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山水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山水,青云,朝鲜,青绿,地学,笔墨,画报。
山水记论文文献综述
霍晓刚,张军武,杨月霞,高晓刚[1](2019)在《退耕还林20年,改变的不只是山水——记宁夏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20年成就摄影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初冬时节,岁暮天寒。11月25日,来自全区林业战线的干部职工以及我区部分知名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齐聚宁夏文化馆。由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主办,宁夏画报社与宁夏退耕还林与叁北工作站共同承办的"走进绿水青山聚焦退耕还林"——宁夏退耕还林(草)建设20年成就摄影展在这里隆重开幕。摄影展共展出了300多幅摄影作品,全面生动地展示了宁夏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2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带来的巨变。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自新,宁夏黄河期刊(本文来源于《宁夏画报》期刊2019年09期)
宁永颖[2](2019)在《屈大均山水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明末清初社会历史的转型,文学的演变充满了惊喜和突破,游记文学亦不例外。在这段时期,文人因政治、社会或个人等原因奔走,留下了诸多山水散文,加上在清代朴学精神的影响,融入诸多学术考证的“学人游记”应运而生。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和屈大均等都是“学人游记”创作主体的主要代表,他们批判晚明以来空疏的学风,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给文坛注入的新的生气,促进了传统游记文学的新旧转型。屈大均作为其中一员自然功不可没。本文将立足于明末清初具体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屈大均的山水记作品作系统的探究,挖掘其独特的价值。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山水记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一章屈大均的游历生涯和山水记创作。首先对屈大均的生平进行梳理概述;其次勾勒出屈大均游历岭南各地和多次逾岭北游的具体踪迹,尽量还原屈大均的游历的面貌;最后对屈大均山水记散文进行梳理。第二章屈大均山水记的政治书写。从明清易代这一复杂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其具体的文学创作,展现屈大均山水记当中丰富政治意味。第叁章屈大均山水记的地域书写。根据屈大均的游历的踪迹,通过文本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探究屈大均的山水记有关岭南、西北以及其他地区的地域书写,从而展现各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人物景观以及风俗民情。第四章屈大均山水记的艺术成就。首先通过深入分析文本展示屈大均山水记中的艺术成就,分别为:重考据的学者之气;善说理、尚议论;不拘一格的抒情特色;灵动变化而富有诗意。其次,通过联系明末清初特殊的时代背景,展现这一时期的游记文学风貌与价值。(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李翠叶[3](2019)在《晋唐时期的山水认知与地学山水记的文体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学山水记是魏晋地学知识革新下所创造的截然不同的"山水认知"体系。其文体功能在于存录"物之本末,事之始终"。这一功能先后经历了"记述形态"向记体文的转变。"记"这一类文献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以文章为法式,还要以尊道为本原。唐代古文运动中记体的兴盛,实质上是文以载道的实践。其所提倡之道,即为物理、事理所需要展现的认知能力与知识架构。(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郭红梅[4](2018)在《浓妆淡抹总相宜——读李江英写意、青绿山水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江英河北省沙河市人。1997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10年结业于浙北中国画研究院仁量(中国美术学院张伟平教授)山水高研班。中国基础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邢台美术家协会理事,沙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邢台山水画研究会理事,浙江西子画院画家,现供职于河北省沙河市文化馆。(本文来源于《公关世界》期刊2018年22期)
任怀强[5](2018)在《山水记(组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期刊2018年11期)
