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期童虫论文_唐春莲,刘熔,赵琴平,明珍平,钟沁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肺期童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吸虫,日本,抗原,小家鼠,尾蚴,抗性,宿主。

肺期童虫论文文献综述

唐春莲,刘熔,赵琴平,明珍平,钟沁萍[1](2013)在《日本血吸虫肺期童虫5个差异表达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克隆表达日本血吸虫肺期童虫的差异基因——腺苷激酶1(AK1)、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谷胱苷肽-S-转移酶(GST)、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0(PCD10)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原核表达差异基因重组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26kDa(AK1)、18kDa(FABP)、27kDa(GST)、28kDa(PCD10)、28kDa(GAPDH)。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免疫血清。荧光定量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在日本血吸虫各个时期均有表达,其中AK1、GST、GAPDH在虫卵期表达量最高,而FABP、PCD10在雄虫中表达量最高。差异表达基因均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AK1、FABP、GAPDH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对日本血吸虫具有杀伤作用,可作为日本血吸虫疫苗筛选,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Th1型或者Th1/Th2混合型免疫反应实现的。RNA干扰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双链RNA与日本血吸虫成虫共培养,均可沉默差异基因20%~50%,其中FABP和GAPDH可使雌虫产卵数减少约50%。通过差异表达基因的定量及定位,免疫保护性效果及差异表达基因RNA干扰后对雌性成虫产卵的影响,揭示差异表达基因对日本血吸虫生长发育及生殖能力的影响。为阐明血吸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奠定基础,为血吸虫病诊断、抗虫药物筛选与疫苗研究提供新线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暨第五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7-31)

