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铝论文-张骐,詹中伟,孙志华,汤智慧,宇波

电镀铝论文-张骐,詹中伟,孙志华,汤智慧,宇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镀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镀铝,1-乙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离子液体,喷丸

电镀铝论文文献综述

张骐,詹中伟,孙志华,汤智慧,宇波[1](2018)在《喷丸致密化对AlCl_3–EMIC型离子液体电镀铝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喷丸的方法对在300M高强钢上使用Al Cl_3–EMIC型离子液体制备的铝镀层进行致密化处理。对比了镀态和喷丸后铝镀层的外观、微观形貌、厚度、结合力及耐蚀性。结果表明,对铝镀层进行喷丸致密化处理可以在不影响镀层结合力和耐蚀性的前提下,显着降低其表面粗糙度,提高光泽。(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8年21期)

易俊兰,张骐,詹中伟,汤智慧,孙志华[2](2018)在《机械抛光作为后处理对AlCl_3–EMIC型离子液体电镀铝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机械抛光对以AlCl_3-EMIC型离子液体电镀制备的铝镀层进行后处理。对比研究了镀态和机械抛光后的铝镀层的外观、微观形貌、厚度、结合力和耐蚀性。结果表明,对铝镀层进行机械抛光可以在不影响镀层结合力和耐蚀性的前提下,显着降低其表面粗糙度,提高光泽度。(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8年08期)

谢瑞珍,邹娇娟,林乃明,沙春鹏,唐宾[3](2017)在《熔盐电镀铝技术在钢铁材料腐蚀防护方面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熔盐电镀铝技术的特点和分类,从无机熔盐体系和有机熔盐体系两大熔盐体系着手,综述了熔盐电镀铝技术在钢铁材料腐蚀防护方面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技术参数和镀层的性能。对熔盐电镀铝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腐蚀与防护》期刊2017年08期)

詹中伟,孙志华,汤智慧,张骐[4](2017)在《离子镀铝与离子液体电镀铝涂层性能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研究离子镀铝和离子液体电镀铝两种涂层的性能。方法针对高强度钢表面环保表面处理的需求,对比研究300M钢表面离子镀铝和离子液体电镀铝两种涂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等对两种涂层的表面、断面微观形貌和成分进行表征;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两种涂层表面叁维形貌和粗糙度进行观察和测量;采用电偶腐蚀测试两种涂层与铝合金的电偶腐蚀性能;采用缺口试样拉伸方法检测两种涂层对300M钢基体氢脆性能的影响;采用5%Na Cl人工海水周浸试验的方法检测两种涂层的耐蚀性能,与电镀镉钛镀层进行对比,采用电化学方法对涂层试验前后的阻抗谱特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两种涂层表面形貌存在较大差异,离子镀铝经过致密化处理后,表面为均匀的圆饼状形貌,致密度很高,粗糙度约为0.88μm,而离子液体电镀铝涂层表面则为圆顶状的凸起物组成,没有明显的孔洞缺陷,粗糙度约为0.71μm;电偶腐蚀测试显示,两种涂层都能够与铝合金相容连接;缺口试样的拉伸试验结果显示,两种涂层的对基体的氢脆性能没有影响;腐蚀试验结果显示,两种涂层对于300M钢基体都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与传统的电镀镉钛相当,具备了未来替代镉类镀层的潜质。结论两种涂层均匀致密,没有明显的气孔、裂纹等缺陷,电偶腐蚀性能优异,对300M钢基体都不会产生氢脆隐患,耐蚀性能优异。(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7年05期)

翟岩,陈思[5](2016)在《控温熔盐电镀铝-锰合金镀层厚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能很好的控制熔盐电镀铝-锰合金的镀层厚度,保证电镀工艺性能,设计一种控温熔盐电镀铝-锰合金镀层厚度自动控制系统,系统主要由控制器、测厚仪、现场操作员HMI及在线设定PLC构成。详细介绍了各模块的实现过程。通过MAX1978芯片对系统电流与电镀参数进行调节,实现铝-锰合金镀层厚度的控制,并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实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效果好,且低温更能保持镀层的结构与性能。(本文来源于《电镀与精饰》期刊2016年10期)

