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1]2004年在《哈萨克斯坦政治转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开始了艰难的政治转轨进程,这是前共产主义地区所进行大变革的有机组成。因此,对哈萨克斯坦政治转轨的研究对于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由于所具有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立后哈萨克斯坦的发展动向日益为各国所关注。目前,该国所进行的政治转轨活动已经对其政治、经济发展和对外关系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其政治转轨问题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今后的总体发展态势,同时,对于我们更好地搞好对外开放,稳定周边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哈萨克斯坦独立十多年来,逐步摆脱俄罗斯的控制,正步入探索独立自主建设国家的轨道上来。在政治制度方面,哈萨克斯坦已放弃共产党对国家事务的绝对领导,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在政治转轨的同时,哈萨克斯坦基本上保持了国内政治稳定、社会平稳过渡的局面。这种稳定是基于“总统强,议会弱”“领袖强,政党弱”的权力架构。本文旨在通过对哈萨克斯坦政治转轨进程及转轨影响因素的分析,说明哈萨克斯坦政治转轨后的现状与特点。综合与比较相结合是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本文按如下逻辑体系展开:第一部分,哈萨克斯坦政治转轨进程。首先指出,哈萨克斯坦的政治转轨始于苏联解体和哈萨克斯坦独立。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哈萨克斯坦政治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时的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共和国独立后政治转轨的前奏。其次,论述了哈萨克斯坦独立后政治转轨的进程问题。哈萨克斯坦转轨之初,在政治和经济改革方面迈出的步伐过大,致使国内党派林立、社会矛盾尖锐,上层集团内部矛盾斗争激烈,最终导致第一届议会的被迫解散。第二届议会是哈萨克斯坦首次在多党制基础上举行的选举,反对派与总统和政府派势均力敌。新议会的选举一度使哈国内政治局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然而,政见相左,权力之争再次导致了此届议会的夭折。在议会空白期中,总统利用特殊的权力调整对内、对外的现
樊志军[2]2017年在《哈萨克斯坦政党制度的现状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哈萨克斯坦政党制度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流变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国家结构的重建,哈萨克斯坦国内各政党及社会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哈国进入政党“战国时代”。独立初期,叁权分立的国家政体选择、多党政治方向的确立均为哈国各政党进入议会进而在国家政治进程中能够“有所作为”提供了内生动力。25年来,哈萨克斯坦形成了“祖国之光”党主导下的多党制。从历史的维度看,政治制度的有效性与权威性是国家和社会生活正常发挥的必要前提条件。本文以哈萨克斯坦政党制度为研究对象,揭示哈国政党政治运作的内在逻辑及其特殊性,希冀为哈萨克斯坦政党制度研究作有益的尝试。本文认为,政党制度作为现代国家政治制度基本内容之一,在哈国历经25年的变迁,已经形成了多党制原则下的“祖国之光”党一党独大模式。这一政党制度模式的形成,离不开独立初期国家政治体制选择,更与哈国缔造者纳扎尔巴耶夫的执政模式和运筹帷幄直接相关,而且受制于哈国精英分化和各政治利益集团的博弈以及国内经济水平发展的影响。在哈萨克斯坦民主化进程中,虽然面临着政党制度发展的低态化、部落化及伊斯兰极端主义对世俗政权的威胁等诸多挑战,但其“一超多柔”的政党格局已经形成,政党联盟化将是哈萨克斯坦政党制度发展的主流,政党与威权政治的博弈会促进民主的发展,亦是影响政权交接重要因子。哈萨克斯坦政党制度的演进历程有其独特的轨迹,无论是身枷苏联“政治胎记”的制度惯性,还是纳扎尔巴耶夫独到的运筹帷幄,都已将哈国塑造成现在“祖国之光”党权倾朝野,反对党日渐衰败的政党格局。这一政党格局虽难以扭转,但并不意味着现政权已经根除了危机与挑战,如何纾解朝野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如何确保纳扎尔巴耶夫一手缔造的“祖国之光”党的党内团结及其该党在哈国的领导地位,如何在可预期的时间内完成政权的和平交接等问题挑战着哈萨克斯坦政局。
于坚[3]2004年在《影响哈萨克斯坦政治转轨的主要因素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萨克斯坦独立后 ,其政治转轨及其总统集权制演变受到历史、经济、民族宗教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哈萨克斯坦所实行的总统集权制对于巩固独立成果、稳定国内局势、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贾国栋[4]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政治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哈萨克斯坦政治转型就是在制度变迁的基础上由前苏联的集权政治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演变。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成立22年来,政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依靠国家权威与中央权力的有效管理,哈萨克斯坦基本保持政局的相对稳定。总体来看,哈萨克斯坦政治转型过程经历了叁个阶段:一是政治转型开启阶段;二是政治转型探索阶段;叁是稳步发展期。在整个转型过程中,经济因素、民族宗教因素及大国因素成为影响哈萨克斯坦政治转型的主要因素。在哈萨克斯坦政治转型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其国家内部在民主治理、选举进程、媒体与司法系统独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显。作为中亚地区大国,哈萨克斯坦政治转型对国内及周边局势都产生较大影响。由此而来,哈萨克斯坦政治转型的前景也更为引人关注。本文以哈萨克斯坦政治转型的背景和原因为切入点,从纵向上对哈萨克斯坦政治转型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争取把握哈萨克斯坦政治转型的主要脉络,探寻其政治转型的特殊性;并从宏观层面上将哈萨克斯坦政治转型的历史过程置于国际和地区的大背景下进行综合考量,从而挖掘出影响哈萨克斯坦政治转型的重要因素,以及其在政治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对哈萨克斯坦未来政治转型的趋势进行预测。
