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壳聚糖固定化德氏根霉脂肪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灿,姜国芳,杨江楠,陈国庆,谢宗波,乐长高[1](2020)在《多孔材料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在有机合成中,脂肪酶是一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能显着提高催化效率和对生化工业具有重要意义的生物催化剂,它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很多领域.然而,在众多有机反应中,脂肪酶容易受水、温度、 pH值、酶液浓度、底物浓度、酶的激活剂或抑制剂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失活,产率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酶的固定化技术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浓厚兴趣,并发现了很多酶的固定化载体.其中,多孔材料类固定化载体颇受青睐,它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相对密度低、吸附性能较佳、渗透性能较好和精确的分子识别功能等优点.实验证明,多孔材料固定化酶比游离酶的应用效果更佳,多次循环利用后仍旧保持较高的酶活性.我们主要对多孔材料在固定化脂肪酶方面的应用和固定化酶的催化效果做了一个总结,多孔材料主要包括纳米多孔材料、大配体多孔材料、碳骨架多孔材料、氧化硅骨架多孔材料、聚合物类多孔材料等.
李凯[2](2019)在《基于新材料和新策略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脂肪酶固定化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性能的脂肪酶在能源工业、医药工业、精细化学品合成和食品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固定化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游离酶的很多缺陷。传统的固定化通常是在单种载体上使用单一固定化策略;同时大部分有载体的固定化酶中目标蛋白的含量极低;且将固定化策略与载体形态结构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报道也较少。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脂肪酶分子进行充分的分子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离子交换和共价键合协同作用的固定化策略;将三聚氰胺-戊二醛超支化合物连接在磁性纳米颗粒表面,极大地提高了目标蛋白的载量;将氧化碳纳米管插入磷酸盐纳米花的核心中,获得了结构得到增强的复合材料。将上述得到的固定化酶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验证了其良好催化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摘要如下:1.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脂肪酶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BCL分子表面活性氨基酸的分布,结合固定化载体的特征,以提高载体上酶分子活性和载体上蛋白质载量为目的,设计了三种固定化酶,分别为离子交换和共价键合联合运用的BCL-GEAMNP、修饰了三聚氰胺-戊二醛树状分子的定向固定化酶BCL-GTAMNP和氧化碳纳米管增强的磷酸盐-BCL复合纳米花。2.以BCL-GEAMNP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各种表征手段测定载体和固定化酶BCL-GEAMNP的各种性质,以确定载体合成和固定化的成功;之后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在最佳条件下,固定化酶的转酯酶活回收率为147.4%;所得的固定化酶BCL-GEAMNP用于合成生物柴油,以叔丁醇作为最佳反应介质;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后,在最适反应条件下,生物柴油得率在9 h时达到90.2%,12 h达到96.8%;可重复性实验表明BCL-GEAMNP的操作稳定性和催化转酯反应的效率优于仅利用共价键合法合成的固定化酶BCL-GAMNP。3.通过各种表征手段研究各种固定化载体和固定化酶的性质,确定采用一步法合成的载体GTAMNP具有蛋白载量高和合成简便的优势,同时载体合成,修饰和固定化的成功也得到确认;之后在经优化后的最佳的固定化条件下,固定化酶的酯化比酶活和酶活回收率分别为76675.6 U/g-protein和5815.1%;在最适固定化条件下合成的BCL-GTAMNP用于催化1-苯乙醇和乙酸乙烯酯的转酯反应,经反应条件的单因素优化和反应介质的筛选后,转酯反应的转化率和ees值分别可达到45.8%和84.3%;而经底物乙酸乙烯酯处理过的固定化酶BCL-GTAMNP,其催化的拆分反应的ees值在20 min就能达到98.8%。4.以七种复合纳米材料为研究对象,经FSEM和FT-IR表征确定材料合成和固定化的成功;经固定化后,所有添加了碳纳米管的固定化酶酶活较高,这说明在固定化时采用吸附法得到的固定化酶活效果明显优于只采用结晶沉淀法制备的固定化酶,经氧化碳纳米管增强后,各固定化酶的酯化酶活得到提升。将所有的固定化酶用于拆分1-苯乙醇,反应的ees值提高明显。选择拆分效果较好的四种固定化酶作为研究对象,经优化后,效果最好的Cu3(PO4)2/CNT/BCL催化的反应转化率和ees值分别为49.6%和98.3%,且它们的可重用性均较好,说明盐结晶沉淀和物理吸附结合的方法制备的固定化酶在非水相催化反应中具有巨大优势。5.为进一步对比不同的固定化酶在非水相催化反应中的优劣,将四种固定化酶BCL-GAMNP、BCL-GEAMNP、BCL-GTAMNP和Cu3(PO4)2/CNT/BCL用于有机相中制备香料添加剂乙酸龙葵酯。经比较后发现,它们的酯化酶活分别较游离酶的提升明显;经反应条件优化,其中BCL-GTAMNP催化反应的转化率可以在20 min内达到99.9%;Cu3(PO4)2/CNT/BCL的可以在10 min内达到99.2%;对固定化酶进行可重用性实验,反应重复8个批次后,转化率几乎未发生改变,BCL-GTAMNP和Cu3(PO4)2/CNT/BCL的效果最佳。说明固定化脂肪酶也可用于乙酸龙葵酯的合成,且相对化学法具有一定的优势。综上,本研究在对脂肪酶分子进行充分分子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三种新的固定化策略,分别得到三种新式固定化脂肪酶,它们结构稳定、酶活高、耐受性好,且分别在合成生物柴油、拆分手性底物和合成乙酸龙葵酯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工业应用潜力。