叶青[2](2010)在《日本血吸虫肺期童虫与其宿主细胞共培养体系建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终宿主体内的肺期童虫阶段,被视作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最佳靶标,其抗原可诱导Thl介导的保护性免疫反应。故肺期童虫的特异性靶分子被认为是血吸虫病新一代疫苗的最佳候选分子,其筛选对血吸虫病疫苗的研制极为重要。然而,肺期童虫的材料来源较为困难,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常使用体外培养的童虫替代。研究显示,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童虫,尽管在超微结构上与宿主体内的相差甚微,但在基因表达上存在显着差别。据此推测,宿主的内环境影响血吸虫的生长、发育与基因表达。为此,本文将日本血吸虫机械断尾童虫与其宿主细胞共培养,摸索共培养的适合条件,研究体外培养童虫、共培养童虫以及宿主体内发育童虫之间形态学、基因表达谱以及可溶性蛋白的生化与免疫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建立日本血吸虫肺期童虫的共培养体系,为血吸虫病疫苗、转基因、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学等研究提供更接近于宿主体内状态的童虫材料。现概述如下:一、共培养条件筛选(一)宿主细胞种类筛选:将机械断尾法转变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以400-500条/ml的密度分别与接种密度为2.0×105个/ml、传代24h的人肝静脉内皮细胞(ED25)、人肺腺癌细胞(H1299)、鼠成纤维细胞(3T3)共培养72h,以童虫的体长、体宽、长宽比、体表面积和体积为指标,分别以“841”培养基常规培养(Conventional culture, CC)童虫和从宿主小鼠体内收集的感染72h的童虫(Host, H)为对照,比较与宿主细胞ED25(Co-culture1, CoE)、H1299(CoH)、3T3(CoT)共培养童虫和对照间的差别,筛选出与H组童虫差别最小的共培养的最佳宿主细胞种类。结果显示,H组童虫的体长、长宽比的值最大,分别为196.94±27.14gm和6.80±1.74;体宽、体表面积和体积最小,分别为30.13±5.32gm、(1.99±0.30)×104μm2和(1.33±0.37)×105μm3。CC组童虫体长、长宽比的值最小,分别为154.19±22.76μm和3.83±0.81;体宽、体表面积和体积最大,分别为40.88±3.78μm、(2.22±0.25)×104μm2和(1.82±0.30)×105μm3。共培养组童虫的各指标值居中;其中,体长、长宽比与H组童虫最接近的是CoE组童虫,分别为185.07±35.81μm、5.57±1.72;其次是CoiH组童虫,分别为179.57±31.37μm、5.46±1.38。体宽、体表面积和体积与H组童虫最接近的是CoH组童虫,分别为33.72±3.40μm、(2.06±0.23)×104μm (1.47±0.22)×105μm3;其次是CoE组童虫,分别为34.40×4.40μm、(2.15×0.23)×104um2、(1.57×0.24)×105μm3。差别最大的是CoT组童虫,其体长、体宽、长宽比、体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为172.52×29.26μm、39.30×5.65μm、4.54×1.28、(2.34×0.26)×104μm2、(1.89×0.35)×105μm3。统计分析发现,CoE组和CoH组童虫的体长和体表面积与H组童虫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体宽、长宽比与H组童虫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CoE与CoH组童虫的各指标,其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共培养组与常规培养组比较,除CoE组与CC组童虫的体表面积间无显着性差异外(P>0.05), CoE、CoH组与CC组童虫各项指标间其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比较叁种宿主细胞,认为ED25是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外共培养的最佳宿主细胞。(二)宿主细胞接种密度筛选:以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长、体宽、长宽比、体表面积和体积为指标,将机械断尾法转变的童虫分别与接种密度为1.0×105个/ml (Co1)、2.0×105个/ml (CoE2)与3.0×105个/ml (CoE3)传代24h的ED25共培养72h,以从宿主小鼠体内收集的感染72h的童虫(Host,H)为对照,比较与CoE不同密度共培养的童虫与对照之间的差别,筛选出共培养ED25的最适细胞密度。结果显示,CoE2组童虫的体长最长、体宽最小、长宽比最大,分别为183.21×17.81μm、37.30×3.30μm和4.98±0.91,最接近于对照组H童虫的数值,其中体长与H组童虫差异无显着性(P>0.05),其余指标均与H组童虫差异有显着性(P<0.05);CoEl组、CoE2组各指标与H组童虫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比较叁种宿主细胞密度,2.0×105个/ml为与日本血吸虫童虫共培养的最佳宿主细胞密度。二、共培养肺期童虫的形态学观察将机械断尾法转变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与接种密度为2.0×105个/ml、传代24h的ED25共培养(Coc),分别以"841”培养基常规体外培养(CC)的和宿主体内获取(H)的童虫作对照。(一)光镜观察:光镜下,培养72h的各组日本血吸虫童虫虫体透明,可进行伸缩运动及左右摆动。当童虫纵向伸缩时,虫体内部组织前后运动,肠管隐约可见。比较叁组童虫体长发现,H组童虫最长,为196.94±27.14μm;其次是Coc组童虫,为185.07±35.81μm;CC组童虫最短,为154.19±22.76μm。可见,Coc组童虫比CC组童虫更相似于H组童虫。(二)扫描电镜观察:扫描电镜下,H组童虫体型细长,体表可见皮孔与20~30余个环槽;体棘在前后两端分布较密、中间稀疏,呈尖齿状,排列较整齐;童虫末端未见磨盘状结构,可见排泄孔。