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典型岩溶地区论文_吴耿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南典型岩溶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岩溶,生态系统,典型,土地利用,忍冬,土地,地区。

西南典型岩溶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吴耿[1](2011)在《西南岩溶地区典型植物适应岩溶高钙环境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生态系统是受岩溶环境制约的生态系统。岩溶环境中的可溶岩高钙、偏碱性、土壤贫瘠、双层结构、水源漏失等特殊条件造成岩溶适生植物石生、旱生、喜钙的生态特征。研究岩溶环境典型适生植物的适应性,对丰富植物对环境的响应与适应这一科学问题的认识,以及推进岩溶地区的生态治理,特别是石漠化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栽培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来研究生长在西南岩溶地区中的华南忍冬及相关岩溶适生植物来探讨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并深入研究了华南忍冬对岩溶高钙环境适应机制,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利用微波消解结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岩溶地区忍冬属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和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不同发育阶段的叶片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处于相同岩溶环境下的忍冬和华南忍冬叶片中Ca、Mg含量均较高,但同种元素在两种植物叶片中的差异较大,反映了二者对元素的选择性吸收差异;叶片发育程度不同,叶片中吸收聚集的金属元素含量也不同。整个发育过程中,叶片内各金属元素总体呈上升的趋势。2)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常规石蜡切片法处理的生长于广西弄拉适生药材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四种灌木叶片表皮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忍冬、华南忍冬、黄花草(Solidago decurrens Lour)下表皮均分布浓密的表皮毛,忍冬上表面中脉有少量表皮毛,黄花草上表皮分布有稀疏的星状表皮毛,忍冬、华南忍冬和黄花草的气孔位于下表皮毛间隙,这种结构可反射阳光和阻止水分蒸发,从而适应强光和水分不足的环境;瓜子金(Polygala japonica Houtt)叶片为肉质叶,上下表面均有气孔分布,并出现明显的下陷,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表面凹陷处,这种局部微环境有利于水分的保持;四种植物叶片表面均出现表皮细胞外壁加厚或角质化,这种结构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3)利用环境扫描电镜技术、能谱分析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华南忍冬对高钙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华南忍冬具有多种方式适应高钙环境,如,气孔排钙:华南忍冬叶片可将多于生理需求的钙通过叶片背面的气孔排出体外,这种现象在植物中首次发现;腺体储钙:通过对叶片背轴面的腺体进行能谱分析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标记Ca~(2+)探针观察,表明腺体具有储存钙的重要功能;表皮毛储钙:一部分钙可以存储在华南忍冬丰富的表皮毛下部分,并随着叶片发育过程积累,这是华南忍冬适应高钙环境的另一种方式;胞间及细胞壁储钙:高钙环境下栽培的华南忍冬叶片的在发育过程中组织内部的Ca~(2+)出现了积累,而在成熟叶片中Ca~(2+)分布于细胞内壁和细胞间,这也是对高钙环境的一种响应方式。4)生长于岩溶高钙环境下华南忍冬叶片表面不同晶型的钙盐是由气孔排出后形成;钙盐分泌出组织后,自组装成多种形态的晶体,如晶沙、球晶以及棱晶;晶体中除了含有大量的钙之外,还有一定含量的硫及其他元素,推测晶体的成核物质可能是由含硫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这为相关钙盐的仿生矿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同时也证明能谱分析技术能有效应用于植物表面的微区分析及植物分泌物的物质基础测定。5)利用光合作用系统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不同钙供应水平下的华南忍冬的光合作用特征及其蛋白质组学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石灰土栽培条件下的华南忍冬具有相对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较低的气孔导度;华南忍冬光合作用属于非气孔限制类型;石灰土栽培条件下华南忍冬叶片中的RuBisCO的含量显着高于沙土栽培材料,可以从侧面证实石灰土栽培条件下华南忍冬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6)华南忍冬钙调蛋白的基因序列长度为450bp,由148个氨基酸组成,经预测表明其分子量大小为16847.67Da,等电点约为4.11。同源性分析表明,华南忍冬钙调蛋白与忍冬相似性为100%。蛋白质结构预测结果表明,华南忍冬钙调蛋白无跨膜区,主要定位在细胞质基质中,具有典型的EF-手性结构,含有四个Ca~(2+)结合位点,且蛋白质叁级结构稳定。(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1-01-27)

