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业水权配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承载力,粒子群算法,离散粒子群算法
农业水权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19)在《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大荔县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水资源逐渐出现短缺,为了使有限的水资源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农业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本文基于国内外对于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结合研究区域大荔县的实际情况,对大荔县农业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对种植面积分配进行优化,基础数据来自大荔县统计年鉴、大荔县志等资料,建立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得到大荔县主要农作物的合理种植面积以及农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解决了将大荔县灌区有限农业水资源合理分配给多种作物的问题,实现了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大荔县1990~2013年农业毛需水量变化很大,整体呈上升趋势,毛需水量每年都处于缺水状态,其中2007年缺水程度最大,农业缺水程度较为严重;每年的净需水量均小于供水量,均有余水量以及节水空间。预测2020年、2030年大荔县农业需水量将比1990~2013年的平均需水量增加,仍处于缺水困境。(2)大荔县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较差,综合评分值基本处于0.29~0.34之间,2013年隶属度0.454,承载力处于饱和阶段,预测2020年、2030年仍处于饱和阶段,农业水资源可开发潜力较小,未来农业发展不应大规模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应及时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3)对大荔县现状年水资源配置和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建立优化模型并求解,对比优化前后,结果表明,通过合理配置大荔县农业水资源和种植结构,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并通过对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解决了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解以及寻优过程中粒子超出约束范围的问题。(4)考虑种植面积变量离散性,采用线性规划、连续粒子群算法、离散粒子群算法分别进行优化,对不同算法求解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采用离散粒子群算法可解决种植面积变量离散性的问题,用于规划年的作物种植面积分配更适用和可行,可应用于实际。综合分析表明,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可以使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得以提高,并使大荔县的农业生产经济收益增大,研究成果对于促进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方向研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魏帅[2](2019)在《基于农业水价的区域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具有维持人类生产生活基本需要的特殊属性,农业作为用水量最高的产业,长期以来存在粗放式的用水模式和管理理念,导致全国范围内农业水价普遍偏低、农业节水效果不明显、农业用水矛盾较突出等一系列问题。有必要进行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而农业水价是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的“牛鼻子”,为此,在完善农业水价定价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进行基于农业水价的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研究。具体成果如下:(1)通过搜集研究区域境内农业供水工程的成本数据,利用全成本定价法,按照现行水资源成本征收政策,确定农业水价约为0.03元/m~3,与现行农业水价0.02-0.05元/m~3较为接近。在分析研究区域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量、水价、及叁次产业的产值时,发现现行农业水资源成本的核算过低,导致农业水价远低于工业与生活水价,价格杠杆促进农业节水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同时,农业产值又是叁大产业最低的,没有充分体现出水资源价值。有必要合理制定农业水价以便于区域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以及保护水环境和治理水污染。(2)通过构建水资源投入产出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和改进全成本(IFC)农业水价模型,从宏微观尺度确定了农业用水的影子价格和完全成本,并结合农民可承受能力,确定主要农作物农业水价定价模式及补贴政策:取用地表水时,种植玉米的农业水价为[0.286,0.476]元/m~3,政府给农业供水工程的补贴约为0.517元/m~3;水稻农业水价为[0.101,0.179]元/m~3,补贴应低于0.814元/m~3;大豆农业水价为[0.180,0.307]元/m~3,补贴应高于0.686元/m~3。取用地下水时,种植玉米的农业水价为[0.317,0.507]元/m~3,政府提供给农业供水工程0.813元/m~3左右的补贴;水稻农业水价为[0.131,0.210]元/m~3,补贴应低于1.110元/m~3和大豆农业水价为[0.211,0.337]元m~3,补贴应在0.983元/m~3以上。(3)将多尺度的农业水价引入到农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了基于农业水价的区域农业水资源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ITSP)模型。以农民灌溉总收益最优为目标,进行基于农业水价和节水奖励机制的初次配置和再次配置,验证多尺度确定农业水价的合理性及高耗水作物的可节水量范围。初次配置后发现,提高现行农业水价至测算农业水价可被农民接受,再次配置后发现,在满足高耗水作物最小需水量([171.90,257.85]亿m~3)的条件下,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为原值的85%时,达到最佳节水效果,并说明了“提高农业水价至测算水平”与“降低高耗水作物灌溉用水量”是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联动策略。