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回归及作用
池长燕(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晶都双语学校江苏连云港222300)
【摘要】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朗读教学,语文教育要回归本性,回归重吟诵重体悟的传统。重视朗读教学,可以更好地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朗读;回归;语文素养
一次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春》时,一时激动,课堂上朗读了全文,竟博得了全班学生的一片掌声。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全班学生中,竟掀起了阅读朱自清散文的高潮。有的同学甚至能流畅地背诵出《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绿》、《给亡妇》等名篇中的名段来。我请教学生,何来阅读兴趣?答曰:我们只是觉得你读得真有感情,让我们觉得春天真美,朱自清的散文真美。学生的一番话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深思。
现在想来,在语文教学中忽视朗读教学真是大错特错!语文教学应该回归朗读,回归朗读就是回归语文教学的起点,就是回归充满激情充满感染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一、重视朗读,品味语言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之妙,妙不可言。”①而文学作品正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品味语言就成了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
1、听读和朗读范文,通过朗读感悟语言。课文是具体的感性的言语材料,是生成语感的前提条件。学生在阅读吟诵时,直接感受到语言中的节奏,领略语言的优美、在脑海中再现他人语言所创造的形象画面。如读朱自清的《春》,其中描写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可以启发学生琢磨:小草为什么“钻”出地面?用“长”、“冒”、“冲”行不行?为什么又用“偷偷地”?换上“悄悄地”、“慢慢地”好不好?把“嫩嫩的、绿绿的”换成“嫩绿的”行不行?把“嫩嫩的、绿绿的”放到“小草”的前面作定语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行不行?让学生反复诵读原文和替换后的语句,通过比较揣摩,逐步培养学生对词句的敏感性。要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广泛联系、准确深刻地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想一想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读作品能读出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含义,这自然是语感层次高了一级。而咬文嚼字揣摩比较就是品味范文意蕴的必要步骤。这种咬文嚼字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要在学生们的诵读中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充分领略“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的艺术效果。这样长此以往,通过教师有步骤的训练,那么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2、在出声朗读中唤起形象感。这就要使学生了解并学会联想和想象,以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以及创造思维。联想和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生活体验和调动知识储备的过程,而且是学生感知作品内容的表现形式的过程。如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其中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抓住一个“直”字和一个“圆”字,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生活体验,使学生感受到那塞外一望无际的沙漠,空无一物,一缕烽烟,直上云霄;奔腾的黄河,衬托着圆圆的落日。因而,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驰骋想象,进入作品,进一步感受文学言语特点。
二、重视美读,体验情感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②(叶圣陶语)一切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浸润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些作品如果能做到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自然会陶醉于文字所塑造出来的优美意境。学生在读懂了范文,品味了文章的意蕴,投入了自我情感而各得其妙后,还需要继续诵读作品。在不断的有感情诵读中读出作者的情,体会作者的趣,吟诵出作品的艺术美、生活美和精神美。如在学习《白杨礼赞》一课时,第七段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方法,先抑后扬,感情一步步加深,特别是最后四个排比句的关键词语,诸如“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又不更远一点”,逐层推进,使抒情最后登峰造极,达到顶点,抓住这些词语,反复引导学生品味、推敲,进行美读,课文揭示地象征意义水到渠成地突现了出来。这样通过美文美读,品味文章的韵味,体会深层意蕴,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三、重视诵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现代汉语词典》)著名语文教育家洪镇涛如是说: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文字的能力。③诵读大量优秀文学作品是巩固和加深对言语材料的感受和理解过程,更是不断积累具体的言语材料的好办法。这样做,可以增强自己语感的敏度、深度和广度;可以提高自己对语言理法的理解深度。背的东西多了,烂熟于心的东西多了,写起文章来便会得心应手。正如古人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④当然,背诵,绝不是让其停留在简单记忆和借用上,而是要背出韵味来,培养起学生揣摩语言的兴趣,以期最终能达到融会贯通地使用语言的程度。如学生积累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友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渭城曲》、《背影》等有关送别的诗文,再遇到类似诗文,就容易产生很好的理解。
总之,我们现在是到了在语文教学中恢复朗读的真面目的时候了。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是残缺的课堂,没有朗读的语文教学是缺乏激情的教学。语文课堂要通过“读”来支撑的,通过声音引导声音,通过声音唤醒心灵,通过声音点燃激情,把学生导入了真实而又动情的语言情境中。我们要把朗读提高到语文教学本体论的高度来重视。用朗读激发学生兴趣,用朗读开启学生的心智,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让学生的激情在课堂上熊熊燃烧起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迈上一个崭新的境界,使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感受到:回家的感觉真好!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吕叔湘主编)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魏书生概览》(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4]《朱自清散文精选》(张定远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