贾亚男[2](2008)在《西南典型岩溶地区生态型土地利用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我国西南叁类典型岩溶地区(裸露型高原盆地区、覆盖型岩溶平原区和埋藏型垄脊槽谷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它们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类型(有工业城镇、旅游城市、城郊农业、乡村农业等),分析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以地貌类型为基础,把自然水土环境和土地利用类型有机结合起来,详尽划分出各个生态型的土地利用单元,提出相应的改善和保护策略,以期获得岩溶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刘彦[3](2007)在《西南岩溶地区典型植物的蒸腾光合特征及其对元素迁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比较了桂林岩溶试验场不同地貌部位(洼地、坡地、垭口)典型植物黄荆的蒸腾作用特征,以及桂林毛村不同地质背景(石灰岩、白云岩和砂页岩)黄荆的蒸腾光合和水分利用效率特征,分析了影响黄荆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同时,研究了不同地貌部位以及不同地质背景土壤主要元素的迁移特征,并以研究区的典型植物黄荆为例,分析了主要元素迁移与植物蒸腾作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黄荆的蒸腾速率日变化情况因不同地貌部位及不同地质背景而有所不同,叁个地貌部位黄荆日平均蒸腾速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垭口>洼地>坡地;砂页岩区黄荆的蒸腾速率明显高于石灰岩区和白云岩区,但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却明显低于石灰岩区。(2)黄荆蒸腾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气孔导度、大气相对湿度和叶面温度,其中气孔导度对蒸腾速率的影响最大,但影响程度随地貌部位而有所不同;黄荆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温度、湿度、气孔导度和CO2浓度,各因素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随地质背景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3)植物蒸腾作用对土壤中Ca、Mg、Cu、Fe、Mn、Zn等主要元素迁聚的影响程度因不同地质背景以及不同元素而有明显差异。植物蒸腾作用对Mn、Cu等较难迁移元素的迁移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土壤中Cu、Fe、Mn、Zn等微量元素的迁聚对植物吸收系数的影响程度因不同地质背景而有显着差异。岩溶山区进行植被恢复时必须考虑不同地貌部位或不同地质背景的差异,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本研究结果为岩溶石山地区生态恢复重建中植物的选择与栽种以及岩溶石漠化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7-05-01)

吴耿[4](2007)在《西南岩溶地区典型植物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地质环境造就了植物不同的适生机制。本文从植物生理生化以及结构解剖学角度,对西南岩溶地区不同地貌部位以及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生长的典型植物黄荆(Vitex negundo)的叶片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黄荆具有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叶片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如桂林毛村石灰岩区黄荆叶片的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是旱季(10月)较高,分别为雨季(7月)的2.3倍和3.35倍。(2)岩溶区生长的黄荆叶片具有旱生植物叶片特征,其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的厚度以及栅栏组织的致密程度均大于非岩溶区,这些特征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而且也与野外观测岩溶区黄荆的日平均蒸腾速率小于非岩溶区相对应。而且,岩溶区黄荆叶片的维管组织发达程度高于非岩溶区,有利于在蒸腾减小的情况下促进水分运输和营养元素的迁移。(3)同一岩溶地区不同地貌部位生长的黄荆的叶片形态结构具有明显差异。垭口黄荆相比于坡地黄荆有较厚的叶片、较浓密的表皮毛和较发达的栅栏组织,这些特征同样有利于减少水分散失,从而减少岩溶干旱带来的伤害。上述叶片特征体现出该种植物对岩溶干旱环境的适应。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索典型植物对岩溶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为岩溶地区适生植物的选择和栽种及岩溶石漠化治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7-02-01)