Coc组童虫的体型也较细长,与H组童虫较为相似;体表可见较多皮孔与少量环槽,体表覆盖密集的体棘;体棘数量较H组童虫多,且较大,呈长舌状,排列整齐,均指向末端。CC组童虫体型粗短,体表亦可清晰地观察到皮孔与环槽,体棘数量与H组童虫相近,但大小形态不一,分布、指向较凌乱。可见,Coc组童虫的体表结构与H组童虫更相像。(叁)透射电镜观察:H组童虫组织的电子致密程度较高,Coc组童虫与H组童虫相似,而CC组童虫其电子致密程度较低。H组童虫体壁由体被、基膜及体被下层构成。其中,体被包括外质膜及外质膜与基膜之间的基质层,较厚,约500~700nm。外质膜、基质和基底膜各层界限清晰。外质膜凸起或延伸,形成皱褶,基质层内电子透明区和浅色区相间,基膜连续完整,体棘从基膜崛起。外环肌和内纵肌位于体被下层,外环肌与体被下层中的实质细胞交错在一起,内纵肌肌纤维排列整齐。Coc组童虫体壁结构与H组童虫的类似,体被比H组童虫稍薄,约400~600nm。外质膜由7层组成,并凹陷形成凹窝或孔;基质层内可见电子致密的指环体分布。体被下层外环肌呈电子致密的点状分布,且电子致密度较H组高,内纵肌肌纤维排列整齐。CC组童虫外质膜向外形成棘状凸起,未观察到7层外质膜结构,基质层靠近外质膜一侧分布有较多圆形电子透亮区,与H组和Coc组童虫相比,其基膜不完整,时断时续,导致体被各层分界不明显,并与体被下层交错。体被下层中外环肌和内纵肌不易辨认。总而言之,Coc组童虫的体被结构比CC组童虫更接近于H组童虫。叁、共培养肺期童虫基因表达差异将机械断尾法转变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与接种密度为2.0×105个/ml、贴壁24h的ED25共培养(Coc),分别以“841”培养基常规体外培养(CC)和宿主体内获取(H)的童虫作对照,应用抑制性差减杂交和斑点杂交技术,建立H组和Coc组童虫以及Coc组和CC组童虫正向和反向差减文库,分析并筛选叁组童虫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共获得H组童虫与Coc组童虫正向差减文库1982个克隆,反向差减文库1824个克隆,Coc组童虫与CC组童虫正向差减文库1128个克隆,反向差减文库1680个克隆;PCR检测克隆的阳性率均超过80%。测序后分别获得童虫的差异表达基因序列H组与Coc组91个、Coc组与CC组107个;其中,H组童虫与Coc组之间的上调基因前者55个、后者36个;Coc组童虫与CC组之间的上调基因前者76个、后者31个。测序结果显示:共培养3d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与宿主体内获得的肺期童虫相比,其编码肌动蛋白(Actin-2). NADH脱氢酶1亚基(ND1)、翻译起始因子、视紫红质抑制蛋白(Putative beta-arrestin)等的基因呈上调表达,编码热休克蛋白(HSP90α)、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 Ⅰ)、赖氨酸羟化酶(LH)、腺苷激酶(AK1)、翻译延长因子、5’-核酸酶等的基因呈下调表达;与体外常规培养3d的童虫相比,编码HSP5. Cox. Actin-5C、ND1、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虫卵抗原、ATP合酶、类固醇脱氢酶、糖基转移酶等的基因呈上调表达,编码组织蛋白酶L酶(Cathepsin L)、组织蛋白酶L酶原(Cathepsin L precursor)、LH、ND5、GAPDH、泛素结合酶、细胞分裂周期和凋亡调控蛋白等的基因呈下调表达。与CC组相比,Coc组童虫HSP和Cox基因均为上调表达,Cathepsin L、Cathepsin L precursor基因均下调表达,表达水平与H组更接近。与Coc组相比,CC组LH基因上调表达,Acti、ND1基因均下调表达,与H组童虫相似。可见,Coc组童虫的基因表达比CC组更接近H组童虫。采用斑点杂交比较同一基因在H组童虫、Coc组童虫和CC组童虫的表达水平,由显色结果可见,无论是在H组童虫呈上调表达的基因,还是在Coc组童虫体内呈上调表达的基因,同一基因在H组童虫与Coc组童虫间表达丰度较为接近,与CC组童虫间则差异较大。四、共培养肺期童虫可溶性蛋白的生化与免疫学特性将机械断尾法转变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与接种密度为2.0×105个/ml、传代24h的ED25共培养(Coc),分别以“841”培养基常规体外培养(CC)和宿主体内获取(H)的童虫作对照。分别制备Coc组、CC组、H组童虫以及ED-25宿主细胞的可溶性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用硝酸银染色。结果显示,H、Coc和CC等叁组童虫均含4条分子量约为55、40、28和18KDa的主要蛋白条带外,与CC组相比,Coc组与H组童虫还共同含有分子量约为65和26KDa的蛋白条带;CC组童虫的可溶性蛋白的分子量在60-70KDa范围处出现的条带较明显,而H组和Coc组童虫可溶性蛋白在此范围处的蛋白条带均较模糊。ED25细胞可溶性蛋白图谱与叁组童虫可溶性蛋白图谱差异较大,上样浓度相同条件下,分子量约为100、50、38和18KDa处可见与Coc组童虫蛋白相同条带。可见,Coc组童虫可溶性蛋白的SDS-PAGE电泳图谱比CC组童虫的更类似于H组童虫的图谱。以感染日本血吸虫27d和42d的昆明系小鼠血清为一抗,经Western Blot分析叁组童虫可溶性蛋白,结果表明,叁组童虫中100和45~55KDa大小的蛋白分子均能与感染日本血吸虫42天的小鼠血清中的抗体结合,形成褐色沉淀条带;其中,100KDa处条带叁组童虫显色均较弱;而45~55KDa处条带H组童虫和Coc组童虫显色较强、较一致,CC组童虫显色较弱。此外,Coc组和CC组童虫在分子量约为12.5KDa处有一显色较弱的条带。表明,Coc组童虫可溶性蛋白的免疫学特性介于宿主体内获得童虫与常规体外培养虫体之间,相对CC组童虫更近似于H组童虫。综上所述,与CC组童虫相比,Coc组童虫不仅在形态学(包括超微结构)与基因表达水平上更接近于H组童虫,而且童虫可溶性蛋白的生化与免疫学特性与H组童虫也更为相似。由此可见,本研究建立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与宿主细胞共培养体系,是更接近于宿主体内环境的体系,有望应用于日本血吸虫的分子生物学与血吸虫病免疫学研究;并可利用其进行血吸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研究,为揭示血吸虫的生长发育以及保护性免疫机制奠定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0-04-01)

