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重要赤潮藻多重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中国沿海重要赤潮藻多重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沿海有害藻类水华频发,给海洋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公众财产造成了重大威胁,及时预警和监测有害藻类水华的发生迫在眉睫。然而,赤潮微藻的体型较小、分类学复杂,不容易进行区分。传统的显微镜检测方法费时费力且准确度不高,且海洋自然环境中的有害藻种多种多样,有必要开发一种可并行检测多种有害微藻的方法。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六种微藻的检测方法——多重PCR(mutiplex PCR,m PCR)检测技术。本研究以中国沿海常见藻华形成种,包括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Pd)、骨条藻(Skeletonema spp.,Ss)、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Km)、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St)、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Cm)和剧毒卡尔藻(Karlodinium veneficum,Kv)为目标,建立了一种能同时识别这些藻种的的多重PCR检测技术。首先通过克隆测序对6个目标藻种进行分子鉴定。提取目标藻种基因组DNA,对其转录内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或者核糖体大亚基(large subunit,LSU)D1-D2区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切胶回收,经转化与载体连接,导入感受态细胞中进行克隆,筛选阳性克隆菌株送去测序公司测序。将所得结果在NCBI上进行比对分析,确定其为目标藻种。根据比对结果,从Genebank中下载亲缘关系较近的同属藻种或者相似度较高的藻种序列。在Bioedit上将下载的序列与目标藻种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目测找到种或者属特异性区域,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符合要求的特异性引物。设计的各目标藻的特异性引物通过与25种我国沿海常见的微藻进行交叉扩增测试,结果证明各引物特异性良好。m PCR的特异性引物分别靶向目标藻种的ITS rDNA或LSU rDNA基因序列设计,扩增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437 bp、343 bp、254 bp、198 bp、137 bp和83 bp。初步建立m PCR体系,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参数如下:Kv、Cm、Ss、St、Km和Pd的引物浓度分别为0.10μM、0.15μM、0.10μM、0.15μM、0.20μM和0.20μM;Mg2+浓度,3.5 m M;d NTP浓度,0.6 m M;Taq聚合酶浓度,0.10 UμL-1;退火温度,52°C。后续实验均由优化后的m PCR体系进行。通过在m PCR扩增体系中加入不同目标藻种的DNA模板的组合,进一步证实m PCR体系具有特异性。干扰扩增测试表明,m PCR扩增体系不受背景DNA浓度的影响。灵敏度测试表明,m PCR对Kv、Cm、Km和Pd的最低检测极限为0.6 ngμL-1,对Ss和St的最低检测极限为0.06 ngμL-1。模拟自然水样测试表明,Km、Pd和Kv的最低检测极限为60 cells m L-1,Cm、Ss和St的最低检测极限为6cells·m L-1。通过对从东海采集的野外样品进行的自然水样检测,进一步证实了m PCR体系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本研究建立的m PCR具有多重分析的特点,特异性强,检测体系稳定,可作为这些藻种的形态鉴定法的重要补充。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赤潮概述
  •     1.1.1 赤潮的定义及危害
  •     1.1.2 赤潮的形成原因
  •   1.2 赤潮的检测
  •   1.3 mPCR技术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mPCR技术的原理
  •     1.3.2 mPCR技术的国内研究进展
  •     1.3.3 mPCR技术的国外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用于mPCR技术研究目标藻种的确定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藻种与培养条件
  •     2.2.2 主要试剂
  •     2.2.3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     2.2.4 实验仪器
  •     2.2.5 微藻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6 微藻基因组DNA的质量测定
  •     2.2.7 目标藻ITS或 LSU序列的PCR扩增
  •     2.2.8 扩增产物的纯化回收
  •     2.2.9 扩增目标片段的T-A克隆
  •     2.2.10 序列的比对分析
  •   2.3 结果
  •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     2.3.2 基因组DNA的质量检测结果
  •     2.3.3 ITS区和LSU rDNA D1–D2区基因的扩增
  •     2.3.4 目标藻PCR产物纯化回收
  •     2.3.5 菌落PCR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特异性引物设计及特异性验证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试剂及仪器
  •     3.2.3 mPCR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3.2.4 mPCR引物的特异性验证
  •   3.3 结果
  •     3.3.1 引物序列比对结果
  •     3.3.2 特异性引物设计结果
  •     3.3.3 mPCR引物的特异性验证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mPCR检测体系的优化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藻种及培养条件
  •     4.2.2 试剂及仪器
  •     4.2.3 引物的单一PCR验证
  •     4.2.4 mPCR反应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   4.3 结果
  •     4.3.1 单重PCR扩增结果
  •     4.3.2 mPCR体系的初步建立
  •     4.3.3 mPCR体系反应条件的优化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mPCR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及实用性验证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藻种及培养条件
  •     5.2.2 试剂及仪器
  •     5.2.3 mPCR体系的特异性验证
  •     5.2.4 mPCR体系扩增稳定性测试
  •     5.2.5 mPCR的检测灵敏度测试
  •     5.2.6 应用mPCR对模拟自然水样进行检测
  •     5.2.7 应用mPCR对野外样本进行检测
  •   5.3 结果
  •     5.3.1 mPCR引物的特异性验证结果
  •     5.3.2 mPCR体系的扩增稳定性验证
  •     5.3.3 mPCR的灵敏度测试结果
  •     5.3.4 模拟自然水样检测结果
  •     5.3.5 野外样品检测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孙艳杰