贾亚男[5](2004)在《西南典型岩溶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对岩溶水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生态系统是一种像沙漠边缘一样脆弱的环境系统,其水土资源是岩溶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水土资源在质和量方面都有很大的退化。因此积极开展和深化保护岩溶地区水土资源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际和国内“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是开展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研究的一个主要途径。但国内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土地区和农牧交错带等北方地区,对西南岩溶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环境影响研究却较少涉略,因此开展岩溶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岩溶水土资源的影响研究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国外关于岩溶区土地利用对岩溶水土资源影响的研究有一定理论基础,但对土地利用时空演化对水土资源的时空变异和运行机制有待拓展和深化。因此在我国西南典型岩溶地区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水土资源的时空演变和机制研究无疑对自然地理学与岩溶环境学的交叉拓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论文选择了贵州水城盆地(裸露型高原岩溶区)、桂林东区(覆盖型峰林平原岩溶区)和重庆涪陵(埋藏型垄脊槽谷岩溶区)叁个不同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岩溶区,采用资料收集整理、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对比分析等方法,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初步研究了叁个典型岩溶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水质的时空影响和机制分析,并把岩溶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理念和操作方法引入土地利用和管理系统中,为岩溶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 不论是裸露型高原岩溶区、覆盖型峰林平原岩溶区还是埋藏型垄脊槽谷岩溶区,由于我国西南岩溶区相当发育的地上和地下双层赋水空间结构以及“土在楼上,水在楼下”的独特国土资源格局,造成岩溶水土环境系统对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极其敏感。我国西南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强度都深刻的影响了岩溶水质的时空演变以及土壤资源的退化就是一些很好的例证。论文所研究的叁个岩溶区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的自然背景值都很低,本是人类利用的优良水源。但20年来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在地域上的扩大,类型上的增多,强度上的增大,造成岩溶水质的逐渐恶化,这不仅与土地利用演变表现出时间上的高度一致性;而且在空间上,水质恶化的中心往往与人类土地利用活动的强度中心一致,这种时空的一致性充分说明不合理的上地利用是岩溶水质污染恶化的根源。 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的差异也能从叁个研究区水质主要化学指标的不同得到体现。一般而言,森林覆盖的地区,由于森林系统具有强大的吸收净化污染物质的作用,使得岩溶水中大多数离子含量都较低(广西弄拉白云岩林区例外)。在较偏远的农业区水质恶化的主要特征是5042一和N03一含量的增高,这与农业活动中土壤施肥、农村生活废水排放和农村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和淋滤有关。在城郊农业区,由于土地利用变得相对复杂,不仅NO3一含t显着增高,而且盐污染(Ca2+、M扩+、a一、5042一)成为其另一个主要特征,这是农村城郊化造成上地利用类型强烈转化对岩溶水水质恶化的必然影响。在城市土地利用区K十、Na+、cl一、NO3一和N氏本等离子的高值成为城市与农村土地利用相比的独特特点。此外城市是一个交通运输和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因此Pb2+、cu,十、cd,+、Mnz+和有机污染物(coD)也相对较高.在工业区不仅岩溶水中的常规离子都有增高,而且各种重金属元素也显着增高。从土地利用与岩溶水质演化的过程可以看出,随着人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逐渐增多和利用强度的逐渐增大,岩溶水中各类离子含t相应的增高,类型也相应增多,从而不断导致水质的恶化污染。 土壤徽t重金属元素(Cu、Pb、Zn、Cr、Mn)的空间分异与土地利用变化和岩溶水质的空间变化具有的良好一致性也可以说明,上地利用对岩溶水和土壤同时都具有强烈的影响,土坡徽t元素的变化同样可以敏感的反映人类土地利用活动的环境影响。上壤搜盖于岩溶地下水的上部,土壤对各类重金属元素所具有的吸附净化能力,对保护岩溶地下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土壤结构的改变,水土流失的加剧,土壤酸化等,也能使得土壤成为岩溶地下水恶化污染的载体和传输途径。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水质产生的重大影响,不仅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土地利用活动提供了恶化岩溶地下水的污染源泉,通过水土流失和环境酸化加速自然界原有物质的流失:而且还通过改变土层厚度和结构,降低土层的吸附净化能力,造成地表塌陷等方式扩大各种物质的传输途径,使得污染物质更容易进入地下水中。这种运行机制与敏感脆弱的岩溶动力系统相迭加的协同祸合作用,无疑加速造成地下水的污染恶化。此外,降水不仅具有稀释净化污染水源的作用,但它也具有把地表物质冲入岩溶地下水中的作用,因此,土地利用与降水的协同祸合作用在一定的时空流域内能够加大地下水污染恶化的机率。 通过岩溶生态系统管理对岩溶环境实施保护和改善是一个新的思路。把岩溶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理念和操作方法引入土地管理系统,?(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4-04-01)

西南典型岩溶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择我国西南叁类典型岩溶地区(裸露型高原盆地区、覆盖型岩溶平原区和埋藏型垄脊槽谷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它们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类型(有工业城镇、旅游城市、城郊农业、乡村农业等),分析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以地貌类型为基础,把自然水土环境和土地利用类型有机结合起来,详尽划分出各个生态型的土地利用单元,提出相应的改善和保护策略,以期获得岩溶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南典型岩溶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吴耿.西南岩溶地区典型植物适应岩溶高钙环境的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贾亚男.西南典型岩溶地区生态型土地利用探索[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3].刘彦.西南岩溶地区典型植物的蒸腾光合特征及其对元素迁移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

[4].吴耿.西南岩溶地区典型植物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5].贾亚男.西南典型岩溶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对岩溶水质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岩溶槽谷区人地系统示意图洛塔地区岩溶水文地质与水土流失监测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度评价层次构成一15桂林东区重金属离子水化学等值线系...洛塔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主要功能特...一10水城盆地土坡微盘元素含盘等值线图

标签:;  ;  ;  ;  ;  ;  ;  

西南典型岩溶地区论文_吴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