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菜豆几丁质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菜豆,基因,桔梗,转基因,杆菌,序列,棉花。
菜豆几丁质酶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李琳,付晓佳,杨燕燕,韦银凤,陈崇顺[1](2015)在《农杆菌介导菜豆几丁质酶基因转化洋桔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抗真菌的几丁质酶基因转入洋桔梗,以提高其对真菌病害的抗性。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抗真菌活性较强的菜豆几丁质酶基因,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并对洋桔梗Double Mariachi Pink叶块进行转化,获得了卡那霉素抗性植株,对抗性植株进行了2次PCR检测(nptⅡ基因),第1次PCR检测获得了13个阳性株系,培养60 d后再进行第2次PCR检测,获得11个阳性株系,再对生长良好的5个转基因株系进行RT-PCR检测,获得了3个阳性株系。3个阳性株系的几丁质酶平均活性(0.215 U、0.225 U和0.286 U)均显着高于未转化植株(0.133 U),转基因株系几丁质酶粗提液对大豆链霉菌5A、5E和灰葡萄孢菌3种指示真菌的抑菌圈直径均显着大于未转化植株,其中抑菌效果最好的株系对上述3种指示真菌的抑菌圈直径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大了106.00%、90.91%和71.53%。(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韦银凤[2](2014)在《转菜豆几丁质酶基因洋桔梗的筛选、鉴定及抗真菌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洋桔梗[Eustoma grandiflorum(Raf.)Shinn.],又名草原龙胆,为一、二年生草本观赏植物,是世界上十分流行的盆花和切花种类之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然而,自从洋桔梗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面积引种栽培以来,很多地区相继发现洋桔梗易受多种病原真菌的侵袭。因此,本研究以'Double Mariachi Pink'洋桔梗为试材,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以叶片为外植体,将抗真菌的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洋桔梗中,以期培育出抗真菌能力增强的洋桔梗新种质。具体研究如下:首先,通过对促进不定芽再生的最适细胞分裂素浓度以及抑制不定芽再生的最低卡那霉素浓度进行测定,确立最优转化体系。然后,将保存于-80℃冰箱中含有重组质粒pBI121-Chi(即携带菜豆几丁质酶基因的质粒)的LBA4404农杆菌进行活化,经过菌落PCR鉴定,将阳性结果的农杆菌制备成农杆菌侵染液,来侵染洋桔梗叶盘。接着,在Km选择压下,对通过直接筛选和延迟筛选两种方式得到的76个不定芽进行增殖筛选,共获得42个无根抗性苗系。然后将其转入生根筛选培养基中进行生根筛选,最终获得27个生根抗性苗系。随后,对这些生根的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经转接后2个月再进行一次PCR检测,获得11个阳性株系。选择长势良好、形成稳定株系的5个阳性株系,对其进行RT-PCR检测,鉴定出能够进行正常转录的3个株系。最后,通过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3个阳性转化株系的几丁质酶活性,并检测其对叁种指示真菌(大豆链霉菌5A、5E以及灰葡萄孢菌)的抑菌作用,进而检测离体叶片对灰葡萄孢菌的抵御能力。几丁质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叁个转基因株系(转6,转18,转26)的几丁质酶活性(0.215U、0.225U、0.286U)均比未转化株系(0.133U)高,且存在显着差异。在对叁种指示真菌的抗性实验中,叁个转化株系的抑菌效果(抑菌圈的大小)与未转化株系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并且转26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其他株系。在离体叶片对灰葡萄孢菌的抵御性检测中,未转化株系(对照)于第4d开始发病,转基因株系叶片6d后才开始发病,在第8d时,叁个转基因株系的病斑面积(60.4、53.3、23.6mm2)与对照(128.2mm2)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4-04-10)
邱红林,张林华,刘超,吴名付,何黎[3](2013)在《转菜豆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基因抗病棉花与野西瓜苗和苘麻间的基因漂移和生存竞争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培育的转菜豆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pBLGC)的抗病棉花高代株系与同科植物(野西瓜苗和苘麻)杂交及其DNA渗入试验,研究北疆生态区基因漂移的可能性。通过裸地种植的方式,在棉花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对转基因抗病棉花与田间杂草的株高、群落的种类及种群密度、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进行监测,分析转基因抗病棉花与田间杂草的生存竞争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棉花与同科植物(野西瓜苗和苘麻)远缘杂交不能正常结实。通过转基因棉花花粉DNA将目标基因渗入杂草基因组经检测均未获得阳性植株,说明转基因抗病棉花的靶标基因转移至杂草基因组的可能性很小。在裸地种植的田间正常灌水和自然条件下,不同区域物种植株株高以及种群密度等指标表明转基因棉花并未增强自身与杂草的竞争能力,转化为杂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吴名付,祝建波,王爱英[4](2012)在《转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和烟草葡聚糖酶基因抗病棉花的种植对棉花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探讨了转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和烟草葡聚糖酶基因的抗病棉花株系7p、28p(双价载体)以及受体高代材料97185、79701的种植对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蛋白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时期抗病转基因棉花根际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其受体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另外,根际土壤的蛋白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在同一生育期内差异不显着(P>0.05),而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差异显着(P<0.05)。