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云[1]2004年在《江苏农村居民储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保持合理规模、适度的农村居民储蓄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本研究以江苏农村居民储蓄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江苏农村居民的储蓄动机,了解影响江苏农村居民储蓄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的模型来分析江苏农村居民储蓄,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具体而言,论文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框架和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部分即论文的第二章,界定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涵义,介绍居民个人消费储蓄行为理论、储蓄生命周期理论等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第叁部分包括第叁章和第四章,是论文的文体部分。主要研究江苏农村居民储蓄的现状、动机及正负效应,分析影响江苏农村居民储蓄的因素以及影响状况和探讨江苏农村居民储蓄的未来走势。 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概括了本文的基本结论,并为促使我省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何海龙[2]2009年在《江苏城乡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高,这使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迅速提高。2007年底,江苏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了13014.92亿元,与1985年底的99.53亿元相比,增长了129.76倍。这也就是说,1985年以来,江苏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以平均每年25.31%的高速度递增,而同期的GDP年增速为18.55%。考虑到江苏这些年人口数的变化,以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来衡量,增长了105.56倍,年递增速度为24.12%,而同期人均GDP的增速为17.4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人均GDP的增速。就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占当年GDP的比重来看,1985年为15.27%,而到了2007年末,这一指标增长到了50.56%。江苏城乡居民的高储蓄与储蓄存款的高增长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对经济发展的效应如何?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这些都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为此,本文通过借鉴西方的储蓄理论,分别以江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储蓄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现状找到居民储蓄的特征、研究居民储蓄“双高”现象及其产生的效应;然后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建立居民储蓄和相关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深入研究各个因素的影响;最后为合理解决居民储蓄“双高”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围绕江苏省城乡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导言。简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通过大量地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综合总结相关研究,揭示与分析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此问题上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程度。第叁部分,江苏城乡居民储蓄概况。在这一部分,文章首先概述了江苏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数量变化情况,如存款余额的规模,增长速度等。然后,分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和农村居民储蓄存款,进行描述性统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储蓄对宏观经济的效应。第四部分,江苏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在前述章节的基础上,本章开始转向本文的研究主体,即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该部分借鉴西方的储蓄理论,结合城镇居民储蓄和农村居民储蓄的实际情况,分别建立了城镇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和农村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框架,运用JOHANSEN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城镇居民储蓄和农村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了城镇居民储蓄和农村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异同。最后,结论及政策建议。概况全文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的第一位因素,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江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储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证分析显示,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的第一位因素,收入水平越高,居民储蓄相应也越高,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这与一般理论一致。城镇居民储蓄的协整方程表明,当城镇居民收入每增加1%时,其居民储蓄额会增加0.588709%。农村居民储蓄的协整方程表明,当农村居民收入每增加1%时,其居民储蓄额会增加0.314374%。随着江苏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还会不断的增长,如果其他因素不变的话,江苏居民储蓄仍会有相应的增长。2、居民消费支出是影响江苏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重要因素,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对江苏农村居民储蓄有明显的作用,两者之间负相关。实证分析显示,居民消费支出是影响江苏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另一重要因素。两者之间负相关,随着居民消费的增加,居民储蓄额会相应的减少。城镇居民储蓄的协整方程表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每增加1%,其居民储蓄额会减少0.210173%。农村居民储蓄的协整方程表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每增加1%,其居民储蓄额会减少0.191432%。3、利率的上升会导致储蓄的增加,名义利率与居民储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我们的正常的感觉和经济常识相一致,表明利率的上升会导致储蓄的增加。城镇居民储蓄的协整方程显示,利率每上升1%,城镇居民储蓄额会上升0.117683%。农村居民储蓄的协整方程显示,利率每上升1%,农村居民储蓄额会上升0.155885%。4、投资渠道过窄江苏城镇居民储蓄过高的重要原因,持有证券额上升将导致居民储蓄存款额的下降,两者之间存在着负向的协整关系。城镇居民储蓄的协整分析显示,持有证券额上升将导致居民储蓄存款额的下降。协整方程表明,城镇居民持有证券额每上升1%,其居民储蓄额将减少0.036906%。因此,当股市低迷,股票收益率降低的时候,居民储蓄会增长;当股市高涨,股票收益率增加的时候,居民储蓄会减少。进一步推广到国债、基金等投资渠道,都会出现当这些投资市场低迷时,居民储蓄存款大量增加的情况。这表明,当其他的投资渠道畅通的时候,居民会将他们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而不是放在银行以储蓄存款的形式进行保值增值,这样居民的储蓄存款会下降;当各种的投资渠道不畅的时候,居民会将放置于股市、债市和基金等其他投资渠道的资金转移到银行,这样银行的储蓄存款会增加。5、农村抚养系数是影响农村居民储蓄的一个显着因素,农村居民储蓄额和农村人口抚养系数存在着负向的协整关系农村居民储蓄的协整分析显示,抚养系数的上升将导致居民储蓄存款额的下降。协整方程表明,抚养系数每上升1%,其居民储蓄额将减少0.027138%。6、物价水平对农村居民储蓄存款有影响,农村居民储蓄额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负向协整关系,物价水平将导致农村居民储蓄存款减少。农村居民储蓄的协整分析显示,农村居民储蓄额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负向协整关系,物价每上升1%,农村居民储蓄存款将下降0.017078%。
