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宗教思想研究

唐君毅宗教思想研究

陈芷烨[1]2004年在《唐君毅宗教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君毅作为“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最能彰显其思想特质的是他关于宗教的思考。通过早年对人生的切挚体验,他认识到人是道德性宗教性存在,宗教是人类本心本性超越性的表达;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一套关于宗教的看法。居港后唐君毅对宗教问题进行了更深入分析,对儒学宗教性内涵进行了深度挖掘。其晚年更是借鉴华严理论与黑格尔哲学的智慧,建构了庞大的“心通九境”的判教体系。终其一生,唐君毅都不曾放弃对宗教问题的思考;其宗教思想的显着特点是在超越的反省中把握人的内在超越,把握“天人合一”主客相涵相融的至高境界。全文共分叁章。第一章论述唐君毅宗教思想的发展历程,指出他对宗教的切挚体验与其独特的人格性情分不开,是和他对其文化哲学的中心概念“道德自我”的体认同步展开的;而力图复兴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以兼涵哲学、宗教、道德意蕴的儒家智慧为濒临毁灭危机的人类提供可能的整合形式,是他思考宗教问题的深层动机。第二章论述唐君毅的一般宗教理论。他首先对宗教意识等基本理论进行了阐释;继而以宗教义理的会通做比较宗教学的研究,肯定世界各宗教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并进一步阐释儒家心性之学所蕴涵的宗教性内涵,彰显儒者之教“即道德即宗教”、“即哲学即宗教”的特质。第叁章论述他的判教思想。笔者认为他以“仁心本性”充量与否作为评判宗教意识十形态的标准,是他的判教活动在本体论层面的展开;通过对儒学宗教性内涵的阐释,他进一步将“仁心本性”标准推扩到对耶、佛、儒叁教的评判,对耶、佛、儒叁教的评判可以看作是其对宗教意识诸形态评判的进一步深化之理论结果。他认为兼涵道德、哲学、宗教意蕴的儒者之教,可以作为世界各大宗教共同的理论基础。结语为笔者对唐君毅宗教思想的总结性评价。通过对“道德自我”的分析,笔者认为儒学缺乏应对现代社会个体自由、个体性原则挑战的资源,不能为现代社会个体提供终极性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无法成为世界各宗教共同的理论基础。

朱丽晓, 李玉芳[2]2009年在《试析唐君毅先生的宗教哲学思想》文中指出唐君毅先生一直被学界认为是非常具有宗教情怀的哲学家,对宗教本身有其自身的理解,唐先生对"宗教"的思考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本文在概述前人对唐先生宗教思想的研究状况的基础之上,从宗教学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唐先生的宗教哲学思想。笔者认为唐先生的宗教思想可以分为叁个阶段,是一个不断成熟、不断发展的过程。唐先生的宗教思想以良知为判教的标准,其立足点是为人们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张力, 曾加荣[3]2014年在《论唐君毅的宗教情怀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唐君毅是最富有宗教情怀的现代新儒家。他的宗教情怀主要体现在对儒家思想中宗教精神的思考、对儒家思想宗教意义的分析以及对构建中国新宗教的设想叁个方面。同时,唐君毅宗教情怀依旧观照当代,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用儒家"人文宗教"思想,回应西方思想挑战;追求内在超越,提升自我素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宗教情怀中蕴含中华文化精髓,倡导弘扬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程志华[4]2010年在《将孔、释、耶、穆及祖先揖入一堂——唐君毅之新宗教思想》文中提出唐君毅不赞成通常的宗教意识,认为它们是功利的实用的,是对真正宗教精神的"误解"。在探讨真正的宗教精神的基础上,唐君毅主张,面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物化"倾向,必须对科学这把"双刃剑"的发展施以一个统领方向,而宗教便可担当这个统领方向的责任。不过,能够担当此责任的并非既存之宗教,而是一奠基于真正宗教精神之上的新宗教。在唐君毅看来,这一新宗教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以"人伦人文"为宗旨的宗教,亦是能够欣赏"异教"之价值即可以将各家各派宗教揖于一堂的新宗教。