综上所述,在多尺度确定农业水价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农业水价的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得出助力农业水价改革并保证农户的灌溉总收益的双赢方法,为类似地区和国家进行农业水价改革和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琼雅[3](2019)在《不确定条件下灌区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水污染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等因素引起的缺水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水资源供需平衡,增进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农业是用水大户,灌区作为农业用水主体,对灌区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能够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有效减轻水资源系统的供水压力。而以往研究的优化模型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限制,主要是因为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其配水过程具有风险性,以往的研究对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没有全面的考虑,使得模型结果和实际情况有差异。本文综合考虑了灌区水资源系统的多种不确定性、复杂性和风险性,耦合多种不确定分析方法,建立优化配置模型。首先对牡丹江灌区水资源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主要有降雨量的不确定性、灌区可供水量的不确定性和作物需水量的不确定性等。根据灌区实际情况,灌区的降雨水平符合一定的概率分布,在两阶段随机规划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概率分布函数来解决降雨量的不确定性;灌区的可供水量和作物需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用离散区间来处理。针对水资源配置模型中存在风险的特点,加入鲁棒优化方法,在模型中引入风险决策,用鲁棒系数表示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成功的将系统风险体现在模型中,克服了系统风险不可控的不足。将上述处理方法耦合,构建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和区间两阶段鲁棒优化模型,将模型应用于叁江平原牡丹江灌区,为灌区水资源配置提供解决方案。模型以系统成本最优为目标函数,将模型应用于灌区多种水源(地表水和地下水)多种作物(玉米,大豆和水稻)的水资源合理分配中,可以得到(1)灌区多水源、多作物、不同鲁棒系数下的最优目标配水量、缺水量和最优配水量;(2)决策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鲁棒系数,对比不同风险程度的解决方案,权衡方案的经济性和稳定性,选择最优配水方案。结果表明:(1)与传统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相比,区间两阶段鲁棒优化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不确定条件下的随机问题和区间问题,鲁棒优化方法的加入,可以捕获规划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问题,避免优化结果出现高风险状态,弥补了模型存在风险的缺陷,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2)随着鲁棒系数的增大,导致缺水量增加,系统稳定性增强,但成本也随之增加,系统经济性降低。不同来水量水平下,通过鲁棒系数的增加来增加模型结果的可行性,对灌区的用水成本,系统的稳定性和系统的风险叁者之间进行了充分的权衡,使配置方案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和灵活性。总之,将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与鲁棒优化方法耦合用于灌区水资源优化,是对传统模型的补充和改进,改进后的模型更加切合灌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实际规划。鲁棒优化方法的加入,增加了模型解的可行性和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优化结果以区间方式给出,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充足的决策空间,为农业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技术支持,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共同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妍,郭萍,张帆[4](2019)在《黑河中游农业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为追求经济发展而向黑河干流取水量过大导致的黑河下游地区地表水流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等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关的资料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考虑地表径流随机性特征,构建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的灌溉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并使用层次分析法与线性加权法进行多目标问题求解。结果表明:将优化后的配水方案应用于黑河中游地区,其灌溉用水比实际节约3.358×10~8 m~3,水分生产力提升0.380 kg/m~3,用水费用节省3.89×10~7元,可以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为该地区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一个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水资源配置方案,同时,为类似地区的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方法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孙正元,赵明雨[5](2019)在《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既能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又能满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就要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农业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一定要做到安全生产、无损生态、资源充足,而生态水利工程便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因此,让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9年01期)
吕海涛,张凡[6](2018)在《水权配置视角下新型农业节水机制和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目标是形成以节水为目标的新的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治理模式。农民在农业灌溉中自发形成的用水组织是这一变革中的重要社会力量。通过对农民用水协会特征的分析,认为在"水权配置"的视角下,发展与规范农民用水组织,变原有农业用水过程中的行政管控为社会治理,是建立农业"节水型"社会并支持其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并就如何健全农民用水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克服农民用水组织自身的消极因素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水利经济》期刊2018年04期)
