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阴离子共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阴离子,苯乙烯,丙烯酰胺,甲基,共聚物,甲基丙烯酸,活性。
阴离子共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吴洋,陈波,金芳芳,李天一,郑安呐[1](2012)在《异戊二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阴离子嵌段共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四氢呋喃(THF)与环己烷的混合溶剂中,以正丁基锂(n-BuLi)为引发剂,采用具有较大空间位阻和特定电荷环境的P配合物为添加剂,实现了异戊二烯(Ip)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阴离子嵌段共聚。分别采用GPC、1 H-NMR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随着THF与环己烷体积比的增大,单体的转化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空间位阻较大的P配合物的加入,堵塞了正、负离子对之间的部分通道,有效地抑制了MMA段聚合副反应的发生,在易于工业化的0℃之下成功合成了分子量分布窄(1.21)的聚异戊二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PI-b-PMMA),并且共聚物中PI嵌段以3,4结构链节为主。(本文来源于《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于亚明[2](2006)在《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的胶束化行为及其与丙烯酰胺共聚合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丙烯腈与 1-十四烯和 1-十二烯为主要原料合成了表面活性单体 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磺酸钠(NaAMC_(14)S)和 2-丙烯酰胺基十二烷磺酸钠(NaAMC_(12)S);通过红外光谱(FTIR)与核磁共振谱(~1H-NMR)对 NaAMC_(14)S 的化学结构进行了确认;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 NaAMC_(14)S、 NaAMC_(12)S 及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在水中的溶解度,同时采用表面张力法 (环法)测定了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使用吉布斯吸附等温式,确定了它们的表面饱和吸附量,计算了叁者在溶液表面的分子面积;采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叁者在不同浓度下的胶束聚集数与本征胶束聚集数;在外加电解质 NaCl 的条件下,测定了 NaAMC_(14)S 和 NaAMC_(12)S 的胶束化参数;本研究使 NaAMC_(14)S 的浓度分别处于 CMC 上下,实施了 NaAMC_(14)S 与丙烯酰胺(AM)的水溶液均相共聚合,用复合电导滴定法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共聚物的热行为,采用荧光探针芘测定了共聚物水溶液的疏水缔合性,重点探索了在临界胶束浓度上下 NaAMC_(14)S 与 AM 的共聚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与普通表面活性剂相比,由于具有两个亲水头基,故在水中的饱和溶解度较大,Krafft 点较低;两个亲水头基减弱了疏水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导致了较高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单体在水溶液表面其分子可能采取 Y 型构象,导致其在水溶液表面的排列疏松,饱和吸附量较低,所以其降低水表面张力的能力较差,即表面活性差;在胶团中分子所采取的 Y 型构象阻碍疏水碳氢链的缔合,导致很小的聚集数。两种同系物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 NaAMC_(14)S 与 NaAMC_(12)S 相比,分子结构对各种胶束化参数的影响与普通表面活性剂具有相似的规律;在外加 NaCl 的条件下,对两种同系物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的胶束化参数的影响与对普通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也具有相似的规律;NaAMC_(14)S 的胶束化行为对共聚合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当NaAMC_(14)S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上与AM共聚合时,遵循的是一种微嵌段共聚合的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06-01-12)
易玲敏,詹晓力,陈丰秋[3](2005)在《1,3,5-叁甲基-1,3,5-叁(3′,3′,3′-叁氟丙基)环叁硅氧烷的阴离子开环(共)聚合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1,3,5-叁甲基-1,3,5-叁(3′,3′,3′-叁氟丙基)环叁硅氧烷(F3)的阴离子开环聚合可以合成优越耐油耐溶剂性能的聚甲基叁氟丙基硅氧烷(PMTFPS),但在开环聚合过程中“反咬”与再分布副反应严重,要得到高分子量、高产率的氟硅聚合物材料,必须严格控制聚合反应条件。文中总结了本体、溶液、细乳液中F3的阴离子开环聚合影响因素、机理与动力学,以及F3与其它单体共聚合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5年04期)
李洪泊[4](2003)在《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锂系阴离子溶液丁苯连续聚合过程为研究对象,在建立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模试装置的基础上,对以正丁基锂(n-BuLi)、四氢呋喃(THF)和环己烷分别为引发剂、调节剂和溶剂的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进行实验研究,合成了丁苯无规共聚物并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详细考察了极性添加剂、物料平均停留时间及聚合温度等对共聚反应转化率、共聚产物微观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中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溶液共聚合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模拟计算。