陈桐[5]2017年在《唐君毅中国艺术精神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君毅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镇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向来是学者们探讨的重点,他关于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亦不容忽视。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语境下,面对民族文化危机,唐君毅从中西文化特征对比入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自然也是唐君毅所关注的重点。论文分析唐君毅中国艺术精神观产生的国内外背景、思想基础及其“虚实相涵”、“游”的特征,探析唐君毅中国艺术精神与文学精神的关系,并且将之与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分析进行对比,对唐君毅的中国艺术精神观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进而发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唐君毅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挖掘,不仅为解决当时的文化危机指明了中西文化相互借鉴的新方向,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新思路,这对当今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除绪论外共分四部分。论文第一章对唐君毅的生平和着作进行概述,重点对唐君毅的中国艺术精神观的国内外背景进行说明。从国外方面来看,西方文化浪潮对中国文化的冲击,造成中国文化危机;从国内方面来看,人们对传统文化失去信心,纷纷倒戈。唐君毅提出返本开新的主张,阐扬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神价值,提出当时文化危机的应对之策。第二章分主要从唐君毅对中西文化特征的对比入手,探析中西对比张力下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突出中国艺术精神的独特之处,进而肯定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唐君毅的心性观、感通观以及关于艺术中时空观的理解,都为他分析中国艺术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他认为中国艺术精神显现出了“虚实相涵”、“游”的特征,且这些特征在中国文学中也有体现,故他进一步分析了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文学精神的相通之处。第叁章将唐君毅的中国艺术精神与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进行对比,从对中西文化的引用、对道德和艺术关系论证以及对儒道两家艺术精神阐述的不同这叁个方面入手,从而凸显唐君毅中西对比视角下的中国艺术精神的独特之处。唐君毅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是从宏观处着眼,以比较中西文化特别是艺术方面的不同为前提的;他把握到传统文化中的“心”和“性情”,并以此为理论出发点,去发掘中国艺术精神中道德和艺术的关系;在当时社会各界人士反对甚至批判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唐君毅重新阐释儒家艺术精神,并给予其很高的评价,以期提高儒家文化的地位。第四章对唐君毅中国艺术精神进行反思。他提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中西文化,在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吸纳西方文化的精华,为当时的民族文化危机提供解决之法,为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提供思路。这在文化交流、碰撞的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思想也存在忽视审美纯粹性和主观唯心主义的缺憾。