范振宇[3]2013年在《我国农村金融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金融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效率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农村金融是金融系统的关键环节,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于是,农村金融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叁农”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然而,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现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农村金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土地及资金“非农化”现象大量存在,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城市,农村金融机构更多地扮演“抽水机”作用,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可以说,“叁农”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难题,如何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叁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学者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的重要议题。金融发展理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核心思想就是探讨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学者们研究金融效率的理论基础。金融发展理论发展到今天经历了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以及金融约束论叁个阶段。相应地,农村金融理论也经历了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叁个阶段。我国学者对于农村金融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已经有一定成果,但并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在学术界达成共识。基于东、中、西部15个省的农村经济和金融数据,在借鉴我国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农村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从农村金融储蓄动员效率、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和投资投向效率叁个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效率分区域进行动态描述,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效率作综合评价,试图对比和解释我国区域农村金融效率所存在的差异和问题。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显着,整体而言,东部农村金融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在政策的扶持下金融效率提升速度较快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东部地区应当继续保持高效率的农村金融,为东部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提供有效保障;中部地区应当继续践行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以免被发展迅速的西部地区赶超;而西部地区应当利用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国家相关优惠措施,努力提升农村金融效率,将资金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Panel Data模型从经济因素、农民生活、城镇化水平、金融结构、农村社会保障几个方面探求可能影响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农业化水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代表农民生活水平的农民生活消费与收入的比值、以及农村信用社贷款对提升农村金融效率有显着的影响。各级政府应当继续推行城镇化建设,合理配置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善各项惠农、富农政策,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和扩展农村信用社服务内容,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早日解决“叁农”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蔡静娜[4]2015年在《中国农村地区储蓄与投资转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投资和储蓄问题是近二十年来消费理论经验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长期保持在高位,并呈现高位增长的态势,这一经验事实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有很大的差异。如今中国经济的发展非常看重国内宏观经济的运行,而投资与储蓄问题是其非常重要的方面。理论上说来,它们的变化会引起国内经济和国民收入的变化。因此,在目前这种形势下对我国储蓄投资问题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意义。而在我国“叁农”问题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因而,为了更好的解决“叁农”问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农业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在我国不同农村地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不尽相同。因而,本文在宏观经济的框架下,结合了中国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对1996年-2012年间中国农村地区省际及区域农业储蓄与投资转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了其两者的关系,这对于我国政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可以据此制定农业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在制定政策和机制上推动农村地区农业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本文通过省际农村地区农业储蓄与投资关系的实证结果显示出,我国各省农村居民农业储蓄与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关系复杂。长期中,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但总体上农业储蓄对投资的单向影响较小;短期中,当期农业储蓄与当期投资的竞争关系占主要地位,且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呈递减趋势,而且农村地区投资与农户的农业储蓄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动态调整情况,这使得农业储蓄转化为投资存在较长的滞后效应。通过区域农村地区农业储蓄与投资关系的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间的农业储蓄绝大部分均转化为本地区的投资,但资本跨区域流动的能力还比较弱。本篇论文共分为五章,主要从国内外文献研究、基础理论、农村地区投资与储蓄现状、实证研究、政策建议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农业储蓄和农户投资之间的关系。首先,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反映农业储蓄和投资关系的Feldstein-Horioka的横截面模型;其次,收集1996年-2012年的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我国省际农村经济和区域农村经济的农业储蓄与农户投资之间的关系;最后,详细分析了实证结果,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郑明[5]2012年在《中国农村资本形成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存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叁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目前,中国农村的现状是乡村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紧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商品化、规模化程度低。解决“叁农问题”的根源何在,我们应循着什么样的思路去求解“叁农”命题?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起飞”阶段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农村资本形成不足。本文力图通过对中国农村资本形成现状的研究,分析农村资本形成不足的根源。资本形成的叁要素包括储蓄、投资和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形式和渠道。本文的研究侧重于农村投资和农户储蓄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本文对中国农村资本形成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细致研究,发现农村固定资本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不断下滑,农村投资越来越边缘化,农村投资无论是在规模还是速度上都不及城镇投资;村投资由原来的以非农户和农户为主体的二元投资组合,转变为以非农户占据主导地位,农户投资为辅的投资组合;资金来源结构中自筹资金占据绝对地位,资金主要投向于农村工业和农户住宅,真正用于农业自身的投资比例明显过低。2、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风险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其资本形成必须依赖于外部资金流入,农业投资中城镇投资比例逐渐增大,这也反映了单个农户在农业投资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资金外逃严重,必然对农民生产生活收入带来不利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3、资本存量总额常常用来衡量一国的生产水平,资本存量的核算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以往的研究都是基于全国、各省区和各产业的层面进行研究。本文综合以往学者的研究,运用永续盘存法对农村地区1980-2009年的资本存量进行了详细的测算,是对该领域现有研究的补充,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支持。4、分析了农村储蓄的总体特征和城乡居民储蓄差异。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城乡在储蓄量、储蓄方式、储蓄动机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无论是在储蓄率还是边际储蓄倾向上都与城镇居民有趋同的趋势。