研究了阴离子活性种动态平衡行为对分子量分布的影响。本文还对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液位波动对阴离子聚合过程的影响、反应器参数灵敏度及动态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共聚合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THF/n-BuLi比值可明显增加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共聚反应速度,但当THF/n-BuLi比值达到70左右后这种增加趋势变缓。随着THF/n-BuLi比值的增加,共聚物中的结合苯乙烯含量明显增加,1,2结构含量增加,而1,4结构含量减少,当THF/n-BuLi比值达到34左右后这种变化趋势开始减缓。随着物料平均停留时间的增加,单体转化率明显增加,共聚产物的分子量增加。平均停留时间的变化对共聚产物的微观结构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不显着,共聚产物的分子量分布指数接近于2。提高反应温度可显着增加聚合反应速度,反应动力学常数与温度的关系符合阿累尼乌斯方程。 由完全混合全混流和单一活性种假设,建立了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中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溶液共聚合数学模型。模型给出了共聚反应转化率和共聚产物分子量分布的各阶矩。结合实验结果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求取得到反应动力学常数。在此基础上,对共聚反应转化率和共聚产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模拟分析还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明,引发反应为瞬间反应时,单体的转化率与丁二烯/苯乙烯的进料摩尔浓度_比和平均停留时间与引发剂进料浓度的乘积有关。 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CSTR)中反应物料的液位波动对阴离子聚合过程影响的模拟结果表明,在阴离子连续聚合过程中,CSTR中物料的液位波动将导致流出物料中单体浓度、聚合物分子链长及其分布的同周期波动,但单体浓度、聚合物分子链长及其分布指数的平均值与稳态值相比其差别很小,且波动幅度相对于平均值的比例也很小,阴离子连续聚合过程对csTR的液位波动不敏感,平均停留时间越长,反应器液位波动对阴离子连续聚合的影响越小。 用概率与统计方法建立了阴离子活性种多状态动态平衡系统中活性种处于各种状态的累积时间分布函数,量分‘布的方法。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并给出了用该函数计算聚合产物分子聚合物活性种不同状态增长反应活性差异越大,分子量分布越宽;活性种状态间转换速度越快,分子量分布越窄。 反应器参数灵敏度模型化研究和模拟分析表明,在CSTR中实施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时,存在反应温度对操作参数的敏感区域;反应器动态行为的理论分析表明,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存在多重解和周期解现象。在适宜的引发速度条件下,其解为稳定极限环,随引发速度的增加,极限环消失,解由稳定极限环变成稳定焦点。(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3-09-01)
李洪泊,孙建中,胡俊杰,周其云,翁志学[5](2002)在《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L的搅拌釜式反应器中,对以正丁基锂(n-BuLi)、THF和环己烷分别为引发剂、调节剂和溶剂的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进行了实验研究。用气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和核磁共振仪分别实测了单体转化率、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和共聚物的微观结构。考察了平均停留时间和THF/Li+比值对丁苯连续共聚合的转化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和共聚物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THF存在下,由n-BuLi引发剂引发的丁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可获得微观结构较合适的丁苯无规共聚物; 平均停留时间对转化率有明显影响,而对共聚物的微观结构的影响较小;THF/Li+ 比值对聚合速率及共聚物中的结合苯乙烯含量有明显影响,对共聚物的微观结构如1,2-结构1,4- 结构及顺反结构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THF/Li+ 比值对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有显着的影响,而对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无明显影响。 研究表明合适的THF/Li+ 比值为70。(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02年05期)
王炼石[6](1995)在《α─甲基苯乙烯阴离子嵌段共聚合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α-甲基苯乙烯(αMS)在不同性质的溶剂中以嵌段链活性中心引发的聚合反应行为及其链引发和链终止机理。用SEC、UV.1H—NMR和渗透压等测试方法对产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链引发和链终止反应与嵌段链活性中心的形态有关,只有嵌段链活性中心的低活性形态才能同αMS发生引发反应,而高活性形态则与αMS发生链终止反应。这种低活性形态在正己烷中可能是共价键结构和紧密离子对,在正己烷/THF混合溶剂中可能是“外溶剂化”离子对。(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5年07期)
吴长江,应圣康[7](1993)在《乙烯基苯乙基聚苯乙烯大单体与丁二烯的阴离子接枝共聚合研究(Ⅰ)》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阴离子法合成了以二乙烯基苯(DVB)封端的聚苯乙烯大单体,并加以表征。首次利用阴离子法合成了此大单体与丁二烯的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在苯/THF、n-LiBu体系中的聚合反应特征,并用GPC、UV、IR、膜渗透等方法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接枝丁苯共聚物的接枝数为2—22个,主链分子量3—30万,支链分子量单一控制在3000—8000内,基本实现了分子设计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1993年02期)
