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坪草立枯丝核菌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章武,杨锦玉,卢翔,林金梅,牛学礼[1](2021)在《木霉菌对草坪草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及其机理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霉菌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拮抗微生物,多种木霉菌对植物病原菌具有重要的生防价值。为挖掘出防治草坪草病害的生防菌剂,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了4株木霉菌株对14种草坪草病原菌的拮抗作用,通过显微镜观察、玻璃纸法及粗提液抑菌试验研究了其抑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木霉菌对所有供试病原菌均有拮抗作用,其中菌株SQ-1Q-18抑菌效果最佳,对玉蜀黍丝核菌和地衣状伏革菌的拮抗等级为Ⅰ级,抑制率高达100%,对灰葡萄孢菌、地毯草炭疽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拮抗等级为Ⅱ级,抑制率大于80%,且对供试病原菌的平均抑制率高达72.8%。进一步研究菌株SQ-1Q-18的抑菌机理发现,该菌株在培养基上产生抑菌圈侵占病原菌的生长空间,覆盖和深入病原菌内部并与其相互缠绕使得病原菌菌丝变细、缢缩甚至断裂,或直接穿入病原菌菌丝内部吸取营养致使菌丝细胞溶解,也可产生拮抗物质,其中玻璃纸法中对草坪草币斑病菌、球黑孢霉及地衣状伏革菌的相对抑制率分别高达91.77%、89.80%和79.59%;粗提取液对草坪草币斑病菌和佩立金平脐蠕孢的抑制率分别为43.60%和42.91%。经鉴定,SQ-1Q-18为哈茨木霉。研究结果为高效防治草坪草真菌病害的生防菌剂的研制、开发提供了科学资料。
崔文杰[2](2020)在《草坪草币斑病及褐斑病的化学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马晴晴[3](2020)在《草地早熟禾矮化突变体的抗病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是世界温带地区应用最广泛的草坪草种,本课题组前期通过空间诱变育种技术获得了草地早熟禾矮化突变体(dwarf mutant,A16),为分析其抗病性,本研究以草地早熟禾“巴润”野生型(wild type,WT)及矮化突变体A16为实验材料,分别接种引起币斑病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腐霉枯萎病的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以及引起褐斑病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测定WT以及A16在三种病原菌侵染下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病程相关基因NPR1、PR1在侵染后不同时间的表达量,比较WT和A16在不同病原菌侵染下的抗性。结果表明,在核盘菌的侵染下,WT和A16的各项指标均有一定区别。表观指标中WT的发病率以及病情指数均显着大于A16,生理指标中WT中的S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与A16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OD活性、CAT活性、APX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小于A16,MDA含量显着大于A16。A16的分子指标NPR1以及PR1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在48h达到峰值,分别为51.099,36.903。在瓜果腐霉菌的侵染下,WT以及A16的各项指标亦有区别。表观指标中WT的发病率以及病情指数均显着高于A16,WT中的SOD、POD、CAT活性、APX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小于A16,WT中的MDA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大于A16。A16的分子指标NPR1以及PR1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在24h达到峰值,分别为7.434,8.723。在立枯丝核菌侵染下,WT以及A16的抗性响应区别为:表观指标中WT的发病率以及病情指数均显着小于A16。WT中的SOD、POD、CAT活性、APX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大于A16,WT中的MDA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小于A16。A16的分子指标NPR1以及PR1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在96h达到峰值,分别为6.738,2.916。根据表观指标、生理指标以及分子指标判断,A16对于币斑病和腐霉病的抗性强于WT,对于褐斑病的抗性弱于WT。当A16被三种病原菌同时侵染时,其抗性为A16腐霉>A16币斑>A16褐斑。
