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辊急冷论文-赵晓然,许昆,刘毅,武海军,李强

单辊急冷论文-赵晓然,许昆,刘毅,武海军,李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辊急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辊法,Ag-22.4Cu-20Sn钎料,显微组织,钎焊性能

单辊急冷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然,许昆,刘毅,武海军,李强[1](2018)在《单辊急冷甩带法制备Ag-22.4Cu-20Sn钎料合金组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Ag-Cu-Sn系钎料合金显微组织粗大的问题,并改善其力学性能和钎焊性能,采用单辊急冷甩带法制备厚0.2 mm,宽12 mm的Ag-22.4Cu-20Sn钎料薄带,通过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SEM及能谱仪对该钎料薄带的熔化特征、相组成以及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采用Ag-22.4Cu-20Sn钎料薄带进行铜板和镍板的铺展性试验和搭接钎焊试验。结果表明:单辊急冷甩带法制备的Ag-22.4Cu-20Sn钎料薄带由亚稳相α-Ag、Ag_4Sn、Cu_(41)Sn_(11)金属间化合物组成,钎料合金显微组织为细小的等轴晶组织。Ag-22.4Cu-20Sn钎料薄带在铜板、镍板上润湿良好。钎接接头均形成了冶金结合,接头拉抗剪强度较高,均满足工程实际要求。(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8年07期)

E,Vogt,王哨东[2](1991)在《熔体单辊急冷过程中的传热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由计算机控制的熔体急冷装置上,制备宽12mm,厚20~170μm的Fe-3.2wt%C合金条带。试验中采用了范围很宽的工艺参数,以及两种不同材质的冷却辊(不锈钢、1wt%铬—铜)。作为时间的函数,条带表面(自由面)温度由快速红外高温计记录下来。同时,应用一维有限差分热流和凝固模型,来解释所测得的冷凝曲线。此外,研究了固化结构和条带贴辊面的形貌,以此阐明热传递机理。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显微结构观察很好地吻合,计算结果表明,带/辊直接接触区域处于完全理想的传热状态。靠近熔潭的尾端,条带和冷却辊之间的强烈的热接触减小,变成近似牛顿冷却状态。不同材质冷却辊上所制得的条带,其贴辊面显示出凝固结构和形核密度的显着变化。(本文来源于《上海钢研》期刊1991年04期)

黄诗英[3](1985)在《单辊急冷法形成非晶态薄带的动力学方程组及其验证(Ⅲ)》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原理非晶带厚度方程以及当非晶态材料、辊材、各温度等参量一定时,由方程组得到的β函数式(22),熔潭下辊面温度TF式(21),以及等效半无限大固体起始温度T_∞式(23)都将为定值的结论,它们都是(Ⅰ)、(Ⅱ)两部分的重要结果,如果由实验能验证,则不仅验证了非晶带厚度方程,也验证了方程组。因此先由验证非晶带厚度方程入手,对其导出的结果进行验证。(本文来源于《仪表材料》期刊1985年04期)

黄诗英[4](1985)在《单辊急冷法形成非晶态薄带的动力学方程组及其验证(Ⅱ)》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平均吸收脉冲热功率密度q_F、熔潭下辊面温升分别与q_F、及物性参量之间关系要导出非晶带厚的普遍联系规律,必须引出这叁个方程,但碍篇幅限制,导出过程将于另文论述。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结合非晶带形成过程的特点,可导出熔潭对其下转动辊面形成的脉冲热流平均吸收热功率密度q_F方程为:(本文来源于《仪表材料》期刊1985年03期)

黄诗英[5](1985)在《单辊急冷法形成非晶态薄带的动力学方程组及其验证(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非晶薄带生产过程中非晶层内和辊内温度的分布进行了讨论,根据对实际情况的分析与抽象,提出了半无限大固体模型和其端部气层相对应的“非晶等效物层焊接模型”,导出了某些关系式等。综合这些方程,进一步导出金属非晶带厚与单辊、非晶及其母材料的物性参量,工艺参量等等之间的相互联系规律,并举例分析讨论了文献中存在的观点的缺点;提出了如何取样可以消除系统误差的办法。(本文来源于《仪表材料》期刊1985年02期)

庞云舟,沈楚英,潘庭俭[6](1982)在《单辊法制取急冷带材转辊温度场估算和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取急冷带材的单辊法是将熔化的金属流连续浇注在高速旋转的冷辊面上急冷成薄带的方法。本文假定了初始和边界条件,分析急冷过程的平均热流密度模型和物理模型,确定了转辊温度场的估算公式。用实验中测出的转辊温度场,对提出的估算公式进行验证。表明近辊面温度只有4%误差。随着浇注时间增加,辊面温升呈直线上升,冷却速率逐渐减少直至不能形成非晶带材。本文简介转辊温度测量的实验装置,分析了整(本文来源于《上海钢研》期刊1982年03期)

沈楚英,庞云舟,潘庭俭,徐祖浩,张广厚[7](1982)在《单辊制取非晶态薄带急冷设备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 为了进一步研究多功能的各种非晶合金,提供稳定制造非晶态材料新的实验装置,我所在原小单辊设备上进行了大量工艺试验,研究了各工艺参数对非晶材料的影响,获得了比较可靠工艺设计参数,设计和制造非晶态薄带急冷设备,并于81年初建成。设备经调试,各部件运转正常,冷却速率范围大大提高,工艺参数稳定。通过对(Fe-(0.06)CO_(0.06)Ni_(0.06)Nb_(0.03)_(78)Si_8B_(14)高导磁与Fe-B-Si-C高磁感等各种软磁材料以及Fe-(本文来源于《上海钢研》期刊1982年03期)

单辊急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由计算机控制的熔体急冷装置上,制备宽12mm,厚20~170μm的Fe-3.2wt%C合金条带。试验中采用了范围很宽的工艺参数,以及两种不同材质的冷却辊(不锈钢、1wt%铬—铜)。作为时间的函数,条带表面(自由面)温度由快速红外高温计记录下来。同时,应用一维有限差分热流和凝固模型,来解释所测得的冷凝曲线。此外,研究了固化结构和条带贴辊面的形貌,以此阐明热传递机理。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显微结构观察很好地吻合,计算结果表明,带/辊直接接触区域处于完全理想的传热状态。靠近熔潭的尾端,条带和冷却辊之间的强烈的热接触减小,变成近似牛顿冷却状态。不同材质冷却辊上所制得的条带,其贴辊面显示出凝固结构和形核密度的显着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辊急冷论文参考文献

[1].赵晓然,许昆,刘毅,武海军,李强.单辊急冷甩带法制备Ag-22.4Cu-20Sn钎料合金组织性能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8

[2].E,Vogt,王哨东.熔体单辊急冷过程中的传热机理[J].上海钢研.1991

[3].黄诗英.单辊急冷法形成非晶态薄带的动力学方程组及其验证(Ⅲ)[J].仪表材料.1985

[4].黄诗英.单辊急冷法形成非晶态薄带的动力学方程组及其验证(Ⅱ)[J].仪表材料.1985

[5].黄诗英.单辊急冷法形成非晶态薄带的动力学方程组及其验证(Ⅰ)[J].仪表材料.1985

[6].庞云舟,沈楚英,潘庭俭.单辊法制取急冷带材转辊温度场估算和测量[J].上海钢研.1982

[7].沈楚英,庞云舟,潘庭俭,徐祖浩,张广厚.单辊制取非晶态薄带急冷设备研制[J].上海钢研.1982

标签:;  ;  ;  ;  

单辊急冷论文-赵晓然,许昆,刘毅,武海军,李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