与白蛋白含量的效果最好(P<0.01);在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降低甘油叁酯与胆固醇含量方面,效果最佳的多糖种类和添加水平分别为1 200 mg/kg灵芝多糖、1 500 mg/kg香菇多糖与1 500 mg/kg灵芝多糖。3、检测四种中草药多糖对黄颡鱼体内SOD活力的作用效果显示枸杞多糖>灵芝多糖>香菇多糖>黄芪多糖,其中900 mg/kg枸杞多糖效果最佳;四种中草药多糖对黄颡鱼机体内CAT活力的提高效果顺序为黄芪多糖>灵芝多糖>枸杞多糖>香菇多糖,其中以1 200 mg/kg黄芪多糖最好;四种多糖对降低鱼体MDA含量的作用顺序为黄芪多糖>枸杞多糖>灵芝多糖>香菇多糖,且以1 500 mg/kg的黄芪多糖作用最为显着。四种中草药多糖对提高抗氧化功效上各有侧重,其中900 mg/kg枸杞多糖、1 500 mg/kg灵芝多糖、1 200 mg/kg香菇多糖、1 200 mg/kg黄芪多糖效果较好。四种中草药多糖对黄颡鱼机体一氧化氮含量的作用效果差异较大,各种多糖对NO含量的影响顺序为灵芝多糖>枸杞多糖>香菇多糖>黄芪多糖,经过比较确定1 500 mg/kg灵芝多糖为促进黄颡鱼机体NO含量的最适种类。4、四种中草药多糖对黄颡鱼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提高作用效果显着,但各有侧重。在吞噬细胞活性、LSZ活力、疾病抗性提高作用最佳的多糖种类和添加水平依次分别为900 mg/kg枸杞多糖、1 200 mg/kg黄芪多糖与1 500 mg/kg枸杞多糖。5、四种中草药多糖均能显着提高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的氧、氮呼吸爆发活性与外周血白细胞增殖能力,作用效果最好的中草药多糖及添加水平依次分别为1 200 mg/kg灵芝多糖、1 500 mg/kg香菇多糖与1 200 mg/kg灵芝多糖;在促进黄颡鱼免疫细胞活性的能力上进行综合比较,确定1 200 mg/kg灵芝多糖对黄颡鱼免疫细胞活性的总体促进作用最为适宜。

李芹, 龙勇, 屈波, 罗莉, 刁晓明[5]2008年在《瓦氏黄颡鱼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酶活性变化研究》文中提出测定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仔稚鱼从出膜至30日龄时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在仔鱼出膜后第1天,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均能检测到活性,而胃蛋白酶活性在第22日龄才检测到。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随着仔稚鱼的发育而发生变化,其全活力与比活力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4日龄时达到最大值(4.193±0.04)U/mgprotein;之后随日龄的增加比活力降低,直至15日龄达到最小值(0.452±0.07)U/mgprotein。之后从15日龄到30日龄比活力逐渐增加。淀粉酶比活力从1日龄逐渐增加,至4日龄达到最大值(4.611±0.12)U/mgprotein,从10日龄到18日龄维持在一较低水平,随后随日龄的增加淀粉酶比活力增加。脂肪酶比活力从1日龄到3日龄逐渐增加,到3日龄达到最大值(4.398±0.07)U/mgprotein,3日龄以后直到30日龄,脂肪酶比活力随日龄的增加而降低,并且一直处于一较低的水平。瓦氏黄颡鱼发育过程中,主要消化酶活性随生长变化显着,反映瓦氏黄颡鱼随着生长其消化功能逐渐完善。