崔文杰[4](2020)在《草坪草币斑病及褐斑病的化学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徐彦花[5](2019)在《兰引Ⅲ号结缕草大斑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兰引Ⅲ号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cv.‘Lanyin No.3’)作为我国南方地区运动场广泛应用的草坪草,近年来病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兰引Ⅲ号结缕草草坪的观赏性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对广东省广州市和深圳市7个兰引Ⅲ号结缕草建植的草坪进行调查,通过采集感病植株,利用常规感病植株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通过形态与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病原菌属种;通过对结缕草大斑病病原菌ZS-1和褐斑病病原菌ZW54的对比,明确两种病原菌在形态特征和致病力方面的差异;选用杀菌剂绘绿(50%嘧菌酯)、扮绿(156 g·L-1丙环唑)、卉乐(12%咯菌腈)、赛达(0.31%嘧菌酯+0.75%丙环唑)和生长调节剂浦绿(11.3%抗倒酯)5种药剂分别对两株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以筛选出抑菌率高的杀菌剂;并研究了在药剂防治过程中感病植株的生理特性变化和防效,旨在筛选出病害防治效果良好的药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所调查的7个地点中,有5个地点发现兰引Ⅲ号结缕草大斑病,深圳大运中心场地发病程度最严重。从感病植株中分离获得兰引Ⅲ号结缕草大斑病病原菌菌株ZS-1。通过形态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菌株ZS-1确定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登录号:MH814912)。(2)对立枯丝核菌菌株ZS-1和ZW54进行对比发现,菌株ZS-1属于R.Solani AG-2-2亚群菌株,而菌株ZW54属于R.Solani f.sp.Sasakii亚群。菌株ZS-1菌落深褐色,菌丝生长速度慢。菌株ZW54菌落颜色较浅,菌丝生长速度快。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ZW54的发病率和感病指数分别为67.5%和51.0%均大于菌株ZS-1。(3)室内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杀菌剂绘绿、扮绿、卉乐、赛达和生长调节剂浦绿对立枯丝核菌ZS-1和ZW54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杀菌剂绘绿的抑菌率最高,其对菌株ZS-1和ZW54的EC50值分别为5.3μg·L-1和0.9μg·L-1,而杀菌剂扮绿的抑菌率次之,其对菌株ZS-1和ZW54的EC50值分别为2.3365 mg·L-1和0.1201 mg·L-1。菌株ZS-1的EC50较大,说明菌株ZS-1对药剂的耐受性比菌株ZW54高。(4)综合药剂处理对病株的生理影响和立枯丝核菌的防治效果来看,杀菌剂绘绿、扮绿、生长调节剂浦绿与杀菌剂共施(浦绿+扮绿、浦绿+绘绿)均对结缕草大斑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单施杀菌剂绘绿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到43.61%,而单施生长调节剂浦绿的防效最差,其防效为20.56%。
刘兴菊[6](2018)在《2,3-BD诱导匍匐翦股颖抗褐斑病叶片结构及细胞壁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 L)是多年生冷季型草坪草,由于属性优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常规绿地建设和高强度经济草坪,但匍匐翦股颖应用中病害发生频繁,导致其应用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多种化学杀菌剂被广泛使用,导致病菌耐药性的增加使病害的防治更加困难,同时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违背了生态建设的初衷。近年来诱导植物抗病性被广泛研究,也为草坪病害的防治带来新的发展前景。本次研究采用2,3-butanediol(2,3-BD)作为抗病诱导剂,对苗期匍匐翦股颖进行诱导处理,并接种草坪草褐斑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通过对其结构、细胞壁组份和木质素合成前体酚酸的研究,观察诱导剂2,3-BD对匍匐翦股颖抗褐斑病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未诱导接菌处理,2,3-BD诱导处理后匍匐翦股颖叶片细胞结构排列更为紧密,气腔变小,上、下表皮细胞显着增大,第7天差异最大分别是其1.19和1.26倍,并且有较多乳突形成;叶肉细胞增大,第15天差异最为显着,是其1.30倍;叶绿体数量也明显增加,维管束和导管大小在各时间段均变化不明显,但木质化程度较高,皮层组织加厚。(2)2,3-BD诱导处理并接种病原菌后,与未诱导接种处理相比,细胞受害程度明显减轻,细胞间形成丰富胞间连丝,叶绿体结构完整呈纺锤形且紧靠细胞壁,在叶绿体中形成大量淀粉粒,线粒体数量也相应增加,细胞壁加厚且出现明显褶皱,细胞壁交联处更为明显,并有高电子致密物质沉积。(3)2,3-BD诱导处理后,匍匐翦股颖叶片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和HRGP含量在各时间段均有大量积累,显着高于对照和未诱导接种处理,分别在第13、11、9和9天出现相应峰值,相比未诱导接种处理分别提高了5.7%、17.6%、16.5%和42.5%,并且木质素和HRGP积累的时间进程和强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果胶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始终显着高于未诱导接种处理,在第11天出现峰值,相比未诱导接种处理提高了0.9%。(4)2,3-BD诱导处理后,对-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和芥子酸含量均得到提高,其中对-香豆酸和咖啡酸含量始终高于对照,且差异性显着,同时发现4种酚酸的峰值变化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与木质素合成过程顺序相符,其出峰时间依次为对-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芥子酸,分别在第7、9、11、13天依次出现,且与未诱导接种处理相比差异显着,分别是其1.38、1.39、1.11和1.16倍。
