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极低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极低,谐波,偶极子,电磁波,电磁,信号,神经。
极低频论文文献综述
何如龙,孙剑平,隗小斐[1](2019)在《基于PGC技术的水下极低频信号检测解调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位生成载波(Phase Generation Carrier,PGC)技术属于一种普遍运用在光纤传感器的特殊调制解调法。简要概述PGC的定义以及调制原理,对PGC解调方法中存在的反正切(Arctangent)与微分交叉相乘(Differential Cross Multiplication,DCM)两种相位抽取算法运用于极低频信号解调展开全面的理论剖析及算法仿真,结果表明,Arctangent式算法比DCM算法相对简单,显着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而且Arctangent式算法不具有DCM算法解调极低频信号时出现的各类直流漂移问题。(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张平[2](2019)在《地震极低频电磁观测在云南地区的建设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大功率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波穿透介质和大面积覆盖的传播机理,研究地球物理电磁探测新方法,探求复杂构造和深部找矿新理论、地震电磁异常前兆新规律和机理,促进资源探测和地震预测领域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原创性成果的产生,推动我国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和(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汪宇,龙根,邓珊[3](2019)在《极低频电源有源前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极低频电源逆变侧产生的低频谐波分量难以被滤除,低频谐波分量将渗透直流滤波网络向整流侧和电网传导,造成整流输出端电感电流波动,并在网侧电流基波和特征次谐波附近产生低频相关的边带谐波。为改善现有极低频电源电磁兼容性,提出将有源前端代替基于晶闸管的叁相可控整流电路应用于极低频电源,并探析有源前端控制策略,采用单位功率因数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研究。(本文来源于《通信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王然,王若,底青云,雷达,王中兴[4](2019)在《极低频电磁(WEM)法信号检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极低频电磁方法是近几年来在我国首先发展起来的地球物理新方法,可以应用于资源、能源及深部工程地质勘查中,其特色之处是在高阻区建立近南北方向和近东西方向两个长达上百公里的人工固定发射源,发射大功率电磁信号。2015年11月底发射台建设完成后,首要任务是检测远处记录的极低频电磁信号的强度和有效性,为此,我们在距发射源960 km的华北油田任丘盆地开展了首次信号测试试验:用高精度采集站接收发射信号,然后进行分段频谱分析,获得接收信号的频率谱,通过分析接收信号频谱的强度与信噪比评价发射信号的质量和有效性。在试验正式开始之前,先用10个均匀分布的频率确定最佳发射时间长度,其他频率的发射时间长度通过内插获得,以节省发射时间。通过试验,在离发射源960 km处成功检测到了电磁场有效信号。当东西方向天线发射频率高于0. 353 78 Hz和南北方向天线发射频率高于1. 4151 Hz时,与发射源方向一致的电磁场分量的信噪比都大于3,认为信号可靠可测。这次试验初步认定建成的发射台能够发射有效信号,可允许在全国各地进一步实施各种检测和联调试验研究。(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孟浩,罗冰洋,刘庆,查明,罗志清[5](2019)在《Buck型DC-APF抑制大功率极低频发射系统间谐波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极低频发射系统工作频率远远低于电网工频,因此该系统运行时会对电网造成间谐波干扰。若发射系统功率较大,则间谐波含量将超出电网承受标准,严重降低电能质量。而且由于间谐波频率在工频附近,其不能像谐波一样在网侧进行治理。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建立大功率极低频发射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网侧间谐波电流产生机理和传播途径,提出采取直流侧有源电力滤波器(DC-APF)方法,切断间谐波向网侧的传播路径,从而实现间谐波抑制。利用仿真和原理性实验进行了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Buck型DC-APF可以实现切断间谐波电流的传播路径,仿真结果和实测数据对比表明,DC-APF可以抑制高达40dB的间谐波电流,使大功率极低频发射系统满足入网标准。