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适宜,评价,生态,土地,模型,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毕瑜菲[1](2019)在《基于GIS的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激烈,建设用地的粗放型增长和不合理开发引发了生态失调或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问题。因此,综合分析城市土地的生态适宜性对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采用统计数据、遥感数据和规划数据,在梳理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既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水土流失、地质灾害、自然保护区(含森林公园)、河流湖泊、基本农田和土地利用等评价因子,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分析增城区的生态适宜性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增城区整体生态适宜性适中,不适宜、较不适宜、较适宜和适宜的土地分别占全域面积的19.92%、16.24%、35.28%和28.56%。同时不适宜建设区域主要分布于河流湖泊周边,此外北部生态区和中部山谷也有集中分布;较不适宜建设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山体向平原过渡的地带;较适宜建设区域则主要集中在北部平原和丘陵地带,其余地区为适宜建设区域。(2)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为:北部和中部区域由山谷向平原逐渐增强,南部和西部区域的主要沿河流湖泊向外围增强。最后为推动增城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提出发展策略。(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期刊2019-10-19)
袁媛[2](2019)在《南通城市土地抗震适宜性评价及区划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南通市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南通市城市土地进行抗震适宜性评价和区划意义重大。文章利用GIS的空间数据插值功能,将南通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利用matlab数据分析得到各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得到该区域地震灾害概率,实现量化评价城市土地抗震适宜性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25期)
袁媛,王斯海[3](2018)在《南通城市土地抗震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通市滨江临海,地理位置和城市发展水平在江苏省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南通城市土地进行抗震适宜性评价对于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意义重大。而土地进行抗震适宜性评价的准确性取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文章通过分析收集到的大量地质勘查报告和历史灾害资料,与南通地质环境相结合,提出了南通城市土地抗震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8年35期)
姜英超[4](2018)在《基于GIS的威海环翠区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威海市环翠区为评价区域,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相关方法和理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层次分析法(AHP)和多因子综合权重迭加分析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及作用分值,划分评价单元并计算评价总分值,根据评价总分值对该区域进行土地适宜性分等定级。最终绘制出环翠区土地适宜性分级地图,为城市建设选址、城市规划等提供科学的指导。(本文来源于《北京测绘》期刊2018年05期)
张荣群,王大海,艾东,孙玮健,侯振宇[5](2018)在《基于生态位和“反规划”思想的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情况并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根据城市土地现实生态位与最适宜生态位的贴近程度,构建出城市土地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借鉴反规划思想构建出该模型的评价因子体系。以北京市房山区为研究区,根据城市土地生态适宜度对房山区土地综合开发适宜性进行分区,从平原区、浅山区和深山区3方面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度整体呈阶梯状,土地开发适宜性由西到东逐渐升高;平原区城市土地开发最适区最多,深山区和浅山区多为不适宜区和特别不适宜区;深山区和浅山区受生态管控、采空塌陷等限制因素影响较大。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和反规划思想进行城市土地综合开发适宜性评价,丰富了反规划和生态位理论的应用领域。(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赵小娜,宫雪,田丰昊,李明玉[6](2017)在《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快速的城市化和城镇化每年使得很多生态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结果导致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发展需合理规划以减少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城市合理规划的前提是认清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鉴于此,论文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限制叁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因子构建阻力评价体系,运用"阻力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可分为重点建设区(538.55 km~2)、优化建设区(743.53 km~2)、限制建设区(1 887.46 km~2)和禁止建设区(1 919.16 km~2)。论文明确各区空间分布并提出相对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技术、决策支撑与参考。(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袁媛[7](2016)在《江苏兴化城市土地抗震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城市土地抗震适宜性的量化评价方法,并以江苏兴化城市土地为例,进行了土地抗震适宜性评价,解决了GB 50413—2007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中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划分土地抗震适宜性结果欠准确的问题,优化了兴化市土地抗震适宜性分区。(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6年02期)
杨轶,赵楠琦,李贵才[8](2015)在《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城市生态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应对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方法。本文从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入手,针对不同地域类型的特征,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实践应用叁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研究认为,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研究难点。(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郭鑫[9](2013)在《基于水城特色塑造的水网城市土地利用策略及适宜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网城市的水城特色由自古以来水陆交通并行、用地与水体积极配合而形成。本文认为,不尽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造成这一特色丧失的主要原因。在传统功能主义规划思想的主导下,河网常被当作地块的天然界限处理,河流景观带被封闭在各种专属用地中,致使滨水地区的公共参与度急剧下降。这种单纯追求使用方便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了社会大众的公共生活与河道景观的分离,使水网城市历史中所形成的土地利用与河网积极配合的格局丧失。为此,本文以土地利用为落脚点进行探索,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水城特色塑造视角下的土地利用策略及适宜性评价方法,为今后水网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论文第一章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界定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辨析,同时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第叁章立足于水城特色塑造视角,对以往规划思维及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思考,提出水网城市塑造水城特色的土地利用要求以及选定土地适宜性评价中所使用的具体算法。第四章在前文所进行的反思总结下提出了基于水城特色塑造的水网城市土地利用策略。第五章在水网城市土地利用策略的核心思想指导下,建立基于水城特色塑造的水网城市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为水网城市的用地功能选择提供有力工具。(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期刊2013-06-01)
袁媛,陈新民,袁宗盼[10](2013)在《基于Logistic模型的城市土地抗震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土地抗震适宜性评价可以通过土地发生地震灾害的概率大小来划分等级,而土地地震灾害的发生与否,是典型的二分类变量问题,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处理这类(0,1)区间的概率问题,可以得到较理想的拟合效果,为城市土地抗震适宜性评价提供较合理的量化指标。而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需要较大的样本数据,原始资料数据显然不能满足分析要求,这就需要利用GIS的空问分析功能进行空间插值,得到足够的样本数据,运用SPSS数值运算软件,进行二分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得到的城市土地抗震适宜性的量化评价方法,以南京市为例,分析南京市具体地质情况,得到评价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赋值,通过运用Logistic模型得到评价指标权重和城市土地地震灾害概率公式,利用计算得到的地震灾害概率,实现定量化评价土地抗震适宜性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期刊2013-05-29)
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南通市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南通市城市土地进行抗震适宜性评价和区划意义重大。文章利用GIS的空间数据插值功能,将南通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利用matlab数据分析得到各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得到该区域地震灾害概率,实现量化评价城市土地抗震适宜性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毕瑜菲.基于GIS的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2019
[2].袁媛.南通城市土地抗震适宜性评价及区划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19
[3].袁媛,王斯海.南通城市土地抗震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价值工程.2018
[4].姜英超.基于GIS的威海环翠区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J].北京测绘.2018
[5].张荣群,王大海,艾东,孙玮健,侯振宇.基于生态位和“反规划”思想的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8
[6].赵小娜,宫雪,田丰昊,李明玉.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7
[7].袁媛.江苏兴化城市土地抗震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6
[8].杨轶,赵楠琦,李贵才.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J].现代城市研究.2015
[9].郭鑫.基于水城特色塑造的水网城市土地利用策略及适宜性评价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3
[10].袁媛,陈新民,袁宗盼.基于Logistic模型的城市土地抗震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C].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