赵陨石[3](2015)在《脂肪酶的壳聚糖固定化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文中认为变形杆菌脂肪酶LipA有着非常出色的机溶剂耐受性,因此具有很大的工业应用价值。壳聚糖由于其丰富的来源,低廉的价格及无毒害等优良特质,在酶的固定化工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分别制备两种不同形态的壳聚糖树脂(微球和无定型颗粒)对变形杆菌脂肪酶进行固定化,并且对固定化的影响因素及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交联剂戊二醛浓度为0.5%时,微球颗粒树脂和无定型树脂对脂肪酶的固定化效率最高,分别为67.5%和61.7%。当酶载量为15 mg/g时,微球树脂和无定型树脂的固定化效率达到最高分别为77.2%和68.3%。酶学性质研究表明,两种形态壳聚糖树脂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0℃,最适pH均为7.5。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在酸性条件下的pH稳定性有所提高,但固定化酶的温度稳定性没有很明显的改变。对于有机溶剂的耐受性,虽然固定化酶相比游离酶没有表现出很明显的提高,但固定化脂肪酶依然具有比较高的有机溶剂耐受性。实验中通过薄层层析分析得出固定化脂肪酶可以成功发生转酯反应。微球固定化酶在重复使用25次后剩余酶活可达到89.6%,无定型固定化酶在重复使用15次后剩余酶活达到了 87.3%,实现了固定化酶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
黄璜,李宗军,王远亮,侯爱香[4](2014)在《各类微生物脂肪酶酶学性质及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微生物脂肪酶作为一类功能强大的催化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微生物脂肪酶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霉菌、酵母和细菌中,且不同微生物来源的脂肪酶其酶学性质、基因结构各不相同。对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根霉脂肪酶、曲霉脂肪酶、青霉脂肪酶、毛霉脂肪酶、地霉脂肪酶、酵母脂肪酶和细菌脂肪酶的最适作用温度、最适pH及pH稳定性、底物特异性、酶活性影响、基因结构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食品加工业中脂肪酶的研究进展。
周桂雄[5](2013)在《磁性全细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餐饮废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制备生物柴油最主要的障碍是原料油成本过高,而利用餐饮废油作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能够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环境污染。制备生物柴油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化学催化法和酶催化法,其中酶催化法以其反应条件温和、低污染及副产物甘油易分离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高成本及复杂的脂肪酶制备工艺,成为利用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障碍。直接利用微生物细胞作为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能够避免脂肪酶复杂的分离纯化过程,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本研究开发了一种适用于餐饮废油原料、成本低廉且易于回收的全细胞催化剂,并研发了及与之相关的连续化生物柴油生产工艺。主要研究内容和获得的结果如下:1.从长期被油脂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了一株高产脂肪酶细菌CY-39。该菌具有很强的细胞催化活性,能直接作为全细胞催化剂催化餐饮废油制备制备生物柴油,最高转化率为71.4%。经过形态观察和16S r DNA同源性序列比对,初步鉴定为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生长和酶学特性。2.分别利用紫外、甲基磺酸乙酯及二者的复合诱变方法对菌株CY-39进行诱变育种,在野生菌株CY-39的基础上获得了一株高催化性能及高遗传稳定性的突变菌株UE-7,该突变菌株催化餐饮废油时,反应完成后反应物中甲酯浓度达到了76.8%。3.分别以聚苯乙烯和壳聚糖结合超顺磁性纳米颗粒Fe3O4以包覆法固定化诱变菌株UE-7细胞制备成两种超顺磁性全细胞催化剂。对这两种全细胞催化剂进行比较,超顺磁性壳聚糖全细胞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利用X射线衍射、环境电镜扫描和震动样品磁强仪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4.对超顺磁性全细胞催化剂的种子培养条件(碳源、氮源)、转酯化条件(温度、p H、醇油比、催化剂量、含水量)及其它影响因素(金属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了优化。在最佳条件下,转酯化得到反应物中最高甲酯含量为82.6%,并且催化剂具有很强的再生性,经过6个批次的反复转酯化和再生培养,能保持初始催化活性的92.4%。5.针对磁性全细胞催化剂特性,设计出了适用于该催化剂的磁性流化床反应系统,并通过参数优化,确定了反应器的最佳运行条件:反应物流速17.5ml/min;磁场强度110 Oe;醇油比4:1,分三步流加甲醇,每次流加量为1.33:1;反应时间47h。以废油脂为原料进行连续转酯化反应,甲酯浓度可达到83.4%,经过8批次(376h)的反应后,甲酯浓度仍能达到68.3%。最后研究了磁性催化剂微球在反应器中的流化特性。本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为进一步发展和研究采用全细胞催化剂催化废油脂连续生产生物柴油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基础。
何所惧[6](2013)在《可逆溶解的N-(2-羧基苯甲酰基)壳聚糖固定化脂肪酶的制备和表征》文中研究指明脂肪酶是一种羧酸酯水解酶,能催化三酰基甘油水解,生成甘油和游离脂肪酸。另外,它还具有水解作用、醇解作用、酯化作用、转酯作用以及酯交换作用等,被广泛运用于生物技术的各个领域,如乳制品工业、油脂工业、化妆品工业、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等。脂肪酶固定于不溶性固体载体的技术,可以更好的对其分离提取,增加了酶的稳定性,提高酶的重复利用性。因此酶的固定化技术被广泛应用。酶的固定化方法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物理方法,可以在酶和载体之间形成较弱的结合作用;二是化学方法,即在酶和载体之间以共价键结合起来。具体有四种固定化方法,包括将酶吸附在不溶性材料上,包埋或包封在聚合物基质中,使用双功能试剂进行交联,或共价连接到不溶性固体载体上。但在酶的固定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在非均相反应体系中出现空间位阻和扩散障碍,导致酶的催化活力降低,不利于反应的进行。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具有可逆溶解性能的载体固定化酶,在溶解状态中发挥酶的催化活性,而通过改变如温度、pH等外部条件,使酶恢复到不溶状态,从而达到酶的提取分离的目的。