章武,牛学礼,刘金祥,黄俊文,林金梅,黎宇婷[7](2018)在《细叶结缕草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文中指出于20142016年,对海南省和广东省由细叶结缕草(Zoy siatenuifolia)建植的多个草坪绿地进行病害调查,发现一种引起块状分布的枯死病害对该草的观赏和使用价值产生严重危害。对各地病害样品取样,并采用植物病理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根据病原菌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致病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特征(r DNA-ITS序列)鉴定出引起细叶结缕草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室内测定9种杀菌剂对病原菌毒力的试验,结果表明:5%烯唑醇对R.solani毒力最强,其EC50值为0.055 mg/L;毒力最低的为70%甲基托布津,其EC50值为7.021 mg/L。
李麟坤[8](2018)在《结缕草感染褐斑病初期ABA调控机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结缕草抗褐斑病抗病转录组作为研究的大数据基础,分析结缕草抗褐斑病初期过程植物内源激素ABA在分子层面响应机制。以分子技术手段解析ABA相关特异性差异基因表达模式变化规律。同时利用植物酶联免疫激素测定法测定结缕草根部及叶片主要抗病内源激素水平变化情况,探讨接种立枯丝核菌初期各阶段ABA的作用效果。通过本研究,期望阐明ABA在结缕草-立枯丝核菌互作中的响应状况及其作用,初步筛选特异性功能基因,以期为培育抗病的结缕草草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获得如下结论:1.转录组ABA相关途径基因表达模式整理,在数据上直观反映ABA响应分子机制。接种立枯丝核菌12,24,36,48 h对比于对照组,ABA生物合成糖酵解途径检测到差异表达基因37个,上调基因分别为37、36、36、35个,下调基因分别为0、1、1、2个;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检测到差异表达基因16个,上调基因分别为15、16、15、15个,下调基因分别为1、0、1、1个;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检测到差异表达基因7个,上调基因分别为2、3、3、3个,下调基因分别为5、4、4、4个。ABA信号途径元件检测差异表达基因8个,上调基因分别为3、5、3、4个,下调基因分别为5、3、5、4个。ABA相关转录因子检测差异表达基因数2个,上调基因分别为2、2、1、0个,下调基因分别为0、0、1、2个。2.特异性功能基因初步筛选:在ABA生物合成途径中筛选出7个候选功能基因,命名为ZjPK1、ZjPK2、ZjDXS1、ZjGGPS1、ZjBCH1、ZjNCED1、ZjABA2.1。ABA信号途径元件中筛选4个候选功能基因,命名为ZjPYL1、ZjPYL2、ZjPP2C1、ZjPP2C2。介导ABA信号转录因子中筛选2个候选功能基因,命名为ZjABF1、ZjWRKY1。上述所有基因序列通过ORF Finder 比对均与其他植物同源基因具有较高相似度,且均能定位到日本结缕草基因组的具体位置。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以上基因表达模式与ABA激素水平变化相验证,表明上述初步筛选出来的基因可以作为优秀的候选功能基因。3.测定日本结缕草感染立枯丝核菌初期根部及叶片主要抗病激素ABA、JA、SA的水平变化情况,探讨ABA在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根部接种病原菌0-12 h,ABA水平缓慢积累,积极影响植物抗病,SA起主导作用,ABA作用效果为积极影响植物抗病。接种12-24h,ABA水平快速积累,积极影响植物抗病,ABA与JA协同抗病,起主导作用。接种24-36 h,SA合成受到抑制,可能由ABA的合成造成,ABA调控作用没有明显的积极或者消极作用。接种36-48 h,ABA水平降低,植物基本丧失抗病能力,ABA消极影响植物抗病。
王美玲[9](2016)在《日本结缕草响应立枯丝核菌侵染过程中ABA途径应答分子机制》文中认为日本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是一种应用广泛、抗逆性很强的草种,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发的褐斑病对草坪草的危害相当严重;为了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途径来降低褐斑病对草坪业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日本结缕草-立枯丝核菌接种侵染体系,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针对其ABA生物合成途径响应基因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转录组测序表明,ABA生物合成途径在结缕草中存在;它起源自糖酵解循环和三羧酸循环,终结于萜烯化合物合成及ABA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共四个阶段;结缕草植株在受到立枯丝核菌侵染后,ABA生物合成途径共计37个基因表达表现出变化。