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吸附构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极,构型,表面,分子,光谱,电位,结构。
分子吸附构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雅怡[1](2018)在《高岭石矿物晶体构型及其对Cd~(2+)吸附的分子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找出一种更经济、快速的治理方法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吸附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粘土矿物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可以作为一种天然的吸附剂,而高岭石矿物在自然界的分布非常广泛,是一种典型的铝硅酸盐层状粘土矿物。当前关于高岭石吸附重金属的研究多是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的,较难反映出其微观的吸附机理,分子模拟的方法则以其独特的优势而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镉是一种有剧毒且容易致癌的重金属元素,常以Cd~(2+)的形式存在,当其进入生物体后会对生物体的健康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为了深入探究高岭石矿物对Cd~(2+)的吸附机理,本文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通过量子力学、分子力学、巨正则蒙特卡罗及分子动力学的模拟方法,构建并讨论了高岭石矿物叁种多型—高岭石、地开石和珍珠石的晶体结构特征,计算了不同温度下叁种多型(001)面对Cd~(2+)的吸附情况,此外,对高岭石进行尿素分子的插层改性研究,计算了高岭石-尿素插层复合体对Cd~(2+)的吸附情况,并且通过分子动力学的方法模拟了吸附体系在水环境下的吸附、扩散情况。本文主要通过粒子浓度分布、径向分布函数以及均方位移(自扩散系数)叁种工具对结果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叁种多型对Cd~(2+)的吸附均为物理吸附,且其吸附能力相差不大,平均吸附量和等量吸附热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改性后的高岭石-尿素插层复合体对Cd~(2+)的吸附依然属于物理吸附,平均吸附量和等量吸附热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但较高岭石而言有大幅度的增加,表明插层改性可以促进高岭石对Cd~(2+)的吸附。此外,随着温度的升高,Cd~(2+)的自扩散系数在吸附剂为高岭石和插层复合体的体系中均逐渐增大。(2)在吸附剂分别为高岭石和高岭石-尿素插层复合体的体系中,Cd~(2+)的分布位置不同:前者主要分布在高岭石的两个表面附近,而后者不仅在高岭石的两个表面附近有分布,而且在层间的尿素分子周围也有分布。(3)真空环境下,氢键的作用使得高岭石-尿素插层复合体结构非常稳定,尿素分子以单分子层的形式排列于层间,并且偏向于高岭石的铝氧八面体层一侧;水环境下,水分子充满于整个体系中,插层复合体结构被破坏,高岭石层间域显着增大,尿素分子的分布则较为分散,并且主要分布于高岭石的硅氧四面体层一侧,另外,水分子较为有序的排列在高岭石的表面,使得高岭石与Cd~(2+)隔开,导致其吸附不太牢固。(4)在不同的吸附体系和不同的环境下,粒子的自扩散系数不同:真空环境下,Cd~(2+)的自扩散系数在高岭石吸附体系中较插层复合体大,而在水环境下则相反,但总体上真空环境下Cd~(2+)的自扩散系数较水环境下更大;尿素分子的自扩散系数在真空环境下较水环境下小;水分子的自扩散系数在高岭石的吸附体系中较插层复合体小。(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懿,刘宁,张润铎,李英霞[2](2016)在《NO与NH_3在不同构型分子筛催化剂中吸附和扩散的分子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巨正则蒙特卡洛和分子动力学,对NH_3-SCR反应体系中吸附质分子(NO与NH_3)在不同拓扑结构沸石分子筛(LTL、FER、LEV、BEA、MOR、FAU、CHA和MFI)上的吸附和扩散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全硅分子筛而言,其分子筛的拓扑结构影响NO与NH_3在分子筛上的吸附,综合吸附量及吸附作用能发现,MFI和LEV分子筛对NO具有较优的吸附特性;MFI和BEA分子筛对NH_3具有较优的吸附特性。研究了Si与Al物质的量比对BEA分子筛吸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与Al物质的量比降低,分子筛自由体积逐渐增加,进而有助于分子筛催化剂对NO和NH_3的吸附。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NO与NH_3在不同构型全硅分子筛上的扩散系数,发现具有叁维直通道且孔径较大的分子筛催化剂有利于NO和NH_3在其孔道内部的扩散,MFI虽然具备叁维孔道结构,但由于存在Z型交叉通道,一定程度阻碍了反应物分子的扩散。(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6年10期)
张帆,马薇,焦扬,孟胜[3](2014)在《调控染料分子在纳晶二氧化钛表面的吸附构型以提高光伏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一直被认为极具潜力成为低成本,环境友好的能源转换器件。这种电池经过近叁十年的发展,15%的效率已经接近市场准入边缘,但一直没有实质上的突破,这就需要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其工作机理。在器件中,吸附在纳晶二氧化钛(TiO2)上的染料分子是核心,决定着光电转换效率,然而染料分子在TiO2表面的构型研究却比较滞后。结合振动光谱(拉曼和红外)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发现染料分子在表面的吸附结构可以通过改变环境而调控,并且特定结构的比例可以定量测定。对于具有给体―π桥―受体结构的L1分子,羧基双齿吸附和氢键参与的单齿吸附构型的相互转换可以通过改变溶液的pH值来实现,当溶液pH为6―8时,有利构型会增加,将器件的开路电压提高10%。结果表明,染料分子在TiO2表面的吸附构型可被调控和优化,这为提高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1分会:表面物理化学》期刊2014-08-04)