    导师: 郭长禄

    关键词: 有害藻类水华,有害微藻,多重,检测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海洋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

    分类号: X55;X834

    DOI: 10.27061/d.cnki.ghgdu.2019.005499

    总页数: 74

    文件大小: 1962k

    相关论文文献

    • [1].受控生态生保系统螺旋藻藻种筛选研究[J]. 载人航天 2013(06)
    • [2].长江口某优势藻种的种类鉴定[J]. 净水技术 2016(06)
    • [3].不同来源钝顶螺旋藻砷富集特性[J]. 科技导报 2014(32)
    • [4].实验室混合藻种的光谱分解方法研究[J]. 海洋技术 2009(04)
    • [5].微藻采集分离技术概述[J]. 当代化工 2015(08)
    • [6].基于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的藻种鉴别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5(07)
    • [7].美丽微孢藻种植水对水华鱼腥藻的化感抑制作用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14(03)
    • [8].浸入式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藻种鉴别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01)
    • [9].几种典型藻种吸收光谱特性的比较[J]. 海洋技术 2010(03)
    • [10].一株单针藻的筛选、鉴定及保藏[J]. 现代化工 2020(S1)
    • [11].产油微藻的选育及其培养条件优化[J]. 生物技术进展 2020(03)
    • [12].放射性废水处理中吸附铀的优势藻种筛选[J]. 环境科学 2016(05)
    • [13].淡水水体溶解有机氮对有毒藻种的生物有效性[J]. 生态环境学报 2010(01)
    • [14].浅议水产养殖过程中的肥水方法及问题处理(下)[J]. 科学养鱼 2013(02)
    • [15].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进展 2020(02)
    • [16].微藻种质资源库——藻类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J]. 水生生物学报 2020(05)
    • [17].半干旱黄土区蓝藻液体培养条件研究[J]. 陕西林业科技 2016(02)
    • [18].不同生长速率下水华束丝藻储磷能力研究[J]. 山西建筑 2015(17)
    • [19].水动力条件对三峡库区次级支流优势藻种生长的影响[J]. 水资源研究 2015(06)
    • [20].富油微藻的筛选及其产油能力的评价[J]. 微生物学报 2020(08)
    • [21].基于微藻SLogistic模型的海藻糖保藏藻种活力评价[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18)
    • [22].武汉机器荡子湖蓝藻水华优势藻种和土嗅味藻源鉴定[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06)
    • [23].Nualgi营养素、硅藻藻种对池塘水质和浮游植物的短期效应研究[J]. 淡水渔业 2016(05)
    • [24].小球藻优良藻种的选育与特性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13(03)
    • [25].单细胞藻类培养中敌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方法[J]. 齐鲁渔业 2008(02)
    • [26].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产生物柴油微藻藻种筛选[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05)
    • [27].太空螺旋藻优质高产藻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J]. 中国科技财富 2009(03)
    • [28].黄丝藻长途运输方法及成分变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11)
    • [29].小球藻对不同沼液添加量培养液的适应性及净化效果[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03)
    • [30].水网藻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J]. 环境科学 2012(05)

    标签:;  ;  ;  ;  

    中国沿海重要赤潮藻多重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