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遗传结构的ISSR及SSR分析

中国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遗传结构的ISSR及SSR分析

戴凌燕[1]2004年在《中国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遗传结构的ISSR及SSR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又叫微卫星D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整个基因组中,由1~6个核苷酸组成基本单元,其串联重复的数目是可变的且呈现高度多态性,已经成为研究昆虫种群结构、基因流动和迁飞模式的重要工具。本试验采用改进的Enrichment方法,经过酶切棉铃虫基因组、回收目的片段、加接头、旺源链霉亲和素磁珠捕获含微卫星序列、连接载体、转化和测序等过程,得到了5个棉铃虫的SSR分子标记。本试验成功地建立了一套用国内链霉亲和素试剂盒寻找SSR标记的思路和方法。Zietkiewicz等(1994)提出了锚定SSR的新策略ISSR(Inter-SimpleSequence Repeat),与其它常规的分子标记RAPD、RFLP、SSR等相比,ISSR标记具有简便、快捷、成本低、多态水平高等特点,是一种可广泛应用的分子标记技术。本试验用15个ISSR引物分析了河南安阳、新疆库尔勒、湖北武汉、江苏南京、江西九江和安徽阜阳6个产棉区棉铃虫间基因流动情况,共扩增出138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的条带为125条,占90.6%。分析试验结果,推测2003年我国各地棉铃虫间的基因流动很小,并证实了江苏南京种群在棉铃虫基因流动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此外,还用其中的8个引物分析了田间种群和室内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室内种群只产生了40.0%的多态性条带,而田间种群多态带高达94.6%。结果表明:田间的棉铃虫个体比室内的棉铃虫个体有更加频繁的基因流动。本试验对Enrichment方法找到的SSR标记和从网上下载的标记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最终确定了9个产生多态性的SSR标记。并用这9个加了荧光的标记研究了中国河南安阳、新疆库尔勒、湖北武汉、江苏南京、江西九江、安徽阜阳和甘肃敦煌七个种群的遗传结构变异情况。结果显示:与种群基因流动的ISSR分析相比,SSR分析因选用的标记数和棉铃虫个体样本少,聚类结果不能全面反映中国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

邓菲菲[2]2012年在《新疆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态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利用RAPD标记和SSR标记技术分析了新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态性,及基因交流和遗传分化情况,并通过遗传距离用UPGMA法构建了系统聚类图,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前人基础上改进了棉铃虫饲料的配制方法,简化了棉铃虫饲料的制作过程,使得棉铃虫的饲养更高效。2.选择了15条RAPD引物用于对采自喀什、吐鲁番、鄯善、石河子地区不同寄主上的棉铃虫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15条引物共扩增出条带314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18条,占总条带数的69%。在棉铃虫的4个地理种群中,鄯善种群的遗传多样度指数(h)=0.4046, Shannon's指数(I)=0.793,相对于其他3个种群是最高的;4个地理种群的Nei's遗传距离范围在0.1927~0.3727之间,说明4个地理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通过遗传分化和基因流的分析,显示4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基因交流很频繁。3.筛选了20条RAPD引物,用于分析采自4种寄主植物上的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取食玉米的棉铃虫有7个地理种群,取食番茄的棉铃虫有6个地理种群,取食南瓜的棉铃虫有5个地理种群,取食棉花的棉铃虫有3个地理种群。在取食玉米的棉铃虫中,鄯善种群的遗传多样度最丰富(I=0.5631):在取食番茄的棉铃虫中,鄯善种群的遗传多样度最丰富(I=0.5825);在取食南瓜的棉铃虫中,仍然是鄯善种群的遗传多样度水平最高(I=0.5684)。玉米上棉铃虫各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范围在0.1177-0.4105之间,番茄上的在0.2010-0.3823之间,南瓜上的在0.2038-0.4114之间,取食棉花的在0.1407-0.2874之间:各寄主种群内部的基因流指数显示,棉花上的棉铃虫各地理种群之间基因交流最频繁(N1n=2.2514)。4.筛选了10对SSR引物,用于进一步分析采自4种寄主植物上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取食玉米的棉铃虫地理种群间,乌鲁木齐种群的遗传多样度最丰富(I=0.3755);取食器茄的棉铃虫种群间,乌鲁木齐种群仍然有着最丰富的遗传多样度(I=0.4291);取食南瓜的棉铃虫种群间,昌吉和鄯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是最高的(I=0.3466);取食棉花的棉铃虫各种群间,阿克苏种群的遗传多样度最丰富(I=0.5041)。取食玉米的各棉铃虫种群的遗传距离在0.2083-0.6678之间;取食番茄的棉铃虫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1818-0.9147之间;取食南瓜的各种群遗传距离在0.2162-0.6040;取食棉花的棉铃虫各种群间遗传距离在0.4336-0.4848之间;棉铃虫的各寄主种群内部的基因流指数显示棉花上的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交流最频繁(Nm=0.3750)。