壳聚糖是由大部分的D-氨基葡萄糖和少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直链状高分子化合物,是一类独特的天然多糖类生物高分子,自然界中含量极为丰富,仅次于纤维素。壳聚糖分子链上含有丰富的游离氨基和羟基,易发生化学反应,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可再生性、可加工性等,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工业、医药业,而且可以用来作为固定化酶的良好载体。在本文中,通过将2-羧基苯甲酰基引入到壳聚糖N端的葡聚糖氨基上,制成N-(2-羧基苯甲酰基)壳聚糖。这种壳聚糖衍生物通过pH的变化,可展现出可逆溶解性能,以其作为固定化载体,通过戊二醛交联的方法将脂肪酶固定,得到的固定化脂肪酶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通过本文对固定化载体、固定化脂肪酶和游离脂肪酶的比较研究可知,可逆溶解的N-(2-羧基苯甲酰基)壳聚糖在pH在3.8以上处于溶解状态,而在3.4以下处于不溶状态;以这类可逆溶解的壳聚糖衍生物作为载体,在最佳条件下制得的固定化脂肪酶的保留活力能达到69.8%;固定化脂肪酶的催化活力在40℃和pH8.0条件下最高,较游离脂肪酶都有所升高;固定化脂肪酶还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同时在连续使用9次后固定化脂肪酶仍保持原有活力的58.7%,具有较高的可重复利用性。
李明廓,陈光,王刚[7](2012)在《固定化脂肪酶载体的筛选研究》文中认为针对不同固定化载体,进行了适合生物柴油生产的脂肪酶固定化载体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以壳聚糖微球的固定率和甲醇耐受力相对较好,其最适给酶量为30 mg,固定化时间为8.0 h,pH值为7.0,固定化温度为40℃。
张大准[8](2011)在《磁性纳米材料改性及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脂肪酶(lipase E.C.3.1.1.3)是一类甘油三酯水解酶,可以催化多种反应,在工业中应用广泛。游离脂肪酶在工业生产中不可回收重复利用,浪费严重。目前纳米四氧化三铁材料的工业合成技术成熟,如果对其加以修饰改性,用于固定化脂肪酶,可在外加磁场下实现快速分离,能在工业生产中重复使用,有效节约成本。利用工业生产的纳米四氧化三铁材料为磁原料,分别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作修饰剂,通过直接接臂修饰的方法制备了Fe3O4-APTES氨基磁性纳米载体和Fe3O4–十六烷基疏水性纳米载体;以正硅酸乙酯(TEOS)、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单体,分别通过先包埋再接臂的方法和共聚包埋的方法制备了Fe3O4/SiO2–APTES氨基磁性纳米载体和MNC氨基磁性复合载体;以壳聚糖为包埋剂,以戊二醛作双功能偶联剂,通过反相悬浮交联技术包埋纳米四氧化三铁,制备了Fe3O4/CS磁性复合载体。通过电子投射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分别对上述载体进行表征分析,实验表明,Fe3O4-APTES、Fe3O4–十六烷基载体的粒径大小均一,约为20nm,球形结构,分散性良好,同时表面具有相应的修饰基团,磁性基本没有改变,比饱和磁化强度分别为47.59emu/g、45.74emu/g,具有超顺磁性;Fe3O4/SiO2–APTES载体粒径稍有增加,但仍属于纳米范畴,分散性好,表面具有氨基基团,磁性有所减小,比饱和磁化强度为32.94emu/g,具有超顺磁性;Fe3O4/CS与MNC载体为粒径较大,分散好,表面具有所修饰的基团,比饱和磁化强度下降较大,分别为10.76emu/g、15.16emu/g,但仍具有超顺磁性。上述合成的五种酶载体在分别活化后,进行了脂肪酶CRL的初步固定化实验,结果表明,利用MNC氨基磁性复合载体制备固定化脂肪酶,所得固定化脂肪酶活力最高,固定化效率较高。结合MNC载体合成的产量相对最高,我们选择MNC载体作脂肪酶CRL的固定化研究,优化分析了脂肪酶CRL的固定化条件,主要研究了单位载体的给酶量、固定化时间、固定化温度对固定化效率和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获得了优化后的最佳固定化实验条件。在固定化反应体系pH7.0的条件下,单位载体的给酶量为75mg/g,机械搅拌固定化时间为1.5h,固定化体系温度为20℃,脂肪酶的固定化效率为63.8%,固定化脂肪酶的活力为32.48KU/g。以最佳固定化条件制备的固定化酶为样品,以聚乙烯醇橄榄油乳化液为模式底物,对固定化脂肪酶酶促反应的最佳条件进行了考察,确定了固定化脂肪酶CRL的性能指标。实验表明,固定化脂肪酶CRL的最佳催化温度为45℃;最佳催化pH为7.0;重复催化水解底物8次后,其剩余活力为83.7%,具有优良的重复使用性;在4M尿素浓度下,催化水解底物的相对酶活高达78.1%。与游离脂肪酶相比,固定化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升高5℃,最适pH升高0.5个单位,对温度和变性剂尿素的耐受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重复使用性好,为今后工业应用提供了参考。
冯超[9](2011)在《磁性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其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磁性高分子微球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分子生物学、分离工程、细胞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用磁性高分子作为酶的固定化载体的研究对于磁性复合载体在固定化酶的应用中提供了理论和试验基础,同时也为降低脂肪酶利用成本,解决我国生物柴油酶法生产产业化问题进而提高其可行性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方案。和其他磁性材料相比,Fe304具备良好的氧化稳定性和较低的毒性,并且由于有不同的化学组成结构,从而可得到不同的磁性能,常用作磁性微球中的磁核。用磁性高分子作为酶的固定化载体的优点在于它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被磁化而定向移动,可以从反应体系中被分离出来;当撤离外加磁场后,超顺磁性纳米颗粒又可以重新悬浮到反应体系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与可操控性。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磁性复合载体的制备条件及其固定化脂肪酶的条件,并对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磁性复合Fe3O4-SiO2载体制备。先利用改良的共沉淀法制备Fe3O4磁流体,再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磁性复合Fe304-SiO2载体。在扫描电镜观测的形态说明,该磁性复合载体呈球体状,单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约为300nm左右。磁性复合Fe3O4-SiO2载体经硅烷偶联剂在其表面氨基化后,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下检测氨基已加至载体表面。磁性复合Fe304-SiO2载体固定化脂肪酶条件进行优化。