周英新[4](2012)在《基于黄酮类分子构型的大孔树脂吸附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提取分离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临床疗效,是中成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目前制约中药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大孔吸附树脂在分离纯化中药提取液方面日益显示其独特的优势,尤其在简化提取分离工艺、提高原料和试剂利用率、提高样品浓缩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展现了强劲的优势。为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和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有效、可靠的纯化手段,更有助于改善传统中药制剂“粗、大、黑”的外观和服用量过大等缺点,对中药制剂的革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关于不同类型的中药有效成分在大孔树脂上的吸附研究报道较多,但对于不同类型中药有效成分在树脂上吸附规律的研究报道较少。并且研究思路基本集中在针对具体的分离对象,以测得的目标成分得率或含量为指标,设计具体实验考察树脂纯化各步骤对有效成分的影响,从而优选出最佳的工艺条件。由于不同分离对象在结构以及物化性质上的差异,使得不同分离对象的实验条件差别较大,每当要利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一种新成分的分离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探索合适的工艺条件,周期长,成本高,成为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领域应用的瓶颈。因此,如何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发现大孔吸附树脂工艺条件与待分离对象分子构型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导大孔吸附树脂工艺优化成为目前推广这一技术的核心。系统建模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与生产过程的研究中,其不但能够集中表达复杂工艺系统中众多变量之间的整体关系,而且具有成本低、易重复、效率高等优点,对多因素的工艺方案优化具有明显的优势。大孔树脂吸附过程涉及待分离化合物自身的物化性质、树脂的物化性质、流动相、吸附条件及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是一个复杂过程。因此,利用系统建模技术研究大孔树脂吸附动力学过程,有利于将各种变量综合考虑,从而得到最优的工艺条件。基于这一考虑,本文研究尝试将系统建模技术与大孔树脂吸附实验技术结合起来,作为本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建立基于黄酮类分子构型的大孔树脂静态吸附模型和动态吸附模型。本文对文献报道的黄酮类化合物-大孔树脂吸附过程的静态吸附数据及动态吸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采用分子电距矢量(molecular electronegativity distance vector, MEDV)方法计算黄酮类化合物结构描述子,根据拟一级动力学方程和拟二级动力学方程,采用定量构性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QSPR)技术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其吸附过程模型。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具体的实验手段证明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对大孔树脂吸附过程具有显着的影响,为建立基于黄酮类分子构型的大孔树脂吸附模型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通过系统建模技术建立静态吸附模型,并确定模型的适用范围;第叁部分通过系统建模技术建立动态吸附模型,并确定模型的适用范围;第四部分通过具体的大孔树脂吸附试验进行模型的验证。基于黄酮类分子构型所建立的的大孔树脂静态吸附模型和动态吸附模型,适用于研究室温条件下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在苯乙烯型大孔树脂吸附过程。通过实验验证,发现模型基本可用于吸附趋势的预测,但对具体吸附量的预测仍需对模型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本文利用复杂系统建模技术,建立了集合分子构型特征参数、工艺条件以及分离效率为一体的大孔树脂吸附动力学模型,发现了不同参数对提取效率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基于黄酮类分子构型的大孔树脂吸附过程工艺优化的规范化方法,此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合理指导黄酮类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简化现有实验步骤、优化现有实验设计、同时为其他类成分大孔树脂分离研究提供指导,为促进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提取与分离的工业化应用奠定基础,进一步推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5-01)
臧丽莉,胡建明,孙玉,金华,朱佳[5](2011)在《CO分子在不同类型Al_2O_3表面的吸附构型和电子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赝势平面波基组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CO分子在α-Al_2O_3(0001)以及γ-Al_2O_3的(100)、(110C)、(110D)表面上的吸附构型和电子结构进行系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CO倾向于选取C端吸附在表层Al原子上,并主要通过其5σ轨道与表面发生作用,吸附后部分电子从CO转移到底物,导致各Al_2O_3表面功函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气相相比,吸附后CO分子的C-O伸缩振动频率均发生蓝移.通过对比CO在各表面上的吸附情况,可以看出CO可作为检测Al_2O_2不同类型表面活性中心的有效探针分子.(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房超,吴国祯[6](2011)在《哒嗪分子表面增强拉曼效应下键极化率的研究:吸附构型与增强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拉曼峰强求得时间分辨键极化率的方法,分析了哒嗪分子在银电极上的表面增强拉曼谱图.