说明抗病转基因棉花的种植对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几乎无影响,而根际土壤纤维素酶、脲酶、蔗糖酶活性的变化转基因抗病棉花与受体种植之间几乎没有影响,而在不同棉花株系和生育期之间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可能与不同基因类型以及生育期植株根部分泌物有关。研究初步表明转基因抗病棉花的种植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晏慧君,张婷,杨春梅,于丽霞,张宝琼[5](2008)在《菜豆几丁质酶、烟草葡聚糖酶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双价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几丁质酶基因(Chitinase,Chi)和葡聚糖酶基因(β-1,3-glucanase,Glu)具有协同抗真菌作用,根据GenBank号M13968,X53600分别设计引物,经RT-PCR扩增,克隆菜豆Chi基因和烟草Glu基因,将两个目的基因分别连上CaMV35S启动子和终止子Nos,然后串联在一起共同组建于一个表达载体pBI121中,重组表达质粒经过限制性酶切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含有双价抗真菌基因的植物重组表达载体已构建成功。为非洲菊、香石竹等花卉抗真菌基因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王全伟,曲敏,张海玲,徐香玲[6](2008)在《菜豆几丁质酶基因Bchi的克隆及其在转基因烟草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菜豆几丁质酶基因cDNA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得到一个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家族基因Bchi。该基因编码一个327个氨基酸的多肽,其结构包括信号肽、几丁质结合区、铰链区、催化区和液泡定位多肽,属于ClassIa类内切几丁质酶。构建该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MHL7133-Bchi,并通过发根农杆菌R1000介导转化烟草,经PCR和Southern blot鉴定获得了4株转基因烟草株系。几丁质酶活性分析表明,转基因烟草几丁质酶活力明显高于对照。抗真菌实验结果显示,转基因烟草的叶片基本无病斑产生,表明Bchi基因在烟草中高水平的表达显着提高了烟草对真菌病害的抗性。(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08年01期)
曲敏,王全伟,李新玲[7](2007)在《菜豆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菜豆几丁质酶基因mRNA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以菜豆品种五常油豆总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一个约1.1kb的DNA片段Bchi,将其克隆入pUC18载体。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全长1088bp,含有一个981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无内含子,编码327个氨基酸,编码产物在结构上具有Class Ia几丁质酶的结构特征:N-端具有一个2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其后是富含8个半胱氨酸、长41个氨基酸的几丁质结合区和由249个氨基酸组成的高度保守的催化区,C-端为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液泡定位多肽。序列与结构上的同源性分析表明Bchi基因是菜豆Class Ia几丁质酶基因。此序列已在GenBank中注册,登录号为AY357300。以pQE-30为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pQE-Bchi重组表达载体,转化表达受体菌E.coliM15,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一个约35kD的蛋白,与推测的Bchi基因编码产物的大小一致,表明Bchi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能够表达,是一个具有表达功能的基因。(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7年02期)
南相日[8](2006)在《菜豆几丁质酶基因转化马铃薯及后代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农杆菌侵染和原生质体直接转化法把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到马铃薯加工品种大西洋中,获得了13株转化后代,经过PCR分析和Southernblot分析,在5株后代中扩增出900bp目标带,说明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四倍体基因组中。RT-PCR分析结果表明,其中的3株叶片中有菜豆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而且抗病试验进一步证明了该基因在叶片中有较强的表达强度,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比对照提高了30%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6年02期)