龚春霞[7](2018)在《优化配置农业水权的路径分析——以个体农户和农村集体的比较分析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权独立于水资源所有权,是由水资源所有权派生而来的,以使用和收益为主的用益物权。一般意义上的使用水权,主要是指水资源使用权。农业水权是相关权利主体依法按照自己的意志,使用农业水资源,排除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在具体的用水实践中,农业水权的行使主体是个体农户和农村集体。就权利内容而言,既包括个体农户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水资源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同时也包括农村集体对村域范围内水塘、水库中的水行使管理权和支配权。面对农业水资源浪费和欠缺并存的悖论,结合中国农地高度分散和细碎化的现实,以及农田水利的系统性特征,我们需要在厘清农业水权兼具公权和私权属性的基础上,充实农村集体对水资源的支配权和管理权,并充分尊重农业水权的地方性实践。(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8年04期)
孙凤莲,沈金虎[8](2018)在《吉林省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选择研究——来自日本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吉林省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降水区域和时间分布不均匀、河流出入流量差距大、水资源污染严重、农业用水管理不到位,农户节约用水意识淡薄等系列问题,加剧了农业水资源短缺的压力,通过分析日本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特点,借鉴其发展经验提出吉林省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方案,主要包括:高效利用雨水与洪水,多举措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吉林省农业水资源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水;加强农业水资源优化激励机制,增加公众节水意识的宣传;改变农业发展模式,发展节水新型农业。(本文来源于《关东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张善钧[9](2018)在《农业用水初始水权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农业用水占我国总用水量的60%以上,且用水效率较低,因此,发展农业节水是缓解当前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各种水资源问题,必须在制度上和管理上有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水权制度及水权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然选择。而初始水权配置是建设水权制度和水权市场的基础,是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前提。本文对国内外水权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充分研究,明晰了初始水权的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确定了农业初始水权配置的原则,明确了水权主体与客体的界定及确权方式,并选用了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与定额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农业初始水权配置。本文认为,我国初始水权是指第一次获得的一定量的水资源量在一定时段内的使用权和收益权。我国水权主体与客体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充分考虑水源条件、供水能力、水质要求等方面进行确定。本文主要对农业初始水权分为两个层次进行配置,第一层是行政区农业用水初始水权配置,使用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对各行政区农业初始水权进行配置,获得各行政区农业初始水权;第二层是农业到用水户的初始水权配置,根据各行政区农业用水初始水权配置结果,结合灌溉面积计算农业用水初始水权配置定额,运用配置定额对农业用水进行水权配置。在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邹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了邹城市行业初始水权配置结果及各行政区农业初始水权配置定额,并进行了合理性分析,为研究成果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4)
赵建明[10](2018)在《灌区多要素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需要进行合理的农业水土资源配置,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分析作物需水规律、水资源配置多过程、多要素协同响应及参数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开展灌区多要素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分析优化配水方案与节水增效效果,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及保障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民勤县叁个灌区为研究对象,从水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灌区尺度多要素协同提升的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与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考虑气象驱动因子要素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和线性相关分析计算得到民勤平均相对湿度与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的关联关系更密切,呈负相关的线性相关关系;建立了引入气象驱动因子的灌区水资源线性分式规划模型。民勤红崖山灌区实例计算得到,当逐月平均相对湿度数值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值时,灌区农业水生产力(Agricultural water productivity,AWP)值为[1.04,1.12]]kg/m3,分别减少和提高平均相对湿度10%,AWP值分别为[1.02,1.10]和[1.05,1.13]kg/m3。(2)考虑配水过程协调要素的灌区作物水土资源优化分解协调模型。