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百合无症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百合,百合无症病毒,16,k,D,基因克隆
百合无症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冀文婕,张郑瑶,徐品叁[1](2016)在《百合无症病毒16kD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感染百合无症病毒(LSV)的百合叶片为试材,克隆LSV16 k D基因,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上。将获得的重组质粒p ET-28a(+)+16 k D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得到了高效表达的16 k D蛋白,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20 k D。融合蛋白经过镍柱纯化后作为抗原免疫注射小鼠,制备得到16 k D蛋白抗血清。Western blot分析显示所制备的抗血清与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通过ELISA检测和RT-PCR检测百合样品,证实制备的抗血清与LSV侵染的百合叶片发生了相同的特异性反应。结果表明,目的蛋白表达成功,所制备的抗血清具有特异性,可用于LSV的快速检测、免疫组织化学以及16 k D蛋白功能研究。(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吴海霞[2](2015)在《百合无症病毒TGB基因克隆、表达及定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发现植物病毒的运动蛋白以来,对不同种类运动蛋白的结构、功能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是对于百合无症病毒(Lily symptomless virus,LSV)运动蛋白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本研究通过引物扩增获得LSV的运动蛋白基因;对基因序列进行比对,构建进化树,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基因进行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TGBp1;利用绿色荧光蛋白融合技术,对运动蛋白进行定位分析。研究结果对了解LSV运动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设计引物,以感病百合“西伯利亚”叶片总RNA为模板,扩增获得LSV的运动蛋白基因,运动蛋白基因全长1161bp,含有叁个重迭基因(TGB1、TGB2、TGB3),称为叁基因连锁结构(Triple gene blocks, TGB)。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基因编码叁段运动蛋白TGBp1(228aa)、TGBp2(106aa)、TGBp3(64aa);进化树分析显示LSV-TGB1与百合潜隐病毒和伽蓝菜属潜隐病毒的TGB1相似度较高,LSV-TGB2与百合潜隐病毒相似度较高,LSV-TGB3与紫茉莉斑点病毒相似度较高,TGB1的保守性最高,TGB3的保守性最差;TGBp3为疏水性蛋白;TGBp1为多功能蛋白,具有RNA解旋酶和核酸水解酶活性,氨基酸序列中含有ATP结合区和核酸结合区,在病毒运动中起主导作用;TGBp2保守性较高,与马铃薯病毒X(PVX)类病毒的TGBp2相似度高,并且TGBp2、 TGBp3都为结构性蛋白,结合到内质网上,在病毒运动中起到辅助作用;TGBp1无跨膜结构域,TGBp2、TGBp3分别有两段、一段跨膜结构域;叁段蛋白都没有卷曲螺旋结构;构建叁段蛋白的叁维结构模型。将TGB1基因连接表达载体PET-28a(+),转入大肠杆菌BL21 (DE3)感受态细胞中,诱导TGBp1的表达,SDS-PAGE以及Western-Blot验证带有His标签的TGBp1成功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质谱分析,获得质谱结果。利用亲和层析的原理,根据包涵体纯化的方法,成功纯化得到纯度较好的TGBp1。利用绿色荧光蛋白融合技术,将叁段TGB基因连接eGFP,插入到双元表达载体pTF101.1-35S上,转入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中,侵染洋葱表皮细胞,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叁段蛋白在洋葱细胞上定位情况,发现,TGBp1-GFP主要定位在细胞壁或呈点状嵌入细胞壁,少量位于胞质内部;TGBp2与TGBp3主要位于细胞内。(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1)
徐品叁,贾娟,孙冰轮,姜旭[3](2014)在《百合无症病毒对百合光合生理、酶活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方百合"西伯利亚"为试验材料,研究百合无症病毒(LSV)侵染百合对其叶片生理生化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检测结果表明:叶片中叶绿素a、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与健康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28.6%、33.3%和23.5%,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CO_2浓度分别下降33.3%、25%和13.