张克军[6](2016)在《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东亚的视域来审视韩国古代的山水记游散文创作及其与中国的关联还没有得到国内学术界的系统研究,也是一块大有可为的领域。韩国古代的山水记游散文是在中国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它并不是完全照搬中国的山水记游散文,而是在中国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传统与观点。高丽朝时期是韩国古代山水记游散文的发生时期,其作品较少,但是对于其后的影响却较大。但是到了朝鲜朝前期,韩国古代的山水记游散文开始确立自己独立的文体地位和品格,而到了朝鲜朝中期,韩国古代的山水记游散文已经真正地成熟了起来,其作品的质量乃至对于山水记游散文的认识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和发展,并涌现出了一批在山水记游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的作家,如李廷龟、申翊圣、金致、金尚宪、李明汉、李景奭、李命俊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所取得的成就与当时特殊的时代与政治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民族自觉意识和精神开始觉醒,世宗大王所创制的民族语言就是这种意识开始觉醒的一个表现,而“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等重要的国内外政治事件更是给朝鲜朝中期的文人士大夫造成了极大的心灵与精神影响,使得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寻找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并进一步激起和促进了民族意识的高扬,并通过书写祖国的美丽山水及其所蕴含的民族历史与文化来抒发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感。加之,愈演愈烈的朝廷政争,使得很多文人厌弃了繁琐的人事与政事,并有意地进行逃避而走向山水,还有一些文人因为政争失败而被贬到偏远之地,促进了这些文人对于当地美丽山水的注意并被写入记游散文之中。另外,山水意识以及记游散文创作意识的高涨也使得一些出使中国的文人不在局限于只是运用诗歌来表现国内或中国的山水,而是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山水记游散文来描写和表现其国内和中国的秀丽山水,不仅丰富了使华文学的样式,还扩大了韩国古代山水记游散文的描写范围,促进了韩国古代山水记游散文的发展。当然,金刚山还是朝鲜朝中期文人关注和描写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金刚山的景色秀丽,更是因为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历史与文化,所以在一时期,描写和表现金刚山美丽山水的记游散文是最多的,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朝鲜朝中期的山水记游散文在借鉴和学习中国相关理论的同时,还形成了自己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观点与意识。这一时期的山水记游散文不仅学习和借鉴中国相关理论的优点,如儒家的山水思想,刘勰的“江山之助”的观点等等。同时,朝鲜朝中期的山水记游散文理论还在继承本民族山水精神与传统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相关观点,特别是丰富了花郎道流传下来的“游娱山水”的精神,促进了朝鲜朝中期文人游山赏水的行为与山水记游散文的创作。而很多文人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相关的经验,并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朴素的山水记游散文意识,如“自然之中,深有妙趣”的观点在深化人与山水关系的同时,还将山水从纯客体的欣赏对象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了人与山水的合一与文人精神的放纵。这种观点显然是根植于韩国古代民族自身的“风流精神”之内的,同时也是对于这种精神的深化与超越。再如“触目而得境,触心而得趣”之说也不是简单地阐述人与山水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主要目的还是在阐释山水记游散文创作中“心”、“景”、“趣”之间的内在关联,这说明朝鲜朝中期文人对于山水记游散文创作有了自己的独特认识。当然,朝鲜朝中期的山水记游散文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是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观点和认识却影响了朝鲜朝中期文人与山水之间的关系,进而也影响或完善了朝鲜朝中期的山水记游散文创作。当然,韩国古代山水记游散文的发展始终没有离开过中国文学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首先是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其次是山水记游散文理论的影响;再次是创作技巧的接受与影响。儒家与佛教思想对于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创作的影响在持续加深,但是又不同于朝鲜朝初期时的“崇儒抑佛”,而是儒佛同时存在于山水记游散文之中,并通过相互辩论的方式来实现其“在场”的作用。中国古代山水记游散文作家作品在朝鲜朝中期的影响同样巨大,但是这种影响不是简单地体现为提到某个人或借用某句话,而是将这种影响化为了具体的精神思想或者创作技巧与方法并运用在具体的山水记游散文创作中。同时,中国山水记游散文的影响也不再局限于某几位作家,而是很多朝代中很多作家的长期的、持续的影响,而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韩愈、柳宗元、苏轼、朱熹、陆游、袁宏道等人。可以说,在韩国古代山水记游散文创作中,中国的这些文人及其作品深刻地影响着朝鲜朝中期文人对于山水记游散文及其创作方法的认识,也促进了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的成熟。在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下,韩国古代的山水记游散文在朝鲜朝中期的迎来了自己的成熟期,而成熟就意味着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意识与风格。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具有多样的审美意识,具体有母体回归意识与情感落差的补偿意识,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亲近自然山水的情感意识以及对于中韩两国文化的认同意识等。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的艺术风格则在自然恬淡的总体风格下,还具有峻急之风、沉郁之风、轻快之风等多元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6-05-17)
