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受体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受体,苯丙氨酸,蛋白酶,基因工程,缺陷,杆菌,细菌。
受体菌论文文献综述
李芳,李永明,徐子伟,张磊[1](2010)在《乳酸乳球菌作为基因工程受体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是一种"公认安全"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广泛存在于人、畜的肠道中并发挥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由于它兼具安全性与益生性,近几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用乳酸乳球菌作为受体菌来表达外源蛋白。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乳酸乳球菌基因表达及调控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入并构建了一系列表达,成功地表达了许多外源蛋白,初步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外将乳酸乳球菌作为外源蛋白表达受体菌方面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0年05期)
原志伟,朱晓芳,朱春红,朱军,王建业[2](2010)在《基于大肠杆菌受体菌DH5α △asd缺失株的构建及作为基因转化、表达操作系统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大肠杆菌(E.coli)染色体上asd基因的已知序列,利用λ噬菌体的Red同源重组系统一步法构建E.coliDH5α的asd基因缺失突变株DH5α△asd::cat,在二次重组中利用携带能够表达FLP位点特异性重组酶的质粒pCP20介导二次同源重组,以去除上述缺失突变株中氯霉素抗性筛选基因。结合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证明DH5α△asd缺失突变株的正确构建。该缺失突变株失去了在普通LB培养基上生长的能力,只有添加DAP或导入表达asd基因的质粒(asd基因互补试验)才能在LB培养基上生长,与原型DH5α比较,其生长速度和生长对数期、接受不同拷贝数质粒的转化效率几乎相一致。基于该缺失突变株构建出以asd营养基因为标志的大肠杆菌染色体-质粒平衡致死系统。体外培养连续传代50代次,pnirBMisL-fedF-asd质粒不丢失,并功能性表达F18大肠杆菌黏附素FedF。(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0年01期)
蒋常文,夏春波,徐雅娟,周思,刘源劼[3](2009)在《pTAT-HA质粒载体在受体菌DH5α中的转化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pTAT-HA质粒在受体菌DH5α中转化的方法。方法配制LB培养基,将pTAT-HA质粒转化至DH5α,培养筛选成功转化子,电泳鉴定。结果pTAT-HA质粒转化菌可在Amp+LB培养基中生长,电泳结果显示质粒大小准确无误(约3000bp)。结论pTAT-HA质粒转化成功,转化菌可冷冻保存质粒,提取的质粒可用于下游分子生物学实验。(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09年08期)
吕继良,谭远友,周波[4](2007)在《紫外-微波诱变选育苎麻脱胶受体菌》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麻园土壤中分离低纤维素酶活性的菌株,经过初筛和复筛得到出发菌株C1,其纤维素酶活性为51.12 U.mL-1,菌株C1依次经紫外线诱变120 s、微波诱变60 s处理后,得到突变菌株W3,其纤维素酶活性为7.85 U.mL-1。(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07年12期)
徐义刚,崔丽春[5](2007)在《乳酸菌作为基因工程受体菌的研究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乳酸菌(LAB,lactic acid bacteria)是一群能大量发酵碳水化合物并产生乳酸的革兰阳性细菌,包括乳酸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十几个属。乳酸菌是人和大多数动物肠道内的常见细菌,因其在食品工业各个领域中的长期应用已证明不具有致病性,被公认(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07年01期)
柴红梅,姚春馨,李树红,汪禄祥,赵永昌[6](2005)在《苯丙氨酸基因工程受体菌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肠杆菌(E.coli)野生型菌株ym1013为出发菌株,通过NTG诱变筛选,得到一株酪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Tyr2;以Tyr2为出发菌株,紫外诱变,得到一株对氟苯丙氨酸耐受性达8mg/mL的菌株ZC6,其苯丙氨酸的产量是出发菌株ym1013的6倍。(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刘丽,刘谨,仇润祥,朱兴国,唐国敏[7](2002)在《丝状真菌表达分泌系统中受体菌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曲霉糖化酶高产菌株T2 1经紫外诱变后 ,通过酪蛋白平板和蛋白酶活性测定筛选出胞外酸性蛋白酶活力仅为原株 0 76 %的菌株A .nigerT2 1 2 0 1,其生长特性和产糖化酶活力与原株基本一致。利用原生质体 PEG法将含有报告基因vhb的表达分泌质粒pGT10 vhb通过与选择标记质粒的共转化导入此蛋白酶部分缺陷株及其原株T2 1,检测在蛋白酶缺陷株AspergillusnigerT2 1 2 0 1和原株T2 1中VHb的分泌表达 ,结果表明在A .nigerT2 1 2 0 1中VHb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原株 ,但Northernblot却显示在两菌株中vnb基因的转录水平近似 ,由此证明酸性蛋白酶缺陷对保护外源蛋白产生了显着效果(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02年06期)