黄文庆[6]2018年在《小球藻醇提物在瓦氏黄颡鱼饲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球藻提取物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在无抗健康养殖背景下,其在水产动物饲料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小球藻醇提物(ethanol extract from Chlorella vulgaris)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小球藻醇提物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的影响试验选用初均重为(1.85±0.01)g左右体格健康的瓦氏黄颡鱼苗540尾,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不同水平小球藻醇提物的6组(T0~T5)等氮等脂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6天。研究结果表明,随小球藻醇提物添加水平的提高,各处理组间2周和5周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P>0.05),饲料系数均呈降低趋势(P>0.05),成活率无差异。瓦氏黄颡鱼末期(8周)生长性能(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出现显着差异(P<0.05);随小球藻醇提物添加水平的上升,各处理组间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饲料系数呈下降趋势,其中T4组(1.5%)和T5组(2.5%)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T0组(0)(P<0.05),成活率无差异。T1~T5各试验组形体指标(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小球藻醇提物对瓦氏黄颡鱼体成分(水分、灰分、粗脂肪和粗蛋白)有显着影响(P<0.05),全鱼水分、灰分、粗蛋白含量随添加水平上升而下降,粗脂肪呈上升趋势。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小球藻醇提物对瓦氏黄颡鱼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养殖试验结束后,采集了黄颡鱼胃、肠道、肝胰脏3个部位组织进行消化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试验组(T1~T5)胃蛋白酶活性和肠蛋白酶活性较对照组(T0)有提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而随添加水平的提高肝胰脏蛋白酶有上升趋势(P>0.05);胃淀粉酶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肠淀粉酶比对照组也有提高趋势(P>0.05);胃、肠道、肝胰脏脂肪酶则无显着差异。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小球藻醇提物对瓦氏黄颡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养殖养试验结束后,采集黄颡鱼血清样品再进行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试验组谷草转氨酶活性比对照组均有提高,其中T1、T3、T4组差异显着(P<0.05);随小球藻醇提物添加水平上升,胆固醇、甘油叁酯和血糖呈上升趋势,尿素氮含量呈下降趋势。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T4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T0~T2组(P<0.05),而T3~T5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T0~T2组(P<0.05),T1~T5各组总抗氧化能力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本研究结果综合表明饲料中添加小球藻醇提物能显着提高瓦氏黄颡鱼生长性能,显着提高抗氧化能力,适宜添加水平为1.5%。

余涛, 史立才, 曲东风, 黄权[7]2002年在《黄颡鱼消化酶活性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黄颡鱼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黄(鱼桑)鱼胃、肝胰脏及前、中、后肠蛋白酶最适pH值分别为:2.5,7.0,6.0,7.0,7.0;蛋白酶活性顺序为胃>肠>肝胰脏,淀粉酶活性顺序与蛋白酶相同;中肠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最强。

王丽娜[8]2014年在《饲料糖脂比及蛋白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免疫与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旨在从生长和免疫两个方面确定黄颡鱼幼鱼的适宜糖脂比(CHO:L),并进一步探讨CHO:L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为黄颡鱼幼鱼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叁个部分:1饲料CHO:L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代谢的影响试验探讨了饲料中不同CHO:L对黄颡鱼幼鱼(均重为0.90±0.02g)生长性能、体组成、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6组等氮等能的半纯和饲料投喂黄颡鱼幼鱼,其CHO:L分别为1.11,1.67,2.45,3.63,5.58和9.50,网箱养殖8周。研究结果表明,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氮保留率和能量保留率均在CHO:L为3.63时达最大值。肝体比、脏体比、全鱼水分含量、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均随饲料CHO:L的升高而显着升高(P<0.05),全鱼、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显着降低(P<0.05)。胃、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饲料CHO:L的升高显着升高(P<0.05),脂肪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蛋白酶活性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此外,肝脏丙酮酸激酶、苹果酸脱氢酶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随CHO:L升高而显着升高(P0.05);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叁酯含量以及肝脏脂蛋白脂酶、肝脂酶和总酯酶活性均随着CHO:L的升高显着降低(P<0.05)。对增重率和饲料中糖与脂肪水平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黄颡鱼幼鱼的适宜糖和脂肪水平分别为29.16%和7.94%,最适CHO:L为3.67。2饲料CHO:L对黄颡鱼幼鱼非特异性免疫、抗氧化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试验设计和饲养方案同试验一。结果表明,白细胞数、血浆球蛋白含量及溶菌酶活性在CHO:L为5.58时的值显着高于CHO:L为1.11与1.67时的值(P<0.05);补体ACH50活性变化与之类似;而红细胞数目在CHO:L为1.11-2.45范围内随CHO:L升高而显着下降(P<0.05)。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在CHO:L为1.11-5.58范围内随CHO:L升高而显着下降(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与之类似,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变化与之相反;血浆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在CHO:L为1.11-3.63范围内随CHO:L升高而显着降低(P<0.05);CHO:L为2.45,3.63,5.58组肝脏组织结构正常,而肝脂肪变性指数和肝细胞凋亡率在CHO:L为1.11和1.67时的值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总之,黄颡鱼幼鱼维持生理状态和健康状况的最佳CHO:L为2.45-5.58,即糖为24.5-33.5%,脂肪为6-10%。3饲料CHO:L及蛋白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采用2×3因子设计,研究了饲料中不同CHO:L(2.65、3.63、5.58)和蛋白水平(37%、40%)及其交互作用对黄颡鱼幼鱼(均重:0.78±0.03 g)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鱼随机分在18个水族箱中,日投喂3次,养殖周期为8周。研究结果表明,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能量保留率随蛋白水平升高而显着升高妒<0.05),P40/R3.63组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但与P37/R3.63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饲料系数、肝体比和氮保留率随蛋白水平升高而显着降低(P<0.05);而全鱼和胴体水分含量随CHO:L的升高而显着升高(P<0.05),脂肪含量则显着降低(P<0.05);胃、肠脂肪酶活性随CHO:L的升高而显着降低(P<0.05),胃淀粉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胃、肠道蛋白酶活性随蛋白水平升高而显着升高(P<0.05)。此外,以上所有指标,饲料CHO:L和蛋白水平之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由上述结果可知,黄颡鱼幼鱼饲料中添加适宜的CHO:L(3.63)可以节约蛋白。

