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刈割频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频率,紫花苜蓿,产量,密度,频度,苜蓿,干草。
刈割频率论文文献综述
唐桃霞,王致和,张亚萍,张肖凌,张秀华[1](2018)在《刈割频率对饲用甜高粱产量和饲用价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饲用甜高粱海牛品种为试材,以不同刈割频率为处理:年刈割1茬T_(1-1)、年刈割2茬第1次T_(2-1)和第2次T_(2-2),研究刈割频率对甜高粱产量和饲用价值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适度的刈割频率有利于分蘖,会降低株高、主茎粗和节数;(2)刈割2茬较刈割1茬鲜草产量增加10.66%;(3)营养成分方面,刈割有利于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可溶性糖的积累,却降低了含水量和无氮浸出物含量,而粗纤维变化无明显规律;(4)营养价值T_(2-1)和T_(2-2)分别较T_(1-1)增加13.54%和8.23%;饲用价值由高到低依次是T_(2-2)>T_(2-1)>T_(1-1),T_(2-2)和T_(2-1)的饲用价值分别较T_(1-1)增加5.62%和1.89%(本文来源于《中国糖料》期刊2018年01期)
孟可爱,刘小飞[2](2012)在《刈割频率对牧草影响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刈割方式(包括刈割时间、刈割次数、留茬高度)对牧草的生长、再生及牧草周围的环境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本文就刈割频率对牧草的生产性能、土壤环境、牧草品质等几方面的影响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为牧草合理刈割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草业与畜牧》期刊2012年06期)
孟可爱,刘小飞[3](2012)在《刈割频率对牧草影响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刈割频率是牧草刈割方式的一个关键因素。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年收获干草的数量和品质,而且也间接影到以后草地生产力的维持和提高。适宜的刈割频率不仅能保证草地的产量和营养物质的高额收获量,还可以提高草地翌年的越冬率、再生性和产草量。刈割频率不同,会对牧草的生(本文来源于《广西畜牧兽医》期刊2012年03期)
滕玉风,李小燕,占玉芳,鲁延芳[4](2011)在《不同刈割频率对四翅滨藜当年生产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四翅滨藜全年刈割1次、2次、3次和4次饲草生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四翅滨藜年刈割2次、3次可以获得较高的鲜草产量,单株鲜草产量分别为2713.2和2458.7g,年刈割2次鲜草产量是年刈割1次、4次的2.3倍和1.5倍。年刈割2次、3次的干草产量也较高,尤其以年刈割2次最高,单株干草产量可达1148.5g。随着刈割频率的增加,鲜干比不断上升,为年刈割4次>年刈割3次>年刈割2次>年刈割1次。(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王静,沈文彤,张蕴薇,马晖玲,杨富裕[5](2010)在《种植密度和刈割频率对杂交狼尾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09年4-10月在河北邯郸采用大田试验种植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种茎,研究不同种植密度(6944,13889,27778株.hm-2)和不同刈割频率(2、4、6次.年-1)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杂交狼尾草在某些生态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密度为13889株.hm-2时,产量最大,茎叶比也最大,粗蛋白含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当一年刈割2次时,鲜草产量最高;而刈割次数越多,茎叶比越小,鲜干比越大,粗蛋白含量越高,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越低,品质则越好;当种植密度为13889株.hm-2、刈割2次时,鲜草产量最高,达198.10 t.hm-2;当种植密度为27778株.hm-2、刈割6次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7.88%。综合分析,杂交狼尾草要达到高产高品质,研究地区适宜种植杂交狼尾草的密度为13889株.hm-2,适宜刈割频率为4次.年-1。(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王静[6](2010)在《种植密度和刈割频率对杂交狼尾草饲用、能源及固碳价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 x P . purpureum)是美洲狼尾草(Pnnisetmeamerieanum)和象草(P.purpureum)的杂交种,多年生。它较好地综合了父本象草高产、多年生,和母本美洲狼尾草品质好的特点,因而近年来被较广泛地种植。本论文通过大田种植杂交狼尾草种茎,研究了不同的种植密度(6944,13889,27778株/hm~2)和不同的刈割频率(2、4和6次/年)对杂交狼尾草生长、产量、饲用品质、能量利用和固碳力的影响,为杂交狼尾草在一定生态环境下在饲料、能源及固碳领域能发挥较高利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当密度为13889株/hm~2时,产量最大,茎叶比也最大;分蘖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草产量以刈割2次最高,刈割6次最低,刈割次数愈多,茎叶比越小,鲜干比越大,适口性越好;分蘖数随刈割频率增多而明显增多;产量最优组合为种植密度13889株/hm~2、刈割频率为2次/年、鲜草产量达到198.10 t/hm~2;2.粗蛋白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以刈割次数最多的最优,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均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多而降低。当种植密度为27778株/hm~2、刈割频率为6次/年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7.88%。从刈割茬数对营养的动态变化影响来看,粗蛋白含量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NDF/ADF)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粗灰分含量随密度增加减小。随着刈割茬数的增多,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均降低,NDF和ADF含量增高。综合分析种植密度和刈割时间次数,要得到高品质的杂交狼尾草,认为研究地区适宜种植密度为6944株/hm~2,且为第一茬刈割的鲜草。3.