孟玮,吴忠道,余新炳,彭寨玉,阮志燕[3](2005)在《日本血吸虫肺期童虫收集方法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收集纯净肺期童虫的方法。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昆明小鼠,分别于感染后第1、2、3、4、5、6、7、10、12、14、21天解剖,从皮肤、肺脏、肠系膜静脉及肝门静脉处收集童虫。结果肺期童虫出现的高峰期为感染后第3天,获得最佳收获肺期童虫的时间,建立了回收大量纯净童虫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期刊2005年02期)

黄志辉[4](2003)在《日本血吸虫肺期童虫与其他阶段虫体蛋白生化与免疫学特性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阐明日本血吸虫肺期童虫抗原蛋白的生化与免疫学特性以及与其他发育期虫体间的差异;分析与鉴定重流行区人群中是否存在抗感染免疫力的人及与之相应的保护性分子。 方法:收集体外培养4d童虫(SLAP)、感染后18d童虫(SHAP)和45d成虫(SAWA)以及子孢蚴(SPAP),制备相应抗血清;现场咨询疫水接触史、粪检病原、抗体检测和肝脾B超等方法确认血吸虫病重疫区(洞庭湖)渔民中疑似抗性和无抗性人群;蛋白的生化分析用SDS-PAGE分离、PAS糖染色和考马斯亮兰染色等方法:抗原的免疫学特性和疑似抗性分子分析用EITB和ELISA法;保护性效果作动物实验观察。 结果:1.四个不同发育期虫体蛋白电泳区带谱有明显不同;SLAP特异性组分主要有90和65~70kDa糖蛋白。2.SLAPImMS与各期虫体反应阳性主带多少和强度呈现出SLAP>SHAP>SAWA,而SjInRS、SAWAImRS和SAWMAgImRS与之反应的结果则相反;肺期童虫特异性抗原有68~70kDa和50kDa分子;SLAP免疫获得22.4%减卵效果。3.在流行区中确有一些人,虽经常接触疫水、血清中抗体阳性,却毫无症状和粪检阴性,称为疑似有抗性者。在受检的5人中,虽未能确认出所预期的抗性分子,但在EITB中发现SAWA和SHAP 38kDa蛋白组分仅被疑似抗性人(3/5)血清所识别,以及东方田鼠血清可识别SLAP97、45-48kDa,SHAP 97-127kDa,SAWA 97、86、45-48和24kDa分子。 结论:阐述了日本血吸虫SLAP生化和免疫学特性及其与各发育期虫体间的差异,各期虫体间成分的改变主要为表膜;两类人血清反应的蛋白条带有较大差异,其中抗SAWA和SHAP 38kDa组分抗体仅存在于疑似人血清中;在东方田鼠血清中发现抗血吸虫童虫(97kDa和45-48kDa)抗体。这些为进一步阐明血吸虫与宿主间的相互关系、为血吸虫病免疫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3-06-30)