由单因素实验确定各单素的最佳条件:酶与载体配比、戊二醛浓度、固定化温度、固定化时间分别为16:5g/g、8%、25℃、4 h。在此基础上,选取为酶与载体配比、戊二醛浓度和固定化温度进行Box-Behnken实验,对固定化脂肪酶的条件进一步优化,借助Design-Expert 7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拟合出描述酶活与实验条件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确定最适固定化条件为:酶与载体配比为3.32:1g/g、戊二醛浓度为8.20%、固定化温度为23.88℃时,固定化脂肪酶的酶活达到理论最大值3440.74 U/g。在以上确定的条件下进行重复的三组固定化试验,结果所得固定脂肪酶的平均酶活为3430±1.55U/g,与模型预测值相差为0.28%,说明所建立的模型与试验结果相符,此时蛋白固载量为79.21%,酶活回收率为72.46%,与响应面优化之前相比分别提高了7.93%和10.36%。固定化酶酶学性质的探讨。通过比较游离酶与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等性质,研究了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率。实验结果表明,游离酶的Km为3.817mmol,Vm为0.041 nmol/min·L,固定化酶的Km为5.714mmol, Vm为0.087μmol/min·L。与游离脂肪酶相比,最适反应温度、热稳定性、最适反应pH值、pH稳定性等均无太大变化,但是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均有所增加,说明固定化操作对游离脂肪酶的稳定性有一定的提高。固定化脂肪酶在重复使用8次后,酶活回收率仍为的36.4%(相对酶活,以4℃保存的固定化酶活力为100%)。
王友东[10](2010)在《固定化重组脂肪酶催化木本植物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对木本植物油脂的提取与精制,脂肪酶的固定化,固定化酶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及生物柴油产品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溶剂浸提法提取麻疯树籽和黄连木籽油,对毛油进行精制(脱胶和脱色),两种树籽的提油率分别达到:52.4%(种仁)和35.0%(净籽),并对所得油品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2.以本课题组的摇瓶发酵优化条件为指导,探讨了培养基种类、诱导时间、甲醇浓度等因素对发酵罐产酶工艺的影响。以无机盐培养基FM21发酵毕赤酵母菌,经过甘油补料和甲醇补料两个阶段,发酵培养96小时后得到的脂肪酶的酶活达到90U/mL,目的蛋白含量为0.92mg/m1。3.筛选了一系列的无机和有机载体固定R. oryzae脂肪酶,发现阴离子树脂D301效果最佳。其最佳固定化条件为:1.预吸附条件:吸附时间10h (吸附温度为4℃)或吸附时间4h(吸附温度为28℃),给酶量600U/g。2.交联固定条件:给酶量600U/g,交联剂浓度0.5%,交联时间20min,转速110rpm,固定化脂肪酶的酶活为160U/g.4.探讨了固定化脂肪酶催化食用大豆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并且对固定化酶的重复性进行了探讨。具体的工艺条件如下:醇油比:5:1、反应温度:37℃、反应时间:48h、水含量:60%(基于油重),所得产物中脂肪酸甲酯含量为92%,该固定化脂肪酶可重复使用7次,无明显酶活下降。5.探讨了固定化酶催化木本油脂(麻风树和黄连木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最佳工艺条件:醇油比:4.7:1、反应温度:37℃、反应时间:48h、水含量:40%(麻疯树籽油),20%(黄连木籽油)。在此条件下,脂肪酸甲酯的含量分别达到94%和92%。该固定化脂肪酶重复使用5次无明显酶活下降。6.自制生物柴油产品主要性能指标(密度、运动粘度、热值、闪点、十六烷值)符合现行的美国和我国生物柴油标准要求,可作为柴油发动机燃料使用。
二、壳聚糖固定化德氏根霉脂肪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壳聚糖固定化德氏根霉脂肪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孔材料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纳米多孔材料 |
1.1 磁性纳米多孔材料 |
1.1.1 磁性纳米粒子 |
1.1.1.1 磁性纳米粒子固定化脂肪酶 |
1.1.1.2 磁性纳米粒子固定化蛋白酶 |
1.1.2 磁性纳米花 |
1.2 非磁性纳米多孔材料 |
2 大配体多孔材料 |
2.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 |
2.2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 |
2.3 多孔有机共聚物材料(POPs) |
3 碳骨架多孔材料 |
3.1 碳多孔材料 |
3.2 碳纳米管(CNT) |
4 氧化硅骨架多孔材料 |
4.1 分子筛 |
4.2 二氧化硅 |
4.3 多孔陶瓷材料 |
5 聚合物类多孔材料 |
5.1 大孔树脂(MPR) |
5.2 多孔壳聚糖材料 |
6 总结 |
(2)基于新材料和新策略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脂肪酶固定化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脂肪酶的简介 |
1.2 脂肪酶的应用 |
1.3 脂肪酶性能增强的方法 |
1.4 脂肪酶的固定化 |
1.5 研究背景和意义 |
2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脂肪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固定化方法选择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与小结 |
3 双功能磁性纳米颗粒GEAMNP固定化BCL及固定化酶在生物柴油制备中的应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与小结 |
4 三聚氰胺-戊二醛树状分子修饰的磁性纳米颗粒GTAMNP固定化BCL及固定化酶拆分1-苯乙醇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与小结 |
5 三种碳纳米管-磷酸盐纳米花固定化BCL及固定化酶拆分1-苯乙醇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与小结 |
6 四种固定化酶在乙酸龙葵酯合成中的应用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讨论与小结 |
7 全文总结和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设备与仪器 |
附录2 主要缩写词 |
附录3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3)脂肪酶的壳聚糖固定化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脂肪酶概述 |
1.1.1 脂肪酶的来源 |
1.1.2 脂肪酶的应用 |
1.1.3 本实验中运用的脂肪酶 |