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与健康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16.6%、29.4%、16.7%和22.2%。电镜观察发现:感病植株叶绿体膨胀变形,基质片层散乱,叶绿体内淀粉粒肿大且数目增多,从而证明LSV侵染破坏叶绿体结构,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蒋辉,源朝政,陈海霞[4](2014)在《龙山卷丹百合无症病毒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龙山卷丹百合的病叶作为试材,采用DAS-ELISAS检测法对样品进行百合无症病毒的检测,检出率为58.3%;提取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其外壳蛋白基因,大小为287 bp,和预期条带大小一致。经Blast比对发现,该基因片段与Genbank上发表的LSV CP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2%以上。(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姜旭[5](2014)在《百合无症病毒16kDα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亚细胞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合无症病毒(Lily symptomless virus, LSV)属麝香石竹潜隐病毒属(Carlavirus),是侵染百合的主要病毒之一。该病毒能够被蚜虫以非持续性的方式或者被棉蚜以持续的方式传播。LSV是一种纤维状的病毒颗粒,长度约为640nnm宽度约为17-18nnm,基因组为正单链RNA分子,3’端含有Poly A尾巴,5’端有帽子结构,含有6个开放阅读框(ORF),编码4个蛋白,依次为: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叁基因盒蛋白(TGBp1,2,3),衣壳蛋白(CP)和未知功能的16 kDa蛋白。本研究主要围绕病毒3’端未知功能的16 kDa蛋白展开的。本文主要研究LSV-16kDa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和结构特点对揭示LSV的致病机理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RT-PCR法克隆出LSV-16kDa基因,得到了一个基因全长为423bp的cDNA序列,该序列编码140个氨基酸。为了研究LSV-16kDa蛋白的系统进化关系,我们将已测序获得的序列与从GeneBank上获取的5种不同地区病毒的DNA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后发现,相似性分别高达97%~99%和89-99%,而且16kDa-DaLian与16kDa-India的相似性较高,表明这两个物种可能来自同一进化来源。此外,我们还研究LSV同属不同物种间的进化关系,我们选取GeneBank序列数据库中属于Carlaviruses属的12种与16kDa蛋白相似的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16kDa-DL与Llv(Lily latent virus)最接近。针对未知功能的LSV-16kDa蛋白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的等电点为9.89,蛋白分子量为16194.8,有11个负电荷残基,24个正电荷残基,原子数为2288。LSV-16kDa为亲水性较强的蛋白;其二级结构有2a螺旋和3个延伸链,不存在信号肽结构,为非分泌型蛋白;其氨基酸序列中含有一个典型的调节病毒转录的Carla_C4超蛋白家族,该Carla_C4保守区域位于16kDa蛋白的第28~117位氨基酸,全长为91, Bit Score:109.39, E-value:2.02e-31.疏水性分析表明它是一个亲水性蛋白。卷曲结构主要出现在N端C端和两个螺旋之间。我们利用I-TASSER预测LSV-16kDa蛋白的叁维结构。通过IPTG进行诱导表达并利用SDS-PAGE进行检测,目的菌液中有明显的特异性条带,大小为45kDa(含有29kDa的GST标签),说明16kDa蛋白得到大量的表达。最佳的原核表达条件是当温度为30℃、IPTG浓度为0.1-0.5mmol/L、诱导6h时,这时GST-16kDa融合蛋白以可溶性形式表达量较多,以包涵体形式表达量较少;经Bradford法测定其蛋白浓度为0.65 mg/mL。以上的结果为LSV-16kDa蛋白抗体的制备、蛋白功能分析以及LSV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LSV-16kD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布情况,并利用瞬时侵染的方法和荧光定位法观察16kDa与GFP融合蛋白在洋葱内表皮细胞中的定位情况,实验表明,融合蛋白16kDa-GFP和GFP-16kDa位于细胞核中并且均匀的分布于整个细胞核中。(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孙冰轮[6](2014)在《百合无症病毒在百合叶绿体中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认为,在植物病毒侵染宿主植株以后,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胞叶绿体结构进而影响叶绿素的积累和光合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的实验表明,百合无症病毒(Lily Symptomless Virus, LSV)单独感染百合植株外部症状不明显,且宿主植物生理指标、光合作用、叶绿体超微结构等受影响程度与百合斑驳病毒(Lily mottle virus, LMoV)感染相比危害较轻,为了证明LSV是否存在于叶绿体中,本研究通过对感染LSV的植株进行叶绿体提取、叶绿体总蛋白的提纯以及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在叶绿体积累的分子检测叁方面研究,以期弄清LSV的作用位点,进一步阐明LSV的致病机理。