王童[5]2007年在《改革发展中的哈萨克斯坦》文中提出近年来,哈萨克斯坦愈发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除哈萨克斯坦拥有位居欧亚大陆腹地的重要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外,它独立15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尤为引人瞩目。事实证明,哈萨克斯坦第一代领导层的治国探索取得初步成功,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本文的目的在于系统而全面地总结和归纳哈萨克斯坦改革发展的进程,将其改革发展的成就梳理成几个方面,厘清其脉络,总结出各处的特点。主要将哈萨克斯坦的改革发展归纳为五个方面,分别是实现独立、政治改革、经济转轨、外交战略和民族宗教政策。这是哈萨克斯坦立国以来做的几项最重要的大事,也是最能体现哈领导层治国理念的地方,也分别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我个人认为,这种对哈萨克斯坦改革发展进程的归纳总结方式还是比较新颖的,提出的结论主要也是我结合长期的工作实践深入思考的结果。我希望对国内全面了解哈萨克斯坦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章简要概述了哈萨克斯坦的整体情况和国家历史,重点介绍其独立和建国的历程,也就是哈开始改革进程的历史背景。第二章介绍了哈萨克斯坦政治改革的进程,主要围绕总统集权制形成这一中心问题,全面分析了哈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各个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哈政治改革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并预测了哈政局未来的发展走向。第叁章介绍了哈萨克斯坦经济领域的改革发展,重点是资源兴国战略,同时介绍了哈经济走出低谷后的发展方向。第四章分析哈萨克斯坦的多元平衡外交战略,并特点指出哈外交的纳扎尔巴耶夫个人风格和“小国办大外交”的特色。第五章则介绍了哈萨克斯坦的民族和宗教和睦政策,特别是通过与其他独联体国家的比较,总结出哈民族和宗教政策的特点。当然,由于我个人学术素养较低,加上外交工作相当繁忙,用于搜集资料和论文创作的时间严重不足。论文还存在相当多的缺陷和疏漏。主要是很多做总结和下结论之处没有上升到足够的理论高度,一些论述部分缺乏必要的引证和数据。此外,文章只是总结了哈萨克斯坦改革发展的正面经验,对其不足和失误之处涉及过少。论文中的不足和缺憾之处正是我今后要重点研究和思考的地方。
刘洋[6]2014年在《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转轨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界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前苏东国家的剧变后,这些国家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市场化转轨道路,由此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转轨模式与转轨绩效。对此,一些学者坚持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采取渐进式转轨的国家,因其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选择了正确的转轨方式和政策,从而实现了转轨过程中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而受“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的影响,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前苏东地区的转轨国家,则多数采取了“休克疗法”的激进转轨方案,从而造成了这些国家在转轨伊始严重的经济衰退。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经济转轨的不同初始条件是引致这些国家在未来的转轨过程中具体模式和路径差异的根本原因。然而,由于“激进”或“渐进”的转轨方式所形成的经济绩效差异更直观地被中国遥遥领先的经济增速所表现出来,这使得“转轨方式决定论”的观点一度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进一步地,作为对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总结的“中国模式”也被认为是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经济转轨的最优模式和路径。尽管如此,看似盖棺定论的研究“共识”实则是基于市场化转轨以来不同国家绩效差异的表象而对经济转轨过程的一种经验论认识。它忽略了同样作为一种制度变迁过程的,经济体制转轨的初始条件,从而割裂了转轨国家在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组织与制度的演化过程。随着转轨经济市场化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基于“转轨方式决定论”思维进路的“激进”与“渐进”的两分法已经不足以独立地解释经济转轨问题的全部。而基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视角尽管能够结合中国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增长的现实场景而对渐进式的转轨过程进行较为直观的解释,但作为经济转轨的特殊性个案,“中国模式”则无法对其它转轨国家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客观全面的分析框架。本文以转轨经济学为选题语境,综合运用转轨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比较体制研究等相关经济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在对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改革和转轨的历史主义的制度分析基础上,主要就这些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不同模式展开比较研究。