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再现论文-刘彦兰

数字化再现论文-刘彦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数字化再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粤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文化推广,数字化设计

数字化再现论文文献综述

刘彦兰[1](2019)在《南粤古驿道文化推广的数字化再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对线性文化遗产南粤古驿道的文化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研究其文化路线与沿线点状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分析当今各个数字化媒介之间的推广关系及手段。方法根据南粤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和点状文化遗产的不同文化特性,挖掘南粤古驿道的文化遗产,针对不同数字化媒介的特性及设计形式,将文化遗产元素准确、完整地传达给用户。目的探索有效性的南粤古驿道文化数字化推广矩阵,增强南粤古驿道文化推广的有效性,进而推动线性文化遗产在当代数字化设计中的再构建设计,加强驿道类文化保护传播,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线性文化遗产与南粤古驿道的研究背景、界定南粤古驿道文化推广与数字化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第二部分为对国内外线性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设计现状进行分析。第叁部分为梳理南粤古驿道历史脉络及目前的发展现状,挖掘南粤古驿道的文化遗产,以及对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等的结果分析。第四部分为针对南粤古驿道数字化平台优化的运营矩阵以及对应的数字化设计实践验证。第五部分为结论。在第二部分中对国内外线性文化遗产推广的不同传播载体与数字化设计案例进行分析,第叁部分通过文献资料与用户访谈,深度挖掘南粤古驿道历史文化遗产的特性,并针对游客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更加深入地了解驿道的发展现状。而后通过分析得出,古驿道文化线上体验与推广的有效性是南粤古驿道文化保护与传承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增进古驿道沿线居民、到访的游客以及全社会对南粤古驿道的了解。第四部分从调查结果中得出设计方向与思路,承接第叁部分研究得出的线上文化推广设计内容与框架,即以驿道线路文化的线上推广与交互体验。首先,根据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的特点,优化其门户网站,对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进行数字化再设计,并阐述设计思路与流程。而后在移动端为基础的数字化媒介上尝试各种数字化衍生产品,包括宣传记录片、朋友圈H5广告以及全景VR等,扩大影响力,达到南粤古驿道常态化的数字化基础服务与话题式数字化推广手段之间文化推广、互相引流的综合效益。在探索线性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首先针对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搜集的文字与图像资料,进行整理与对比,挖掘古驿道核心文化内涵,再通过用户调研的方法对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数字化进行现状梳理,并制定实施设计和设计方案,最终设计成果得到反馈验证,为接下来南粤古驿道,乃至各地区线性文化遗产的文化推广与传承提出更多可能性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加万,王巧雯[2](2018)在《敦煌壁画中建筑的数字化再现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壁画,包含着诸多建筑信息要素,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是建筑学研究的重要素材之一。本文聚焦壁画中的建筑,基于前辈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提出数字化再现与重构的研究新方法。通过信息解码与数字建构的关联分析,运用数字化集成技术,融多维建筑信息于图形图像重组处理,实现敦煌壁画建筑的数字再生。探索数字化再现与重构的技术方法、实现途径及应用价值,拓展新语境下壁画建筑保护传承的方法与范式。(本文来源于《敦煌学辑刊》期刊2018年03期)

周光雷[3](2018)在《邳州纸塑狮子头数字化再现与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邳州纸塑狮子头作为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迫在眉睫。本文以邳州纸塑狮子头为例,具体研究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对邳州纸塑狮子头进行再现技术细节,促进生产性保护,这不仅可以更好地对文化资源进行留存与保护,而且有利于提升邳州纸塑狮子头的传播性。(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8年21期)

陈婧[4](2017)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创作方法的数字化再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选题相对于已有研究成果,其独到的学术价值在于,综合物质文化研究与非物质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方法、成果,用大历史观客观分析各种史料、文献、作品、事件,同时以人类学研究方法,深入到中国人日常生活设计的各个层面,利用当下数字科技手段深度描述和活化不同地域造物思想、传统手工艺思想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手工艺“造物”研究方法。在中国手工艺、综合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中转化中国传统手工艺思想的诸多优秀文化因子。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可以完整地在本课题中得到整合,漆艺、陶瓷、首饰、木工艺、金属工艺、时尚设计、工业设计、公共艺术……无论是传统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是现当代体现国家设计竞争力的产品创新设计、跨界艺术品,都能够统构于中国手工艺思想的话语体系。本课题意在通过数字化的科技手段,生动而形象的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髓。利用数字科技手段还原每个历史时期,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典籍、中国人的具体生活反映的丰富、多元的思想形态。(本文来源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03-10)