王全伟,徐香玲,李新玲,闫玉清,张延明[9](2005)在《菜豆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菜豆几丁质酶基因mRNA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以菜豆品种五常油豆总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一个约1.1kb的DNA片段Bchi,将其克隆入pUC18载体。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全长1088bp,含有一个981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无内含子,编码327个氨基酸,编码产物在结构上具有Class Ia几丁质酶的结构特征:N-端具有一个2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其后是富含8个半胱氨酸、长41个氨基酸的几丁质结合区和由249个氨基酸组成的高度保守的催化区,C-端为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液泡定位多肽。序列与结构上的同源性分析表明Bchi基因是菜豆Class Ia几丁质酶基因。这个序列己在GenBank中注册,登录号为AY357300。以pQE-30为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pQE-Bchi重组表达载体,转化表达受体菌E.coliM15。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一个约35kD的蛋白,与推测的Bchi基因编码产物的大小一致,表明Bchi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能够表达,是一个具有表达功能的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遗传学会七届一次青年研讨会暨上海高校模式生物E——研究院第一届模式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05-03-01)
刘伟华,李文雄,刘绵红,李新玲,张燕妮[10](2001)在《菜豆几丁质酶基因转化小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农杆菌二元载体转化法和花粉管通道法 ,以菜豆几丁质酶基因转化小麦东农 774 2。农杆菌感染后的愈伤组织以 G4 183 0 mg· L-1筛选 5周 ,经 PCR和 PCR- Southern杂交检测 ,有0 .3 8%的愈伤获得转化。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小麦共操作小花 3 85朵 ,其中有 68.3 0 %的小花结实 ,经 PCR和 PCR- Southern杂交检测 ,获得转基因植株的转化频率为 0 .52 %。(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菜豆几丁质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洋桔梗[Eustoma grandiflorum(Raf.)Shinn.],又名草原龙胆,为一、二年生草本观赏植物,是世界上十分流行的盆花和切花种类之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然而,自从洋桔梗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面积引种栽培以来,很多地区相继发现洋桔梗易受多种病原真菌的侵袭。因此,本研究以'Double Mariachi Pink'洋桔梗为试材,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以叶片为外植体,将抗真菌的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洋桔梗中,以期培育出抗真菌能力增强的洋桔梗新种质。具体研究如下:首先,通过对促进不定芽再生的最适细胞分裂素浓度以及抑制不定芽再生的最低卡那霉素浓度进行测定,确立最优转化体系。然后,将保存于-80℃冰箱中含有重组质粒pBI121-Chi(即携带菜豆几丁质酶基因的质粒)的LBA4404农杆菌进行活化,经过菌落PCR鉴定,将阳性结果的农杆菌制备成农杆菌侵染液,来侵染洋桔梗叶盘。接着,在Km选择压下,对通过直接筛选和延迟筛选两种方式得到的76个不定芽进行增殖筛选,共获得42个无根抗性苗系。然后将其转入生根筛选培养基中进行生根筛选,最终获得27个生根抗性苗系。随后,对这些生根的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经转接后2个月再进行一次PCR检测,获得11个阳性株系。选择长势良好、形成稳定株系的5个阳性株系,对其进行RT-PCR检测,鉴定出能够进行正常转录的3个株系。最后,通过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3个阳性转化株系的几丁质酶活性,并检测其对叁种指示真菌(大豆链霉菌5A、5E以及灰葡萄孢菌)的抑菌作用,进而检测离体叶片对灰葡萄孢菌的抵御能力。几丁质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叁个转基因株系(转6,转18,转26)的几丁质酶活性(0.215U、0.225U、0.286U)均比未转化株系(0.133U)高,且存在显着差异。在对叁种指示真菌的抗性实验中,叁个转化株系的抑菌效果(抑菌圈的大小)与未转化株系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并且转26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其他株系。在离体叶片对灰葡萄孢菌的抵御性检测中,未转化株系(对照)于第4d开始发病,转基因株系叶片6d后才开始发病,在第8d时,叁个转基因株系的病斑面积(60.4、53.3、23.6mm2)与对照(128.2mm2)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菜豆几丁质酶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李琳,付晓佳,杨燕燕,韦银凤,陈崇顺.农杆菌介导菜豆几丁质酶基因转化洋桔梗[J].江苏农业学报.2015
[2].韦银凤.转菜豆几丁质酶基因洋桔梗的筛选、鉴定及抗真菌性检测[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邱红林,张林华,刘超,吴名付,何黎.转菜豆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基因抗病棉花与野西瓜苗和苘麻间的基因漂移和生存竞争力分析[J].棉花学报.2013
[4].吴名付,祝建波,王爱英.转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和烟草葡聚糖酶基因抗病棉花的种植对棉花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
[5].晏慧君,张婷,杨春梅,于丽霞,张宝琼.菜豆几丁质酶、烟草葡聚糖酶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双价表达载体的构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
[6].王全伟,曲敏,张海玲,徐香玲.菜豆几丁质酶基因Bchi的克隆及其在转基因烟草中的表达[J].分子植物育种.2008
[7].曲敏,王全伟,李新玲.菜豆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表达[J].大豆科学.2007
[8].南相日.菜豆几丁质酶基因转化马铃薯及后代表达[J].中国农学通报.2006
[9].王全伟,徐香玲,李新玲,闫玉清,张延明.菜豆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表达[C].中国遗传学会七届一次青年研讨会暨上海高校模式生物E——研究院第一届模式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5
[10].刘伟华,李文雄,刘绵红,李新玲,张燕妮.菜豆几丁质酶基因转化小麦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