为了突破以往类似的许多研究中对相关问题形成的错误的思维定势,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对不同转轨国家从计划体制的形成到现今在后危机时代的制度改革进行了大跨度的历史回顾。其中包含了对这些国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差异性所进行的考察;市场化转轨初期不同的转轨模式与转轨政策的比较;市场化转轨与全球化接轨互动过程中的战略选择和后危机时代持续改革与转型发展的探讨;对转轨国家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转轨模式的形成与演化的重新认识,并基于长期、动态的视角对转轨绩效进行的客观评判;以及对转轨经济的政府职能转型、腐败治理和政治发展等问题的关注。笔者希望借助对上述问题的分析,通过“转轨——接轨”与“转轨——发展”的双重视角,系统阐释转轨国家在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中转轨模式的差异性及其动态演化过程,进而更全面、清晰地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转轨国家在经济改革、转轨与发展中形成的特定模式和路径。笔者坚信,本文的分析将在不断丰富转轨经济问题研究的同时,也对转轨国家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全文一共分为七章,每章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首先通过对前苏东国家与中国自转轨以来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简要回顾来引出本文研究的主题。其次,是对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讨。最后,就本文的选题语境、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第二章是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部分。由于本文对经济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主要基于一个历史主义的制度分析框架,所以,笔者围绕经济学研究中不同学派和代表性学者对制度问题的分析或制度理论展开概括性地回顾。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有关经济体制转轨研究的主要国内外文献分门别类地进行系统梳理,进而为后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叁章主要对转轨前的这些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计划体制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围绕对不同计划体制及其改革过程的分析,指出这些国家经济转轨初始条件的差异所在,并以此为研究出发点,进一步挖掘转轨国家从“计划”到“市场”过程中不同转轨模式与转轨路径选择背后深层的制度因素。第四章围绕经济转轨的驱动机制、遗传与选择机制,以及市场化转轨初期不同国家采取的具体转轨方式和政策来综合比较经济体制转轨的不同模式。笔者根据前苏东国家与中国在市场化过程中不同的转轨方案与制度安排,结合当时转轨经济的具体情况,对激进式转轨的“休克疗法”,以及以“双轨制”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与“中国模式”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认识与思考。第五章以“转轨——接轨”为研究视角,一方面,详细介绍市场化转轨与全球化接轨互动过程中转轨经济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战略选择,并进一步阐释不同的市场化转轨模式对这些国家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所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全球后危机时代的大背景,在具体介绍转轨国家应对和处理全球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同时,深入剖析这些国家在市场化改革、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第六章以“转轨——发展”为研究视角,基于对转轨国家在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转轨模式的动态演化分析,以及市场化以来这些国家长期转轨绩效的客观评价,深入探讨不同的转轨模式与路径对转轨经济长期增长的具体影响。此外,笔者对转轨国家的政府职能转型、腐败治理、市场化与政治发展等议题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进而寻求这些国家的经济转轨与其未来发展和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七章是对本文研究的总结与评述。笔者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上,详细给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基本观点,并对以往研究存在的一些偏见和误解,以及有关转轨经济未来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共识或一般性的政策建议进行了评述和展望。最后是对本文可能存在的理论创新与不足之处的总结和归纳。
李淑云, 郭溪竹[7]2014年在《中亚政治转型与经济转轨非对称性发展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亚五国政治转型与经济转轨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尽管在外力影响和内部努力下,采取了多种改革措施,但无论是民主化还是市场化依然未能实现;与同时被卷入第叁次民主化浪潮的中东欧国家相比,出现了同途殊归的转型结果。究其原因,不仅是内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和转型前提条件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中亚政治转型与经济转轨的非对称性发展态势左右了中亚的转型进程。权威与民主的双重作用使经济转轨面临两难窘境,而缺乏经济基础的民主化在其发展进程中的脆弱性凸显,并最终导致民主政权刚刚建立即向威权政体转变,加之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对民主化和市场化产生的影响,使得中亚的转型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杨琪[8]2016年在《转型进程中哈萨克斯坦政治认同问题与意识形态建构》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苏联解体,裹挟在独立浪潮中的哈萨克斯坦被迫建国。