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T淋巴细胞亚群,C-反应蛋白,依达拉奉
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星亮,岳秉宏,范磊,潘妍婷,宋征宇[1](2017)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患者周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CAE)患者周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并观察依达拉奉(EDA)+维生素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73例CAE患者,根据治疗前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分为CAE组MRI正常组和CAE组MRI异常组,再按照治疗前脑电图(EEG)检查结果又分为CAE组EEG正常组和CAE组EEG异常组。并选取本院同期7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CAE患者,采取常规措施+EDA+维生素的联合方案治疗;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记录比较治疗前CAE患者和对照组的周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CRP水平,治疗前CAE患者中CAE组MRI正常组和CAE组MRI异常组血清CRP水平,治疗前CAE患者中CAE组EEG正常组和CAE组EEG异常组血清CRP水平,CAE患者治疗前后周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CRP水平;评价CAE患者用药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CAE患者CD3~+、CD4~+、CD8~+及CD4~+/CD8~+,均显着下降(P<0.01),且血清CRP水平显着升高(P<0.01)。治疗前CAE患者中CAE组MRI正常组血清CRP水平显着低于CAE组MRI异常组(P<0.01);与CAE组EEG异常组比较,治疗前CAE患者中CAE组EEG正常组血清CRP水平显着更低(P<0.01)。CAE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血清CRP水平,均显着优于治疗前(P<0.01)。CAE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率仅为5.5%。结论CAE患者机体存在免疫系统紊乱,通过监测其CRP水平可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同时CAE患者应用EDA+维生素的联合方案治疗能显着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CRP水平,且不良反应小,为临床诊治CAE提供了新方向。(本文来源于《脑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刘静维,卢戌,杨照敏,邓丽娟,杨林[2](2017)在《负载NY-ESO-1多肽的树突状细胞激发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以NY-ESO-1为靶抗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s)为抗原载体激发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反应的能力,以明确特异性CTLs的抗肿瘤免疫功能。方法:在临床前实验基础上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治疗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5例Ⅱ~Ⅲ期HLAA0201+NY-ESO-1+胃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s),并诱导出成熟DCs(mature dendritic cell,m DCs);将人工合成的NY-ESO-1多肽负载m DCs后通过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分析细胞表型,检测体外反复致敏PBLs后负载NY-ESO-1的DCs激发特异性CTLs的能力以及CTLs对NY-ESO-1+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同时患者回输CTLs细胞,每2周1次,共回输2次,检测回输前后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和特异性CTLs水平变化。结果:采用FCM分析DCs细胞表型显示HLA-DR+CD11c+细胞为93.6%±1.2%,其中CD80+细胞为87.3%±3.6%,CD83+细胞为82.8%±2.5%,CD86+细胞为93.4%±6.4%。患者外周血分离的PBLs经NY-ESO-1多肽负载的DCs反复诱导后,细胞不断增殖,其中未负载多肽的DCs也能促进PBLs增殖,但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明显低于负载多肽的DC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载NY-ESO-1多肽DCs诱导的NY-ESO-1多肽特异性的CTLs比例较未负载NY-ESO-1多肽DCs诱导的对照组明显升高(5.2%±1.2%vs.0.4%±0.1%,P<0.05),且致敏后CTLs对NY-ESO-1+胃癌细胞及负载NY-ESO-1+多肽T2靶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输注CTLs细胞后,患者体内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2、IL-12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132.9±10.2)μg/L vs.(46.4±3.1)μg/L;(101.3±6.4)μg/L vs.(26.7±1.2)μg/L;(51.3±2.6)μg/L vs.(26.4±1.1)μg/L;P均<0.05],且患者外周血特异性CTLs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结论:负载NY-ESO-1多肽的DCs体内外均具有激发特异性CTLs反应的能力,可诱导明显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陈洋,夏江宝,何晓东,沈佐君[3](2015)在《MTHFR基因多态性在MTX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过程中毒性反应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在甲氨喋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过程中毒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Pub Med,EMBASE,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语种不限。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例-对照研究,然后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合并优势比(OR)和95%的可信区间(95%CI),并且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发表偏倚的评估。结果总共纳入12项研究,840名病例,其中MTHFR C677T研究的文献有12篇,只有其中的8篇是关于MTHFR A1298C的研究。MTHFR C677T多态性与总体毒性(TT vs.CC+CT:OR=3.21,95%CI:1.02~10.13,P=0.047)、贫血(TT vs.CC+CT:OR=1.92,95%CI:1.01~3.66,P=0.046)、骨髓抑制(TT vs.CC+CT:OR=3.52,95%CI:1.39~8.92,P=0.008)、胃肠道反应(TT vs.CC+CT:OR=5.09,95%CI:1.32~19.62,P=0.018)和皮疹(TT+CT vs.CC:OR=3.34,95%CI:1.09~10.18,P=0.034)有密切关系。A1298C在总体毒性(CC+AC vs.AA:OR=0.20,95%CI:0.09~0.45,P<0.001)的模型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677CC+CT相比,突变基因型677TT更容易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A1298C突变型基因1298CC+AC在总体毒性上呈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疾病控制杂志》期刊2015年08期)