王文轩,陆光达,张桂凯,杨飞龙,赖新春[6](2016)在《CLAM钢表面室温离子液体电镀铝》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lCl_3-EMIC离子液体在室温下对国产低活性铁素体/马氏体钢(CLAM钢)表面进行镀铝处理。研究了镀前处理对镀层-基体界面的影响。采用SEM、EDS分析了不同电流密度对镀层表面形貌与界面形貌的影响,同时与脉冲电镀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电化学前处理过程中,增大电流密度会增强镀层与基底结合力;电流脉冲的加入可以减弱溶液浓差极化现象,增加表面组织致密性;镀层晶粒大小随电流密度增大而减小,镀层球状组织随电流密度增大而增大。在优化的电镀工艺下(前处理电流密度控制在10 mA/cm~2以上,电镀电流密度控制在10~20 mA/cm~2,对应的电镀时间45~95 min,优选脉冲电流电镀),得到的铝镀层表面光滑,致密,结合力强,厚度可控。(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6年05期)

谭敦强,陈强,李亚蕾,陆磊,陆德平[7](2014)在《钨铜基电镀铝层阳极氧化后的组织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直流草酸法对镀铝层进行阳极氧化,研究了氧化电压和氧化时间对氧化层表面形貌、组织结构及表面绝缘性的影响。采用金相显微镜对镀铝层和氧化层表面形貌进行观察,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镀铝层和氧化层的成分与结构,并对其硬度进行测试,探索钨铜箔片上制备氧化铝的最佳工艺。实验现象表明:经过阳极氧化处理后,氧化层表面致密平滑,由非晶Al2O3和Al相组成,电绝缘性能良好;氧化铝膜的硬度随着氧化时间呈现先增加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而氧化铝膜的硬度随着氧化电压增大而增大。当氧化电压控制在30 V,氧化时间在3-6 h时,最有利于氧化膜的形成,且膜厚呈增大趋势。(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杨志[8](2013)在《离子液体中电镀锌及电镀铝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钕铁硼磁体作为国家863工程计划项目的高科技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通讯、计算机、军事、医疗等领域。我国钕铁硼磁体的表面防护主要采用电镀锌、电镀镍或化学镀镍,传统电镀工艺主要在水溶液中进行,电镀过程中易发生析氢反应,镀层易产生氢脆、电流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如何在获得高质量电镀层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成为绿色化学的当务之需。离子液体中实施电镀,通常在常温无水情况下进行,可避免析氢而产生的氢脆现象且可使用有机添加剂来提高镀层的质量,是一种应用前景十分广泛的表面防护新技术。铝具有光泽性、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且表面易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具有很好的耐蚀性。铝属活波金属,其标准电极电位为-1.676V,几乎不可能从水溶液中沉积出来,离子液体电镀在无水无氧条件下进行,为铝的沉积提供了必要条件。本文合成了不同类型的离子液体,讨论了各类离子液体的优缺点,选择最佳电镀体系并应用于钕铁硼磁体电镀锌和铜基电镀铝工艺,主要研究内容为:①采用电导率仪测定离子液体随温度的变化;②测定各类离子液体电沉积工程中的循环伏安曲线,分析其电化学特性;③利用最佳电镀体·系进行电沉积实验,讨论了各种因素对电镀效果的影响;④采用SEM、XRD、厚度测试、结合力测试、中性盐雾试验测试等手段对镀层形貌、纯度、物理性质、耐腐蚀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钕铁硼磁体电镀锌实验中,采用尿素-KBr-NaBr-甲酰胺-ZnCl2离子液体得到的镀层效果最佳,进一步结果表明该离子液体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添加剂含量10mL·L-1,电流密度1A/dm2,温度30℃,磁力搅拌条件下采用脉冲电镀电源电镀20min,经SEM表征镀层致密均匀,经XRD分析电结晶产物优先沿(101)晶面生长,电结晶度极高,钝化后的镀层平均厚度为23.19μm,镀层结合力符合一级标准,经中性盐雾试验48h未出现锈点。在铜基电镀铝实验中,采用尿素-KBr-NaBr-甲酰胺-AICl3和[Bmim]Cl-AlCl3离子液体体系得到的电沉积效果最佳,鉴于咪唑体系研究已较多,本文采用尿素-KBr-NaBr-甲酰胺-AICl3体系,进一步结果表明:该体系离子液体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电流密度50mA/cm2、温度70℃、电镀45min条件下采用脉冲电镀电源实施电镀,电流效率达67%,经SEM表征铝镀层表面形貌致密均匀,经XRD分析,结晶铝优先沿(200)晶面生长,镀层纯度极高,空气钝化后的镀层平均厚度为14.76μm,结合力符合一级标准,经中性盐雾试验96h未出现锈点。总之,本文采用离子液体成功地在钕铁硼磁体表面获得了镀锌层,在铜基表面获得了铝镀层,并得出了最佳电镀工艺条件。该研究为低温、低能耗、绿色电镀工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杨志,闫瑞景,梁镇海[9](2013)在《离子液体中脉冲电镀铝》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离子液体体系中镀铝层的致密性、均匀性和金属光泽度,配制了尿素-NaBr-KBr-甲酰胺-AlCl3低温离子液体,在铜基体上电镀铝。采用SEM、XRD等手段对镀铝层的形貌及晶型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电流密度、电镀时间、温度及供电形式等对电镀铝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NaBr-KBr-甲酰胺-AlCl3离子液体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脉冲电镀铝层性能优于直流电镀铝层;在电流密度50 mA/cm2,温度70℃,时间45 min条件下,利用数控脉冲电镀电源(ton=2 ms,toff=8 ms)在该离子液体中进行脉冲电镀,所得镀铝层结合力较好且镀层光亮、致密均匀、电结晶较好、纯度高,单质铝优先沿(200)晶面生长。(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3年01期)