张恒[7](2016)在《户县山水记(二章)》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龙峡:美色元素的和谐组合一块石头是峡谷的小品,一片石头是峡谷风景线,绵延不绝的石头便是金龙峡气质和性格的骈体文。石船,你渡得自己前世可否渡得我的今生?仙蛙,你敢戏落水石犬可敢戏峭壁上飞鹰?只有水,才能软化这些石头。一条小溪,一挂瀑布,都让磐石和岩壁温柔之极。(本文来源于《绿风》期刊2016年03期)
李嘉盈,于成凤,王苏[8](2014)在《从《昌平山水记》看明清之际十叁陵地区的植被变迁——兼论明清时期的毁陵、护陵》一文中研究指出《昌平山水记》~①是明末清初着名考据学派代表顾炎武的重要着述,主要记述了他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至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这十九年间六谒天寿山的沿路所见,是一部反映明十叁陵陵寝制度及昌平山川地理形胜的佳着。其实,明清易代之际,很多文人志士不愿仕二姓、以谒陵寄复国情怀并非鲜见,但如顾炎武这般凡六次谒陵,着眼于沿途的山川地理、(本文来源于《北京文博文丛》期刊2014年02期)
任怀强[9](2014)在《山水记(组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草原》期刊2014年04期)
巨伟[10](2011)在《青海山水记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国土族》期刊2011年04期)
山水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着明末清初社会历史的转型,文学的演变充满了惊喜和突破,游记文学亦不例外。在这段时期,文人因政治、社会或个人等原因奔走,留下了诸多山水散文,加上在清代朴学精神的影响,融入诸多学术考证的“学人游记”应运而生。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和屈大均等都是“学人游记”创作主体的主要代表,他们批判晚明以来空疏的学风,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给文坛注入的新的生气,促进了传统游记文学的新旧转型。屈大均作为其中一员自然功不可没。本文将立足于明末清初具体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屈大均的山水记作品作系统的探究,挖掘其独特的价值。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山水记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一章屈大均的游历生涯和山水记创作。首先对屈大均的生平进行梳理概述;其次勾勒出屈大均游历岭南各地和多次逾岭北游的具体踪迹,尽量还原屈大均的游历的面貌;最后对屈大均山水记散文进行梳理。第二章屈大均山水记的政治书写。从明清易代这一复杂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其具体的文学创作,展现屈大均山水记当中丰富政治意味。第叁章屈大均山水记的地域书写。根据屈大均的游历的踪迹,通过文本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探究屈大均的山水记有关岭南、西北以及其他地区的地域书写,从而展现各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人物景观以及风俗民情。第四章屈大均山水记的艺术成就。首先通过深入分析文本展示屈大均山水记中的艺术成就,分别为:重考据的学者之气;善说理、尚议论;不拘一格的抒情特色;灵动变化而富有诗意。其次,通过联系明末清初特殊的时代背景,展现这一时期的游记文学风貌与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水记论文参考文献
[1].霍晓刚,张军武,杨月霞,高晓刚.退耕还林20年,改变的不只是山水——记宁夏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20年成就摄影展[J].宁夏画报.2019
[2].宁永颖.屈大均山水记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9
[3].李翠叶.晋唐时期的山水认知与地学山水记的文体流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郭红梅.浓妆淡抹总相宜——读李江英写意、青绿山水记[J].公关世界.2018
[5].任怀强.山水记(组诗)[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8
[6].张克军.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研究[D].延边大学.2016
[7].张恒.户县山水记(二章)[J].绿风.2016
[8].李嘉盈,于成凤,王苏.从《昌平山水记》看明清之际十叁陵地区的植被变迁——兼论明清时期的毁陵、护陵[J].北京文博文丛.2014
[9].任怀强.山水记(组诗)[J].草原.2014
[10].巨伟.青海山水记行[J].中国土族.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