梅岚[6]2016年在《唐君毅文化哲学的世界视野与圆融思想》文中认为唐君毅作为当代新儒家巨擘,其文化哲学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他以"十字架"之说区别中西文化精神各具特色的精神气质,强调中西文化之"不同"。但另一方面,他提出"道德理性"是文化的本源,中西文化是"道德理性"的两种"发用",由此将中西文化的差异统摄在"道德理性"的观照之下,强调二者的"和而不同"。在贯通中西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他提出"太和世界"的人文理想、"纳方于圆"的文化构想,以期儒家心性学传统的"返本开新"。唐君毅文化哲学的世界视野和圆融思想作为儒家传统面向现代化转化的一个典型范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许敬辉[7]2018年在《唐君毅哲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哲学家唐君毅先生的理论视野广泛,融摄中西印,在多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目前,国内外主要集中在人生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哲学史梳理与阐释等视域下的研究。本文试图系统地从唐君毅哲学观视角刻画出唐君毅的“立叁极”的逻辑和历史发展脉络以及体系本身的丰富内涵。从现象肯定到超现象肯定,特别是“无”的发现,及《易传》、孔子生生变易观、五行之终绐相克,归于人要实现生命的一种价值;对生命的体验归为道德自我之发现,紧扣生命的具体问题展示精神在现实世界的超升之道,达于道德理性之圆满境界;诠释了生命即存在、存在即生命,以生命之本根、无私之性情及对生命的觉醒,提供了一道路或一桥梁以通其他哲学。以此来增补当下唐君毅哲学研究的整体建设。唐君毅先生关于哲学诠释的基本观点,并为接下来第二、叁、四章做了理论准备。唐君毅之天道论侧重在对宇宙全幅的建构,论述东方侧重事物的功能、作用与相互间的关系、西方侧重从个体存在上反省个体之所以为个体的根据;人道论归结为,只要自觉我是人,便能层层超升的论断;知识论由西方理论的铺陈而知中国哲学的价值。此正可见唐君毅对中国哲学的支柱之功,使之既传承于儒佛道哲学思辨的精华,又遥契于西方近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康德、黑格尔的哲学,由此而步入独具慧心的哲学创造。唐君毅先生发生命之性情以“立人极”的思想。唐君毅哲学奠基于“人生体验”,把对生命的体验归结为道德自我之发现,向人们展示了精神在现实世界的超升之道,形成了“道德自我的建立”的基本立场和核心观念。后运用发现的“心本体”观念,进而为各种文化活动立根,基本上是上承孔孟之教,横通于康德的实践理性。又以人自己为中心,从人心论到人生与人文,说明人类文化都原于人心灵精神之求实现真美善等价值,旨在指个体自己内心应有的开悟,以完成其“立人极”的思想。唐君毅先生究天人之合德以“立太极”的思想。唐君毅哲学立足儒家信仰,对社会文化、教育、人文世界的各种现象和思想进行反思和批判,旨在通过对中、西、印叁大思想系统的反思、融汇和判教工作,以此建构起“心灵九境”的哲学体系,旨趣则是“更能反映此境所生起之源,从源头上知其可进可退、可升可降之道,于是通一切学术,任持一切学术而不失。”以完成其“立太极”的思想。唐君毅先生融中西之人文以“立皇极”的思想。唐君毅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文化或人文问题,旨在以哲学义理发展之线索为本,而以历史资料为之佐证。其对中国哲学义理之“道”,在察其问题之“原”,名辞义训之“原”,思想义理次第孳生之“原”;而于昔贤之言,略迹于“原心”,于诸家言之异义者,乐推“原”其本旨所存,以求其可并行不悖,而相融无碍之处。又围绕原理、原心、原名、原辩、原言与默、原辩与默、原致知格物、原道、原太极及原命等一一讨论。后以“命”不离于“性”,专就人之面对天地万物,而能有其理想必因其“性”之义加以阐述。再后依“本体论之后,须有工夫论”,专就宋明以后儒学加以论述。以生命之本根、无私之性情及对生命的觉醒,知道生命才是文化之根、学术之本的“立皇极”理想。最后,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所论的主题,即唐君毅哲学的发展和体系的建构过程,是一个从道德自我到心灵境界的过程。唐君毅即哲学史以言哲学,使心灵永不陷落于一家,通过一个巨大的融会、贯通、包举、分疏,使一切哲学在历史开展下各归其位、各得其价值、各有其普遍的永恒的意义,即心灵的超越。从这些方面来看,唐君毅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启示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邓丽香[8]2014年在《唐君毅人文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价值,推动着中华民族创造文化与历史。惟是近百多来,中国文化经过西方列强的侵略,五四运动的反传统,国民政府的腐败,共产党获得政权,中国文化可谓千疮百孔,苟延残喘。固有的“人文精神”价值,差不多完全被否定。现代新儒家就是处于这样的时代挑战与忧虑背境下诞生。唐君毅先生(以下简称唐先生)是第二代现代新儒家代表者之一,强调复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价值,深信这些价值可以解决中西文化矛盾。唐先生认为,“人文精神”担当着重要的价值性、方向性及融通性角色。所以他扩大了“人文精神”的价值于一切文化。文化的创造必来自人的自觉性及道德性。中国文化的根本信念在于人禽之别的仁义心性。一切文化活动皆是道德主体的发用,最后是为了成就人格精神。所以,文化活动的价值必须体现在对人的精神价值本身,而不单只在解决现实问题,更不是为了实现工具或功利价值。此外,他的“人文精神论”价值与范围比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更深、更阔。西方的人文主义与自然科学相对,尊重人类一切文化。这是最宽泛的定义,内容未算深刻。因此,他依据“人文精神”价值重新提出“人文主义”的基本信念,强调一切文化必须体现人格价值,尊重与包容持相反意见的学术思想。唐先生“人文精神论”贯穿着他整个哲学思想信念,当中发展过程可分为叁个时期:在最早的奠基期,他仍身处国内体证了“道德自我”才是生命与人生的真正主宰;其后进而加深这种体证成为“道德理性”观念,并以此作为一切文化活动的核心依据。在中期阶段,他于1949年来到香港。他的“人文精神论”能够充分发展。从宏观及融摄的视角下,他提出人文思想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人文、非人文、次人文、超人文及反人文。前四个层次的人文思想彼此间相反相成,最终为了扩大、提升或融入人文思想,对抗反人文思想的流弊。另在比较中西文化方面,他运用“人文精神”价值阐明中西文化之别,寻找两者得以融通的契合点。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不应比拼长短高下,而在追求融会与相处。它们的融合不在数量比例,而是在层次、范围及先后次序;不是先在内容上比较,而是在态度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抱着实用功利的欲望动机,视西方文化为一种工具或技术,并否定中国文化价值而接受西方文化,从而产生急于求成、卑屈怯懦羡慕的扭曲心态。这样的不健康态度不但学不成西方文化,更严重的,形成要打倒或轻视自己文化心态,把自己的生命之根、文化之源完全摧毁。因此,他提出“平视的眼光”的平衡比较法及文化比较的标准在人之仁心本性。他更从大处着眼提出以“人类精神之行程”的角度看到中西文化发展的共同处。两种文化皆是从自然中创造文化,然后求上达于超人文的宗教或天道,经过超人文的负累或与现实人间的距离冲突,从而重返人文、世间与自然。他还肯定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在非人文的科学与超人文的宗教。科学本身是中性的,是人的理智心及理性能力发用,体现求真知真理的价值。惟是科学理性只是人的心灵某一方面的发展,倘若无目的、无依归的向前向上无限发展,只会堕入怀疑与虚无。所以,科学必须依于“仁心”的价值下发展,人文中必涵盖科学。在宗教方面,表面上宗教与人文主义有所背离,只要人能提升主体性及自我主宰,人神可合一,人文与宗教可结合。另外,他更指出儒家“叁祭”(祭天地、祭祖宗、祭圣贤)之礼充满宗教精神。祭祀之事强调人与被祭祀者在精神上的相感相通,不重祈求而重感恩,突显人的心灵超越性与无限性。唐先生“人文精神论”强调儒家思想可会通西方平等、自由与民主的观念。这些近代西方文化的普遍价值是为了对抗当时宗教上神权过大或政治上君权专政,人的本然人性与才性完全被控制或扼杀。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提出一些理性的假设,人原本生活在自然状态(Natural State),人人享有平等与自由;这是由上帝赋予的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西方的普世价值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追求的价值往往流于理性的假设或空想,未能肯定人性中善良本性及道德主体。他提出八种自由,批评西方的自由只是注重保障个人生活及群体组织的自由权利,围绕现实生活状况,容易走向极端的个人主义及权利。更崇高的自由应是展现人格价值之自由,达到孔子所言:“为仁由己”的真正自由境界。另在平等与民主价值上,儒家重视人格尊严,人人本性善良,是谓道德意义上大平等的精神,它可以涵摄西方政治意义上平等精神。最后在晚年的总结期,他的“九境说”展示一切哲学的立足点是人本心本性之精神生命之流行;这原初一义归向“人文精神论”的价值。另一方面,“人文精神论”经常被批评为“泛道德主义”、“反科学”及“文化保守主义”。当中的关键处在于道德本体为第一义是逻辑上的“应然”方向及价值,并非“实然”的运作措施或方法。倘若人抛弃道德原则、与生俱来的文化,生命必然流于工具理性与实用效益,造成现代社会种种问题。唐先生站在哲学文化的理论层次为中国文化现代化提出大本大源的原则及方向。他与同期的新儒家钱穆、牟宗叁及徐复观同样相信中国文化及“人文精神”的价值,并指出当今世纪的危机是人的自身及文化问题。总言之,唐君毅强调“人文精神”是最重要及宝贵的资粮,它的现代价值不但可以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及补足其不足;它还是中国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发展下去的根据。