宋琳琳[4](2015)在《Ub-HBcAg-CTP融合蛋白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乙型肝炎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现今全球大约有3.5亿人感染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目前采取的治疗方法,均不能彻底清除病毒而使病毒持续存在于肝细胞内,造成感染慢性化,并可继发肝硬化、肝细胞癌。机体清除HBV感染起关键作用的是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蛋白降解系统,它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并依靠ATP酶而起作用,对维持细胞乃至整个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泛素化的抗原蛋白被蛋白酶体复合物识别后被降解为若干小肽段,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类分子结合后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诱导特异性CTL反应。目前有许多研究表明,泛素化的抗原进入细胞后可被UPS系统有效降解及提呈,从而增强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正常情况下,由于膜屏障的存在,蛋白、多肽等很难进入细胞内,某些蛋白具有很强的不依赖于受体的跨膜活性,这类短肽被称为细胞穿透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CPP)。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细胞穿透肽是HIV-Tat(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ransactivator oftranscription,HIV-Tat)蛋白。PTD(protein transduction domain)是Tat蛋白行使跨膜功能的核心片段,包含该区段的蛋白具有穿透细胞膜的功能。胞浆转导肽(cytoplasmic transduction peptide,CTP)为PTD的衍生体,是一种新型的转导肽系统,它去除了核定位信号而能携带蛋白类大分子穿越细胞膜并专一性定位于胞浆中的。本研究通过构建Ub-HBc Ag-CTP融合基因表达质粒,并进行蛋白的表达及纯化,利用Ub-HBc Ag-CTP融合蛋白体外刺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成熟并诱导特异性CTL,体内免疫BALB/c小鼠,对Ub-HBc Ag-CTP融合蛋白诱导特异性CTL的免疫功能进行了探讨。实验共分叁部分:(1)Ub-HBcAg-CTP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体外诱导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成熟的研究;(2)Ub-HBc Ag-CTP融合蛋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诱导特异性ctl反应的体外研究;(3)ub-hbcag-ctp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诱导特异性ctl反应的体内研究。第一部分Ub-HBcAg-CTP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体外诱导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成熟的研究目的:构建Ub-HBcAg-CTP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蛋白的表达及其纯化,体外观察其对诱导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成熟的作用。方法:以质粒pcDNA3.1(-)-Ub-HBcAg中的Ub-HBc Ag融合基因为模板设计引物,上游引物带有CTP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PCR产物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MAL-c2X中,菌落PCR阳性克隆测序,鉴定正确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并进行蛋白纯化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同时构建并表达对照组蛋白HBcAg-CTP及Ub-HBcAg。体外分离培养近交系BALB/c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加重组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IL-4)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树突状细胞培养至第5天时加入Ub-HBc Ag-CTP、HBc Ag-CTP、Ub-HBcAg及HBc Ag诱导DC成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免疫荧光在细胞中的分布及定位,并对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并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树突状细胞的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p70的含量。结果:PCR扩增分别得到820bp、590bp及780bp大小的条带,分别为Ub-HBcAg-CTP、HBc Ag-CTP及Ub-HBcAg融合基因。将其克隆至表达质粒pMAL-c2X中,阳性克隆菌落测序正确,并在DE3中获得诱导表达。Western blotting鉴定分别为Ub-HBcAg-CTP、HBc Ag-CTP及Ub-HBc Ag融合蛋白。体外成功诱导培养并鉴定小鼠骨髓源性DC,免疫荧光法证实Ub-HBcAg-CTP能够穿透DC膜进入细胞质,而不能进入细胞核;Ub-HBcAg-CTP能明显上调DC表面分子CD80、CD83、CD86及MHC-I类分子的表达;Ub-HBc Ag-CTP组诱导DC分泌的IL-12p7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成功构建了Ub-HBcAg-CTP及对照融合表达质粒并诱导表达,Ub-HBcAg-CTP具有穿透树突状细胞膜并定位于胞浆的能力,明显增强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促进DC的成熟及分化,明显增强DC分泌IL-12p70等细胞因子的能力。