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外购商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商誉,自创,会计处理,中美,价值,测试,公允。
外购商誉论文文献综述
夏晓忠[1](2019)在《外购商誉会计处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并购的发生率也在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对并购中产生的商誉日益重视,由于不同企业的性质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商誉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也会存在着不同的作用。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已经明确了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本文从外购商誉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并对选择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完善外购商誉会计处理方法的意见,目的在于保证外购商誉会计处理的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财经界》期刊2019年04期)
赵晓阳,郑若男,李圣洁[2](2018)在《探讨外购商誉会计处理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并购成为近几年关注的热点问题,企业并购中产生的商誉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企业的性质不同,商誉在这些企业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有差异的。文章首先阐述了商誉的相关理论,然后以商誉定义与分类为起点重点探讨属于外购商誉部分的确认、计量问题,最后通过旋极信息收购西安西谷案例论证在实务中的具体应用。规范外购商誉会计处理的问题,制定相关会计准则对于完善整个商誉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8年29期)
郭艺[3](2015)在《自创商誉、外购商誉和负商誉辨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商誉"于19世纪末出现在会计学领域。一个多世纪以来,尽管对商誉的研究热度不减,但是,对于"什么是商誉"这一问题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其主要原因是对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负商誉)未作区分,笼统地界定商誉,因此,得出的结论众多,难以形成共识。根据相关研究和分析可知,自创商誉的主体可以是任何一个企业,外购商誉、负商誉的主体是随着并购行为形成的,因此,他们的主体是采取并购措施的企业或者单位。(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5年41期)
赵敏[4](2012)在《中美外购商誉会计处理异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商誉的会计处理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文章通过比较分析中美最新的会计准则对于外购商誉的初始计量、多次股权的购买、减值测试以及负商誉的会计处理的异同,发现目前我国CAS中有关外购商誉处理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意见。(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S3期)
王玉珍[5](2012)在《割差法在外购商誉初始计量中的问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商誉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条件下,能获取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的收益所形成的价值。关于商誉的计量有两种方法:一是"超额收益法",即商誉是企业预期未来超额盈利能力的贴现值。但该法涉及参数估计,实际运用中往往存在一系列的偏误和不可操作性。二是"割差法",即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与可确指的单项资产价值之和的差额。"割差法"几乎是目前各国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初始计量商誉的唯一方法。然而,该方法仍存在诸多问题,常使得商誉的初始计量与其公允价值不相符,本文将对此展开讨论。(本文来源于《商业会计》期刊2012年14期)
贾孟冉[6](2012)在《浅述外购商誉的后续计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公司合并浪潮不断兴起,商誉日益成为公司重要的资产。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已经要求企业采用减值测试法对外购商誉进行后续会计处理。尽管如此,学术界对于商誉还是存在诸多争议。在此背景下,本文简单介绍外购商誉后续计量的不同方法并重点分析减值测试法及改进建议。(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2年18期)
朱一妮[7](2012)在《外购商誉的确认及其计量问题研究——基于差额观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国内外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商誉、挖掘本质,将其按性质的不同分为应确认和不应确认两部分,又在每一部分中详细讨论了分类原因及处理方法,并结合几种代表性的商誉后续处理观点分别探讨不同部分是否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及披露。试图通过对商誉的确认、后续计量等问题的研究,使商誉更加贴近其真实价值,进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会计信息以及我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王一琼[8](2011)在《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可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商誉问题日益成为会计学术界探讨的核心,随着近年来的企业并购案例的逐渐增多,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是否可比以及如何提高与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有关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本文通过对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可比性的研究,发掘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内在统一性,一方面通过提高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可比性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客观、如实反映企业间的资产及盈利能力比较;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建立商誉会计体系,使信息使用者在决策时更好的了解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本文首先分别从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确认及几种被认可的计量方式进行分析,以便对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计量方法进行比较,以寻求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量上的统一,并且剖析现行会计准则中确认的外购商誉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属于并购商誉的部分。然后研究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关系,主要从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构成要素、特性以及后续会计处理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证明自创商誉是外购商誉的基础,而外购商誉只是自创商誉的市场表现形式,以便进一步理清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关系,探求外购商誉的最终来源。通过对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同质性进行剖析,得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比较基础是否存在的问题。再次,通过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质上和量上的统一以及能够具有可比性,来分析现阶段会计处理中,对于提高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相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面临的困难。最后,本文针对现阶段对于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会计规范以及会计处理方面提出关于提高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可比性的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存在可比性的基础,来证明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是存在内在统一性的,自创商誉是外购商誉的来源,并且外购商誉只是自创商誉的市场化表现形式。由于现阶段对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进行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自创商誉应当进行有步骤的确认;同时应当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体系;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也应当提高。这样,才能够提高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可比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1-07-01)
曹琳琳[9](2011)在《外购商誉与超额收益关系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商誉的特点可以看到,不论怎样对商誉加以理解,其最终必须表现为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但我们绝不能武断地认为会计上所确认的外购商誉就一定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从外购商誉的本质、协同效应以及并购后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叁个方面对外购商誉与超额收益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分析。(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1年04期)
施慧[10](2010)在《论外购商誉的经济本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收购与兼并的发展,带来了外购商誉在企业报表上的普遍存在。文章将探讨报表上体现的外购商誉的本质是什么,通过分析产生外购商誉的影响因素,发现外购商誉不完全等同于自创商誉,而企业报表上列示的商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誉。(本文来源于《会计之友(上旬刊)》期刊2010年09期)
外购商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并购成为近几年关注的热点问题,企业并购中产生的商誉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企业的性质不同,商誉在这些企业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有差异的。文章首先阐述了商誉的相关理论,然后以商誉定义与分类为起点重点探讨属于外购商誉部分的确认、计量问题,最后通过旋极信息收购西安西谷案例论证在实务中的具体应用。规范外购商誉会计处理的问题,制定相关会计准则对于完善整个商誉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购商誉论文参考文献
[1].夏晓忠.外购商誉会计处理探析[J].财经界.2019
[2].赵晓阳,郑若男,李圣洁.探讨外购商誉会计处理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18
[3].郭艺.自创商誉、外购商誉和负商誉辨析分析[J].商.2015
[4].赵敏.中美外购商誉会计处理异同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
[5].王玉珍.割差法在外购商誉初始计量中的问题分析[J].商业会计.2012
[6].贾孟冉.浅述外购商誉的后续计量[J].时代金融.2012
[7].朱一妮.外购商誉的确认及其计量问题研究——基于差额观视角的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
[8].王一琼.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可比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9].曹琳琳.外购商誉与超额收益关系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
[10].施慧.论外购商誉的经济本质[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