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术治疗贲门癌194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蒋璐剑[1](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王从高[2](2020)在《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对生存影响及与CDH1蛋白表达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1 研究背景和目的贲门腺癌是世界范围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西方国家贲门腺癌发病率呈现上升态势,中国在内的诸多亚洲国家的贲门腺癌患者发病率逐渐升高。贲门腺癌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期在20%-54%范围内,远期生存结果也不甚理想,其早期确诊比例较低。淋巴结转移是贲门腺癌进展重要的标志,淋巴结转移被认为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生存明显下降。明确贲门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不仅能更精确评估患者状况,也有利于临床医师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有效的评估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肿瘤的演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种基因与蛋白改变涉及其中,了解这些因素不仅可能提供新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而且能改善患者整体预后生存。钙黏蛋白对维持机体组织结构和和功能有重要作用。钙黏蛋白(CDH1蛋白)的缺失或低表达会导致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使肿瘤患者预后变差。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大样本数据探讨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预后方面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CDH1蛋白表达在贲门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期望为贲门腺癌早期发现、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预后提供指导依据。2 材料与方法2.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万例食管癌和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1973-2019年),选取病理确诊的贲门腺癌手术患者,同时未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且非双灶或多灶贲门腺癌患者,有明确淋巴结分级记录,肿瘤分期明确,基本临床信息完整。2.2 研究方法①回顾性分析38533例贲门腺癌手术患者临床诊疗资料,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临床诊断、病理诊断、确诊时间、病理诊断详情、肿瘤长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治疗方式等。分析淋巴结转移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②选取5288例贲门腺癌患者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H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CDH1蛋白表达与贲门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淋巴结转移及CDH1蛋白表达分布特征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生存分析根据Kaplan-Meier法,并用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贲门腺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进行分析。检验水准:a=0.05。3 结果3.1 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对生存的影响在本研究纳入的38533例贲门腺癌患者中,男性30152例,平均年龄为60.93±8.69岁;女性8381例,平均年龄为60.24±8.96岁。淋巴结转移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上没有分布差异。在高/低发区、肿瘤长径,分化程度,T分期,M分期均与淋巴结转移有显着的差异。贲门腺癌早期占比3.6%,中晚期占比96.4%。年龄、饮酒史、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结转移,年龄增加,分化程度降低,浸润程度加深是贲门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3.2 CDH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对生存的影响在本研究纳入的5288例贲门腺癌患者中,男性4159例,平均年龄为61.93±8.65岁;女性1129例,平均年龄为61.47±8.87岁。CDH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3.9%。CDH1蛋白表达在性别、肿瘤长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上分布有显着的差异。在年龄、高/低发区、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N分期、M分期、病理分期等因素上无分布差异。N分期、性别、年龄、高/低发区、肿瘤长径、分化程度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结转移、男性、年龄增加、肿瘤长径增加、分化程度降低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DH1蛋白表达阳性、肿瘤浸润程度加深、病理分期增加是患者预后危险因素。4结论4.1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淋巴结转移数目增加,患者整体生存变差。4.2 在合理范围内,增加淋巴结清扫数目有利于阳性淋巴结的检出,影响患者治疗方案,有助于患者生存获益。4.3 肿瘤浸润程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是贲门腺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4 CDH1蛋白是贲门腺癌患者预后判定的分子标指标,CDH1蛋白的低表达是贲门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表现。4.5 CDH1蛋白与贲门腺癌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有关。肿瘤长径的逐渐增加,肿瘤分化变差,肿瘤浸润程度加深时,CDH1蛋白表达降低。
毕泗允[3](2019)在《围手术期标准化流程预防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胃瘘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标准化流程预防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胃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29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胃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1年2月至2015年7月实施围手术期标准化"三时三点"流程前的108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胃瘘患者作为非标准化流程组,将2015年8月至2018年7月实施围手术期标准化"三时三点"流程后的121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胃瘘患者作为标准化流程组,比较2011年2月至2015年7月实施围手术期标准化"三时三点"流程前及2015年8月至2018年7月实施后的吻合口瘘和胸胃瘘发生率。结果非标准化流程组术后吻合口瘘患者7例,胸胃瘘患者2例,标准化流程组术后吻合口瘘患者2例,无胸胃瘘患者;标准化流程组的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胃瘘发生率低于非标准化流程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标准化"三时三点"流程可有效预防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胃瘘的发生。
胡琰霞[4](2018)在《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筛选与评估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汇总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各类症状,并通过高频症状筛选,进一步形成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为临床医务人员实施症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式访谈汇总食管癌围手术期全症状条目。2.采用自制《食管癌围手术期全症状调查表》对272位食管癌围手术期患者实施横断面调查,运用累积构成比筛选出高频症状,并通过专家咨询法确立食管癌围手术期患者高频症状。3.基于症状体验模型,采用文献回顾和头脑风暴形成《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初稿)》,通过专家咨询法形成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结果1.通过对42篇文献分析汇总食管癌围手术期症状条目40个,对20例食管癌患者半结构式访谈提取围手术期症状14个,经合并相同症状后共获取42个食管癌围手术期全症状条目。2.采用自制食管癌围手术期症状调查表对272例患者横断面调查,依据累积发生率构成比超过80%筛选出20个食管围手术期高频症状。再经由两轮专家咨询法对食管癌高频症状进行鉴定,最终确定7个高频症状。即吞咽困难、消瘦、咽部不适、腹部不适、胸骨后烧灼感、焦虑和纳差。3.基于症状体验模型,通过文献回顾和头脑风暴形成《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初稿)》,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法,最终建立《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结论1.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由于疾病本身、手术创伤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会经历较多症状困扰,其中吞咽困难、消瘦、咽部不适、腹部不适、胸骨后烧灼感、焦虑和纳差7个症状属于高频症状。2.基于症状体验模型,形成食管癌围手术期症状评估方法,为临床症状管理提供依据,提升专科护理质量内涵。