孟玮,吴忠道,余新炳[5](2002)在《血吸虫肺期童虫抗原的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候选抗原分子的筛选仍然是血吸虫病疫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血吸虫童虫抗原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为疫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02年01期)

舒勍[6](1999)在《血吸虫病的预防接种:关于肺期童虫抗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十年里,已确定众多的曼氏血吸虫病疫苗抗原,其中WHO所挑选的六种抗原即Sm97、GST、rIrVs、Sm23、TPI和Sm14已在实验室中作了一系列独立的保护性效果测试,但它们仅能诱导40%左右的保护率,(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期刊1999年02期)

李瑛,周述龙[7](1991)在《日本血吸虫肺期童虫灌注收集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吸虫的生殖生理、免疫学及药物杀伤机制等研究需要童虫作为研究材料。日本血吸虫童虫根据其侵入宿主部位,可分为皮肤、肺和肝门3个期。由于研究目的不同,收集不同期的童虫在方法上亦不同。在此,我们仅介绍收集肺期童虫所应用的灌注技术,步骤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1991年03期)

肺期童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终宿主体内的肺期童虫阶段,被视作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最佳靶标,其抗原可诱导Thl介导的保护性免疫反应。故肺期童虫的特异性靶分子被认为是血吸虫病新一代疫苗的最佳候选分子,其筛选对血吸虫病疫苗的研制极为重要。然而,肺期童虫的材料来源较为困难,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常使用体外培养的童虫替代。研究显示,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童虫,尽管在超微结构上与宿主体内的相差甚微,但在基因表达上存在显着差别。据此推测,宿主的内环境影响血吸虫的生长、发育与基因表达。为此,本文将日本血吸虫机械断尾童虫与其宿主细胞共培养,摸索共培养的适合条件,研究体外培养童虫、共培养童虫以及宿主体内发育童虫之间形态学、基因表达谱以及可溶性蛋白的生化与免疫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建立日本血吸虫肺期童虫的共培养体系,为血吸虫病疫苗、转基因、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学等研究提供更接近于宿主体内状态的童虫材料。现概述如下:一、共培养条件筛选(一)宿主细胞种类筛选:将机械断尾法转变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以400-500条/ml的密度分别与接种密度为2.0×105个/ml、传代24h的人肝静脉内皮细胞(ED25)、人肺腺癌细胞(H1299)、鼠成纤维细胞(3T3)共培养72h,以童虫的体长、体宽、长宽比、体表面积和体积为指标,分别以“841”培养基常规培养(Conventional culture, CC)童虫和从宿主小鼠体内收集的感染72h的童虫(Host, H)为对照,比较与宿主细胞ED25(Co-culture1, CoE)、H1299(CoH)、3T3(CoT)共培养童虫和对照间的差别,筛选出与H组童虫差别最小的共培养的最佳宿主细胞种类。结果显示,H组童虫的体长、长宽比的值最大,分别为196.94±27.14gm和6.80±1.74;体宽、体表面积和体积最小,分别为30.13±5.32gm、(1.99±0.30)×104μm2和(1.33±0.37)×105μm3。CC组童虫体长、长宽比的值最小,分别为154.19±22.76μm和3.83±0.81;体宽、体表面积和体积最大,分别为40.88±3.78μm、(2.22±0.25)×104μm2和(1.82±0.30)×105μm3。共培养组童虫的各指标值居中;其中,体长、长宽比与H组童虫最接近的是CoE组童虫,分别为185.07±35.81μm、5.57±1.72;其次是CoiH组童虫,分别为179.57±31.37μm、5.46±1.38。体宽、体表面积和体积与H组童虫最接近的是CoH组童虫,分别为33.72±3.40μm、(2.06±0.23)×104μm (1.47±0.22)×105μm3;其次是CoE组童虫,分别为34.40×4.40μm、(2.15×0.23)×104um2、(1.57×0.24)×105μm3。