当密度居中时,植株干物量最大;当密度最小时,干重热量值和去灰分热量值均最大,两种热量产量最大的是当种植密度居中时,热量产量到达最高;灰分含量变化并不明显;NDF变化不明显,ADF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刈割频率的减小干物量呈下降趋势;干重热量和去灰分热量值均随刈割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干重热量产量和去灰分热量产量也随刈割频率增多降低,灰分含量随刈割频率的增大而减小;NDF和ADF均随着刈割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干物量最大的组合为A_2B_1组合,到达32.48t/hm~2,干重热量和去灰分热量最大的均为A_1B_1,热量产量最大的为A_2B_1,干重热产量最大达到506.36GJ/hm~2;粗灰分含量最适的组合为A_2B_3组合;NDF和ADF最高组合为A_3B_1。4.当种植密度适中时,植株固定CO~2的量最大;种植对0-10cm土壤碳含量影响较大,在密度影响下,含量差值变化依次随密度增大而减小;单点光合速率也随密度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植株碳含量也随密度增长呈下降趋势,碳产量以密度居中最大。植株吸收固碳CO~2的量随刈割频率增大而减小;0-10cm土壤碳含量增加值随刈割频率增大而增大;单点光合速率随刈割频率增多而增大;植株碳含量呈下降趋势,碳产量呈下降趋势。CO~2固定量最大的组合为A_2B_1组合,达到52.94t/hm~2;种植前后0-1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增加值以A_1B_3变化最为明显;单点光合速率最高为A_1B_1组合;植株碳含量以A_1B_3最多,碳产量则以A_2B_1最多。(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李德明,刘金祥,孙进武[7](2010)在《刈割频率对皇竹草产量及其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每30(T1)、60(T2)、90(T3)、120d(T4)刈割1次4个处理,分析刈割频率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刈割频率对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皇竹草的刈割频率对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湛江地区,不同处理的皇竹草的产量高低为T3>T2>T1>T4,不同处理的皇竹草的同化能力强弱为T3>T2>T1>T4,T3处理的皇竹草产量最高,为最佳刈割频率。(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于辉,刘惠青,崔国文[8](2008)在《不同刈割频率下紫花苜蓿品种的越冬率与主根C/N比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哈尔滨地区,对种植第二年的4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不同频率刈割处理,越冬前测定其主根内可溶性糖、淀粉、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4种贮藏营养物质含量,计算C/N(碳氮比);翌年返青后测定其越冬率。结果表明,随着刈割频率的增加,4个紫花苜蓿品种越冬率均逐渐降低。肇东苜蓿和敖汉苜蓿越冬率极显着高于和平苜蓿和阿尔冈金苜蓿。随着刈割频率的增加,肇东苜蓿、敖汉苜蓿主根中C/N略有升高,且变化比较缓慢;而和平苜蓿、阿尔冈金苜蓿主根C/N逐渐下降,且变化比较迅速。(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高永革,李黎,刘祥,李和平,朱伟然[9](2008)在《不同刈割频率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4个紫花苜蓿品种在不同刈割频率条件下的生产性能和植株高度。结果显示:(1)4个苜蓿品种低频刈割时其鲜草和干草年产量均显着(p<0.05)高于高频刈割的产量,其中爱菲尼特的生产性能在高低频条件下均最佳,为苜蓿品种的选择和产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故在苜蓿产业化生产时可以通过降低刈割频率获得较高的产量;(2)紫花苜蓿的不同茬次之间产草量呈现"双峰"型的变化趋势,第1个峰值在第1茬,低频刈割时可以持续到第2茬,第2个峰值在最后一茬,7月份无论高频还是低频刈割,苜蓿的产量均降至最低;株高的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提示这四个紫花苜蓿品种,提高产量的重点在于春季和秋季的生产。(3)紫花苜蓿的株高和产量呈现极显着(p<0.01)的正相关。因此在苜蓿的育种和引种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在田间测定植株高度预测苜蓿的产量。(本文来源于《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04-01)
赵海新,黄晓群,杨丽敏,庄同春,刘兆金[10](2007)在《刈割频率对无芒雀麦、苜蓿混播草层产量竞争及翌年叶片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为试验材料,对2年生混播牧草进行刈割处理,通过对两种牧草产量及翌年头茬牧草净光合速率测定结果表明:首次刈割时间推后,无芒雀麦的竞争力下降,产量降低。年刈割频率降低无芒雀麦竞争力增大,而抑制苜蓿的竞争力;刈后翌年头茬苜蓿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随上一年刈割频率升高逐渐下降,而无芒雀麦随刈割频率的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低频刈割翌年苜蓿地上部分具有竞争优势,而高频刈割增强了无芒雀麦的种群竞争力。(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04期)
刈割频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同的刈割方式(包括刈割时间、刈割次数、留茬高度)对牧草的生长、再生及牧草周围的环境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本文就刈割频率对牧草的生产性能、土壤环境、牧草品质等几方面的影响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为牧草合理刈割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刈割频率论文参考文献
[1].唐桃霞,王致和,张亚萍,张肖凌,张秀华.刈割频率对饲用甜高粱产量和饲用价值的影响[J].中国糖料.2018
[2].孟可爱,刘小飞.刈割频率对牧草影响的研究现状[J].草业与畜牧.2012
[3].孟可爱,刘小飞.刈割频率对牧草影响的研究现状[J].广西畜牧兽医.2012
[4].滕玉风,李小燕,占玉芳,鲁延芳.不同刈割频率对四翅滨藜当年生产性能的影响[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
[5].王静,沈文彤,张蕴薇,马晖玲,杨富裕.种植密度和刈割频率对杂交狼尾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0
[6].王静.种植密度和刈割频率对杂交狼尾草饲用、能源及固碳价值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
[7].李德明,刘金祥,孙进武.刈割频率对皇竹草产量及其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0
[8].于辉,刘惠青,崔国文.不同刈割频率下紫花苜蓿品种的越冬率与主根C/N比变化[J].中国草地学报.2008
[9].高永革,李黎,刘祥,李和平,朱伟然.不同刈割频率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研究[C].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10].赵海新,黄晓群,杨丽敏,庄同春,刘兆金.刈割频率对无芒雀麦、苜蓿混播草层产量竞争及翌年叶片功能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