本研究分别以感染LSV和健康对照的东方百合“索邦”(Lilium oriental,' Sorbonne')的叶片为材料。LSV粒子的分离纯化首先采用PEG沉淀法粗提,然后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进一步分离纯化。通过电镜观察以及酶标仪分析,发现采用PEG沉淀法粗提病毒粒子浓度较低且杂质很多,而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法进一步提纯后,得到的LSV粒子浓度较高且杂质较少。LSV提纯粒子的OD260/OD280为1.331,符合纯品标准。所得LSV提纯粒子的浓度为0.328mg/mL,产量为鲜重每克叶片可提纯病毒粒子14.53μg。采用缓冲液抽提法和酶解法分别提取叶绿体,并对各自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缓冲液抽提法的优化方案如下:在抽提缓冲液中加入5%山梨醇,2500r/min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获得的叶绿体产量最高,鲜重每克叶片完整叶绿体的叶绿素提取量为130.4mg。酶解法的优化方案如下:4℃低温处理百合叶片24h,向CPW盐溶液中加入0.5%果胶酶、20mmol/LMES、0.6mol/L甘露醇和1%纤维素酶酶解5h,得到叶绿体产量最高,鲜重每克叶片完整叶绿体的叶绿素提取量为182.7mg。将两种优化的方案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综合提取方案,以此种方法进行叶绿体提取,鲜重每克叶片完整叶绿体的叶绿素提取量为191.1mg。因此,综合法是提取百合完整叶绿体的最佳方案。本实验制备完整叶绿体的过程中用胰蛋白酶除去可能粘着在叶绿体外膜上的CP,排除了细胞膜外CP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可能性,通过对感病百合叶绿体总蛋白SDS-PAGE电泳图谱和LSV-CP的Western blot结果的分析,发现LSV-CP存在于感病寄主的叶绿体中,并且怀疑可能对寄主植株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通过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及荧光动力学分析,发现LSV对植株的侵染抑制了百合PS Ⅱ的光化学活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邓丛良,双龙海,孙宁,陈继峰,魏海燕[7](2014)在《应用细菌磁颗粒real-time RT-PCR检测百合无症病毒》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细菌磁颗粒分离提取不同样本材料中的植物病毒RNA的效果,以及结合实时荧光RT-PCR技术检测LSV的灵敏性,选取感染病毒的西葫芦叶片(CGMMV和SqMV)、大豆种子(BPMV)与百合叶片(LSV和ArMV)3种样本材料,利用细菌磁颗粒分别提取这5种病毒RNA,与Trizol方法提取效果进行比较,同时与Trizol real-time RT-PCR检测LSV的灵敏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BMPs方法能够从3种植物样本中提取病毒RNA,其检测LSV的灵敏性与Trizol方法相当。(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4年02期)
贾慧,郑洁,孟庆江,曹志艳[8](2014)在《两种蚜虫携带百合无症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的基因芯片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蚜虫作为病毒的传播介体为害植物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蚜虫本身,因此急需建立快速、准确、灵敏的蚜虫带毒检测方法。根据百合无症病毒(LS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外壳蛋白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与探针,制备基因芯片;用Cy3标记下游引物,提取饲毒(LSV和TMV)棉蚜、桃蚜总RNA,RT-PCR扩增产物与芯片杂交,荧光扫描仪检测并分析信号。结果表明,该芯片可以同时检测上述2种蚜虫的带毒情况,此方法有较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能快速、准确地对介体蚜虫的带毒情况进行检测。(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余澍琼,陈先锋,张吉红,于翠,张慧丽[9](2014)在《百合无症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合无症病毒(Lily symptomless virus,LSV)是侵染百合科植物的主要病毒之一。根据该病毒不同分离株外壳蛋白基因(coat protein,CP)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与荧光探针,建立了LSV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检测LSV的2个阳性样品,均能够得到典型扩增曲线,而在百合斑驳病毒、烟草环斑病毒、番茄环斑病毒等其他病毒阳性样品中没有典型的扩增曲线,表明了该方法的特异性。与普通RTPCR法相比,此方法灵敏度提高10倍。应用该方法,2012年6月至今,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荷兰进境的67批百合种球样品中检出53批百合无症病毒阳性,检出率为93%。