陈绯,应圣康[8](1991)在《α-甲基苯乙烯与苯乙烯阴离子共聚合研究——Ⅱ.共聚组成及单体表观竞聚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四氢呋喃为极性添加剂,在环己烷中进行α-甲基苯乙烯与苯乙烯阴离子共聚合。通过共聚组成及聚合活性种研究,由反应机理推导了该体系的共聚组成方程,求得了不同[THF]下的表观竞聚率值(?)和(?)。(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1991年06期)
陈绯,应圣康[9](1991)在《α-甲基苯乙烯与苯乙烯阴离子共聚合研究——Ⅰ.共聚反应动力学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四氢呋喃为极性添加剂、在环己烷中进行α-甲基苯乙烯与苯乙烯阴离子共聚合。通过共聚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提出了聚合机理,求得了两种单体通过不同聚合活性种增长反应及解聚反应的速度常数及活性种间的络合平衡常数。(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1991年05期)
胡孝东,颜德岳,徐祥铭[10](1991)在《阴离子型共聚合反应产物分子链的序列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非稳态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阴离子型共聚合反应产物的序列结构。经严格求解动力学微分方程组,推导出在恒定的共聚单体比条件下共聚物的序列分布函数、平均序列长度以及多元组浓度的解析表达式,并将这些结构参数与反应初始条件和时间联系起来,因而可根据聚合条件预测共聚物的微观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期刊1991年08期)
阴离子共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丙烯腈与 1-十四烯和 1-十二烯为主要原料合成了表面活性单体 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磺酸钠(NaAMC_(14)S)和 2-丙烯酰胺基十二烷磺酸钠(NaAMC_(12)S);通过红外光谱(FTIR)与核磁共振谱(~1H-NMR)对 NaAMC_(14)S 的化学结构进行了确认;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 NaAMC_(14)S、 NaAMC_(12)S 及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在水中的溶解度,同时采用表面张力法 (环法)测定了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使用吉布斯吸附等温式,确定了它们的表面饱和吸附量,计算了叁者在溶液表面的分子面积;采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叁者在不同浓度下的胶束聚集数与本征胶束聚集数;在外加电解质 NaCl 的条件下,测定了 NaAMC_(14)S 和 NaAMC_(12)S 的胶束化参数;本研究使 NaAMC_(14)S 的浓度分别处于 CMC 上下,实施了 NaAMC_(14)S 与丙烯酰胺(AM)的水溶液均相共聚合,用复合电导滴定法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共聚物的热行为,采用荧光探针芘测定了共聚物水溶液的疏水缔合性,重点探索了在临界胶束浓度上下 NaAMC_(14)S 与 AM 的共聚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与普通表面活性剂相比,由于具有两个亲水头基,故在水中的饱和溶解度较大,Krafft 点较低;两个亲水头基减弱了疏水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导致了较高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单体在水溶液表面其分子可能采取 Y 型构象,导致其在水溶液表面的排列疏松,饱和吸附量较低,所以其降低水表面张力的能力较差,即表面活性差;在胶团中分子所采取的 Y 型构象阻碍疏水碳氢链的缔合,导致很小的聚集数。两种同系物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 NaAMC_(14)S 与 NaAMC_(12)S 相比,分子结构对各种胶束化参数的影响与普通表面活性剂具有相似的规律;在外加 NaCl 的条件下,对两种同系物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的胶束化参数的影响与对普通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也具有相似的规律;NaAMC_(14)S 的胶束化行为对共聚合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当NaAMC_(14)S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上与AM共聚合时,遵循的是一种微嵌段共聚合的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阴离子共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吴洋,陈波,金芳芳,李天一,郑安呐.异戊二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阴离子嵌段共聚合[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2
[2].于亚明.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的胶束化行为及其与丙烯酰胺共聚合机理[D].中北大学.2006
[3].易玲敏,詹晓力,陈丰秋.1,3,5-叁甲基-1,3,5-叁(3′,3′,3′-叁氟丙基)环叁硅氧烷的阴离子开环(共)聚合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
[4].李洪泊.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3
[5].李洪泊,孙建中,胡俊杰,周其云,翁志学.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2
[6].王炼石.α─甲基苯乙烯阴离子嵌段共聚合反应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7].吴长江,应圣康.乙烯基苯乙基聚苯乙烯大单体与丁二烯的阴离子接枝共聚合研究(Ⅰ)[J].石油化工.1993
[8].陈绯,应圣康.α-甲基苯乙烯与苯乙烯阴离子共聚合研究——Ⅱ.共聚组成及单体表观竞聚率[J].高分子学报.1991
[9].陈绯,应圣康.α-甲基苯乙烯与苯乙烯阴离子共聚合研究——Ⅰ.共聚反应动力学及机理[J].高分子学报.1991
[10].胡孝东,颜德岳,徐祥铭.阴离子型共聚合反应产物分子链的序列结构[J].中国科学(B辑化学生命科学地学).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