杨家威[9]2015年在《全雄黄颡鱼蛋白质营养生理及y~+LAT1基因表达调控的部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全雄黄颡鱼为试验动物,通过生长试验、消化试验、比较屠宰试验,结合生长性能、消化率、酶学、基因表达量等指标的测定,旨在探讨全雄黄颡鱼对饲料蛋白质、氨基酸的消化吸收机制与利用规律,掌握全雄黄颡鱼蛋白质、赖氨酸的适宜需求量,为完善全雄黄颡鱼的营养生理与营养需求参数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3种蛋白质水平分别为40%、37%、34%的试验饲料,饲喂平均体重为(10.11±0.12)g的黄颡鱼,研究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全雄黄颡鱼表观消化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全雄黄颡鱼能量、蛋白质、脂肪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影响显着(P<0.05),且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降低,其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2)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全雄黄颡鱼肠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无显着影响(P>0.05),对其他组织消化酶的活性影响极显着(P<0.01);肝淀粉酶、胃淀粉酶和不同组织的脂肪酶及胃蛋白酶的活性均是37%组最高;而胰蛋白酶活性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降低而下降。结论:在一定范围内,适当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显着提高全雄黄颡鱼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2.设计5组蛋白质水平分别为43%、42%、40%、39%、36%的试验饲料,饲喂平均体重2 g左右的全雄黄颡鱼60 d,探讨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其生长、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42%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极显着高于其它四组(P<0.01),饵料系数极显着低于其它四组(P<0.01),以蛋白质效率为参考指标,全雄黄颡鱼最适宜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1.77%;2)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及氨基酸沉积率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降低而升高,且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3)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极显着影响全雄黄颡鱼血清ALT和AST(P<0.01),但对TP、ALB、GLOB、GLU、 BUN、CHO1和TG无显着影响(P>0.05);4)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降低,全雄黄颡鱼全鱼、肌肉及去内脏样粗蛋白含量变化不大(P>0.05),但全鱼、去内脏样粗脂肪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P<0.01),肌肉粗脂肪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0.01);粗灰分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变化情况相反(P<0.01);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降低,全雄黄颡鱼幼鱼全鱼氨基酸含量变化不大(P>0.05),但肌肉(P<0.05)、去内脏样(P<0.01)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全雄黄颡鱼幼鱼适宜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1.77%。3.设计4组试验饲料,其中对照组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8%,Lys组、Thr组、Met组是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4%微囊赖氨酸、0.7%微囊苏氨酸和0.37%微囊蛋氨酸,饲喂平均体重(9.29±0.11)g的黄颡鱼,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人工合成氨基酸对全雄黄颡鱼生长性能及消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Lys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着高于其它叁组(P<0.05),且饵料系数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Lys组特定生长率与Met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但显着高于对照组和Thr组(P<0.05),成活率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2)Thr组和Met组干物质消化率、粗蛋白质消化率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Lys组(P<0.05),Met组脂肪消化率显着高于其它叁组(P<0.05),能量消化率Thr组显着高于其它叁组(P<0.05);Thr组氨基酸消化率最高,对照组氨基酸消化率最低,除谷氨酸消化率各组间差异不显着外(P>0.05),其余氨基酸消化率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结论:在蛋白质水平为38%的配合饲料中添加1.4%微囊赖氨酸对全雄黄颡鱼幼鱼具有明显的促生长效果。4.设计9组试验饲料,其中对照组蛋白质水平为34%,其余各组是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5%、1.5%、2.5%晶体赖氨酸和1%、2%、3%、4%、5%微囊赖氨酸,饲喂平均体重5.5 g左右的黄颡鱼63 d,旨在探讨全雄黄颡鱼对晶体或微囊氨基酸的利用效果及对赖氨酸的适宜需求。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赖氨酸水平升高,全雄黄颡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呈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P<0.01),以蛋白质效率为参考指标,可得全雄黄颡鱼适宜饲料赖氨酸水平为2.61%;蛋白质沉积率、脂肪沉积率、灰分沉积率及氨基酸沉积率在晶体赖氨酸添加组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而微囊赖氨酸添加组则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2)饲料中添加晶体或微囊赖氨酸对鱼体粗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但粗脂肪含量随饲料中赖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增加(P<0.05),而粗灰分含量随饲料中赖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减少(P<0.05);3)随着饲料赖氨酸水平的升高,全鱼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肌肉氨基酸含量呈现出降低的趋势(P<0.05),去内脏样氨基酸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全雄黄颡鱼幼鱼适宜饲料赖氨酸水平为2.61%,且在低蛋白饲料中(34%)添加晶体或微囊赖氨酸能促进全雄黄颡鱼幼鱼的生长。5.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探讨y+LAT1在黄颡鱼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添加不同形式氨基酸对其mRNA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全雄黄颡鱼的9个组织中均检测到y+LAT1基因的表达,其相对表达量高低顺序为幽门>肝脏>脑、心、胃、前肠、中肠>肾>后肠,组间差异显着(P<0.05);2)饲料中添加微囊Lys,前肠和胃y+LAT1 mRNA表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在饲料中添加微囊Lys可以上调前肠和胃y+LAT1 mRNA的表达水平。