差别最大的是CoT组童虫,其体长、体宽、长宽比、体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为172.52×29.26μm、39.30×5.65μm、4.54×1.28、(2.34×0.26)×104μm2、(1.89×0.35)×105μm3。统计分析发现,CoE组和CoH组童虫的体长和体表面积与H组童虫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体宽、长宽比与H组童虫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CoE与CoH组童虫的各指标,其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共培养组与常规培养组比较,除CoE组与CC组童虫的体表面积间无显着性差异外(P>0.05), CoE、CoH组与CC组童虫各项指标间其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比较叁种宿主细胞,认为ED25是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外共培养的最佳宿主细胞。(二)宿主细胞接种密度筛选:以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长、体宽、长宽比、体表面积和体积为指标,将机械断尾法转变的童虫分别与接种密度为1.0×105个/ml (Co1)、2.0×105个/ml (CoE2)与3.0×105个/ml (CoE3)传代24h的ED25共培养72h,以从宿主小鼠体内收集的感染72h的童虫(Host,H)为对照,比较与CoE不同密度共培养的童虫与对照之间的差别,筛选出共培养ED25的最适细胞密度。结果显示,CoE2组童虫的体长最长、体宽最小、长宽比最大,分别为183.21×17.81μm、37.30×3.30μm和4.98±0.91,最接近于对照组H童虫的数值,其中体长与H组童虫差异无显着性(P>0.05),其余指标均与H组童虫差异有显着性(P<0.05);CoEl组、CoE2组各指标与H组童虫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比较叁种宿主细胞密度,2.0×105个/ml为与日本血吸虫童虫共培养的最佳宿主细胞密度。二、共培养肺期童虫的形态学观察将机械断尾法转变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与接种密度为2.0×105个/ml、传代24h的ED25共培养(Coc),分别以"841”培养基常规体外培养(CC)的和宿主体内获取(H)的童虫作对照。(一)光镜观察:光镜下,培养72h的各组日本血吸虫童虫虫体透明,可进行伸缩运动及左右摆动。当童虫纵向伸缩时,虫体内部组织前后运动,肠管隐约可见。比较叁组童虫体长发现,H组童虫最长,为196.94±27.14μm;其次是Coc组童虫,为185.07±35.81μm;CC组童虫最短,为154.19±22.76μm。可见,Coc组童虫比CC组童虫更相似于H组童虫。(二)扫描电镜观察:扫描电镜下,H组童虫体型细长,体表可见皮孔与20~30余个环槽;体棘在前后两端分布较密、中间稀疏,呈尖齿状,排列较整齐;童虫末端未见磨盘状结构,可见排泄孔。Coc组童虫的体型也较细长,与H组童虫较为相似;体表可见较多皮孔与少量环槽,体表覆盖密集的体棘;体棘数量较H组童虫多,且较大,呈长舌状,排列整齐,均指向末端。CC组童虫体型粗短,体表亦可清晰地观察到皮孔与环槽,体棘数量与H组童虫相近,但大小形态不一,分布、指向较凌乱。可见,Coc组童虫的体表结构与H组童虫更相像。(叁)透射电镜观察:H组童虫组织的电子致密程度较高,Coc组童虫与H组童虫相似,而CC组童虫其电子致密程度较低。H组童虫体壁由体被、基膜及体被下层构成。其中,体被包括外质膜及外质膜与基膜之间的基质层,较厚,约500~700nm。外质膜、基质和基底膜各层界限清晰。外质膜凸起或延伸,形成皱褶,基质层内电子透明区和浅色区相间,基膜连续完整,体棘从基膜崛起。外环肌和内纵肌位于体被下层,外环肌与体被下层中的实质细胞交错在一起,内纵肌肌纤维排列整齐。Coc组童虫体壁结构与H组童虫的类似,体被比H组童虫稍薄,约400~600nm。外质膜由7层组成,并凹陷形成凹窝或孔;基质层内可见电子致密的指环体分布。体被下层外环肌呈电子致密的点状分布,且电子致密度较H组高,内纵肌肌纤维排列整齐。CC组童虫外质膜向外形成棘状凸起,未观察到7层外质膜结构,基质层靠近外质膜一侧分布有较多圆形电子透亮区,与H组和Coc组童虫相比,其基膜不完整,时断时续,导致体被各层分界不明显,并与体被下层交错。体被下层中外环肌和内纵肌不易辨认。总而言之,Coc组童虫的体被结构比CC组童虫更接近于H组童虫。