(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徐品叁,吕文霞,夏秀英,李焕改,贾娟[10](2012)在《百合无症病毒大连分离物全基因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合无症病毒(Lily symptomless virus,LSV)属于香石竹潜隐病毒属(Carlavirus),是严重影响百合生长的主要病毒之一。LSV由美国Brierley和Smith首次从俄勒冈州带有坏死斑点的百合中分离得到。此后,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我国江南、江北以及东北各地也有发生。LSV不会引起百合植株产生明显症状,但会使鳞茎变小,严重退化。LSV是单链正义RNA病毒,全长约8.4 kb,其(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百合无症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发现植物病毒的运动蛋白以来,对不同种类运动蛋白的结构、功能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是对于百合无症病毒(Lily symptomless virus,LSV)运动蛋白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本研究通过引物扩增获得LSV的运动蛋白基因;对基因序列进行比对,构建进化树,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基因进行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TGBp1;利用绿色荧光蛋白融合技术,对运动蛋白进行定位分析。研究结果对了解LSV运动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设计引物,以感病百合“西伯利亚”叶片总RNA为模板,扩增获得LSV的运动蛋白基因,运动蛋白基因全长1161bp,含有叁个重迭基因(TGB1、TGB2、TGB3),称为叁基因连锁结构(Triple gene blocks, TGB)。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基因编码叁段运动蛋白TGBp1(228aa)、TGBp2(106aa)、TGBp3(64aa);进化树分析显示LSV-TGB1与百合潜隐病毒和伽蓝菜属潜隐病毒的TGB1相似度较高,LSV-TGB2与百合潜隐病毒相似度较高,LSV-TGB3与紫茉莉斑点病毒相似度较高,TGB1的保守性最高,TGB3的保守性最差;TGBp3为疏水性蛋白;TGBp1为多功能蛋白,具有RNA解旋酶和核酸水解酶活性,氨基酸序列中含有ATP结合区和核酸结合区,在病毒运动中起主导作用;TGBp2保守性较高,与马铃薯病毒X(PVX)类病毒的TGBp2相似度高,并且TGBp2、 TGBp3都为结构性蛋白,结合到内质网上,在病毒运动中起到辅助作用;TGBp1无跨膜结构域,TGBp2、TGBp3分别有两段、一段跨膜结构域;叁段蛋白都没有卷曲螺旋结构;构建叁段蛋白的叁维结构模型。将TGB1基因连接表达载体PET-28a(+),转入大肠杆菌BL21 (DE3)感受态细胞中,诱导TGBp1的表达,SDS-PAGE以及Western-Blot验证带有His标签的TGBp1成功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质谱分析,获得质谱结果。利用亲和层析的原理,根据包涵体纯化的方法,成功纯化得到纯度较好的TGBp1。利用绿色荧光蛋白融合技术,将叁段TGB基因连接eGFP,插入到双元表达载体pTF101.1-35S上,转入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中,侵染洋葱表皮细胞,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叁段蛋白在洋葱细胞上定位情况,发现,TGBp1-GFP主要定位在细胞壁或呈点状嵌入细胞壁,少量位于胞质内部;TGBp2与TGBp3主要位于细胞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百合无症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冀文婕,张郑瑶,徐品叁.百合无症病毒16kD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J].园艺学报.2016
[2].吴海霞.百合无症病毒TGB基因克隆、表达及定位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5
[3].徐品叁,贾娟,孙冰轮,姜旭.百合无症病毒对百合光合生理、酶活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14
[4].蒋辉,源朝政,陈海霞.龙山卷丹百合无症病毒的检测[J].天津农业科学.2014
[5].姜旭.百合无症病毒16kDα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亚细胞定位[D].大连理工大学.2014
[6].孙冰轮.百合无症病毒在百合叶绿体中的检测[D].大连理工大学.2014
[7].邓丛良,双龙海,孙宁,陈继峰,魏海燕.应用细菌磁颗粒real-timeRT-PCR检测百合无症病毒[J].植物保护.2014
[8].贾慧,郑洁,孟庆江,曹志艳.两种蚜虫携带百合无症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的基因芯片检测[J].华北农学报.2014
[9].余澍琼,陈先锋,张吉红,于翠,张慧丽.百合无症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浙江农业学报.2014
[10].徐品叁,吕文霞,夏秀英,李焕改,贾娟.百合无症病毒大连分离物全基因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