丁志敏,冯秋元,宋建敏,高宏[10](2012)在《电流密度对熔盐电镀铝晶粒形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扫描电镜形貌观察和能谱分析研究了AlCl3-NaCl-KCl低温无机熔盐体系中电镀铝时电流密度对Q235钢基体上铝晶粒沉积形貌的影响,并从铝晶粒沉积过程中总的自由能变化的角度对其析出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由80%AlCl3+10%NaCl+10%KCl所组成的熔盐中,当温度为150℃、电流密度为20.0~98.7 mA/cm2范围内电镀时,均可在Q235钢表面上获得完整、致密的铝镀层。电流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铝晶粒的形态和尺寸。电流密度低时,铝晶粒呈片状;电流密度高时,铝晶粒呈颗粒状,且随电流密度的增大,铝晶粒尺寸呈现减小趋势。结合热力学和动力学探讨了电流密度大小对电镀铝晶粒尺寸及形貌的影响。电流密度对铝晶粒形貌的影响与铝晶粒在Q235钢基体上沉积时形核及长大过程中的总自由能变化,特别是由电流密度大小所决定的铝晶核析出电化学能的大小有关。(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电镀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机械抛光对以AlCl_3-EMIC型离子液体电镀制备的铝镀层进行后处理。对比研究了镀态和机械抛光后的铝镀层的外观、微观形貌、厚度、结合力和耐蚀性。结果表明,对铝镀层进行机械抛光可以在不影响镀层结合力和耐蚀性的前提下,显着降低其表面粗糙度,提高光泽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镀铝论文参考文献

[1].张骐,詹中伟,孙志华,汤智慧,宇波.喷丸致密化对AlCl_3–EMIC型离子液体电镀铝层的影响[J].电镀与涂饰.2018

[2].易俊兰,张骐,詹中伟,汤智慧,孙志华.机械抛光作为后处理对AlCl_3–EMIC型离子液体电镀铝的影响[J].电镀与涂饰.2018

[3].谢瑞珍,邹娇娟,林乃明,沙春鹏,唐宾.熔盐电镀铝技术在钢铁材料腐蚀防护方面的研究现状[J].腐蚀与防护.2017

[4].詹中伟,孙志华,汤智慧,张骐.离子镀铝与离子液体电镀铝涂层性能对比研究[J].装备环境工程.2017

[5].翟岩,陈思.控温熔盐电镀铝-锰合金镀层厚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J].电镀与精饰.2016

[6].王文轩,陆光达,张桂凯,杨飞龙,赖新春.CLAM钢表面室温离子液体电镀铝[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6

[7].谭敦强,陈强,李亚蕾,陆磊,陆德平.钨铜基电镀铝层阳极氧化后的组织和性能研究[J].江西科学.2014

[8].杨志.离子液体中电镀锌及电镀铝工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9].杨志,闫瑞景,梁镇海.离子液体中脉冲电镀铝[J].材料保护.2013

[10].丁志敏,冯秋元,宋建敏,高宏.电流密度对熔盐电镀铝晶粒形貌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2

标签:;  ;  ;  ;  

电镀铝论文-张骐,詹中伟,孙志华,汤智慧,宇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