叁、共培养肺期童虫基因表达差异将机械断尾法转变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与接种密度为2.0×105个/ml、贴壁24h的ED25共培养(Coc),分别以“841”培养基常规体外培养(CC)和宿主体内获取(H)的童虫作对照,应用抑制性差减杂交和斑点杂交技术,建立H组和Coc组童虫以及Coc组和CC组童虫正向和反向差减文库,分析并筛选叁组童虫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共获得H组童虫与Coc组童虫正向差减文库1982个克隆,反向差减文库1824个克隆,Coc组童虫与CC组童虫正向差减文库1128个克隆,反向差减文库1680个克隆;PCR检测克隆的阳性率均超过80%。测序后分别获得童虫的差异表达基因序列H组与Coc组91个、Coc组与CC组107个;其中,H组童虫与Coc组之间的上调基因前者55个、后者36个;Coc组童虫与CC组之间的上调基因前者76个、后者31个。测序结果显示:共培养3d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与宿主体内获得的肺期童虫相比,其编码肌动蛋白(Actin-2). NADH脱氢酶1亚基(ND1)、翻译起始因子、视紫红质抑制蛋白(Putative beta-arrestin)等的基因呈上调表达,编码热休克蛋白(HSP90α)、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 Ⅰ)、赖氨酸羟化酶(LH)、腺苷激酶(AK1)、翻译延长因子、5’-核酸酶等的基因呈下调表达;与体外常规培养3d的童虫相比,编码HSP5. Cox. Actin-5C、ND1、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虫卵抗原、ATP合酶、类固醇脱氢酶、糖基转移酶等的基因呈上调表达,编码组织蛋白酶L酶(Cathepsin L)、组织蛋白酶L酶原(Cathepsin L precursor)、LH、ND5、GAPDH、泛素结合酶、细胞分裂周期和凋亡调控蛋白等的基因呈下调表达。与CC组相比,Coc组童虫HSP和Cox基因均为上调表达,Cathepsin L、Cathepsin L precursor基因均下调表达,表达水平与H组更接近。与Coc组相比,CC组LH基因上调表达,Acti、ND1基因均下调表达,与H组童虫相似。可见,Coc组童虫的基因表达比CC组更接近H组童虫。采用斑点杂交比较同一基因在H组童虫、Coc组童虫和CC组童虫的表达水平,由显色结果可见,无论是在H组童虫呈上调表达的基因,还是在Coc组童虫体内呈上调表达的基因,同一基因在H组童虫与Coc组童虫间表达丰度较为接近,与CC组童虫间则差异较大。四、共培养肺期童虫可溶性蛋白的生化与免疫学特性将机械断尾法转变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与接种密度为2.0×105个/ml、传代24h的ED25共培养(Coc),分别以“841”培养基常规体外培养(CC)和宿主体内获取(H)的童虫作对照。分别制备Coc组、CC组、H组童虫以及ED-25宿主细胞的可溶性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用硝酸银染色。结果显示,H、Coc和CC等叁组童虫均含4条分子量约为55、40、28和18KDa的主要蛋白条带外,与CC组相比,Coc组与H组童虫还共同含有分子量约为65和26KDa的蛋白条带;CC组童虫的可溶性蛋白的分子量在60-70KDa范围处出现的条带较明显,而H组和Coc组童虫可溶性蛋白在此范围处的蛋白条带均较模糊。ED25细胞可溶性蛋白图谱与叁组童虫可溶性蛋白图谱差异较大,上样浓度相同条件下,分子量约为100、50、38和18KDa处可见与Coc组童虫蛋白相同条带。可见,Coc组童虫可溶性蛋白的SDS-PAGE电泳图谱比CC组童虫的更类似于H组童虫的图谱。以感染日本血吸虫27d和42d的昆明系小鼠血清为一抗,经Western Blot分析叁组童虫可溶性蛋白,结果表明,叁组童虫中100和45~55KDa大小的蛋白分子均能与感染日本血吸虫42天的小鼠血清中的抗体结合,形成褐色沉淀条带;其中,100KDa处条带叁组童虫显色均较弱;而45~55KDa处条带H组童虫和Coc组童虫显色较强、较一致,CC组童虫显色较弱。此外,Coc组和CC组童虫在分子量约为12.5KDa处有一显色较弱的条带。表明,Coc组童虫可溶性蛋白的免疫学特性介于宿主体内获得童虫与常规体外培养虫体之间,相对CC组童虫更近似于H组童虫。综上所述,与CC组童虫相比,Coc组童虫不仅在形态学(包括超微结构)与基因表达水平上更接近于H组童虫,而且童虫可溶性蛋白的生化与免疫学特性与H组童虫也更为相似。由此可见,本研究建立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与宿主细胞共培养体系,是更接近于宿主体内环境的体系,有望应用于日本血吸虫的分子生物学与血吸虫病免疫学研究;并可利用其进行血吸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研究,为揭示血吸虫的生长发育以及保护性免疫机制奠定良好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肺期童虫论文参考文献