1.2 壳聚糖固定化的研究进展 |
1.2.1 壳聚糖的理化性质 |
1.2.2 壳聚糖树脂的制备 |
1.2.3 壳聚糖树脂固定化酶的方法 |
1.2.4 不同形态的壳聚糖固定脂肪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 |
2.1.2 培养基的配方 |
2.1.3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1.4 仪器和设备 |
2.1.5 实验主要溶液的配制方法 |
2.2 方法 |
2.2.1 活化菌株 |
2.2.2 脂肪酶的诱导表达 |
2.2.3 脂肪酶的纯化 |
2.2.4 SDS-PAGE检测 |
2.2.5 壳聚糖树脂的制备 |
2.2.6 脂肪酶的固定化 |
2.2.7 蛋白浓度的测定 |
2.2.8 酶活的测定 |
2.2.9 固定化效率 |
2.2.10 固定化酶酶学性质的测定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脂肪酶纯化结果 |
3.2 戊二醛浓度对固定化效率的影响 |
3.3 脂肪酶/载体比例对固定化效率的影响 |
3.4 温度对固定化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3.5 固定化脂肪酶的最适反应pH |
3.6 固定化脂肪酶的热稳定性 |
3.7 固定化脂肪酶的pH稳定性 |
3.8 固定化脂肪酶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 |
3.9 固定化脂肪酶的重复利用率 |
3.10 固定化酶的酯交换反应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与分析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各类微生物脂肪酶酶学性质及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霉菌脂肪酶 |
1. 1根霉脂肪酶 |
1. 1. 1根霉脂肪酶基因结构及酶学性质 |
1. 1. 2根霉脂肪酶的应用 |
1. 2曲霉脂肪酶 |
1. 2. 1曲霉脂肪酶基因结构及酶学性质 |
1. 2. 2曲霉脂肪酶的应用 |
1. 3青霉脂肪酶 |
1. 3. 1青霉脂肪酶基因结构及酶学性质 |
1. 3. 2青霉脂肪酶应用 |
1. 4毛霉脂肪酶 |
1. 4. 1毛霉脂肪酶基因结构及酶学性质 |
1. 4. 2毛霉脂肪酶的应用 |
1. 5地霉脂肪酶 |
1. 5. 1地霉脂肪酶基因结构及酶学性质 |
1. 5. 2地霉脂肪酶的应用 |
2酵母脂肪酶 |
2. 1酵母脂肪酶基因结构及酶学性质 |
2. 2酵母脂肪酶应用 |
3细菌脂肪酶 |
3. 1细菌脂肪酶基因结构及酶学性质 |
3. 2细菌脂肪酶应用 |
4食品加工业中脂肪酶的研究前景 |
(5)磁性全细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餐饮废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生物柴油概述 |
1.2.1 生物柴油的定义、制备原理及特性 |
1.2.2 发展生物柴油的意义 |
1.2.3 生物柴油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4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及比较 |
1.3 全细胞催化制备生物柴油 |
1.3.1 全细胞生物催化剂定义及特性 |
1.3.2 全细胞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原理 |
1.3.3 全细胞催化剂在生物柴油制备中的应用 |
1.4 超顺磁性微球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
1.4.1 超顺磁微球的特征 |
1.4.2 超顺磁性微球的制备方法 |
1.4.3 超顺磁性微球在固定化中的应用 |
1.5 磁稳态流化床 |
1.5.1 磁稳流化床的定义、原理及特性 |
1.5.2 磁稳流化床的装置和床内颗粒流化行为 |
1.5.3 磁性流化床在生物反应中的应用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高催化性能的产脂肪酶微生物的筛选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仪器 |
2.2.1 土壤样品 |
2.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3 培养基 |
2.3 实验方法 |
2.3.1 菌种的初筛 |
2.3.2 菌种的复筛 |
2.3.3 酶活的测定 |
2.3.4 菌种鉴定 |
2.3.5 生长曲线、产酶曲线的测定 |
2.3.6 转酯化反应 |
2.3.7 分析测定方法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餐饮废油脂的成份分析 |
2.4.2 菌种筛选结果 |
2.4.3 菌株鉴定结果及分析 |
2.4.4 分离菌种的生长和产酶曲线测定结果 |
2.4.5 分离菌种的转酯化效果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催化性能菌株的诱变育种及催化条件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1 出发菌株 |
3.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2.3 培养基 |
3.3 实验方法 |
3.3.1 菌悬液的制备 |
3.3.2 紫外诱变育种 |
3.3.3 甲基磺酸乙酯( EMS) 诱变育种 |
3.3.4 紫外线(UV)和甲基磺酸乙酯( EMS)复合诱变育种 |
3.3.5 致死率的计算方法 |
3.3.6 突变株遗传稳定性分析 |
3.3.7 诱变菌种的转酯化验证 |
3.3.8 分析测定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紫外诱变育种结果 |
3.4.2 甲基磺酸乙酯(EMS)育种结果 |
3.4.3 紫外线(UV)和甲基磺酸乙酯( EMS)复合诱变育种结果 |
3.4.4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 |
3.4.5 诱变菌株的转酯化验证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顺磁性细胞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菌种培养基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超顺磁性微粒Fe_3O_4的制备 |
4.3.2 菌株UE-7 细胞油酸悬浮液制备 |
4.3.3 磁性全细胞催化剂的制备 |
4.3.4 固定化细胞载量测定 |
4.3.5 固定化强度测定 |
4.3.6 超顺磁性全细胞催化剂的稳定性测定 |
4.3.7 Fe_3O_4微粒、磁性微球及磁性全细胞催化剂的表征 |
4.3.8 分析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磁性颗粒Fe_3O_4的制备结果和表征 |
4.4.2 初始细胞浓度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
4.4.3 固定化强度测定 |
4.4.4 超顺磁性全细胞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 |