第二部分Ub-HBc Ag-CTP融合蛋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诱导特异性CTL反应的体外研究目的:探讨经Ub-HBc Ag-CTP融合蛋白致敏的DC体外增强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诱导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髓源性DC,不同组融合蛋白加入树突状细胞中诱导其成熟及分化后,与分离培养的小鼠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ELISA法检测T细胞上清液中干扰素(interferon,IFN)-γ、IL-2、IL-4及IL-10的分泌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胞内细胞因子水平,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试剂盒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试验检测特异性CTL活性。结果:Ub-HBc Ag-CTP融合蛋白可以明显上调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的由Ub-HBc Ag-CTP融合蛋白所诱导的CT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Ub-HBc Ag-CTP诱导树突状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Ub-HBc Ag-CTP融合蛋白组诱导的CTL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经Ub-HBc Ag-CTP融合蛋白诱导成熟的DC能明显刺激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强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加CTLs的表达并增强特异性CTL活性。第叁部分Ub-HBc Ag-CTP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诱导特异性CTL反应的体内研究目的:探讨Ub-HBc Ag-CTP融合蛋白在BALB/c小鼠体内有效诱导HBV特异性CTL反应,并初步探讨Ub-HBc Ag-CTP融合蛋白诱导CTL的机制,研究Ub-HBc Ag-CTP融合蛋白诱导CTL与JAK/STAT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Ub-HBc Ag-CTP(50μg),对照组HBc Ag-CTP(50μg)、Ub-HBc Ag(50μg)、HBc Ag(50μg)及空白组(100μl生理盐水),经肌肉免疫小鼠,每周一次,共3次。最后一次免疫后1周,收集小鼠T淋巴细胞,ELISA法检测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内的细胞因子;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法检测特异性T淋巴细胞;CCK-8试剂盒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LDH释放试验检测特异性CTL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T淋巴细胞JAK/STAT信号通路中各信号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Ub-HBc Ag-CTP融合蛋白能有效刺激小鼠T淋巴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流式细胞仪及ELISPOT法检测该融合蛋白诱导的CTL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且该融合蛋白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CTL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Ub-HBc Ag-CTP融合蛋白可以明显上调T淋巴细胞内Jak2,Tyk2,STAT1及STAT4的表达水平,而对Jak1,Jak3及STAT6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b-HBc Ag-CTP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后,能有效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及增加CTLs的表达,并能提高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CTL活性,以上免疫效应可能与JAK/STAT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4-30)
陈昌庆,石炳毅,蔡明,赵豫波,金伯泉[5](2014)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是新近发现的共刺激分子,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研究较多,在肾移植领域缺少研究。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纳入肾移植患者50例,根据移植后肾功能分为2组,急性排斥组20例,移植肾功能稳定组30例。同时选择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观察对象血清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水平。结果与结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组、肾功能稳定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显着性意义(F=70.008 1,P=0.000 0)。肾功能稳定组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 0),急性排斥组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 0),急性排斥组显着低于肾功能稳定组(P=0.000 0)。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组、肾功能稳定组及健康对照组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着性意义(F=1.865 6,P=0.161 7)。提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患者发生排斥反应时血清中表达减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参与了排斥反应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韩向阳,杨庆华,张静[6](2013)在《增强疫苗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疫苗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在肿瘤治疗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疫苗研究的目标之一是诱导持久的CTL反应,从而实现介导肿瘤抑制的效果。为实现该目标,必须实现以下步骤:首先,为了更好启动疫苗所诱导的CTL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树突状细胞(DCs)必须捕获来自(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3年39期)
牛晓强,马军[7](2013)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药浓度监测及毒性反应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剂量甲氨蝶呤(MTX)结合亚叶酸钙(CF)解救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常用治疗方案之一。由于MTX其药理作用选择性较差,毒性反应较大,常产生消化道反应、皮肤黏膜损害、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毒性反应[1]。众多研究表明[2,3],化疗时,患者体内的MTX血药浓度过高和持续时间过长是导致其细胞毒性作用的直接原因。因此及时监测MTX血药浓度并根据MTX的血药浓度及时调整CF解救的时间和剂量,对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3年04期)