创建主权国家与重构政治体制,新旧交替的剧烈变迁挑战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而民族国家建构和政治发展所要面临的政治认同问题首当其冲。解析哈萨克斯坦建构统一国家意识形态应对政治认同问题的举措与路径,总结这个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在变革中将历史自觉与制度理性相结合的成功之道,对于以制度变迁为核心的中亚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顺利转型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本文侧重于国家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哈萨克斯坦为应对和缓解国内政治认同问题而进行的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研究。第一部分详述哈萨克斯坦转型进程中政治认同问题的表现:国家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危及民众对政治体制的认同;公共政策的有效性降低危及民众对政府权威的认同,执政党执政效能不足危及民众对政党合法性的认同;公民的非理性政治参与危及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继而指出“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的价值冲突、利益分化与失衡、玉兹传统与社会结构以及多元文化冲突等是造成政治认同问题的原因。第二部分通过阐述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内在的政治逻辑,揭示政治认同问题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第叁部分从树立核心思想、巩固经济发展、发展多元包容的民族文化和拓宽媒体渠道等方面总结哈萨克斯坦缓解政治认同问题、建构国家意识形态的路径及显着成效,但哈萨克斯坦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仍然面临伊斯兰政治化倾向和西方输出“颜色革命”的现实挑战。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不可能一蹴而就,哈萨克斯坦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对于国家转型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雪梦[9]2016年在《哈萨克斯坦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1年底,苏联这一社会主义大厦的倒塌,随之而来的是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哈萨克斯坦也概莫能外。独立后不久,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于1992年5月6日出版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哈萨克斯坦的形成和发展战略》,明确了哈萨克斯坦未来发展战略。1997年10月10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发表《哈萨克斯坦-2030:所有哈萨克斯坦人民的繁荣、安全和改善福利》的国情咨文,对哈萨克斯坦发展战略方向与任务起到一定的规划与指导作用。2012年12月14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发表了题为《哈萨克斯坦-2050-健全国家的新政治方针》的国情咨文。纵观哈萨克斯坦发展战略中具有代表性的国情咨文,我们不难发现,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遵循“先经济后政治”的发展战略,使得经济发展速度处于中亚领头羊地位。另外,哈萨克斯坦也在适时地不断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对哈萨克斯坦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着重分析哈国的发展战略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文章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经济、政治、社会与外交方面概述哈萨克斯坦发展战略的演变。第二部分探讨了哈萨克斯坦发展战略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幻莫测的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如何破除现代化建设之路上的重重困境,实现政治民主化和经济高速发展仍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第叁部分,探讨了实现哈萨克斯坦国家发展战略的可行性路径。
孙天昊[10]2016年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战略构想,它通过构建一个包容开放的战略体系,实现欧亚大陆经济的整合,对沿途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国经济、乃至平衡世界政治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战略的有效实施,要靠策略的正确。"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实施如何收到成效,存在着一个策略选择和优化组合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战略实施效果,应该采用什么样具体的运行策略来高效的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是目前需要我们着力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这样的研究宗旨,本文致力于研究"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执行策略。策略是战略的实现机制,战略选择大方向,要做减法,策略选择行动,要做加法。战略是长远而简明的,而策略是灵活调整而复杂的,不灵活不足以把握时机,不复杂不足以取得完胜。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实现沿线国家的互通互联、并通过互通互联实现互利共裸。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互联互通。例如贸易的方法,投资的方法,劳务的方法,技术交流的方法,共建基础设施的方法,文化往来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综合起来,可以称其为经济互动策略。