哒嗪分子在不同电位下的键极化率和其弛豫特征时间,显示该分子的吸附点为两个氮原子,以及该分子体系的电荷转移机制机理,包括共轭的效应.对于具有良好拉曼谱图的体系,这个方法具有普适性.(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张玲,钱庆庆,曹晓卫,赵洪侠,邓卫芹[7](2010)在《电极电位对甘氨酸分子在银电极表面吸附构型影响的SERS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借助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技术,对不同电极电位条件下甘氨酸分子在粗糙化银表面的吸附构型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开路电位和0 V时甘氨酸以去质子化羧基和氨基吸附在电极表面,而在-0.2 V时则转变为通过氨基和去质子化羧基中的一个氧原子吸附,当电位负移至-0.4V时则只以去质子化羧基吸附。当电位继续负移至-1.6 V时,分子从电极表面完全脱附。(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0-11-02)
臧丽莉,章永凡[8](2010)在《小分子在不同类型Al_2O_3表面上的吸附构型与电子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Al2O3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冶金、生物陶瓷、半导体、工业催化等领域。本文采用基于赝势平面波基组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和平板模型,对CO和甲醇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0-06-20)
张婷婷,曹晓卫,田培培,张丹,钱庆庆[9](2009)在《电极电位对L-蛋氨酸分子吸附构型影响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电化学现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研究了在粗糙化金电极和银电极表面吸附的L-蛋氨酸自组装单分子膜结构随电位改变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外加电位0~-0.6V范围内,L-蛋氨酸主要是通过硫原子和去质子化羧基2个吸附位点与银电极表面产生相互作用的;而在金电极表面表现为分子中的氨基、去质子化羧基和硫原子3个吸附位点随电位负移而改变的特征;另外,对于金电极表面吸附的L-蛋氨酸单分子膜而言,还伴随着吸附物分子由于分子内旋转等而引致的分子构型的转变.(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干琴芳,倪碧莲,李奕,丁开宁,章永凡[10](2008)在《CO分子在TiC(001)表面上的吸附构型与电子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和平板模型对CO分子在TiC(001)表面的吸附构型和电子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CO分子倾向于采用C端吸附在表层Ti原子上方.对于该吸附方式,计算得到的吸附能、CO各电子态所处能级位置以及C—O键伸缩振动频率的红移值均与实验观测结果相吻合.由能带结构和Mülliken布居分析结果可知,当采用C端吸附时,CO的5!和2"*态受到底物影响最为显着,尤其是C端的桥位吸附方式.此外,还进一步对底物表面态在CO吸附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08年10期)
分子吸附构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巨正则蒙特卡洛和分子动力学,对NH_3-SCR反应体系中吸附质分子(NO与NH_3)在不同拓扑结构沸石分子筛(LTL、FER、LEV、BEA、MOR、FAU、CHA和MFI)上的吸附和扩散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全硅分子筛而言,其分子筛的拓扑结构影响NO与NH_3在分子筛上的吸附,综合吸附量及吸附作用能发现,MFI和LEV分子筛对NO具有较优的吸附特性;MFI和BEA分子筛对NH_3具有较优的吸附特性。研究了Si与Al物质的量比对BEA分子筛吸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与Al物质的量比降低,分子筛自由体积逐渐增加,进而有助于分子筛催化剂对NO和NH_3的吸附。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NO与NH_3在不同构型全硅分子筛上的扩散系数,发现具有叁维直通道且孔径较大的分子筛催化剂有利于NO和NH_3在其孔道内部的扩散,MFI虽然具备叁维孔道结构,但由于存在Z型交叉通道,一定程度阻碍了反应物分子的扩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吸附构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雅怡.高岭石矿物晶体构型及其对Cd~(2+)吸附的分子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8
[2].李懿,刘宁,张润铎,李英霞.NO与NH_3在不同构型分子筛催化剂中吸附和扩散的分子模拟[J].工业催化.2016
[3].张帆,马薇,焦扬,孟胜.调控染料分子在纳晶二氧化钛表面的吸附构型以提高光伏表现[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1分会:表面物理化学.2014
[4].周英新.基于黄酮类分子构型的大孔树脂吸附动力学模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5].臧丽莉,胡建明,孙玉,金华,朱佳.CO分子在不同类型Al_2O_3表面的吸附构型和电子结构[J].物理化学学报.2011
[6].房超,吴国祯.哒嗪分子表面增强拉曼效应下键极化率的研究:吸附构型与增强机理[J].物理学报.2011
[7].张玲,钱庆庆,曹晓卫,赵洪侠,邓卫芹.电极电位对甘氨酸分子在银电极表面吸附构型影响的SERS光谱研究[C].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
[8].臧丽莉,章永凡.小分子在不同类型Al_2O_3表面上的吸附构型与电子结构[C].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2010
[9].张婷婷,曹晓卫,田培培,张丹,钱庆庆.电极电位对L-蛋氨酸分子吸附构型影响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10].干琴芳,倪碧莲,李奕,丁开宁,章永凡.CO分子在TiC(001)表面上的吸附构型与电子结构[J].物理化学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