毕英佐,马现永,曹永长[8](2002)在《益生菌作为基因工程受体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前言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外学者开始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有目的、有选择地研制新一代微生态制剂。换句话说,就是正常菌群作为外源基因表达受体,尤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作为工程菌的受体,通过分子克隆、基因重组技术,将外源基因(某种(本文来源于《饲料广角》期刊2002年21期)
刘丽,刘谨,唐国敏[9](2002)在《丝状真菌外源基因表达分泌系统的受体菌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状真菌因其具有高强度启动子,高蛋白分泌能力,类似哺乳动物细胞的翻译后加工能力以及成熟的发酵工艺,已成为新一代的外源基因表达分泌系统,黑曲霉更因其安全性而成为最主要的宿主菌。但丝状真菌包括黑曲霉,其自身产生的蛋白酶会引起外源蛋白的降解,(本文来源于《首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2-10-01)
倪学勤,何明清,蔡宝祥[10](2001)在《有益芽胞杆菌受体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酸性茚叁酮法测定了 30株有益芽胞杆菌的赖氨酸产量 ,然后在不同的溶菌酶浓度下 ,对赖氨酸产量超过 0 .0 7g/ L 的 2 1株菌进行原生质体转化质粒 p UB110 ,测定原生质体形成率、原生质体再生率及转化频率 ,结果 6 10 3,6 10 4,6 12 0 ,6 12 9四株菌的转化频率较高。然后 ,采用经典遗传学方法选育AEC抗性突变株 ,使赖氨酸积累提高。其中 ,B.licheniformis 6 10 4诱变菌株 6 10 40 1能积累赖氨酸 2 .91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 17倍左右 ,转化率也提高了一个数量级。通过质粒的再转化试验及传代稳定性试验 ,进一步证实 B.licheniformis 6 10 4及其突变菌株 6 10 40 1是较好的受体菌 ,尤其是用于赖氨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01年03期)
受体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大肠杆菌(E.coli)染色体上asd基因的已知序列,利用λ噬菌体的Red同源重组系统一步法构建E.coliDH5α的asd基因缺失突变株DH5α△asd::cat,在二次重组中利用携带能够表达FLP位点特异性重组酶的质粒pCP20介导二次同源重组,以去除上述缺失突变株中氯霉素抗性筛选基因。结合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证明DH5α△asd缺失突变株的正确构建。该缺失突变株失去了在普通LB培养基上生长的能力,只有添加DAP或导入表达asd基因的质粒(asd基因互补试验)才能在LB培养基上生长,与原型DH5α比较,其生长速度和生长对数期、接受不同拷贝数质粒的转化效率几乎相一致。基于该缺失突变株构建出以asd营养基因为标志的大肠杆菌染色体-质粒平衡致死系统。体外培养连续传代50代次,pnirBMisL-fedF-asd质粒不丢失,并功能性表达F18大肠杆菌黏附素FedF。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受体菌论文参考文献
[1].李芳,李永明,徐子伟,张磊.乳酸乳球菌作为基因工程受体菌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0
[2].原志伟,朱晓芳,朱春红,朱军,王建业.基于大肠杆菌受体菌DH5α△asd缺失株的构建及作为基因转化、表达操作系统的评估[J].微生物学通报.2010
[3].蒋常文,夏春波,徐雅娟,周思,刘源劼.pTAT-HA质粒载体在受体菌DH5α中的转化及鉴定[J].中国实用医药.2009
[4].吕继良,谭远友,周波.紫外-微波诱变选育苎麻脱胶受体菌[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7
[5].徐义刚,崔丽春.乳酸菌作为基因工程受体菌的研究展望[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
[6].柴红梅,姚春馨,李树红,汪禄祥,赵永昌.苯丙氨酸基因工程受体菌的选育[J].西南农业学报.2005
[7].刘丽,刘谨,仇润祥,朱兴国,唐国敏.丝状真菌表达分泌系统中受体菌的构建[J].生物工程学报.2002
[8].毕英佐,马现永,曹永长.益生菌作为基因工程受体菌的研究[J].饲料广角.2002
[9].刘丽,刘谨,唐国敏.丝状真菌外源基因表达分泌系统的受体菌的构建[C].首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2
[10].倪学勤,何明清,蔡宝祥.有益芽胞杆菌受体菌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