经济互动策略就是研究如何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下有效的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提升其联系度,增强其互动性。本文把经济互动策略作为研究的重心,就必须要有一套测算"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之间联系度的量化方法。考察经济学方法之林,能够担当此任的是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方法。投入产出法是运用数学的矩阵结构反映不同经济主体间的投入和产出内在联系的系统方法。其中在单位产品上的投入产出关系就是经济系统的结构参数。如果我们能够测算出,当一个国家每产出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时需要消耗多少单位从另一个国家进口的产品,或者说另一个国家每产出一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时需要该国向其提供多少单位价值量的产品,那么就可以了解到国家间由产品交易展现的经济联系性。通过这种联系性我们可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状况,并据其研究相应的政策选择和组合。可见,运用着名的投入产出方法,可以建立反映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经济互动模型,后者将通过单位产品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投入系数表明他们相互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本文重点关注以下叁个问题:第一,什么是经济互动;第二,什么是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互动的主要因素;第叁,基于实证分析,怎样才能够加深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动。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本文的总体思路和章节安排如下:本文的总体思路是:为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首先介绍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并用SWOT分析法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进行研究。然后以投入产出法为理论依据,使用了 2014年中国和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建立了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模型。通过模型来考察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动关系,并分析什么是影响两国经济互动的因素。以此为依据,提出怎样做才能加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动。最后站在理论研究者的角度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本文由八个章节构成,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总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对"经济互动"等概念进行界定和区分,之后介绍了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不足之处。第二章对研究所需要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进行梳理,以便后续研究对其进行综合运用。理论基础方面包括发展战略理论、投入产出理论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相关理论。文献综述部分包含了经济互动的文献综述、"一带一路"建设的文献综述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文献综述。第叁章为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我们有必要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全面了解。背景介绍是模型提出的前提,因此,第叁章主要阐述了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内涵。战略背景分析包含国内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和国际政治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进行SWOT分析。然后分四部分,分别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措施来介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内涵。背景介绍和内涵分析为经济互动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第四章建立了"一带一路"战略中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模型。模型首先以投入产出法为理论依据,使用2014年中国和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编制出中国和"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间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表。之后依据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表来建立模型,测算出经济互动投入产出模型的直接消耗系数、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第五章根据模型测算出来的消耗系数对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具体包括总量分析、直接经济互动关系分析、完全经济互动关系分析和结构分析,并考察什么是影响沿线国家经济互动的最重要因素,为其本文拟重点研究的中国运行"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提供证据支持。