唐余燕,陈小华,余永胜[8](2013)在《分子伴侣Tapasin在介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病毒及肿瘤细胞的清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异性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CTL通过T细胞受体(TCR)特异性识别病毒肽段并通过MHC-I类分子提呈引起感染细胞融解,经典MHC-I类分子在内质网内的装配要求有抗原肽配体和β2微球蛋白(β2m)的存在,而这一过程需要伴侣分子(chaperones)如Tapasin的参与。Tapasin是抗原递呈相关转运体(TAP)相关蛋白的基因产物,与MHC-I类分子同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在介导特异性CTL反应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Tapasin分子结构特征、在介导特异性CTL反应中的作用及与疾病的联系。(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13年02期)
郭碧赟,温红,黄建琪[9](2013)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柔红霉素化疗心脏毒性反应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柔红霉素(DNR)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患儿的心脏毒性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接受DNR治疗的ALL患儿的资料,分析化疗后出现心脏毒性反应患儿的临床特点、ECG、24h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I(cTnI)、B型利钠肽(BNP)、超声心动图变化,按药物累积量进行分组分析,并对此类患儿应用心脏保护剂及换用替代药物去甲氧柔红霉素进行防治后跟踪随访。结果 92例患儿中有7例出现心脏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经暂停化疗并加强防治后,心脏损害均得到改善。结论治疗ALL患儿时,应采用有效监测方法,定期对心脏进行毒性监测,及时控制柔红霉素累积剂量,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以减少心脏损伤。(本文来源于《福建医药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陈建华[10](2011)在《慢病毒介导强制泛素化HBcAg基因修饰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仍然危害人类健康,全球大约有3.5亿人感染HBV,部分患者最终进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在控制HBV的感染中起关键性作用,通过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 CTL)是清除慢性HBV感染者体内病毒的一个有效途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依赖ATP的高选择性蛋白质降解体系,它由泛素(ubiquitin, Ub)、泛素活化酶(ubiquitin-activating enzyme, E1)、泛素结合酶(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E2)、泛素-蛋白连接酶(ubiquitin-protein ligase, E3)、26S蛋白酶体及去泛素化酶(deubiquitinating enzyme, DUB)等组成。泛素化的蛋白被蛋白酶体复合物识别后降解为若干小肽段,可以与MHCⅠ类分子结合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诱导特异性CTL反应。诸多研究表明,将泛素和抗原蛋白连接可显着促进抗原蛋白在细胞内的降解、递呈,增强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目前发现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它通过吞噬、表达、迁移等一系列过程,启动体内的免疫系统。已有研究表明,通过各种途径将DC负载病毒或肿瘤抗原,可促进抗原的加工提呈,有效激活抗原特异性CTL应答。本研究通过构建强制泛素化乙肝病毒核心抗原(Ub-HBcAg)重组慢病毒,体外转染小鼠骨髓源性DC,观察慢病毒(lentivirus, LV)介导的Ub-HBcAg基因修饰DC体外诱导抗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本实验共分叁部分:(1)Ub-HBcAg基因重组慢病毒(LV-Ub-HBcAg)的构建及其表达;(2)LV-Ub-HBcAg诱导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在T淋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3)LV-Ub-HBcAg修饰DC诱导CTL反应的体外研究。第一部分Ub-HBcAg基因重组慢病毒的构建及其表达目的构建Ub-HBcAg融合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包装成重组慢病毒并观察目的基因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方法PCR扩增Ub-HBcAg融合基因,插入到慢病毒骨架质粒pWPXLd中,构建成重组质粒pW-Ub-HBcAg。将重组的质粒pW-Ub-HBcAg和慢病毒包装质粒psPAX2、包膜质粒PMD2.G用脂质体共转染293T细胞,获得携带Ub-HBcAg基因的重组慢病毒LV-Ub-HBcAg,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强制泛素化HBcAg融合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经测序证实目的基因序列及插入方向均正确,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到转染病毒细胞内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到目的蛋白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强制泛素化HBcAg融合基因的慢病毒,转染293T细胞后能够稳定表达目的基因。第二部分LV-Ub-HBcAg诱导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在T淋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目的观察LV-Ub-HBcAg诱导体外培养的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近交系Balb/c小鼠髓源性DC,加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imulating factor, GM-CSF),重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4培养5d,再加入LV-Ub-HBcAg,LV-HBcAg或LV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同时设阳性对照LPS组。