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不均倾位64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常青[1](2018)在《前不均倾位的早期识别、诊断与处理》文中提出前不均倾位是导致难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属严重胎头位置异常,一般需剖宫产分娩。前不均倾位早期难以识别,易误诊和漏诊,对母儿危害极大。本文重点阐述经阴道试产中胎儿前不均倾位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处理方法,旨在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对前不均倾位的认识和重视,防止诊断、处理不及时对母儿造成严重伤害。
刘国芬,刘春[2](2017)在《膝胸卧位纠正胎头前不均倾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膝胸卧位纠正胎头前不均倾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前不均倾位足月产妇72例,其中进行膝胸卧位干预的38例作为观察组,另外34例按照一般产程观察处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阴道分娩情况。结果:观察组38例中有34.2%可纠正胎头的前不均倾位经阴道分娩,对照组34例中1例骨盆正常、胎儿小经阴道分娩,余33例均行剖宫产。结论:膝胸卧位对纠正前不均倾位有一定的作用,可提高顺产率,减少不良围产结局发生。
冯学宇,赵芬[3](2015)在《影响妊娠晚期胎头衔接的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影响妊娠晚期胎头衔接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内江市中医医院产科收治的182例足月单胎、临产时胎头未衔接的产妇资料,其中50例阴道分娩,132例行剖宫产分娩,分析影响胎头衔接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妊娠晚期胎头衔接最终行剖宫产主要因素有:胎位异常68例(51.52%),胎儿过大27例(20.45%)、脐带因素18例(13.64%)、胎盘因素13例(9.85%)、骨盆因素6例(4.54%)。结论临产时胎头未衔接,可能是难产的信号,应注意查找原因,制定适当的分娩计划,对无明显头盆不称者,应严密监测下充分阴道试产,对有明显头盆不称者适时剖宫产结束分娩。
尹迎辉[4](2013)在《前不均倾位32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前不均倾位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和处理方法,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前不均倾位的认识和重视,防止处理不及时对母儿造成严重伤害。方法对2010年8月1日~2013年2月1日在本院分娩的32例前不均倾位产妇的年龄、孕产次、发病原因、产程中的表现、分娩方式、母儿产时产后并发症及诊治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院前不均倾位发病率为9.25%。产程异常集中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活跃期停滞。32例全部以剖宫产结束分娩。结论前不均倾位产时、产后并发症多,处理不及时,可能造成母儿严重损伤,故宜尽早做出诊断,及时剖宫产终止妊娠。
宁保玲[5](2010)在《前不均倾位56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前不均倾位的诊断及处理方法,以提高临床产科医生对前不均倾位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56例前不均倾位产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取同期分娩的枕前位产妇100例作为对照,比较产程异常情况,分娩方式、分娩时对母爱儿的影响。结果前不均倾位产程异常发生率与枕前位相比,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5)。结论前不均倾位产时并发症多,不易做出早期诊断,对母婴危害大,难以经阴道分娩,一经确诊应及时剖宫产结束分娩。
王秀蓉,闫利红[6](2009)在《前不均倾位65例临床诊治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04~2006年的收治前不均倾位65例,发生率1%,其发生原因与头盆不称相关,与持续性枕横位剖宫产比较,手术取头困难、子宫切口撕伤、新生窒息的发生率显着增高(P<0.01),新生儿窒息与取头极困难限制相关(P<0.01)。前不均倾临床表现具有头位难产的共性,产前阴道检查扪到胎头产瘤位于前顶骨上可确诊。宜行剖宫产结束分娩。
孟桂敏,张淑珍[7](2009)在《头位难产-前不均倾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黄璇[8](2008)在《胎头前不均倾位72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胎头前不均倾位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对72例胎头前不均倾位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例中有60例临产后胎头不入盆,占83.3%。原发性及继发性宫缩乏力46例,占63.9%。潜伏期停滞。胎膜早破25例(34.7%)。70例剖宫产(97.2%)2例因产力强,骨盆大,胎儿小的条件下勉强由阴道助产娩出胎儿。结论胎头前不均倾位是分娩难度极大,剖宫产率极高的严重胎位异常,应及早诊断,积极处理。
孟桂敏[9](2008)在《胎头前不均倾1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头位难产中前不均倾的诊断与处理。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13例前不均倾位难产合并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颅内出血1例,宫颈裂伤1例,全部病例均行剖宫产术。结论前不均倾易合并胎膜早破,宫颈裂伤,颅内出血,胎儿窘迫,脐带绕颈,胎盘早剥,一经诊断立即手术结束妊娠。
刘玫鸰,胡菊兰,彭雪[10](2007)在《前不均倾位51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前不均倾位的诊断及处理方法,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前不均倾位的认识。方法:对我院1995年1月2006年11月收治的51例前不均倾产妇的发病年龄、胎产次、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母儿产时产后并发症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50例前不均倾均以剖宫产结束分娩、母婴安全。1例自然分娩。结论:前不均倾位产时并发症多,不易做出早期诊断,对母婴危害大,难以经过阴道分娩,诊断一旦明确,应及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二、前不均倾位64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不均倾位6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前不均倾位的早期识别、诊断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前不均倾发生的原因 |
三、早期诊断及处理 |
(一) 早期识别 |
(二) 处理 |
四、预防 |
(2)膝胸卧位纠正胎头前不均倾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方法 |
1.3 前不均倾位的诊断标准[2]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胎头入盆情况比较 |
2.2 两组宫缩情况比较 |
2.3 两组产程异常情况比较 |
2.4 两组分娩结局比较 |
3 讨论 |
(3)影响妊娠晚期胎头衔接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诊断标准[2] |
1.3观察指标及统计方法 |
2结果 |
2.1临产后胎头未衔接分娩结局比较 |
2.2临产后胎头未衔接行剖宫产的影响因素 |
2.3胎位异常行剖宫产的相关因素 |
3讨论 |
3.1影响胎头衔接的因素 |
3.2胎头衔接受阻对母儿的影响 |
3.3处理方法 |
(7)头位难产-前不均倾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8)胎头前不均倾位7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2]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前不均倾位5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发病情况 |
1.2 发生原因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2 分娩情况 |
2.3 母婴并发症 (表2) |
3 讨论 |
1) 定义及发病率: |
2) 发病原因: |
3) 临床特征及诊断: |
4) 处理: |
四、前不均倾位64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前不均倾位的早期识别、诊断与处理[J]. 王丹,常青.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 2018(03)
- [2]膝胸卧位纠正胎头前不均倾位的临床观察[J]. 刘国芬,刘春.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18)
- [3]影响妊娠晚期胎头衔接的因素分析[J]. 冯学宇,赵芬.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5(09)
- [4]前不均倾位32例临床分析[J]. 尹迎辉. 中国当代医药, 2013(16)
- [5]前不均倾位56例临床分析[J]. 宁保玲.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07)
- [6]前不均倾位65例临床诊治结果分析[J]. 王秀蓉,闫利红.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21)
- [7]头位难产-前不均倾临床分析[J]. 孟桂敏,张淑珍.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19)
- [8]胎头前不均倾位72例临床分析[J]. 黄璇. 中外医疗, 2008(29)
- [9]胎头前不均倾13例临床分析[J]. 孟桂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06)
- [10]前不均倾位51例临床分析[J]. 刘玫鸰,胡菊兰,彭雪. 实用临床医学,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