马丽敏[5](2018)在《动脉压迫止血带对肝癌介入患者术后股动脉穿刺的止血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动脉压迫止血带对肝癌介入患者术后股动脉穿刺的止血疗效。方法:选择肝癌患者共88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手工压迫加沙袋压迫止血法,研究组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带止血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情况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压迫止血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1.36%)明显低于对照组(34.09%)(P<0.05);研究组1年后的生存率(77.27%)明显高于对照组(56.82%)(P<0.05)。结论:动脉压迫止血带能有效止血,且减少患者痛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王立君[6](2018)在《经腹腔镜与开胸行贲门癌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贲门癌治疗中采用经腹腔镜贲门癌切除术和开胸行贲门癌切除术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贲门癌并行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腹腔镜组)60例和对照组(开胸组)60例,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5.00%);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38.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贲门癌切除术的疗效优于开胸行贲门癌切除术。
王正[7](2017)在《贲门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与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治疗贲门癌运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与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贲门癌患者。按照患者的治疗意愿,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运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30例运用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经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7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对照组30例患者经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患者有14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12 d蛋白值等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对治疗贲门癌效果显着,与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比较,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向毅,彭香,郭小川,杜成华,郑君,何明学,张永川[8](2017)在《经胸与经腹径路手术治疗老年贲门癌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老年贲门癌手术治疗经胸及经腹入路的优缺点及选择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年龄大于65岁老年贲门癌患者行经胸及经腹径路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胸组和经腹组的上切缘阳性率分别为4.08%和13.79%,平均淋巴结清除个数分别为9.8和13.2个,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切缘阳性率、上下切缘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根治率、手术后平均恢复时间以及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08%和6.89%,2.04%和6.89%,12.24%和10.34%,86.20%和87.75%,11d和9d,(3.5±1.2)和(3.0±2.3)年,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个体化选择老年贲门癌患者手术径路,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分期以及呼吸、心血管系统状况。
闫立凯[9](2016)在《贲门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与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对比》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贲门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与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确诊的贲门癌患者14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1例。给予观察组根治性全胃切除切除手术,给予对照组则进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QLQC-30、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胃管引流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3 d白蛋白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吻合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炎以及总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短期内生活质量评分中QLQC-30问卷的各个项目以及术后1a、3 a生存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与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相比,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季福建[10](2016)在《探讨脾切除及相关标志物对贲门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过去几十年,胃癌的总体发病率逐渐下降,但其中贲门癌的发病率却逐年上升,手术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为了彻底清除肿瘤细胞及淋巴结,临床手术切除时通常一起切除脾脏,但是脾切除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分析联合脾脏切除术在贲门癌手术治疗中的作用,同时研究贲门癌组织中VEGF、MMP-9和E-cadherin等相关标志物蛋白的表达,探讨联合脾脏切除在外科手术治疗贲门癌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VEGF、MMP-9和E-cadherin的表达与贲门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为贲门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348名胃贲门癌患者,其中105名患者进行全胃切除结合脾切除术(脾切除组),243名患者只是进行单纯的全胃切除手术(脾保留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及预后因素,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贲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VEGF、MMP-9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1、脾切除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20.8%,脾保留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30.5%,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贲门癌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P<0.01),而脾切除不是贲门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206)。3、贲门癌组织中VEGF、MMP-9和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31%、60.25%和21.23%,癌旁组织中三个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11.41%、13.24%和51.74%,三者的表达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1。4、VEGF、MMP-9和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否有关。VEGF和MMP-9的表达随着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强,而E-cadherin的表达则与之相反,随着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5、VEGF、MMP-9和E-cadherin的表达与患者5年生存率相关。VEGF和MMP-9表达越高,患者5年生存率越低(P=0.012,0.015),而E-cadherin表达越高,患者5年生存率越高(P=0.006)。6、线性相关分析表明,VEGF与MMP-9呈正相关(r=1.357,P<0.05),与E-cadherin呈负相关(r=-3.241,P<0.05,MMP-9与E-cadherin呈负相关(r=-2.563,P<0.05)。结论:1、脾切除术不适合所有类型的贲门癌患者,适合浸润深、淋巴结转移多的患者。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贲门癌患者重要预后因素,而脾切除不是贲门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2、VEGF、E-cadherin和MMP-9在贲门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三者的异常表达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二、手术治疗贲门癌194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术治疗贲门癌194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
一、古代中医认识 |
二、当代医家认识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
一、概述 |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