张鹏[5](2015)在《区域文化的挖掘与数字化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如今文化遗产已成为各国保护本土文化,增加本民族归属感,开发第叁经济产业的重要事宜,也是各国政府显示其文化职能的重要途径。而文化遗产的开发,需要做全方位的实地考察和评估后,才能确定适合其文化属性的开发途径。各国、各地域均有大量不同层级的文化遗产,但是否都能成为本民族本区域的“文化名片”,却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保护开发方式,有的只适合区域内界限性继承保留、有的则可结合数字时代新媒介手段进行交互、娱乐类的数字化商业开发。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国内外现有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方式,结合深圳南头古城的区域文化特点,拟找到合适的数字化保护与还原开发途径。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研究背景、界定区域文化与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第二部分对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还原设计现状进行分析。第叁部分为南头古城概要及问卷调查分析。第四部分为南头古城数字化设计开发的实践验证。第五部分为结论。在第二部中对国内外不同技术手段与方式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进行分析,第叁部分通过文献资料与官方访谈,深度挖掘南头古城历史细节,并针对古城内居民与游客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城现状。而后通过分析得出,南头古城保护还原当务之急是古城历史文化的认知与普及,从古城内居民、到访的游客以至全社会。第四部分从调查结论提出设计思路,依据第叁部分的研究以古城历史脉络为主线设计内容框架。根据古城情况选择动画纪录片的方式对南头古城进行数字化保护还原设计,并阐述设计思路与制作过程。最后在动画纪录片的基础上尝试开发衍生产品,包括书签、棋牌桌游。将动画纪录片与相关衍生品展示给古城官方与城内游客以获得回馈。在还原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通过设计流程,首先针对区域文化历史搜集的文字与图像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与比对,以追求准确、全面了解区域文化历史细节,而后通过调查访谈的方式对文化遗产现状进行确认,并制定设计方案及实施设计,最终以设计成果得到反馈验证。(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郭雨薇[6](2015)在《夏布织造技艺的数字化再现设计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布传统手工织造技艺历史悠久,所织夏布外观形象古朴自然,具有良好的透湿、透气、防腐防虫蛀等优良性能,蕴含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西南地区宝贵的财富。但是在当下工业机械化时代的纺织领域中,像夏布一样的传统手工织造工艺由于耗时长,效率低,成本高等原因,被不断排挤,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流传千年的夏布织造技艺,由曾经“家家机杼声”的日常劳作,变为了如今需要特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如今,人们越发的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对于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各国的保护工作也正在悄然兴起,以何种手段和方式进行保护,成为当下学者们的主要研究课题。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兴起无疑使众多研究者眼前一亮,将数字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是目前为止较为合理、科学并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保护方式。本课题以夏布手工织造为例,探讨了如何运用数字再现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研究,使其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展。本课题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了论文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方法,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夏布织造技艺的工序流程,包括打麻、绩纱、挽麻芋子、刷浆、牵线、织布和漂洗整形;第叁部分阐述了如何利用平面设计软件将夏布织造每道工序进行特征提取和设计,将立体图像数据转化为平面图形,清楚地表达出织造机器各运动部分的运行原理、结构特征和相互关系,并设计和制作夏布织造机器的数字化图形;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制作完成的夏布织造工艺数字化矢量图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动画领域、连环画和智能游戏中的应用设想,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和实施方案,并进行了部分实验;第五部分对工作进行了总结,阐述了论文的不足之处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5-23)