宋霖[10]2013年在《黄颡鱼和中华绒螯蟹胃肠道形态和功能对投饲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肠道是行使消化吸收和防御功能的重要器官,胃肠道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对经济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养殖品种,然而未见关于这两种水生动物胃肠道形态及其对投饲的响应的文献报道。本试验首先观察了黄颡鱼和中华绒螯蟹胃肠道各段光镜组织学结构和黏膜上皮超微结构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饥饿和恢复投喂后对胃肠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最后考察了其肠道形态结构对不同水平的豆粕、花生粕、菜粕和棉粕的响应,以期为两种动物投饲技术和饲料配方技术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选取平均体质量为46g的黄颡鱼和48g的中华绒螯蟹,迅速处死后解剖,采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其胃肠道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胃肠道组织结构由内向外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四层。胃黏膜皱褶成簇分布,胃小凹密集,无杯状细胞,胃腺复层排列。肠道分为前、中、后肠,黏膜上皮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黏膜下层不发达。皱襞数量由前至后逐渐减少,肌层逐渐变薄,杯状细胞数目逐渐变多。电镜下胃黏膜褶上还有次级皱褶,上皮细胞胞质中细胞器丰富。由前至后皱褶的锯齿状结构逐渐放缓至微小波浪形;胃肠道各段均有微绒毛覆盖。前肠细胞器最为丰富,中、后肠溶酶体丰富。杯状细胞凹陷成分泌孔,前中肠分泌孔周围有片状分泌物,后肠呈颗粒状。中华绒螯蟹胃上皮细胞表面有几丁质层覆盖,结缔组织较为疏松,具有胃腺,肌层复杂。肠道分为中肠、肠球和后肠。中肠黏膜皱襞两侧平行且边缘平整,细胞游离面具有纹状缘而无几丁质覆盖。固有膜和黏膜下层均不明显。肠球具有中肠向后肠过渡的组织结构特征,外膜形成球状。后肠皱襞上有几丁质覆盖,无杯状细胞。电镜下,胃黏膜上皮细胞器较少,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及分泌物,纤毛成束聚集。中肠皱褶呈条状结构,细胞器最为丰富。肠球皱褶不多,后肠褶皱粗条状,表面具有纤毛,细胞胞质中含有大量分泌颗粒。试验二:分析了短期饥饿和再投喂对平均体质量为42g的黄颡鱼和48g的中华绒螯蟹胃肠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影响。以饱食状态的试验动物为对照,分别在饥饿处理1、3、7d后以及恢复投喂1、3、7d后取样。结果表明:黄颡鱼饥饿期间内脏指数和肝胰脏指数显着小于对照组且持续降低,但恢复投喂后,均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饥饿使胃中ACP活性显着减弱,S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前肠SOD显着减小;中肠ACP显着增强,T-AOC持续减小;后肠ACP活性显着增强。摄食后7d免疫能力均能恢复至正常或超出对照水平。饥饿期间胃中的胃蛋白酶显着降低,前肠在饥饿7d后脂肪酶显着增大,中肠脂肪酶在饥饿3d后显着大于对照组。恢复投喂后消化酶活性基本恢复正常状态。饥饿期间胃腺细胞逐渐消失,上皮细胞游离面受损,组织结构出现萎缩,最后皱褶完全破损;肠黏膜高度下降,数目减少,前中肠上皮微绒毛大面积缺失,上皮细胞中细胞器减少,固有层中淋巴细胞数量急剧增多,黏膜下层和肌层均增厚。再投喂后中、后肠恢复最快,胃及前肠相对较缓慢,但结构基本上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使蟹胃中SOD活性显着减小;而肠道中ACP、AKP、SOD活性显着增强;再投喂后各组织中部分免疫机能仍显着低于正常状态。饥饿期间中华绒螯蟹胃肠道淀粉酶活性不断下降,再投喂7d后仍显着低于正常水平。