(本文来源于《电工电能新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孙永彦,王亚红,李志辉,石振华,廖艳艳[6](2019)在《极低频电磁辐射增强秀丽线虫能量代谢并诱导氧化应激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研究极低频电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ELF-EMF)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以下简称线虫)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50 Hz、3 mT ELF-EMF暴露,20°C条件下分别培养线虫56 h (成虫初期)、72 h (产卵期)和90 h (产卵高峰期),检测叁个时期的成虫体内ATP水平、ATP合成酶活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含量以及线虫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C)的变化情况,并评估ELF-EMF暴露对线虫氧化应激(ROS-TAC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经ELF-EMF暴露的线虫与对照组比较,体内ATP含量上升,ATP合成酶活性上调;在成虫初期,与对照组比较,线虫ROS水平经ELF-EMF暴露后显着增加,同时TAC增强,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二者变化程度提示ROS-TAC分数显着降低,表明ELF-EMF引起成虫初期氧化应激反应。产卵期与产卵高峰期成虫氧化应激反应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以上结果提示,50 Hz极低频电磁辐射可致成虫能量代谢增强并引起成虫初期氧化应激反应。(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边洪英,郝建梅,陈永青,尹丽,贾超云[7](2019)在《极低频电磁场致职业暴露人群神经行为损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极低频电磁场对高强度暴露职业人群的神经行为损害,为预防职业病发生及进行相应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家火力发电厂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对7种工作区域或岗位进行电磁场强度检测,对88名暴露工人和57名非暴露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问卷调查和神经行为测试。结果工作场所电场强度为0.001~10.363 kV/m,磁场强度为0.042~143.000μT。暴露组5项测试指标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包括紧张–焦虑(50.9±10.8与54.3±7.6,P<0.05)、有力–好动(47.9±9.8与51.8±9.9,P<0.05)、困惑–迷茫(49.9±11.0与53.4±7.7,P<0.05)、数字译码(48.3±10.0与52.7±9.6,P<0.05)、数字跨度(47.5±9.7与53.8±9.4,P<0.05)得分。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校正性别、吸烟、饮酒、年龄混杂因素影响后暴露组在紧张–焦虑、困惑–迷茫、数字译码、数字跨度项的得分依旧明显低于对照组。将性别、吸烟、饮酒进行分层分析发现男性对于极低频电磁场更为敏感、吸烟和极低频电磁场对于引起短时记忆力减退具有协同作用、≤30岁人群对极低频电磁场较敏感。结论在火力发电厂电场强度最高10.363 kV/m,磁场强度最高143.000μT的条件下,职业暴露于极低频电磁场环境下会引起神经系统发生改变,尤其表现为短时记忆能力下降,同时吸烟可能会对极低频电磁场致短时记忆力损伤产生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疾病监测》期刊2019年04期)
周永军,张辉,牛中奇[8](2019)在《极低频电磁暴露对钙离子跨膜迁移的影响及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极低频(ELF)电磁暴露对细胞钙离子跨膜迁移的影响。方法:以人体肝癌细胞为对象,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为检测手段,研究细胞钙离子跨膜迁移对ELF电磁暴露的响应。结果:在磁场强度为1.78×10-7T条件下,与对照组对比,各暴露组均对不同频率和电场强度组合的外加电磁暴露环境有响应,其中f=16 Hz且EP=53 V m、f=45 Hz且EP=53 V m以及f=16 Hz且EP=80 V m的电磁暴露可使钙离子跨膜迁移量显着上升,而f=32 Hz且EP=53 V m、f=60 Hz且EP=53 V m、f=16 Hz且EP=26 V m以及f=16 Hz且EP=87 V m的电磁暴露未使钙离子跨膜迁移量显着上升。结论:不同频率和电场强度组合的ELF电磁暴露均会引起钙离子跨膜迁移量产生变化且呈现出明显差异,这可为ELF电磁环境下生物学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注重细胞膜离子通道物理、生物特性基础上探讨ELF电磁暴露对钙离子跨膜迁移影响的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许红蕾[9](2019)在《极低频电磁场近区传播及其在混合传播路径中的理论分析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极低频电磁波在潜艇通信、海底探测、地质勘探和地震电磁监测等诸多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这促使人们对其传播机制的理解不断深入。