4.4.5 磁性全细胞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利用超顺磁性全细胞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的条件优化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主要试剂 |
5.2.2 主要仪器 |
5.2.3 培养基 |
5.3 实验方法 |
5.3.1 种子培养条件优化 |
5.3.2 转酯化反应条件优化 |
5.3.3 脂肪酶活性测定 |
5.3.4 分析方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0 种子培养条件优化结果 |
5.4.1 催化剂量对转酯化反应的影响 |
5.4.2 温度对转酯化反应的影响 |
5.4.3 pH值对转酯化反应的影响 |
5.4.4 含水率对转酯化反应的影响 |
5.4.5 醇油摩尔比对转酯化反应的影响 |
5.4.6 金属盐离子对转酯化反应的影响 |
5.4.7 表面活性剂对转酯化反应的影响 |
5.4.8 最优条件下的转酯化反应及催化剂再生性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磁稳态流化床连续化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6.2.1 实验菌株 |
6.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6.2.3 培养基 |
6.2.4 主要原料油 |
6.2.5 磁稳态流化床反应器 |
6.2.6 磁稳态流化床连续转酯化反应系统 |
6.3 实验方法 |
6.3.1 磁性流化床连续催化转酯化反应 |
6.3.2 反应产物生物柴油品质检测 |
6.3.3 分析方法 |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4.1 每级流加甲醇量对转酯化反应的影响 |
6.4.2 磁性流化床中磁性全细胞催化剂微球的流化特性 |
6.4.3 反应物流加速度对转酯化反应的影响 |
6.4.4 连续反应过程中甲醇添加时间的确定 |
6.4.5 最优条件下连续催化餐饮废油转酯化反应 |
6.4.6 生物柴油品质鉴定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可逆溶解的N-(2-羧基苯甲酰基)壳聚糖固定化脂肪酶的制备和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壳聚糖及其应用 |
1 壳聚糖的结构及其性质 |
1.1 壳聚糖的结构 |
1.2 壳聚糖的物理性质 |
1.3 壳聚糖的化学性质 |
1.4 壳聚糖的生物学性质 |
2 壳聚糖的化学改性 |
2.1 水解反应 |
2.2 交联反应 |
2.3 席夫碱(Schiff)反应 |
2.4 羧基化反应 |
2.5 N-烷基化反应 |
2.6 酰基化反应 |
2.7 酯化反应 |
3 壳聚糖的应用研究现状 |
3.1 在食品工业方面的应用 |
3.2 在日用化学方面的应用 |
3.3 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 |
第二节 酶及酶的固定化 |
1 酶工程及应用 |
2 酶固定化及其应用 |
2.1 固定化酶 |
2.2 传统的酶固定化方法 |
2.3 新型固定化方法 |
2.4 固定化酶的载体 |
2.5 固定化酶的应用 |
第三节 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与应用 |
第四节 本文的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
1 选题思路 |
2 本文研究内容 |
实验部分 |
1 N-(2-羧基苯甲酰基)壳聚糖(CBC)的制备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载体的制备原理 |
1.4 载体的制备过程 |
1.5 壳聚糖酰化前后 FT-IR 光谱分析 |
1.6 pH 对壳聚糖和 N-(2-羧基苯甲酰基)壳聚糖(CBC)溶解性的影响 |
2 N-(2-羧基苯甲酰基)壳聚糖固定化脂肪酶的制备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固定化酶制备原理 |
2.4 脂肪酶溶液的配置 |
2.5 脂肪酶的固定 |
3 固定化条件的优化 |
3.1 材料与试剂 |
3.2 仪器与设备 |
3.3 优化固定化条件的方法与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4 游离酶和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
4.1 材料与试剂 |
4.2 仪器与设备 |
4.3 分析方法与测定 |
4.4 结果与分析 |
5 总结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后续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获奖情况 |
(7)固定化脂肪酶载体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药剂。 |
1.1.2 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脂肪酶的海藻酸钠固定。 |
1.2.2 脂肪酶的壳聚糖微球固定化。 |
1.2.3 脂肪酶的大孔树脂固定化。 |
1.2.4 脂肪酶的硅藻土固定化。 |
1.3 检测及计算方法 |
1.3.1 脂肪酶酶活力计算。 |
1.3.2 脂肪酶固定率计算。脂肪酶固定率计算公式为: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利于生产生物柴油的固定化载体筛选 |
2.1.1 不同固定材料固定脂肪酶的效率分析。 |
2.1.2 甲醇对固定化酶的酶活力影响。 |
2.2 固定化条件对酶活力的影响 |
2.2.1 给酶量对脂肪酶固定化的影响。 |
2.2.2 pH值对脂肪酶固定化的影响。 |
2.2.3 温度对脂肪酶固定化的影响。 |
2.3 固定化脂肪酶固定强度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8)磁性纳米材料改性及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脂肪酶概述 |
1.1.1 脂肪酶的结构特点 |
1.1.2 脂肪酶的催化特性 |
1.1.3 脂肪酶的工业应用 |
1.1.4 生物柴油与脂肪酶 |
1.2 酶的固定化方法 |
1.2.1 吸附法 |
1.2.2 包埋法 |
1.2.3 交联法 |
1.2.4 共价法 |
1.3 载体材料与固定化酶 |
1.3.1 无机材料载体 |
1.3.2 有机材料载体 |
1.3.3 复合材料载体 |
1.4 选题意义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用试剂 |
2.2 实验用仪器 |
2.3 基本溶液 |
2.3.1 0.1M,pH7.0 的PBS 缓冲液 |
2.3.2 2%的PVA 溶液 |
2.3.3 底物PVA-橄榄油乳化液的制备 |
2.3.4 ZD-3A 自动电位滴定仪pH 标定液(优级纯试剂)配制 |
2.3.5 0.05M 的标准NaOH 溶液的配制 |
2.4 实验原理和方法 |
2.4.1 载体合成方法 |
2.4.3 脂肪酶CRL 固定化 |
2.4.4 酶活测定方法 |
2.4.5 脂肪酶固定化条件的优化方法 |
2.4.6 固定化脂肪酶性质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载体的合成分析及表征 |
3.1.1 Fe_3O_4-APTES 氨基磁性纳米载体的表征分析 |