组织结构上,饥饿后胃黏膜上皮细胞逐渐融合,胞质病变,核缺失,最终黏膜皱襞间也融合;中肠皱襞不断相融,微绒毛慢慢萎缩至大面积缺失;后肠上皮细胞逐渐空泡化,且与结缔组织合为均质,腔面纤毛变短。此外肠上皮细胞中细胞器减少,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细胞核凋亡。摄食7d后仍没有恢复正常状态。肝脏中几丁质合成酶与围食膜因子在饥饿期间的表达显着下调,而中肠中表达量则显着增加,再投喂后肝脏和中肠两种基因表达均高于正常水平。试验叁:以鱼粉为对照,研究了饲料中分别添加25%和50%的豆粕、花生粕、菜粕和棉粕这4种植物蛋白时黄颡鱼和中华绒螯蟹肠道形态结构的变化。试验鱼和蟹初始体重分别约为23g、8g,饲养8周。与对照组比,植物蛋白添加水平在25%时,豆粕组黄颡鱼的肠道组织结构没有明显变化;花生粕组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界限不清晰。黏膜下层有所增厚,但未见淋巴细胞浸润。菜粕组和棉粕组肠道黏膜高度均显着下降,且棉粕组黏膜下层增厚,上皮内有淋巴细胞浸润,肌层也显着变薄。添加水平达到50%时,各试验组黄颡鱼中肠结构均产生明显变化。从蛋白质效率看,50%的豆粕组和棉籽粕组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而50%花生粕组和菜粕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添加水平在25%的植物蛋白3周后,豆粕组中华绒螯蟹后肠上皮细胞界限模糊,细胞核出现部分缺失;棉粕组和花生粕组核上轻微空泡化,核排列些微杂乱,结缔组织空洞较多;菜粕组则整个黏膜上皮呈疏松状,损伤严重。8周后各组病理情况均有所加重,豆粕组几丁质层有所皱缩;棉粕组部分上皮不完整,存在的上皮层逐渐形成均质;花生粕组上皮细胞全部呈空泡状,结缔组织均质化;菜粕组结缔组织与上皮逐渐合为均质。添加水平达到50%时,各组在饲喂3周时后肠结构就产生明显变化。上述结果表明:黄颡鱼和中华绒螯蟹胃肠道形态结构表现出与之食性相适应的特点。体质量为42g的黄颡鱼和48g的中华绒螯蟹能耐受7d的饥饿胁迫,且黄颡鱼在摄食7d后各项机能均能恢复正常,但中华绒螯蟹则需要更久的恢复时间。黄颡鱼和中华绒螯蟹肠道对饲料植物蛋白种类和添加量很敏感,4种植物蛋白选用时,花生粕、棉粕、菜粕的安全添加量应在25%以下,豆粕应在50%以下,适宜添加量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颡鱼消化酶的初步研究[D]. 喻召德.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2]. 瓦氏黄颡鱼胃、前肠及肝胰脏的主要消化酶活力[J]. 李伟纯, 马旭洲, 王武.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8

[3]. 瓦氏黄颡鱼消化系统发育的研究[D]. 李芹. 西南农业大学. 2005

[4]. 四种中草药多糖对黄颡鱼生长、体成分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 吴旋. 天津农学院. 2011

[5]. 瓦氏黄颡鱼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酶活性变化研究[J]. 李芹, 龙勇, 屈波, 罗莉, 刁晓明. 中国水产科学. 2008

[6]. 小球藻醇提物在瓦氏黄颡鱼饲料中的应用研究[D]. 黄文庆. 华南农业大学. 2018

[7]. 黄颡鱼消化酶活性的初步研究[J]. 余涛, 史立才, 曲东风, 黄权.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8]. 饲料糖脂比及蛋白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免疫与代谢的影响[D]. 王丽娜. 南京农业大学. 2014

[9]. 全雄黄颡鱼蛋白质营养生理及y~+LAT1基因表达调控的部分机制研究[D]. 杨家威. 扬州大学. 2015

[10]. 黄颡鱼和中华绒螯蟹胃肠道形态和功能对投饲的响应[D]. 宋霖. 苏州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黄颡鱼消化酶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