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尤其是极低频电磁波在近区的传播求解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关注。本文围绕极低频电磁波在近区传播的求解,及其在雷电、海底传播、混合路径波导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及推导。现将主要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首先基于Sommerfeld积分的一般式,通过准静态近似的方法对垂直电偶极子激励下的电磁场分量进行了估值,推导出极低频电磁波在近区的解析近似表达式。并给出了极低频电磁波在半空间中沿空气和地表分界面传播的理论分析结果。2、进一步地,给出了垂直电偶极子激励下的瞬态解近似表达式。该瞬态式基于前文给出的频域解,适用于求解极低频电磁波在近区的计算。将此单位脉冲相应的结果与双指数源进行卷积计算,得到了双指数源激励的瞬态解析表达式,用于模拟雷电信号产生的极低频脉冲在空间中的时频相应特性。3、基于Sommerfeld积分的一般式,推导了水平电偶极子激励下的极低频电磁波的频域近似解。特别是沿海水和岩石分界面传播的海底结构中,水平电偶极子激励的极低频电磁波有极为重要的应用背景。通过将本文给出的解析近似解与已有结果的对比,论证了结果的正确性。4、进一步给出了水平电偶极子激励下沿一维各向异性介质表面传播的极低频电磁波的近区近似结果,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到将海底岩石层结果当作各项异性介质相较于各向同性介质而言具有更好的比拟作用,所得出的数值结果比各向同性的情况更接近实测数据。5、对极低频电磁波在近区传播应用举例。研究了雷电信号激励的极低频电磁波在近区的传播特性,并将雷电过程看作双指数函数源产生极低频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的时域响应过程;还研究了极低频电磁波在海底近场传播时的空间分布以及坡印廷能流分布等,为极低频电磁波在海底勘探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6、最后研究了混合路径波导中极低频近区电磁波的传播计算方案。给出了陆-海过渡路径波导中极低频近区电磁波解析表达式和模转换系数,通过数值计算结果对混合多段路径波导中极低频近区的计算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17)
孙素梅[10](2018)在《营口台极低频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营口台极低频电磁波观测的基本情况,统计极低频观测数据,从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仪器背景噪声,数据变化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数据进行作图分析得出营口台电磁场功率谱密度的时间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的电磁异常提取奠定稳定的数据基础。(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极低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大功率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波穿透介质和大面积覆盖的传播机理,研究地球物理电磁探测新方法,探求复杂构造和深部找矿新理论、地震电磁异常前兆新规律和机理,促进资源探测和地震预测领域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原创性成果的产生,推动我国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低频论文参考文献
[1].何如龙,孙剑平,隗小斐.基于PGC技术的水下极低频信号检测解调方式研究[J].通信技术.2019
[2].张平.地震极低频电磁观测在云南地区的建设应用进展[J].国际地震动态.2019
[3].汪宇,龙根,邓珊.极低频电源有源前端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19
[4].王然,王若,底青云,雷达,王中兴.极低频电磁(WEM)法信号检测试验[J].工程地质学报.2019
[5].孟浩,罗冰洋,刘庆,查明,罗志清.Buck型DC-APF抑制大功率极低频发射系统间谐波技术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9
[6].孙永彦,王亚红,李志辉,石振华,廖艳艳.极低频电磁辐射增强秀丽线虫能量代谢并诱导氧化应激反应[J].生理学报.2019
[7].边洪英,郝建梅,陈永青,尹丽,贾超云.极低频电磁场致职业暴露人群神经行为损伤的研究[J].疾病监测.2019
[8].周永军,张辉,牛中奇.极低频电磁暴露对钙离子跨膜迁移的影响及机理分析[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9
[9].许红蕾.极低频电磁场近区传播及其在混合传播路径中的理论分析与应用[D].浙江大学.2019
[10].孙素梅.营口台极低频观测数据初步分析[J].防灾减灾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