倪亚芬[6]2017年在《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过程中,“叁农”问题依旧是我国政府和人民高度关注对象。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叁农”,于2017年明确指出要通过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等重大举措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文章研究的出发点与国家政策文件所传达的信息相一致,即认为农村金融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之一。农村居民收入问题具体表现在农民收入规模和收入结构两个方面,而从农村金融发展这一视角深入研究其如何影响农村居民收入规模和收入结构两个层次,不仅在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创新,而且对农村金融改革和解决农居民收入问题有着现实意义。基于已有农村金融相关理论,文章从规模、结构和效率多角度度量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以此为视角,并以农村居民收入规模和收入结构为研究对象,就农村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作用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研究过程中,首先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了经验假说;其次,以生产函数模型为基础研究框架,引入城镇化率、财政支农力度和农村投资水平叁个控制变量,并借助我国28个省(市)1994-2015年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计量检验,得到的结果为:农民收入整体规模和收入结构中各来源收入均与农村金融规模正相关,与金融结构和效率负相关,即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及各来源收入,金融发展结构和效率对农民整体收入及各来源收入的增加则产生了抑制效应。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文章从规模、结构与效率叁者出发,为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解决农村居民收入问题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即认为应当适度扩大农村金融规模,完善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同时继续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效率,阻止农村资金外流,使其更好地为“叁农”而服务。
张芳明[7]2012年在《江苏农村储蓄实证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居民储蓄历来是我国居民储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经济改革以来,随着与农村居民切身相关的体制和制度的变迁,农村居民储蓄的基本经济行为也在发生转变。对于江苏本省而言,经济发展不平衡,苏南-苏中-苏北形成阶梯式落差。这种落差范围和落差原因均包括了多个方面。本文从农村储蓄的角度分析这叁个地区农村经济活动的差异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范思萌, 王栋梁[8]2012年在《中国农村高储蓄动机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农村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通过因子分析,对江苏农村地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预防性储蓄动机、生产动机、投机遗赠动机及无意动机是影响农村居民储蓄的几个重要因素。而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及历史人文因素又是导致农村居民各种储蓄动机增强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降低农村居民的储蓄率,转而提高即期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村居民投资渠道,完善农村遗赠税收制度,向农村居民普及基本理财知识等渠道。
卢立香[9]2009年在《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意在研究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渠道及影响效应。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快速增长,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日益严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不仅仅是解决“叁农问题”的关键,同时也关乎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的大局,惟有农民收入水平切实得以较快地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从现实层面上看,增加农民收入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包括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保持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和城镇金融的发展和支持。然而,实际上考察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指标可以发现,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镇金融发展迅速的同时,农民收入增长并没有出现与之相协调的景象。同时,农民收入主要由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农民工资性收入组成,根据对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特征的分析可知,农民越来越依赖于工资性收入,因此,影响和决定农民收入的因素应该由影响和决定来自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农民工资性收入这两种收入渠道的因素构成。本文认为,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主要是由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影响和城镇金融发展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共同决定的,农村金融发展和城镇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农村物质资本投资的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城镇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城镇金融发展这个要素引入到农民收入增长的分析中,为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认为农村金融发展主要影响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城镇金融发展主要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同时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影响机制和城镇金融发展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机制,并利用实际统计数据对上述理论解释进行了实证检验。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采用了现状描述—模型推导—实证分析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对中国金融发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进行了理论解释。在“贷款难、担保难”的农村融资困境现象之下,“二元”金融发展制度及相对应的金融发展结构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和城镇金融发展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本章认为,农村金融发展通过影响农村地区的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而影响到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增长,城镇金融发展通过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经济结构变化而影响到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从而农村金融发展和城镇金融发展通过四条渠道来最终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即通过影响农村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经济结构变化来共同影响了农民整体收入的增长,因此,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保证每一条影响渠道的畅通,才能充分发挥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效应。