2.结缕草应对立枯丝核菌侵染中ABA途径响应基因监测到:1)在结缕草糖酵解途径过程中,共体现出4种表达基因,分别编码磷酸葡萄糖变位酶、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磷酸果糖激酶、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分别有8、9、17、12次表达单体;2)在结缕草柠檬酸循环途径中,共体现出11种表达基因,分别编码甘油醛三磷酸脱氢酶、磷酸甘油酸酯激酶、磷酸甘油酸酯变位酶、烯醇酶、丙酮酸激酶、丙酮酸脱羧化酶、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酰基乙酰基转基酶、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乙酰辅酶A合成酶、醛脱氢酶;分别有8、5、21、7、18、8、20、8、10、6、20次表达单体;3)在结缕草萜烯化合物合成途径中,共体现出16种表达基因,分别编码乙酰辅酶酰基转移酶、羟甲基戊二酸辅酶A合成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甲羟戊酸激酶、磷酸甲羟戊酸激酶、二磷酸甲羟戊酸脱羧酶、脱氧木酮糖磷酸合酶、磷酸脱氧木酮糖羟酸还原异构酶、甲基磷酸赤藓糖醇胞苷酰转移酶、甲基赤藓糖醇激酶、赤藓糖醇甲酯二磷酸合酶、羟基甲基丁烯基二磷酸合酶1、羟基甲基丁烯基二磷酸合酶2、羟基甲基丁烯基二磷酸还原酶、戊烯基二磷酸异构酶、法昵基焦磷酸合酶;分别有8、12、13、4、8、3、7、1、2、2、3、3、2、2、6、7次表达单体;4)在结缕草ABA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共体现出6种表达基因,分别编码番茄红素β-环化酶、β-胡萝卜素羟化酶、玉米黄质环氧酶、堇菜黄质去环氧霉、环氧类胡萝卜素加双氧酶、黄氧素脱氢酶;分别有1、4、3、1、4、2次表达单体。3.在ABA合成的糖酵解和三羧酸两步代谢途径相关基因总体随病害加重呈现加强的趋势;在ABA合成的萜烯化合物和类胡萝卜素代谢中,在立枯丝核菌侵染植株前期和中期相关基因表达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在侵染后期出现下调;从整个合成途径与病害情况对比,说明日本结缕草应对立枯丝核菌侵染过程中对ABA合成的需求极大;在褐斑病的预防及治理中,可以通过对ABA合成的四个途径中的磷酸葡萄糖变位酶、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等19种功能关键基因进行调控,来协调ABA的合成,提高结缕草的抗病能力。
殷萍萍[10](2015)在《日本结缕草响应立枯丝核菌侵染及其转录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褐斑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引起的一种草坪草真菌性病害。该病害流行速度和蔓延趋势呈现日益严重趋势,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流行病害,严重制约了草坪业的发展。深入研究草坪草与褐斑病菌的互作过程及其对褐斑病的抗病机制,发掘抗病基因,是加快抗病基因工程育种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利用人工嵌入法将日本结缕草与立枯丝核菌建立侵染关系,采用组织染色透明、石蜡切片、透射电镜、防卫酶活性检测等技术与方法研究该菌与结缕草的互作过程,同时通过转录组学技术建立差异基因表达谱,筛选抗性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从抗性基因表达水平上探讨结缕草与立枯丝核菌的分子互作机制。主要获得如下结论:(1)接种后12 h,菌丝吸附于根表面,未侵入根组织内部;接种后24 h,菌丝形成侵染垫雏形,经细胞间隙侵入根组织并向内扩展,根细胞结构完整,叶无症状,叶细胞保持完整;接种后36 h,菌丝形成完整的侵染垫结构,大量菌丝侵入根细胞内部,根细胞结构完整,叶片开始出现病症,叶细胞保持完整;接种后48 h,菌丝沿根表面大面积侵染,由细胞内扩展至维管束区域,根细胞结构完整,叶片病害严重,向上扩展,叶细胞破裂;接种后96h,菌丝布满整个根表面,大量侵入细胞内部直至占有除木质部导管外的所有组织,根细胞结构完整,此时叶表面布满大量侵染垫,叶片呈萎蔫状,叶组织细胞降解。表明了结缕草病变与病原菌的直接侵染无直接联系,且其叶片病变过程具有梯度性;对立枯丝核菌与日本结缕草二者互作关系及其引发的病害症状特点的研究,为转录组测序时间点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应选取接种后12-48 h的鲜根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立枯丝核菌诱导抗性相关差异基因表达谱。(2)根中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几丁质酶(Chitinase)、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以及脂氧合酶(LOX)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叶片中四种酶酶活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且根中酶活大多高于叶中酶活,表明作为接种部位的日本结缕草根参与了抗褐斑病的反应,在抵御立枯丝核菌侵入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转录组数据基因本体论(GO)分类结果表明:侵染后12h和24 h是日本结缕草参与抵御病菌入侵的关键时间点;侵染后36 h是立枯丝核菌调控日本结缕草的重要时间点。(4)四个不同差异表达基因库中筛选出12个持续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木质素生物合成、抗毒素合成、氧化爆发、蜡质生物合成,其功能是建立结构障碍,抵御病原菌入侵;发现了编码对病原菌体内蛋白酶具有抑制作用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基因(CPI)持续上调表达,证明了结缕草病害症状的发生与病菌的直接侵染无直接联系;同时还发现富亮氨酸重复受体蛋白激酶(LRR-RLK)和类枯草杆菌蛋白酶(Subtilisin-like)两个基因下调表达,二者在植物中可能分别充当感知病原菌效应子的识别受体及植物信号肽,表明了结缕草中病菌相关分子模式感受器激活的植物特异性防御途径受到抑制,同时推测立枯丝核菌成功侵染可能是通过抑制寄主植物效应子触发的免疫识别受体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寄主植物产生的免疫应答分子机制以成功逃脱寄主植物防御反应侵入植物,表明该菌侵染机制的复杂性。