谷阿靖[7](2015)在《敦煌文化的数字化再现及旅游体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化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敦煌文化数字化研究俨然已成为敦煌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叁十多年来敦煌文化数字化研究为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传播、交流和展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是利用当下社会文化数字化共性和敦煌地方文化旅游个性,实现了敦煌文化、科技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敦煌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这象征着敦煌文化数字化研究又进入了新阶段。正是根据上述敦煌文化与数字化技术融合发展背景,文章通过对敦煌文化数字化再现的视觉叙事探析,将敦煌文化的数字化再现结构分为视觉元素与叙事内容两个部分,其中视觉元素由色彩、造型与材质构成,叙事内容由历史文化与再创作构成,并借助敦煌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故事画和动画片《九色鹿》作为案例对敦煌文化数字化再现的视觉叙事进行论证,以此来证明敦煌文化数字化再现的视觉叙事方法对保护敦煌文化、提高敦煌文化知名度和扩大敦煌文化影响力,以及实现敦煌文化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敦煌文化保护、传承,以及交流、传播和展示,结合时代共性和地方个性,文章通过敦煌文化数字化的视觉叙事理论,在保护阳关和玉门关原貌基础上,根据旅游者对阳关、玉门关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增强现实与叁维建模等数字化技术,对敦煌阳关-玉门关大遗址进行了数字化再现及旅游体验设计。该旅游体验设计是以保护现存阳关-玉门关大遗址为基础,通过强化阳关、玉门关的军事文化和丝路文化特点进行数字旅游产品设计,利用虚拟与真实、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架构出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旅游体验体系,并对此提出了有关现实旅游体验与虚拟旅游体验、智慧旅游服务与旅游产品内容的建议。文章从历史学、旅游学和艺术设计跨学科的角度来思考敦煌文化、科技与旅游融合发展,并将视觉叙事的理论方法应用到阳关-玉门关大遗址的数字化再现及旅游体验设计,以图为敦煌文化的数字化融合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操作的方案参考,也为智慧旅游提升旅游体验途径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周明[8](2012)在《古青铜器制作工艺流程的数字化再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青铜器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的青铜器文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铜器文化正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光大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化工程,能够充分地、真实地展现文物原貌,而且能够永久存储信息。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整理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再学习、发现及利用。中国古代青铜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信息载体。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以古青铜器的功能与审美特征与制作工艺的关系为切入点,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动态地、多层次地发挥多种叁维动画制作软件的优势,充分展现青铜器的形态、制作流程及原生态历史文化环境,为我国当前虚拟数字动画展示提供新的思路。首先课题以考古发掘遗址和出土的实物资料为主要依据,研究古青铜器的历史环境及制造工艺。分别从采矿技术、冶炼技术、铸造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是对古青铜器进行数字化建模。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外观造型的数字化创建;为数字模型赋予材质和纹理贴图;对制作完成的青铜器数字模型进行输出。再次是对古青铜器制作工艺流程进行数字化再现。制作流程如下:古青铜器制造场景的数字化建模,包括地形、建筑、工具设备、角色人物、灯光摄像机等。接下来根据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流程,制作动画,包括人物动作、流体火焰等特效设定。最后输出动画,实现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最后对课题做了归纳总结。通过对古青铜器制作工艺流程实现数字化再现,数字化理论与技术在虚拟展示等领域可以加以推广。在美学,影视学,传播学,艺术设计等学科的课题,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2-03-01)

程伟,程智力[9](2010)在《基于服装流行趋势预测信息数字化再现方法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数字化时代,服装艺术设计在艺术理论的指导下需要和数码科技结合,传统的平面化的服装款式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视幻图案形式的追求,用计算机技术创作具有空间美感的设计效果图是服装行业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如何从一大堆流行信息中筛选信息,并将其整理、归纳,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应用,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完成多个创造性思维拓展的设计方案,以数字的形式来实现符合流行趋势信息的服装设计,就成了一个困扰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0年S1期)

南江[10](2010)在《论陕北民间艺术的传统发展方式及其数字化再现的现状与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民间艺术的传统发展方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由于缺乏现代科技的推广手段和营养载体,使之不能得到科学有效的再现和发展。很多原本活跃于黄土高原的艺术形式正在悄悄的消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知道韩国的民间励志故事、日本的侦探和海盗,却极少有人再提及这黄土地上的传奇。因此,"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且前景无可限量。(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0年17期)

数字化再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敦煌壁画,包含着诸多建筑信息要素,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是建筑学研究的重要素材之一。本文聚焦壁画中的建筑,基于前辈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提出数字化再现与重构的研究新方法。通过信息解码与数字建构的关联分析,运用数字化集成技术,融多维建筑信息于图形图像重组处理,实现敦煌壁画建筑的数字再生。探索数字化再现与重构的技术方法、实现途径及应用价值,拓展新语境下壁画建筑保护传承的方法与范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字化再现论文参考文献

[1].刘彦兰.南粤古驿道文化推广的数字化再现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

[2].张加万,王巧雯.敦煌壁画中建筑的数字化再现与重构[J].敦煌学辑刊.2018

[3].周光雷.邳州纸塑狮子头数字化再现与保护[J].艺术品鉴.2018

[4].陈婧.中国传统手工艺创作方法的数字化再现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5].张鹏.区域文化的挖掘与数字化再现[D].广东工业大学.2015

[6].郭雨薇.夏布织造技艺的数字化再现设计与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

[7].谷阿靖.敦煌文化的数字化再现及旅游体验设计[D].西北师范大学.2015

[8].周明.古青铜器制作工艺流程的数字化再现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

[9].程伟,程智力.基于服装流行趋势预测信息数字化再现方法的探究[J].艺术百家.2010

[10].南江.论陕北民间艺术的传统发展方式及其数字化再现的现状与前景[J].大众文艺.2010

标签:;  ;  ;  ;  

数字化再现论文-刘彦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