张倩[9]2015年在《唐君毅学问人生的宗教性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唐君毅一生致力于研究传统文化,为建立一人文理想世界奋斗终身,因其着作丰硕、影响深远,去世后被称为“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与其他学者相比,唐君毅先生一生的学问与其生命不相分离,他的人格直承宋明大大夫风骨,展现了一个真正儒者的气度,对待工作、对待他人、对待自我,他所表现出的行为都是他所主张的儒家道德的化身。由于唐君毅一生实践儒家精神,所言所行类似西方宗教信仰者,他又被认为是最具宗教情怀的现代新儒家。本文以五四以来儒家价值体系被解构为背景,在与早期现代新儒家学问与人生比较视野中,选取典型素材,从学问源流、生命目标、生命实践、生命归宿等方面分析他如何在一步步中实现人生的根本转变,努力呈现唐君毅所特别体现的具有宗教情怀的学问人生。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绪论首先分析本文选题缘由及相关意义,然后对国内外关于唐君毅思想研究现状做一具体梳理,并点出本文研究对象为唐君毅的学问人生,而不是某一具体的理论,在该部分最后对唐君毅的家世背景和生平履历做一简单介绍。第二部分论述唐君毅的生命目标,首先指出与生命目标紧密联系“超越”的内涵,中西文化中对“超越”不同的理解,及早期新儒家们结合西方宗教文化对“超越”的体会,继而从对中西方文化精神的认识、对天命观的理解、肯定现实生活叁个层次指出唐君毅如何确立人生目标,进而肯定其哲学理论的基础“心本体论”,强调心本体的超越性与内在性,为实现生命目标垫铺道路。第叁部分论述生命的实践,即唐君毅生命与学术的合一。文章在分析传统宗教实践活动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儒家的“知行合一”观点,点出儒者进行的道德践履有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活动有相似之处。进而从为人处事、学术之路、传播文化叁个方面分析唐君毅在生命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方面均依从内心的坚守,他的所言所行可以说是他所主张的儒家道德化身,第四部分论述生命的归宿,即唐君毅论述儒学所提供的终极关怀是最真实、完满的。本部分首先论述“终极关怀”一词的缘起及意义,指出唐君毅在研究宗教问题的基础上肯定宗教的价值,但认为儒学所达到的境界更能解决科学主义与价值虚无主义带来的危机。他站在宗教对话的立场上,认为儒学是唯一可融合其它世界各大宗教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涵括东西方一切在内且以儒家天德流行境(即尽性立命境)为至高境界的“心灵九境”体系,目的是为现实虚妄世界的人们提供一实现真实自我的哲学途径。最后是结语部分,该部分重申本文研究主题,即唐君毅学问人生是如何合一的,重点突出了唐君毅在道德自我建立、宗教研究方面所取得成就,强调唐君毅于公于私、对人对己,均是其生命真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