二、草坪草立枯丝核菌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坪草立枯丝核菌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木霉菌对草坪草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及其机理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菌种活化 |
1.2.2 对峙培养法测定抑菌活性 |
1.2.3 拮抗等级测定 |
1.2.4 抑菌作用机理显微观察 |
1.2.5 玻璃纸法测定抑菌活性 |
1.2.6 木霉菌菌液粗提液测定抑菌活性 |
1.2.7 木霉菌株鉴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木霉菌对病原菌的拮抗效果 |
2.2 对峙培养拮抗作用观察及分析 |
2.3 抑菌作用机理的显微观察 |
2.4 木霉菌次生代谢产物对病原菌的拮抗效果 |
2.5 木霉菌菌液粗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拮抗效果 |
2.6 木霉菌形态学特征 |
2.7 木霉菌的分子鉴定 |
3 讨论 |
4 结论 |
(3)草地早熟禾矮化突变体的抗病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草地早熟禾育种现状 |
2.1.1 草地早熟禾常用品种 |
2.1.2 草地早熟禾育种现状 |
2.1.3 草地早熟禾主要病害 |
2.1.4 病害胁迫对草地早熟禾的影响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3 技术路线 |
3 材料和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移栽缓苗 |
3.2.2 接菌 |
3.2.3 取样与病原菌鉴定 |
3.2.4 发病情况的测定 |
3.2.5 生理指标的测定 |
3.2.6 分子指标的测定 |
3.2.7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发病情况 |
4.2 三种病原菌对WT和A16的生理影响 |
4.2.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 |
4.2.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 |
4.2.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 |
4.2.4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变化 |
4.2.5 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
4.2.6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4.2.7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4.3 生理指标综合分析 |
4.4 相关性分析 |
4.5 病程相关基因NPR1以及PR1相对表达量变化 |
4.5.1 接种核盘菌对WT和A16的NPR1和PR1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4.5.2 接种瓜果腐霉菌对WT和A16的NPR1和PR1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4.5.3 接种立枯丝核菌对WT和A16的NPR1和PR1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4.6 分子指标综合分析 |
5.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兰引Ⅲ号结缕草大斑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结缕草的主要病害 |
1.1.1 立枯丝核菌 |
1.1.2 结缕草大斑病 |
1.2 立枯丝核菌的防治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菌剂配合可防治病害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兰引Ⅲ号结缕草大斑病调查及取样 |
2.1.1 调查地点及时间 |
2.1.2 调查方法 |
2.2 兰引Ⅲ号结缕草大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2.2.1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2.2.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2.2.3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2.2.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 立枯丝核菌菌株的差异对比 |