韩海斌[3]2014年在《内蒙古亚洲小车蝗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文中提出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ei-Bienko是我国北方草原和农牧交错区主要的害虫之一。为了从分子水平评价内蒙古地区亚洲小车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间遗传分化,本文首先对其样本保存方法进行了研究,对液氮速冻处理后冷冻保存、直接冷冻保存、100%乙醇保存和干制的亚洲小车蝗样本进行基因组DNA提取,对比四种不同样本保存方法对获得的DNA的影响;然后分别采用8对SSR引物、288bp的核糖体DNA部分序列和7条ISSR引物对内蒙古15个地点的亚洲小车蝗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蝗虫样本保存方法的比较在低温胁迫下,蝗虫细胞死亡过程中伴随着DNA降解的情况发生。为了能够在蝗虫分子系统学研究当中获得高质量的基因组DNA用于实验研究,选用了一种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蝗虫样本保存方法——液氮速冻样本处理法。为进一步进行蝗虫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障。2.内蒙古亚洲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SSR和ISSR分析(1)从前人对蝗虫的SSR研究报道中,筛选出8对多态性好,能对亚洲小车蝗种群遗传多样性的SSR研究提供良好信息的SSR引物(Ata35、Ata52、LmIOZc67、 MwGTD9、MwGTG12、MwGTC12、Ata68、Phr2T),结果表明,8对SSR引物对15个地里亚洲小车蝗种群扩增出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8.875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7.3312、多态性含量均值为0.5601。说明8个位点均为高度多态性位点,都能为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提供充足信息。(2)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设计并公布的100条通用ISSR引物中筛选出适用于亚洲小车蝗种群,扩增条带色彩明亮、清晰可辨且可重复性好的7条ISSR引物(807、810、811、812、823、880、899),7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85个色彩明亮、清晰可辨的条带,每条引物扩增出的条带数为9-15,平均为12.1429,所有条带均为多态性条带,7条ISSR引物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8466,且均大于0.5。结果说明,7条ISSR引物都能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数据信息。(3)15个亚洲小车蝗种群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基因交流(1

戴凌燕, 周弘春, 黄勇平[4]2004年在《中国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流动的ISSR分析》文中认为利用inter-重复序列引物扩增DNA多态性(ISSR-PCR)方法分析了6个产棉区棉铃虫间基因流动情况。筛选后的15个引物共扩增出138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的条带为125条,占90.6%。6个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522 1 0.093 6 (SD),平均遗传相似系数0.595 6 0.054 5 (SD)。结果表明,今年不同地理种群间有较弱的基因流。聚类结果显示,河南安阳、江西九江、湖北武汉、安徽阜阳四种群间曾有过较强的基因流,而江苏南京种群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新疆库尔勒种群次之。