3.1.2 Fe_3O_4 –十六烷基疏水性载体的表征分析 |
3.1.3 Fe_3O_4/SiO_2 –APTES 氨基磁性纳米载体的表征分析 |
3.1.4 Fe_3O_4/CS 载体的表征分析 |
3.1.5 MNC 载体的表征分析 |
3.2 脂肪酸滴定终点的测定 |
3.2.1 pH-V 曲线 |
3.2.2 ΔpH/ΔV~V 曲线 |
3.3 几种载体固定化脂肪酶效果的对比 |
3.3.1 固定化效率比较 |
3.3.2 固定化脂肪酶活力比较 |
3.4 MC-CHO 载体固定化CRL 条件优化 |
3.4.1 给酶量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
3.4.2 固定化时间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
3.4.3 固定化温度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
3.5 固定化酶性质测定 |
3.5.1 固定化酶最适温度测定 |
3.5.2 固定化酶最适pH |
3.5.3 固定化酶热稳定性 |
3.5.4 固定化酶重复使用性 |
3.5.5 固定化酶抗变性能力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磁性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其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磁性纳米载体 |
1.1.1 磁性纳米载体简介 |
1.1.2 磁性纳米载体的制备 |
1.1.3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性质 |
1.1.4 纳米磁性粒子表面改性 |
1.2 脂肪酶固定化 |
1.2.1 简介 |
1.2.2 固定化方法 |
1.2.3 固定化方法小结 |
1.3 磁性载体在脂肪酶固定化中的应用 |
1.4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生产生物柴油 |
1.5 研究目的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2 载体制备条件优化及表面改性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2.3 主要分析方法 |
2.2.4 实验方法 |
2.2.5 单因素实验 |
2.3 结果分析 |
2.3.1 磁响应性 |
2.3.2 载体SEM图 |
2.3.3 红外图谱分析 |
2.4 小结 |
3 固定化脂肪酶条件优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主要试剂配制 |
3.2.3 仪器 |
3.2.4 实验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酶与载体配比对固定化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
3.3.2 戊二醛浓度对固定化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
3.3.3 固定化时间对固定化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
3.3.4 固定化温度对固定化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
3.3.5 响应面结果分析 |
3.3.6 二次回归拟合及方差分析 |
3.3.7 最佳条件的取得及试验验证 |
3.4 小结 |
4 固定化脂肪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固定化脂肪酶与游离酶的表观米氏常数K_m测定 |
4.3.2 固定化脂肪酶与游离酶的最适温度 |
4.3.3 固定化脂肪酶与游离酶的热稳定性 |
4.3.4 固定化脂肪酶与游离酶的最适pH值 |
4.3.5 固定化脂肪酶与游离酶的pH稳定性 |
4.3.6 固定化脂肪酶的重复利用率及操作稳定性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6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固定化重组脂肪酶催化木本植物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生物柴油概述 |
1.1.1. 生物柴油的定义 |
1.1.2. 生物柴油的特征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生物柴油发展状况 |
1.2.2. 国内生物柴油发展状况 |
1.3. 生物柴油生产原料介绍 |
1.3.1. 木本油脂简介 |
1.3.1.1. 麻疯树籽油 |
1.3.1.2. 黄连木籽油 |
1.3.2. 油脂精炼方法 |
1.3.2.1. 油脂的脱胶 |
1.3.2.2. 油脂的脱色 |
1.4. 生物柴油的生产方法 |
1.4.1. 物理法 |
1.4.1.1. 直接混合法 |
1.4.1.2. 微乳液法 |
1.4.2. 化学法 |
1.4.2.1. 高温热裂解法 |
1.4.2.2. 酯交换法 |
1.4.3. 生物酶法 |
1.4.4. 超临界流体法 |
1.5. 微生物脂肪酶简介 |
1.5.1. 微生物脂肪酶的结构 |
1.5.2. 微生物脂肪酶的底物特异性 |
1.5.3. Rhizopus oryzae 脂肪酶的性质与酰基迁移作用 |
1.5.4. 微生物脂肪酶的酶活测定 |
1.5.5. 酶的固定化方法 |
1.5.5.1. 吸附法 |
1.5.5.2. 交联法 |
1.5.5.3. 共价结合法 |
1.5.5.4. 包埋法 |
1.5.6. 酶的固定化载体的介绍 |
1.5.6.1. 无机类载体 |
1.5.6.2. 有机类载体 |
1.6. 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高密度发酵概述 |
1.6.1. 菌株 |
1.6.2. 高密度发酵 |
1.6.3. 前景 |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2. 木本植物油脂的提取与精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1.3. 原料分析 |
2.1.3.1. 原料预处理 |
2.1.3.2. 原料含油率的测定 |
2.1.3.3. 原料油酸值的测定 |
2.1.3.4. 原料油皂化值的测定 |
2.1.3.5. 原料油平均分子量的测定 |
2.1.3.6. 原料油红外光谱分析 |
2.1.3.7. 原料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
2.1.4. 原料毛油的精制 |
2.1.4.1. 毛油的脱胶 |
2.1.4.2. 毛油的脱色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原料油主要理化性质 |
2.2.2. 原料油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2.2.3. 原料油脂肪酸的组成 |
2.3. 小结 |
3. 重组脂肪酶基因工程菌的诱导产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仪器 |
3.1.2. 实验菌株 |
3.1.3. 主要药品 |
3.1.4. 培养基与试剂 |
3.1.5. 毕赤酵母工程菌在摇瓶中诱导培养步骤 |
3.1.6. 毕赤酵母工程菌在发酵罐上高密度诱导培养步骤 |
3.1.6.1. 平板划线 |
3.1.6.2. 种子液的制备 |