三、诊断及分级 |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检索策略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质量评价 |
5. 资料提取 |
6. 统计方法 |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分析 |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
第三节 讨论 |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
前言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模型验证 |
2. 模型简化 |
第三节 讨论 |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治疗方案 |
4. 数据收集 |
5.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评价 |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
4. 安全性分析 |
5. 随访 |
第三节 讨论 |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
参考文献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
个人简介 |
(2)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对生存影响及与CDH1蛋白表达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符号对照一览表 |
第一部分: 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对生存的影响 |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第二部分: CDH1蛋白表达与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对生存期的影响 |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综述 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贲门腺癌的定义及分型 |
3 淋巴结引流规律 |
4 临床上常用淋巴结检查方法 |
5 外科手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 |
6 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 |
7 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分子学研究 |
8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围手术期标准化流程预防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胃瘘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4)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筛选与评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食管癌的流行病学、治疗及预后 |
2 食管癌围手术期症状的研究现状 |
3 症状评估方式及常用评估工具 |
4 症状管理理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 相关概念 |
4 技术路线 |
5 质量控制 |
第三部分 食管癌围手术期全症状条目汇总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的筛选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六部分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对临床工作的意义 |
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4 研究的局限性 |
5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食管癌TNM分期(第八版) |
附录2: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3:伦理委员会批件 |
附录4:食管癌围手术期全症状调查表 |
附录5:《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调查问卷》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6:《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调查问卷》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7:《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初稿)》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8:《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研究生期间成果 |
致谢 |
(5)动脉压迫止血带对肝癌介入患者术后股动脉穿刺的止血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情况 |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
2.3 两组患者1年后的生存率 |
3 讨论 |
(6)经腹腔镜与开胸行贲门癌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7)贲门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与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
2.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3 讨论 |
(8)经胸与经腹径路手术治疗老年贲门癌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式: |
1.3 观察项目: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贲门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与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观察组 |
1.1.2 对照组 |
1.2 手术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
2.2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2.3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短期内生活质量评分 |
2.4 比较两组患者1 a、3 a生存率 |
3 讨论 |
(10)探讨脾切除及相关标志物对贲门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综述 |
1. 贲门癌的定义及分期 |
1.1 贲门癌分类 |
1.2 贲门癌组织学定义 |
1.3 贲门癌临床分期 |
2. 贲门癌诊断 |
2.1 Χ 线诊断 |
2.2 CT扫描 |
2.3 超声检查 |
3. 发病率及病理特征 |
3.1 AEG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 |
3.2 AEG在东方国家的发病率 |
3.3 东西方国家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
4. 贲门癌的治疗 |
4.1 手术治疗 |
4.2 多模式治疗 |
4.3 晚期贲门癌的辅助治疗 |
5. 贲门癌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
5.1 E-Cadherin的研究进展 |
5.2 VEGF的研究进展 |
5.3 MMP-9 研究进展 |
7. 问题和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一部分 胃切除结合脾切除对患者生存率的回顾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疗效判断 |
1.6 随访 |
1.7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病理资料 |
2.2 5 年生存率分析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贲门癌组织中相关标志物表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实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贲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VEGF、MMP-9、E-cadherin蛋白的表达 |
2.2 VEGF、MMP-9、E-cadherin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关系 |
2.3 VEGF、MMP-9、E-cadherin蛋白与患者生存关系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学生简介及博士期间相关成果 |
致谢 |
四、手术治疗贲门癌194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对生存影响及与CDH1蛋白表达的关系[D]. 王从高. 郑州大学, 2020(02)
- [3]围手术期标准化流程预防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胃瘘的效果[J]. 毕泗允.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29)
- [4]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筛选与评估的研究[D]. 胡琰霞.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5]动脉压迫止血带对肝癌介入患者术后股动脉穿刺的止血效果观察[J]. 马丽敏. 中国民康医学, 2018(11)
- [6]经腹腔镜与开胸行贲门癌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疗效比较[J]. 王立君. 中国民康医学, 2018(11)
- [7]贲门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与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 王正. 中外医学研究, 2017(33)
- [8]经胸与经腹径路手术治疗老年贲门癌的临床对照研究[J]. 向毅,彭香,郭小川,杜成华,郑君,何明学,张永川. 四川医学, 2017(06)
- [9]贲门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与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对比[J]. 闫立凯.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3)
- [10]探讨脾切除及相关标志物对贲门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D]. 季福建. 吉林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