第六章是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对"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进行研究,即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怎样加强和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动。分析内容包括经济互动面临的挑战、经济互动的思想框架和经济互动的具体运行策略。第七章讨论为了保证经济互动策略可以高水平的完成,国家需要出台什么样的具体支持政策呢?本文站在理论研究者的角度为国家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提供政策建议,其目的在于提高"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水平。政策建议包括区域开发与财政政策、市场扩容与金融政策、经济互动中的产业政策和企业支持政策等。第八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一带一路"战略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本文依据"一带一路"战略分析沿途国家经济互联互动的发展策略,力求实现以下方面的创新:第一,力求实现对"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经济互联互动关系的研究创新,创建了 "一带一路"沿途部分国家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实证分析模型。虽然,现阶段研究"一带一路"战略的文章较多,但是对其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文化和旅游等方向,还没有人从经济互动的角度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通过模型分析可知:影响两国经济互动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间地理上的空间距离和隔绝状态,两国政治军事上的亲密程度虽然会影响两国经济互动,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因此通过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地区间的隔绝状态,能够有效促进两个国家经济互动。另外,加入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国家间经济互动性更强,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自由贸易可以实现生产要素自由转移,市场竞争程度越高,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就越处于最优状态。实证结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落实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第二,力求实现对"一带一路"战略具体落实的策略选择的研究创新,提出了"一带一路"沿途部分国家经济互动实证关系的推进策略。本文站在理论研究者的角度为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相应的经济互动策略,其目的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经济互动策略来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动更加紧密,并对其中可能出现的挑战给出相应的应对之策。这些经济互动策略的提出,有助于国家选择"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实施途径,有助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选择地方政策工具,有助于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途的项目建设。本文研究因资料和研究目的制约,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本文选取"一带一路"沿途的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九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因为数据查找的困难,没有可能全面研究。截止到2015年的6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比如东盟十个国家,本文在建模中只选取了其中叁个作样本研究对象。这有待于以后随着资料的完善而加以补充。二是本文是在国民经济学的视角下研究"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经济互联互动问题,没有对政治因素进行探讨,也不能将其放在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模型里。然而,由于政治因素对"一带一路"战略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大国博弈影响下,复杂的国际关系更让研究目标充满不确定性。这些问题都将留待以后进一步研究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 哈萨克斯坦政治转轨研究[D]. 于坚. 新疆大学. 2004
[2]. 哈萨克斯坦政党制度的现状与发展[D]. 樊志军. 新疆师范大学. 2017
[3]. 影响哈萨克斯坦政治转轨的主要因素评析[J]. 于坚. 新疆社科论坛. 2004
[4]. 哈萨克斯坦政治转型研究[D]. 贾国栋. 新疆大学. 2013
[5]. 改革发展中的哈萨克斯坦[D]. 王童. 中央民族大学. 2007
[6]. 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D]. 刘洋. 吉林大学. 2014
[7]. 中亚政治转型与经济转轨非对称性发展探析[J]. 李淑云, 郭溪竹.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8]. 转型进程中哈萨克斯坦政治认同问题与意识形态建构[D]. 杨琪. 新疆师范大学. 2016
[9]. 哈萨克斯坦发展战略研究[D]. 江雪梦. 新疆师范大学. 2016
[10].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研究[D]. 孙天昊. 东北财经大学. 2016
标签: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 一带一路论文; 一带一路战略论文; 哈萨克斯坦总统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经济学论文; 政党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