2.3.1 菌株形态特征差异比较 |
2.3.1.1 试验材料 |
2.3.1.2 试验设计 |
2.3.2 菌株的分子鉴定 |
2.3.3 菌株致病性测定 |
2.3.3.1 试验材料 |
2.3.3.2 病原菌接种物的制备 |
2.3.3.3 试验设计 |
2.3.3.4 测定指标 |
2.3.3.5 病级的划分 |
2.4 室内毒力测定 |
2.4.1 供试材料 |
2.4.2 试验设计 |
2.4.2.1 带毒培养基制备 |
2.4.2.2 药剂EC50测定 |
2.5 药剂处理对结缕草病害防效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2.5.1 试验材料 |
2.5.1.1 植物材料 |
2.5.1.2 病原菌接种物制备 |
2.5.2 试验设计 |
2.5.3 测定指标 |
2.5.4 各指标测定方法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兰引Ⅲ号结缕草大斑病调查结果 |
3.2 兰引Ⅲ号结缕草大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 |
3.2.1 病原菌菌落形态特征 |
3.2.2 大斑病病原菌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
3.3 2株立枯丝核菌菌株的差异比较 |
3.3.1 菌株的形态特征差异 |
3.3.2 菌株的分子鉴定 |
3.3.3 菌株致病性测定 |
3.4 不同药剂对2株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效果 |
3.5 不同药剂的防效及对病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
3.5.1 药剂处理对感病植株的生理特性影响 |
3.5.1.1 药剂处理对病株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3.5.1.2 药剂处理对病株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5.1.3 药剂处理对病株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5.1.4 药剂处理对病株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5.1.5 药剂处理对病株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
3.5.1.6 药剂处理对病株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
3.5.1.7 药剂处理对病株?-1,3-葡聚糖酶的影响 |
3.5.2 药剂处理对结缕草病害的防治效果 |
4 讨论 |
4.1 兰引Ⅲ号结缕草大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 |
4.2 2株立枯丝核菌菌株的差异比较 |
4.3 不同药剂对2株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效果 |
4.4 不同药剂的防效及对病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
4.4.1 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
4.4.2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4.4.3 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4.4.4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4.4.5 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2,3-BD诱导匍匐翦股颖抗褐斑病叶片结构及细胞壁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
摘要 |
Summary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匍匐翦股颖及病害概述 |
1.2 诱导植物抗病性机理SAR和 ISR相关研究 |
1.3 结构抗病性研究 |
1.3.1 固有结构与抗病性 |
1.3.2 诱导结构与抗病性 |
1.4 细胞壁成分与抗病相关性 |
1.5 木质素合成前体物质与抗病相关性 |
1.6 植物诱导抗病性前景 |
第二章 2,3-BD诱导后匍匐翦股颖叶片结构变化 |
2.1 引言 |
2.2 匍匐翦股颖叶片显微结构变化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数据分析 |
2.2.4 结果与分析 |
2.2.4.1 匍匐翦股颖叶片结构观察 |
2.2.4.2 叶片上表皮细胞大小变化 |
2.2.4.3 叶片下表皮细胞大小变化 |
2.2.4.4 叶片叶肉细胞大小变化 |
2.2.4.5 叶片大维管束大小变化 |
2.2.4.6 叶片大维管束导管大小变化 |
2.2.4.7 叶片叶绿体数目变化 |
2.2.4.8 叶片解剖结构变化 |
2.3 匍匐翦股颖叶片超微结构变化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2.3.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4.1 2,3-BD对匍匐翦股颖叶片显微结构的影响 |
2.4.2 2,3-BD对匍匐翦股颖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三章 2,3-BD诱导后匍匐翦股颖叶片细胞壁成份变化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木质素含量测定 |
3.3.2 纤维素含量测定 |
3.3.3 半纤维素含量测定 |
3.3.4 果胶含量测定 |