根据分解协调理论、非充分灌溉原理,建立反映配水过程的灌区作物水土资源优化分解协调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民勤红崖山灌区实例计算可以得到,在作物腾发量最小、有效降雨量最小情景水平下,可供水量为5000万m3,灌区综合农业水生产力和单方水效益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08kg//m3和7.48元/m3,小麦和玉米的总配水量分别为1881和2959万m3,种植面积分别为5897和7954ha;在作物腾发量最大、有效降雨量最大情景水平下,可供水量为5500万m3,灌区综合农业水生产力和单方水效益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79kg/m3和6.79元/m3,小麦和玉米的总配水量分别为2277和2998万m3,种植面积分别为6758和7732ha。。(3)基于区间两阶段决策协调要素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先以水资源调度系统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引入区间数表示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在不同灌区之间进行水资源优化;再以配水量为输入数据,建立灌区内作物间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民勤红崖山灌区、昌宁灌区和环河灌区3个灌区实例计算,3个灌区的最优供水目标分别是,红崖山灌区地下水2190万m3、地表水6446.68万m3;环河灌区地下水1802万m3;昌宁灌区地下水718万m3;分别以最优供水目标和优化配置水量为可供水量进行灌区作物优化配水,可供水量相同的情况下,丰水年的灌溉定额比平水年和枯水年小,环河灌区和昌宁灌区比红崖山灌区的灌溉定额大;玉米和棉花的配水量更接近作物目标需水量。(4)多要素协同提升的灌区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以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农业水生产力提升为目标,集成模糊优选、多维调控理论等方法,提出多要素协同提升的灌区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调控方法,以民勤红崖山灌区为例,结果显示,经济作物的相对最优隶属度大于粮食作物;当外调水比例系数为1.5、作物最小需水系数为0.8时,方案整体的有序度熵最小,协调度最大,配水方案为最优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农业水权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资源具有维持人类生产生活基本需要的特殊属性,农业作为用水量最高的产业,长期以来存在粗放式的用水模式和管理理念,导致全国范围内农业水价普遍偏低、农业节水效果不明显、农业用水矛盾较突出等一系列问题。有必要进行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而农业水价是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的“牛鼻子”,为此,在完善农业水价定价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进行基于农业水价的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研究。具体成果如下:(1)通过搜集研究区域境内农业供水工程的成本数据,利用全成本定价法,按照现行水资源成本征收政策,确定农业水价约为0.03元/m~3,与现行农业水价0.02-0.05元/m~3较为接近。在分析研究区域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量、水价、及叁次产业的产值时,发现现行农业水资源成本的核算过低,导致农业水价远低于工业与生活水价,价格杠杆促进农业节水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同时,农业产值又是叁大产业最低的,没有充分体现出水资源价值。有必要合理制定农业水价以便于区域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以及保护水环境和治理水污染。(2)通过构建水资源投入产出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和改进全成本(IFC)农业水价模型,从宏微观尺度确定了农业用水的影子价格和完全成本,并结合农民可承受能力,确定主要农作物农业水价定价模式及补贴政策:取用地表水时,种植玉米的农业水价为[0.286,0.476]元/m~3,政府给农业供水工程的补贴约为0.517元/m~3;水稻农业水价为[0.101,0.179]元/m~3,补贴应低于0.814元/m~3;大豆农业水价为[0.180,0.307]元/m~3,补贴应高于0.686元/m~3。取用地下水时,种植玉米的农业水价为[0.317,0.507]元/m~3,政府提供给农业供水工程0.813元/m~3左右的补贴;水稻农业水价为[0.131,0.210]元/m~3,补贴应低于1.110元/m~3和大豆农业水价为[0.211,0.337]元m~3,补贴应在0.983元/m~3以上。(3)将多尺度的农业水价引入到农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了基于农业水价的区域农业水资源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ITSP)模型。以农民灌溉总收益最优为目标,进行基于农业水价和节水奖励机制的初次配置和再次配置,验证多尺度确定农业水价的合理性及高耗水作物的可节水量范围。初次配置后发现,提高现行农业水价至测算农业水价可被农民接受,再次配置后发现,在满足高耗水作物最小需水量([171.90,257.85]亿m~3)的条件下,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为原值的85%时,达到最佳节水效果,并说明了“提高农业水价至测算水平”与“降低高耗水作物灌溉用水量”是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联动策略。综上所述,在多尺度确定农业水价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农业水价的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得出助力农业水价改革并保证农户的灌溉总收益的双赢方法,为类似地区和国家进行农业水价改革和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业水权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1].张倩.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大荔县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2].魏帅.基于农业水价的区域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D].东北农业大学.2019
[3].王琼雅.不确定条件下灌区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4].张妍,郭萍,张帆.黑河中游农业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5].孙正元,赵明雨.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的思考[J].数码世界.2019
[6].吕海涛,张凡.水权配置视角下新型农业节水机制和路径研究[J].水利经济.2018
[7].龚春霞.优化配置农业水权的路径分析——以个体农户和农村集体的比较分析为视角[J].思想战线.2018
[8].孙凤莲,沈金虎.吉林省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选择研究——来自日本的启示[J].关东学刊.2018
[9].张善钧.农业用水初始水权配置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
[10].赵建明.灌区多要素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