张颖[5]2010年在《桃蛀螟成虫飞行能力及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是一种食性极杂的害虫。近年来在我国一些玉米产区为害日趋严重,黄淮海及西南玉米产区的桃蛀螟在玉米上的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在一些地区和年份已经超过亚洲玉米螟,而成为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对河北省廊坊市桃蛀螟在田间玉米秸秆和向日葵盘上的越冬情况的调查显示,桃蛀螟幼虫的越冬存活率极低。室内测得其过冷却点较高,不耐低温,且雷达高空也监测到桃蛀螟种群,因此推测该虫为迁飞性昆虫。本文研究了桃蛀螟成虫的室内飞行能力及3种主要寄主作物玉米、高粱、向日葵对其飞行能力的影响。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11个桃蛀螟不同地理种群间的种群分化及遗传多样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桃蛀螟成虫不同性别间的飞行能力差异不显着,连续吊飞36h的1日龄雄蛾和雌蛾的飞行距离分别为9.12±0.28km和9.58±0.49km。蛹重与飞行距离(|r| =0.11780.05)和飞行时间(|r|=0.078850.05)均无明显的相关性。2.温、湿度对桃蛀螟成虫的飞行能力有一定的影响。成虫在20-32℃的温度区域内皆能正常飞行,尤其在28℃时飞行能力最强,高于或低于28℃飞行能力均有所下降。成虫飞行能力随着湿度的上升而逐渐提高,80%RH时飞行能力最强。补充营养对成虫飞行能力影响不大。然而,交尾行为却可显着影响桃蛀螟成虫的飞行能力,未交尾成虫的平均飞行距离、平均飞行时间和平均飞行速度均显着大于已交尾的成虫。越冬与非越冬桃蛀螟幼虫羽化的成虫在飞行距离、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除飞行速度外,越冬幼虫羽化的成虫在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均高于非越冬幼虫羽化的成虫。3.桃蛀螟成虫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羽化后3-5日龄的个体飞行能力最强,取食玉米和向日葵的桃蛀螟,3日龄成虫飞行能力达到最大,吊飞24 h的飞行距离分别为21.14km和22.86km,而取食高粱的桃蛀螟,5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达到最大,飞行距离为21.74km。3种寄主植物对桃蛀螟的飞行能力的影响,在飞行距离上,各日龄间除7日龄外均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从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上看,各个日龄的幼虫期取食3种寄主植物桃蛀螟的成虫之间差异显着。说明幼虫期取食不同的寄主植物对随后的成虫飞行能力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4.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6个省的11个桃蛀螟地理种群的基因组DNA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分析。从34条引物中筛选出6条用于ISSR扩增,共扩增出211条带,其中209条具多态性,总的多态条带百分率为99.05%。11个种群的遗传距离在0.0059-0.0237之间,Nei`s基因多样性为0.1750,Shannon信息指数为0.2966,基因分化系数为0.053,基因流高达8.8724。总体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群体结构水平较低而基因流水平较高。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桃蛀螟成虫的扩散行为、种群动态和遗传分化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深入探讨桃蛀螟的迁飞可能性,为我国桃蛀螟防治策略提供基础数据。