3.3.5 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含量测定 |
3.4 数据分析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2,3-BD对匍匐翦股颖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3.5.2 2,3-BD对匍匐翦股颖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3.5.3 2,3-BD对匍匐翦股颖半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3.5.4 2,3-BD对匍匐翦股颖果胶含量的影响 |
3.5.5 2,3-BD对匍匐翦股颖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含量的影响 |
3.6 讨论 |
第四章 2,3-BD诱导后木质素合成前体物质-酚酸含量的变化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 |
4.3 试验方法 |
4.4 数据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2,3-BD对匍匐翦股颖对-香豆酸含量的影响 |
4.5.2 2,3-BD对匍匐翦股颖咖啡酸含量的影响 |
4.5.3 2,3-BD对匍匐翦股颖阿魏酸含量的影响 |
4.5.4 2,3-BD对匍匐翦股颖芥子酸含量的影响 |
4.6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附图 |
(7)细叶结缕草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病害调查与标本采集 |
1.2 病原菌的分离 |
1.3 病原菌的形态鉴定 |
1.4 病原菌分子鉴定 |
1.5 致病性测定 |
1.6 杀菌剂对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细叶结缕草褐斑病症状 |
2.2 病原菌培养性状和形态学特征 |
2.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4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2.5 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 |
3 讨论 |
4 结论 |
(8)结缕草感染褐斑病初期ABA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前言 |
1.2 研究综述 |
1.2.1 褐斑病的发生及危害 |
1.2.2 转录组学 |
1.2.3 ABA响应植物抗病机制研究 |
1.2.4 ABA生物合成途径 |
1.2.5 ABA信号转导途径研究 |
1.2.6 介导ABA信号途径相关转录因子研究 |
1.3 研究路线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试验方法与设计 |
2.1 实验材料准备 |
2.1.1 结缕草品种及菌株类型 |
2.1.2 结缕草生长 |
2.1.3 立枯丝核菌活化及接种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结缕草处理采样 |
2.2.2 RNA提取 |
2.2.3 反转录 |
2.2.4 转录组分析 |
2.2.5 植物激素水平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立枯丝核菌侵染时结缕草ABA途径响应分子状态 |
3.1.1 ABA生物合成途径响应侵染分子状态 |
3.1.2 ABA信号转导途径响应侵染分子状态 |
3.1.3 介导ABA信号转录因子响应侵染分子状态 |
3.2 转录组ABA途径功能候选基因表达模式 |
3.2.1 ABA生物合成途径候选基因表达模式 |
3.2.2 ABA信号途径候选基因表达模式 |
3.2.3 介导ABA信号途径转录因子候选基因表达模式 |
3.3 转录组ABA途径相关候选基因功能初步预测 |
3.4 结缕草抗褐斑病过程中植物激素ABA、JA及SA的水平变化 |
3.4.1 结缕草根部及叶片内源激素ABA水平测定 |
3.4.2 结缕草根部及叶片内源激素JA水平测定 |
3.4.3 结缕草根部及叶片内源激素SA水平测定 |
4 讨论与结论 |
4.1 结论 |
4.1.1 转录组ABA途径数据分析 |
4.1.2 转录组ABA途径相关候选基因荧光定量结果分析 |
4.1.3 结缕草内源激素水平测定分析 |
4.2 讨论 |
4.2.1 转录组功能定位及精确分析 |
4.2.2 植物主要抗病内源激素在结缕草感染立枯丝核菌初期效果分析 |
4.2.3 候选基因功能鉴定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9)日本结缕草响应立枯丝核菌侵染过程中ABA途径应答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草坪病害研究进展 |
1.1.1 常见草坪病害 |
1.1.2 褐斑病 |
1.1.3 立枯丝核菌 |
1.2 ABA途径研究进展 |
1.2.1 ABA生物合成途径 |
1.2.2 ABA作用机理研究 |
1.2.3 ABA在诱导抗性方面研究进展 |
1.3 植物功能基因转录组学研究 |
1.3.1 转录组学的意义 |
1.3.2 转录组学研究方法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结缕草应对立枯丝核菌侵染转录组 |
2.1.1 供试草坪草品种与菌株材料 |
2.1.2 结缕草应对立枯丝核菌侵染体系的建立 |
2.1.3 病理观测与转录组测序 |
2.2 转录组测序分析 |
2.2.1 样品处理与转录组序列测定 |
2.2.2 转录组数据组装与统计 |
2.3 ABA途径分子响应分析 |
2.3.1 ABA途径存在性验证 |
2.3.2 ABA途径基因表达谱分析 |
2.3.3 ABA途径抗病关键功能基因注释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结缕草应对立枯丝核菌侵染转录组 |