3.1.6.3. 上罐发酵 |
3.1.7. 菌体生物质量(biomass)的测定 |
3.1.8. OD600的测定 |
3.1.9. 蛋白浓度的测定 |
3.1.10. 重组脂肪酶蛋白 SDS-PAGE 分析 |
3.1.10.1. 凝胶的制备 |
3.1.10.2. 酶蛋白样品的制备 |
3.1.10.3. 电泳检测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摇瓶与发酵罐诱导培养的比较 |
3.2.2. 不同培养基对脂肪酶表达的影响 |
3.2.3. 甲醇诱导时间对脂肪酶量分泌的影响 |
3.2.4. 甲醇补料方式对发酵罐高密度诱导培养的影响 |
3.3. 小结 |
4. 重组脂肪酶的固定化 |
4.1. 实验原材料及试剂 |
4.1.1. 试验菌株 |
4.1.2. 实验仪器设备 |
4.1.3. 实验试剂 |
4.1.4. 溶液的配制方法 |
4.2. 脂肪酶活力的表示和测定方法 |
4.2.1. 脂肪酶活力的测定 |
4.2.2. 固定化脂肪酶活测定方法 |
4.2.3. 脂肪酶浓度的测定方法 |
4.3. 脂肪酶的固定化 |
4.3.1. 无机载体的固定化 |
4.3.2. 有机载体的固定化 |
4.3.3. 固定化酶催化酯交换反应 |
4.3.4. 油脂甲酯化反应产物的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BSA 吸附曲线的制作 |
4.4.2. 载体的选择 |
4.4.2.1. 添加剂对转酯化反应的影响 |
4.4.2.2. 无机载体的比较 |
4.4.2.3. 有机载体的比较 |
4.4.2.4. 脂肪酶固定的树脂的筛选 |
4.4.2.5. 不同树脂固定脂肪酶的效果对比 |
4.4.2.6. 交联过程对固定化酶酶活和稳定性的影响 |
4.4.3. Amberlite IRA-93 树脂固定化酶的制备工艺条件 |
4.4.3.1. 预吸附过程的条件优化 |
4.4.3.2. 交联工艺条件的探讨 |
4.4.4. 固定化酶催化精制大豆油工艺条件的探讨 |
4.4.4.1. 反应溶剂对固定化脂肪酶催化酯交换试验的影响 |
4.4.4.2. 反应缓冲液 pH 对反应的影响 |
4.4.4.3. 含水率对反应的影响 |
4.4.4.4. 反应温度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
4.4.4.5. 酶量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
4.4.4.6. 醇油比对反应的影响 |
4.4.4.7. 甲醇加入方式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
4.4.4.8. 反应时间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
4.4.4.9. 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性 |
4.5. 小结 |
5. 固定化重组脂肪酶催化木本油脂转酯化制备生物柴油 |
5.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5.1.1. 实验原料 |
5.1.2. 主要仪器 |
5.1.3. 主要试剂 |
5.2. 木本油脂催化制备生物柴油 |
5.2.1. 固定化酶催化酯交换反应 |
5.2.2. 油脂甲酯化反应产物的分析 |
5.3. 固定化酶催化麻疯树油工艺条件之探讨 |
5.3.1. 响应面优化设计单因素实验 |
5.3.1.1. 胶质和色素对固定化酶催化的影响 |
5.3.1.2. 含水率对反应的影响 |
5.3.1.3. 温度对转酯化反应的影响 |
5.3.1.4. 酶量对反应的影响 |
5.3.1.5. 醇油比对反应的影响 |
5.3.2. 固定化酶催化麻风树籽油合成生物柴油条件优化 |
5.3.2.1. Box-Behnken 设计 |
5.3.2.2. 方差分析 |
5.3.2.3. 根据回归方程绘制响应面二维曲线图 |
5.3.2.4. 酯化反应工艺参数优化及平行实验检验 |
5.3.2.5. 固定化酶催化制备麻疯树籽油的重复使用性 |
5.4. 固定化酶催化黄连木籽油合成生物柴油条件优化 |
5.4.1. 黄连木籽油酯交换反应条件单因素探讨 |
5.4.1.1. 胶质和色素对反应的影响 |
5.4.1.2. 含水率对反应的影响 |
5.4.1.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5.4.1.4. 酶量对反应的影响 |
5.4.1.5. 醇油比对反应的影响 |
5.4.1.6. 黄连木籽油酯交换反应条件正交实验设计 |
5.4.2. 固定化酶催化黄连木籽油的重复使用性 |
5.5. 小结 |
6. 生物柴油的性能研究 |
6.1. 实验部分 |
6.1.1. 实验原料 |
6.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6.1.3. 密度的测定 |
6.1.4. 运动粘度的测定 |
6.1.5. 燃烧值的测定 |
6.1.6. 闪点的测定 |
6.1.7. 十六烷值的测定 |
6.2. 结果与讨论 |
6.3.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四、壳聚糖固定化德氏根霉脂肪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孔材料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进展[J]. 张灿,姜国芳,杨江楠,陈国庆,谢宗波,乐长高. 分子催化, 2020(04)
- [2]基于新材料和新策略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脂肪酶固定化及其应用研究[D]. 李凯.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 [3]脂肪酶的壳聚糖固定化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D]. 赵陨石. 湖北大学, 2015(04)
- [4]各类微生物脂肪酶酶学性质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 黄璜,李宗军,王远亮,侯爱香. 粮油食品科技, 2014(01)
- [5]磁性全细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餐饮废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应用研究[D]. 周桂雄. 天津大学, 2013(08)
- [6]可逆溶解的N-(2-羧基苯甲酰基)壳聚糖固定化脂肪酶的制备和表征[D]. 何所惧. 安徽师范大学, 2013(03)
- [7]固定化脂肪酶载体的筛选研究[J]. 李明廓,陈光,王刚. 现代农业科技, 2012(05)
- [8]磁性纳米材料改性及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D]. 张大准. 河南大学, 2011(08)
- [9]磁性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其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性能研究[D]. 冯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10]固定化重组脂肪酶催化木本植物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研究[D]. 王友东.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