朱新帅[6]2014年在《新疆球蜡蚧属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新疆球蜡蚧属(Eulecanium Cockerell)6种蚧虫的种间亲缘关系及枣球蜡蚧(Eulecanium gigantea (Shinji))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根据Nei’s遗传距离用UPGMA法对种群进行聚类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优化得到的ISSR-PCR体系,应用于球蜡蚧属蚧虫PCR扩增,得到的结果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较好。2.用本实验筛选出的37条引物对球蜡蚧属6种蚧虫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蚧虫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0.7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2925,Shannon信息指数平均为0.2839;各蚧虫遗传多样性变化趋势:枣球蜡蚧>黑条球蜡蚧(E. nigrivittaBorchsenius)>日本球蜡蚧[E. kunoensis (Kuwana)]>长球蜡蚧[E. douglasi (Sulc)]>扁球蜡蚧[E. ciliatam (Douglas)]>津球蜡蚧(E. circumfluum Borchsenius)。蚧虫Nei’s遗传距离在0.3733~0.6087之间。用UPGMA法对蚧虫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ISSR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的结果基本一致,6种蚧虫被分为叁类,Ⅰ类:枣球蜡蚧;Ⅱ类:津球蜡蚧、黑条球蜡蚧和扁球蜡蚧;Ⅲ类:日本球蜡蚧和长球蜡蚧。3.用实验筛选出的46条引物对枣球蜡蚧在新疆的15个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5.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346,Shannon信息指数为0.4256,表明枣球蜡蚧在物种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5个种群间的Nei’s遗传距离变化范围在0.01~0.17之间,遗传分化系数Gst表明有64.6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之内,基因流为0.9136。UPGMA法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65个个体被分为五类;叶城-墨玉种群亲缘关系最近,种群分化时间最短。4. SPS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枣球蜡蚧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年均温度、年均湿度呈正相关,与寄主树龄和纬度无相关性,而与海拔呈负相关;各种群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年均温度差呈正相关趋势。5.用实验筛选出的18条引物对生活于新疆哈密地区榆树、槐树、枣树上的枣球蜡蚧种群间亲缘关系和遗传变异程度进行了分析:枣球蜡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8.1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280,Shannon信息指数为0.3186。遗传多样性趋势为:枣树>国槐树>榆树。3个种群间的Nei’s遗传距离在0.063~0.100之间。Nei’s遗传分化系数Gst表明有65.49%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之内,基因流为0.9488。用UPGMA法对3个种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榆树种群与槐树种群亲缘关系最近。

张烨[7]2009年在《微卫星标记对不同地理种群麦长管蚜体色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是我国各小麦产区常发性危害严重的害虫之一,而且是麦类病毒病的传播媒介,是小麦穗期(受害最敏感期)的优势麦蚜种群,对小麦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其危害状况由间歇性发生加剧为常发性发生,发生数量、发生历期及发生面积呈现上升趋势。在种群进化过程中,麦长管蚜不仅形成了一定的地理种群,还具有了独特的体色生物型,这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环境因子的变化有关。本文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将不同年份、不同区域、不同体色叁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对我国部分麦区的麦长管蚜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不仅为研究麦蚜的成灾机理和适应机理提供分子遗传学证据,而且对于麦蚜的迁飞扩散、预测预报以及遗传控制也具有参考价值。将不同体色型(包括红、绿两种体色)的麦长管蚜作为供试种群,应用微卫星标记分别对北京(采自2007和2008年)、杭州、武汉、甘谷(均采自2008年)麦长管蚜田间自然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对北京地区不同年份、不同体色型麦长管蚜种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的个体严格聚为一类。其中,2007年的红色个体明显聚为一类,而2008年红、绿体色间则出现交叉聚类。我们推测可能是因为2008年受南方极端气候的影响,迁入该地区的虫源相对较少,个体间的基因交流可选择的余地不多。(2)对2008年四个地区不同体色型麦长管蚜种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仅对红色种群聚类时,其在相对近的遗传距离分支上和绿色种群的聚类图谱有一定差异,主要是因为红色个体在田间自然种群下并非优势种,单独聚类分析时,其在整个种群的特殊性就会被放大,但并没有违背不同体色的个体同属一个种这一遗传背景。(3)全部种群的连锁不平衡检测结果表明,我国麦长管蚜大多采取不全周期型的生殖模式。并根据连锁不平衡现象在单个种群里出现的程度不同,判断不同体色型个体并不能影响种群的连锁不平衡结果。(4)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麦长管蚜的遗传分化主要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种群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很小。此外,研究发现,红、绿体色间的遗传分化并不显着,且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这说明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生殖隔离,可能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5)分析发现,几个采样点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相关性,这说明麦长管蚜的迁飞可能是有方向性的,或者说不同区域内的选择压力并不是随地理距离而均匀分布。