3.2 ABA途径存在性验证 |
3.2.1 结缕草糖酵解途径 |
3.2.2 结缕草柠檬酸循环 |
3.2.3 结缕草萜烯化合物合成 |
3.2.4 结缕草ABA类胡萝卜素合成 |
3.3 ABA途径基因表达谱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日本结缕草应对立枯丝核菌侵染过程中ABA生物合成验证 |
4.1.2 日本结缕草应对立枯丝核菌侵染过程中ABA生物合成基因表达 |
4.1.3 日本结缕草应对立枯丝核菌侵染过程中对抗病害突出功能基因分析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日本结缕草响应立枯丝核菌侵染及其转录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前言 |
1.2 研究综述 |
1.2.1 立枯丝核菌研究 |
1.2.2 寄主植物抗病机制研究 |
1.2.3 转录组学研究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2 试验方法与设计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草坪草品种与菌株材料 |
2.1.2 供试菌株培养 |
2.1.3 结缕草材料制备、接种及取样 |
2.2 实验方法 |
2.2.1 日本结缕草与立枯丝核菌互作过程 |
2.2.2 立枯丝核菌与日本结缕草互作的超微结构变化 |
2.2.3 病程相关蛋白酶活性测定方法 |
2.2.4 RNA提取及纯化 |
2.2.5 转录组的测序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立枯丝核菌的侵染对结缕草的影响 |
3.1.1 侵染时间对结缕草褐斑病病情发展的影响 |
3.1.2 结缕草宏观病情发展症状表现 |
3.1.3 显微观察立枯丝核菌根部侵染过程 |
3.1.4 显微观察立枯丝核菌根部定植过程 |
3.1.5 显微观察丝核菌侵入叶片过程 |
3.1.6 显微观察丝核菌叶片定殖过程 |
3.1.7 立枯丝核菌对结缕草侵染过程 |
3.2 透镜超微结构分析 |
3.2.1 细胞超微结构分析 |
3.3 结缕草褐斑病致病过程中B-1,3-GLUCANASE,CHITINASE,PAL及LOX活力比较 |
3.3.1 β-1,3-glucanse酶活测定 |
3.3.2 Chitinase酶活测定 |
3.3.3 PAL酶活测定 |
3.3.4 LOX酶活测定 |
3.4 转录组测序分析 |
3.4.1 转录组测序及组装结果统计 |
3.4.2 Unigene的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
3.4.3 差异表达基因注释 |
3.4.4 SSR分析与SNP分析 |
3.4.5 立枯丝核菌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立枯丝核菌与日本结缕草互作过程及其病害症状的影响 |
4.1.2 立枯丝核菌与日本结缕草互作过程中病程相关蛋白酶活性变化 |
4.1.3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检测与分析 |
4.1.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 |
4.1.5 日本结缕草根抗性相关基因挖掘 |
4.2 讨论 |
4.2.1 立枯丝核菌对日本结缕草的侵染过程 |
4.2.2 立枯丝核菌与日本结缕草互作下病程相关蛋白酶活性变化 |
4.2.3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分析和应用 |
4.2.4 寄主植物相关抗性代谢途径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 |
致谢 |
四、草坪草立枯丝核菌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木霉菌对草坪草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及其机理初步研究[J]. 章武,杨锦玉,卢翔,林金梅,牛学礼. 草业学报, 2021(09)
- [2]草坪草币斑病及褐斑病的化学防治研究[D]. 崔文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3]草地早熟禾矮化突变体的抗病性分析[D]. 马晴晴.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草坪草币斑病及褐斑病的化学防治研究[D]. 崔文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5]兰引Ⅲ号结缕草大斑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技术研究[D]. 徐彦花.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6]2,3-BD诱导匍匐翦股颖抗褐斑病叶片结构及细胞壁变化的研究[D]. 刘兴菊.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2)
- [7]细叶结缕草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J]. 章武,牛学礼,刘金祥,黄俊文,林金梅,黎宇婷. 草原与草坪, 2018(04)
- [8]结缕草感染褐斑病初期ABA调控机制[D]. 李麟坤.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9]日本结缕草响应立枯丝核菌侵染过程中ABA途径应答分子机制[D]. 王美玲.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9)
- [10]日本结缕草响应立枯丝核菌侵染及其转录组学研究[D]. 殷萍萍.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