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面分子表达,ELISA法测定DC培养上清中IL-12的水平,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体外成功诱导培养小鼠髓源性DC,LV-Ub-HBcAg转染DC效率达56.1%,能明显上调DC表面分子CD80、CD86和MHC-II类分子表达,能促进DC分泌IL-12(128.08±15.09)pg/ml,且明显高于LV-HBcAg组分泌的量(P<0.01)。LV-Ub-HBcAg诱导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显着高于LV-HBcAg组。结论LV-Ub-HBcAg能有效转染DC,促进DC分化、成熟,上调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增强DC刺激T细胞增殖及分泌IL-12能力。第叁部分LV-Ub-HBcAg修饰DC诱导CTL反应的体外研究目的探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Ub-HBcAg基因修饰DC体外诱导CTL反应。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髓源性DC,加入重组慢病毒刺激DC成熟并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ELISA检测T淋巴细胞上清中IL-2、IL-4、IL-10和干扰素(interferon,IFN)-γ的分泌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胞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LV-Ub-HBcAg刺激的DC能有效促进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其中IL-2 (436.5±44.6 pg/ml)和IFN-γ(144.6±15.6 pg/ml)明显高于LV-HBcAg组中IL-2(367.8±59.4 pg/m1)和IFN-γ(102.1±13.3 pg/m1)分泌。流式细胞仪检测LV-Ub-HBcAg诱导的CTL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经Ub-HBcAg基因致敏的DC能有效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及增加CTL的表达。(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1-05-01)
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以NY-ESO-1为靶抗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s)为抗原载体激发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反应的能力,以明确特异性CTLs的抗肿瘤免疫功能。方法:在临床前实验基础上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治疗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5例Ⅱ~Ⅲ期HLAA0201+NY-ESO-1+胃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s),并诱导出成熟DCs(mature dendritic cell,m DCs);将人工合成的NY-ESO-1多肽负载m DCs后通过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分析细胞表型,检测体外反复致敏PBLs后负载NY-ESO-1的DCs激发特异性CTLs的能力以及CTLs对NY-ESO-1+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同时患者回输CTLs细胞,每2周1次,共回输2次,检测回输前后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和特异性CTLs水平变化。结果:采用FCM分析DCs细胞表型显示HLA-DR+CD11c+细胞为93.6%±1.2%,其中CD80+细胞为87.3%±3.6%,CD83+细胞为82.8%±2.5%,CD86+细胞为93.4%±6.4%。患者外周血分离的PBLs经NY-ESO-1多肽负载的DCs反复诱导后,细胞不断增殖,其中未负载多肽的DCs也能促进PBLs增殖,但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明显低于负载多肽的DC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载NY-ESO-1多肽DCs诱导的NY-ESO-1多肽特异性的CTLs比例较未负载NY-ESO-1多肽DCs诱导的对照组明显升高(5.2%±1.2%vs.0.4%±0.1%,P<0.05),且致敏后CTLs对NY-ESO-1+胃癌细胞及负载NY-ESO-1+多肽T2靶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输注CTLs细胞后,患者体内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2、IL-12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132.9±10.2)μg/L vs.(46.4±3.1)μg/L;(101.3±6.4)μg/L vs.(26.7±1.2)μg/L;(51.3±2.6)μg/L vs.(26.4±1.1)μg/L;P均<0.05],且患者外周血特异性CTLs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结论:负载NY-ESO-1多肽的DCs体内外均具有激发特异性CTLs反应的能力,可诱导明显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星亮,岳秉宏,范磊,潘妍婷,宋征宇.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患者周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
[2].刘静维,卢戌,杨照敏,邓丽娟,杨林.负载NY-ESO-1多肽的树突状细胞激发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
[3].陈洋,夏江宝,何晓东,沈佐君.MTHFR基因多态性在MTX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过程中毒性反应的Meta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
[4].宋琳琳.Ub-HBcAg-CTP融合蛋白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5].陈昌庆,石炳毅,蔡明,赵豫波,金伯泉.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
[6].韩向阳,杨庆华,张静.增强疫苗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调控[J].山东医药.2013
[7].牛晓强,马军.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药浓度监测及毒性反应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
[8].唐余燕,陈小华,余永胜.分子伴侣Tapasin在介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3
[9].郭碧赟,温红,黄建琪.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柔红霉素化疗心脏毒性反应的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3
[10].陈建华.慢病毒介导强制泛素化HBcAg基因修饰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D].苏州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