其次,本文对中国农民收入水平及收入结构的变迁过程进行了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然而近些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从农民收入构成上看,家庭经营纯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其重要性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农民收入增长逐渐由过去主要依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同时,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目前非农业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农业收入的比重;农民收入增长已由过去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并驾齐驱转变为更多地依靠非农业收入的增长。然后,本文采用统计和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民收入状况、农村物质资本投资、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和城镇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首先实证检验农村物质资本投资、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变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然后实证检验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和中国城镇金融发展对农村物质资本投资、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变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最后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和中国城镇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作用进行检验。最后,本文在总结相关结论的基础上,给出相关政策建议。认为应该加强农村金融产权制度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小额信贷、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实现农村正规金融和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竞争与互补、继续推进各种农业保险和实行区域性的金融货币政策,促进地区金融均衡发展。
王小娟[10]2014年在《提升江苏省农村金融效率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中国人口众多,需要农业来做支撑,所以农业对我国来说至关重要,决定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率和进程,“叁农”问题改革的进程决定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度,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力量。在整个叁农问题体系中,最需要迫切解决的是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经济发展效率还是经济发展速度,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撑,金融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和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真个社会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核心,而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可以通过农村金融效率来衡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农村金融效率的高低是决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关键因素。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系比较突出,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较大程度上落后与城市,较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金融的建设更是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现象。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进行改革,但农村资金供给不足、农村存款“非农化”,农村资金外流等现象仍然很严重,这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扶持农村金融,但农村资金的供给仍然严重不足,农村收入增长依旧缓慢。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的学者不得不重视农村金融效率问题,因此怎么样来提高农村金融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理论作为理论支撑,通过因子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对江苏省的农村金融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农村金融效率的影响因子,找出了影响江苏省农村金融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第一章,对农村金融效率的背景与相关意义进行研究。叁农问题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农村金融开展的好坏是农村经济发展好坏的关键,对农村金融效率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以此来促进经济发展。本文对国内外金融效率领域的一系列文献进行了研究与总结,然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介绍了农村金融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理论两个部分。金融发展理论包含了5类具有典型性的理论,这是研究金融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相关性的理论基础。农村金融理论包含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农业信贷补贴理论,这叁种代表性的理论对指导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第叁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是对农村金融效率的实证研究。首先对因子分析的方法以及步骤进行了阐述,然后用因子分析来研究江苏省农村金融效率变化趋势;再利用多元回归江苏省农村金融效率进行分析,得出江苏省农村金融效率水平,最后对整个的实证分析结果做一个小结。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影响江苏农村金融效率的因素,分别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来对江苏省金融效率的现状进行探讨。第五章:以江苏省的农村金融效率的现状为依据,从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江苏农村居民储蓄研究[D]. 赵淑云.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2]. 江苏城乡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研究[D]. 何海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09
[3]. 我国农村金融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范振宇. 吉林大学. 2013
[4]. 中国农村地区储蓄与投资转化问题研究[D]. 蔡静娜.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5]. 中国农村资本形成研究[D]. 郑明.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6]. 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实证研究[D]. 倪亚芬. 江苏师范大学. 2017
[7]. 江苏农村储蓄实证探究[J]. 张芳明. 科技致富向导. 2012
[8]. 中国农村高储蓄动机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农村地区为例[J]. 范思萌, 王栋梁. 中国集体经济. 2012
[9]. 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卢立香. 山东大学. 2009
[10]. 提升江苏省农村金融效率的对策研究[D]. 王小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14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农民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银行存款论文; 居民储蓄论文; 农村论文; 江苏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居民收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