[1].唐春莲,刘熔,赵琴平,明珍平,钟沁萍.日本血吸虫肺期童虫5个差异表达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C].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暨第五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2].叶青.日本血吸虫肺期童虫与其宿主细胞共培养体系建立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

[3].孟玮,吴忠道,余新炳,彭寨玉,阮志燕.日本血吸虫肺期童虫收集方法的实验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

[4].黄志辉.日本血吸虫肺期童虫与其他阶段虫体蛋白生化与免疫学特性比较分析[D].中南大学.2003

[5].孟玮,吴忠道,余新炳.血吸虫肺期童虫抗原的应用前景[J].热带医学杂志.2002

[6].舒勍.血吸虫病的预防接种:关于肺期童虫抗原[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9

[7].李瑛,周述龙.日本血吸虫肺期童虫灌注收集技术[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1

论文知识图

一5皮肤期童虫和肺期童虫血吸虫各期虫体蛋白电泳图礴叁种品系小鼠感染后各时点杭HssAgIgG...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期虫体蛋白SDS-PA...2-1巧AKlmRNA在不同发育期虫体...2>4免巧组化检测々’AKl在日本血吸...

标签:;  ;  ;  ;  ;  ;  ;  

肺期童虫论文_唐春莲,刘熔,赵琴平,明珍平,钟沁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