陈方[8]2015年在《不同地理种群二点委夜蛾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世代寄主间转移规律》文中研究指明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我国近些年来耕作栽培方式变革后新出现的玉米害虫,自2005年发现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为害夏玉米苗以来,其为害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苗期的重要害虫。二点委夜蛾寄主植物多样,食性杂,除为害玉米外,还可取食多种蔬菜、作物、杂草甚至植物残体。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区一年发生4代,除第二代幼虫为害夏玉米幼苗外,其它世代对农作物很少造成为害。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区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山西省的15个地理种群的二点委夜蛾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与基因流情况进行了检测;同时对所采集的二点委夜蛾地理种群的Wolbachia感染情况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各种群中Wolbachia的感染率和感染类群,基于COI的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了Wolbachia感染对二点委夜蛾线粒体基因遗传进化的影响;采集河北省石家庄市、山东省德州市和江苏省徐州市的3个地理种群4个世代的二点委夜蛾成虫,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对其幼虫寄主植物来源情况进行分析。全文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二点委夜蛾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分析。从40条引物中筛选出7条用于ISSR多态性分析,共扩增出183条带,其中174条具多态性,总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5.12%。13个种群的遗传距离在0.026-0.0595之间,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553,Shannon信息指数为0.5303,遗传分化系数为0.069,基因流高达6.7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地理距离相近的二点委夜蛾地理种群并不聚在一起。Mantel分析结果表明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些结果说明了二点委夜蛾地理种群基因流水平较高,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大部分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内部个体之间。Wolbachia对二点委夜蛾线粒体基因遗传进化的影响。在12个地理种群中,检测了423头个体的Wolbachia感染情况,其感染率在0~26.19%不等,总感染率为9.3%。测序得到了wsp和mt DNA的COI基因片段序列,并在wsp基因序列的基础上,将二点委夜蛾中感染的Wolbahcia分为3个品系,分别命名为w Lep1-w Lep3(KJ596655-KJ596657)。单倍体网络分支图表明了mt DNA单倍型和Wolbachia感染情况没有明显的关系。而且,对各个感染种群单倍体和核酸多样性指数与Wolbachia感染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了Wolbachia感染对线粒体基因遗传进化没有明显的影响。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种群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个体之间,而且感染种群变异来自于种群内部的比例比非感染种群的高。二点委夜蛾不同世代在不同寄主植物之间的转移规律。2013和2014年,采集河北石家庄、山东德州和江苏徐州3个地理种群的越冬代、第一代、第二代、第叁代的成虫,测定蛾翅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值(13C与12C的比率),分析其幼虫寄主植物是来自C3还是C4植物,进而明确不同世代二点委夜蛾在玉米(C4植物)和其他C3植物之间的转移规律。两年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寄主植物大部分为C3植物,一部分(20%—30%)为C4植物;一代、二代幼虫寄主植物绝大多数为C3植物;叁代幼虫寄主大部分为C4植物,一部分(20%—40%)为C3植物。

苏雅杰[9]2016年在《欧洲向日葵螟发育有效积温预测模型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向日葵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测定,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向日葵螟的成虫发生动态及气象数据构建其发生时期的预测模型,从而为科学的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为了探明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和宁夏等地的向日葵螟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借助mtDNA COI分子标记对这些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通过观察向日葵螟在24℃、27℃、30℃和33℃四个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发育情况,记录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计算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可知,随着温度升高发育历期逐渐缩短,而且发育速率与温度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向日葵螟的卵、幼虫、预蛹、蛹及卵-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31、8.07、18.27、12.2、11.1℃,有效积温分别为45.13、328.42、12.97、140.54、500.00日度。2.通过监测向日葵螟成虫在田间的发生动态,结合已测得实验条件下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可知成虫始见至越冬代蛾峰的平均有效积温为538.7±39.7日度;巴彦淖尔市河区每年适于向日葵螟发育的累积有效积温平均值为1585.2±89.5日度。通过发生世代数结果计算得知向日葵螟在巴彦淖尔市的发育世代数约为2.5个世代,与田间实际观测结果相吻合;成虫捕获累积比例随有效积温增加呈现明显的Logistic增长。在上述研究结果基础上构建了向日葵螟成虫发生时期预测模型。3.通过观察向日葵螟在24℃、27℃、30℃和33℃四个不同温度下的各发育阶段的繁殖情况和死亡率,最终获得向日葵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通过实验结果可知,卵期的死亡率最高,依次为0.689、0.613、0.600、0.400;其次是幼虫,依次为0.429、0.355、0.472、0.625;在幼虫老熟后至蛹期,死亡率较低,可见低龄阶段虫体对环境最为敏感,也是采取防治措施的较好阶段。4.将向日葵螟所有14个地理种群337条CO I基因序列用于分析当中,共发现突变位点32个,约占全长的5.62%。在所有核苷酸替换中,转换的发生频率占99.72%,而颠换仅占0.28%,总体转换/颠换偏倚率R值为338.663。13个种群已获得的337条COI基因序列中定义了21种单倍型,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696。种群内核苷酸多样性在0.00035~0.00281范围内,平均为0.008。对各地理种群的向日葵螟基于Tajima's D值进行中性检验,绝大部分检测结果均不显着。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变异方差组分为1.99276,而种群内的方差组分为0.38859且差异显着(P<0.05)。