杨永明, 牟华林[10]2011年在《大陆唐君毅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唐君毅先生是在20世纪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大陆学者对其生命与学问的研究比较晚,大体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内容涉及唐君毅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儒学思想、宗教思想、美学思想、人文精神、中西文化比较等各个方面。对既有研究进行必要的梳理,无疑有助于推动对唐君毅的生命与学问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唐君毅宗教思想研究[D]. 陈芷烨. 湘潭大学. 2004

[2]. 试析唐君毅先生的宗教哲学思想[J]. 朱丽晓, 李玉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

[3]. 论唐君毅的宗教情怀及其当代价值[J]. 张力, 曾加荣. 中华文化论坛. 2014

[4]. 将孔、释、耶、穆及祖先揖入一堂——唐君毅之新宗教思想[J]. 程志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

[5]. 唐君毅中国艺术精神观研究[D]. 陈桐. 河北师范大学. 2017

[6]. 唐君毅文化哲学的世界视野与圆融思想[J]. 梅岚. 理论与现代化. 2016

[7]. 唐君毅哲学研究[D]. 许敬辉. 河北大学. 2018

[8]. 唐君毅人文精神研究[D]. 邓丽香. 武汉大学. 2014

[9]. 唐君毅学问人生的宗教性研究[D]. 张倩. 南京大学. 2015

[10]. 大陆唐君毅研究综述[J]. 杨永明, 牟华林. 宜宾学院学报. 2011

标签:;  ;  ;  ;  ;  ;  ;  ;  ;  ;  ;  

唐君毅宗教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