师沛琼, 杨茂发, 吕召云, 李尚伟, 廖启荣[10]2014年在《贵州省烟青虫遗传多样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贵州省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不同地理种群间是否存在遗传分化及分化程度,揭示遗传分化产生的规律及机理,为指导虫情监测及制定合理的综合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省30个烟青虫地理种群为试验材料,从43对近缘种SSR引物中筛选出6对引物用于PCR扩增,PCR产物用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常规银染法染色。用PopGene Version1.32对各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Nei’s遗传距离,利用MEGA5.0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采用Mantel检测法比较遗传一致度与海拔差距、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30个烟青虫地理种群在6个微卫星位点中观测等位基因数为3—8,平均为5,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498—2.2219,平均为1.8594。Shannon信息指数为0.5310—1.0609,平均为0.8423。观测杂合度为0.0260—0.2672,平均为0.1239;期望杂合度为0.3123—0.5520,平均为0.4539;期望杂合度均高于观测杂合度,说明各种群以纯合子为主。烟青虫地理种群在6个微卫星位点上,FIS为0.0798—0.7906,平均为0.2801,FIT为0.4842-0.9731,平均为0.7809,FIS、FIT均为正数,说明贵州省各烟区烟青虫种群存在近交现象。FST为0.3879—0.9256,基因流Nm﹤1,说明在这6个位点上各种群间极度分化,基因交流水平低。遗传距离(D)为0.0068—2.5193,遗传一致度(I)为0.1051—0.9933,松桃与印江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遗传一致度最大,道真种群与赫章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遗传一致度最小。UPGMA聚类分析表明,贵州省30个烟青虫地理种群大致分为3部分,聚类结果在自然地理分布方面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仅部分种群体现了地理距离和遗传分化的关系。Mantel检测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着相关性,遗传一致度与海拔差距无显着相关性。【结论】贵州省烟青虫种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种群间极度分化,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间。地理隔离没有对种群遗传分化造成显着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国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遗传结构的ISSR及SSR分析[D]. 戴凌燕.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4

[2]. 新疆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态性研究[D]. 邓菲菲. 新疆农业大学. 2012

[3]. 内蒙古亚洲小车蝗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 韩海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4]. 中国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流动的ISSR分析[J]. 戴凌燕, 周弘春, 黄勇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4

[5]. 桃蛀螟成虫飞行能力及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 张颖.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6]. 新疆球蜡蚧属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 朱新帅. 新疆农业大学. 2014

[7]. 微卫星标记对不同地理种群麦长管蚜体色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 张烨.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8]. 不同地理种群二点委夜蛾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世代寄主间转移规律[D]. 陈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9]. 欧洲向日葵螟发育有效积温预测模型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苏雅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

[10]. 贵州省烟青虫遗传多样性[J]. 师沛琼, 杨茂发, 吕召云, 李尚伟, 廖启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中国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遗传结构的ISSR及SSR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