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奕(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摘要: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预设在语言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只有当说话者以适当方式使听话者了解了自己所表达语句中的预设之后,语言交流才能继续进行。预设不仅可以用于词义分析,而且可以用于句义分析,本文仅从句义的角度来探讨预设的定义、分类及其与隐含的区别。
关键词:预设;定义;分类;隐含
“预设”(пресуппозиция)是语义和语用研究的基本课题。早在十九世纪末,德国的弗莱格在其《论意义和指称》一文中最早提到了语言使用中的预设现象并用其解释了一些语义中的逻辑问题。而在二十世纪初,英国哲学家罗素、斯特劳森等人对预设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进一步从逻辑学的角度深化了对预设理论的研究,而预设的定义、范围、研究方法等问题尚处于争论中。近几十年来,有关预设的问题已越来越为国内外研究者所关注。
1预设的定义及分类
预设可译作“前提”、“先设”,对它的研究有广义、狭义两个角度。从广义上研究预设,是将预设看成是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先知信息。从狭义的角度,亦即语义-逻辑角度来研究预设,认为预设是在句义中体现出或暗含着的某些客观事态、情况,作为句子所表述的整个事态、情况的事实基础。即一个句子一经形成,预设就已寓于句义之中。
引自Е.Падучева为《语言百科辞典》撰写的“预设”词条是被语言学界普遍接受的预设观点,即“预设是一种必须为真的句义成分,否则句子将被认为语义异常或与特定的上下文相抵牾。”[1]此定义是从语义学和语用学两个方面来阐释的。
关于预设的分类,各家有所不同。西方逻辑学家认为,预设至少可以分为三种: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和语境预设。
所谓语义预设(семантическаяпресуппозиция)就是一般所讲的预设,又叫逻辑预设。语义预设依附于语言的表层结构,是句子意义得以形成的基础,其根本特征是无论在什么样的言语行为中,句子本身及其预设应是恒定的。语用预设(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аяпресуппозиция)是说话人在说一句话时所假定的内容,这种预设来源于说话人所具有的信念,它可以在先前的话语中得到建立,也可以由说话人推想为对方认可。语用预设反映的是话语和语境的关系。“语境预设”概念也是近几十年来预设研究中的新概念。“语境”(context)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境是指语言的社会环境,狭义的语境则是指语句或言辞的上下文。“语境预设”,简言之,就是联系语境来研究预设。它涉及语句的环境、话境的情景变化等因素。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和语境预设是互不相同的:语义预设主要关心的是命题计值的条件,即主要关心一个命题有真价值的条件是什么;语用预设主要讲的是人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比起语义预设来,它主要关心的是命题作出者作出命题的态度。因此,严格地说,语用预设是人,命题与命题之间的一种三项关系:它考虑的是人在交际过程中用一些命题来进行交际时怎样要求另一些命题作为它的预设。这样,语用预设主要侧重于交际过程中的命题;而语境预设实际上则是保证一个语句有内容的那些条件。
2句义的预设
2.1语句的显示内容和隐含内容。语句是从言语层次探讨的课题,它是我们日常交际的单位,要理解语句的内容并不是只需了解语句中所有词的意义就能做得到的。一般说来,语句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显示的内容(эксплицитноесодержание)和隐含的内容(имплицитноесодержание)。显示的内容就是句子的字面意义,而隐含的内容是说话人出于交际的需要而表达的隐含的内容,有时它可能构成语句的全部内容。例如:(1)冬雷震震夏雨雪,其显示内容是“冬天打雷,夏天下雪”,而真正的隐含内容是“冬天打雷,夏天下雪,这些都是不正常的自然现象”。(2)Сейчасиюль,ноидётснег这句句子所显示的内容是“现在是七月,但下雪了”,而真正的隐含内容是“七月份不应当下雪,天气很反常”。再如:“你认为她还会回国吗?”在一定的语境中,它很可能表示否定的回答,即“她不会回国了”,而并非仅仅提出一般的疑问。“要想让我们重归于好,除非时间倒流。”此句中显示的内容是“时间倒流了,我们就和好了”,然而“时间倒流”不合常规逻辑,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此句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其隐含的内容,即“我们不可能重归于好。”
2.2预设与隐含的区别。预设与语句的隐含成分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隐含的语义成分是语句所表达的全部内容的一部分,而预设则不包括在语句所报道的内容之列。例如:(1)Мальчикнебылбытакнесчастен,еслибыбылаживаегороднаямать.(孩子的生母要是还活着,他就不会这么不幸。)这种预设为当事人所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这一预设出发,可以认为,继母对待小孩不好,这就是语句的隐含内容。(2)УИвановыхдвоедетей.(伊万诺夫家有两个孩子。)此句中隐含成分是УИвановыхтолькодваребёнка.(伊万诺夫家只有两个孩子。)而预设为:УИвановыхестьдети.[伊万诺夫家有几个孩子。]可以看出,预设虽然不包括在语句的报道内容之内,但同语句的显示内容和隐含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预设的稳定性和隐含内容的不稳定性是两者的根本差别所在。与这一根本差别紧密相关的是:隐含的成分可能会消失,而预设则不然。例如上述例句(2)改变上下文,说成УИвановыхдвоедетей,еслинебольше(伊万诺夫家少说也有两个孩子)或者УИвановыхдвоедетей,аможетбыть,ибольше(伊万诺夫家有两个孩子,可能还不止),其隐含成分“УИвановыхтолькодваребёнка”即会消失。相比之下,预设则不会因上下文的影响而被去除。
预设与隐含成分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前者具有一定的规约性,即它为当事人所共知,缺乏共同的预设,人们就无法谈到一起。与此相反,隐含成分依附于语句所报道的内容,脱离不开上下文,受交际中信息量的充足性所制约。上下文不同,隐含成分也可能不同,由此就产生了隐含的非规约性。
预设先于话语,同谈话的双方有关;句中所述内容同说话者和说话时刻相对应;而隐含的内容(意味)则是由听话者在听到话语后自己得出的结论。例如:Вождьплеменинеслишкомкрасив(部族首领不怎么漂亮),此句中的预设是Уплемениестьвождь[部族有一首领],句子中肯定的内容是“他不怎么好看”,而隐含成分则是“直截了当的说,他是丑陋的”。
结语:预设现象客观存在,符合人们语言使用的直觉。识别预设既需要语言知识,又需要一般知识,研究预设可以说明人们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揭示人类语言交际的扩展手段和实质等许多问题。俗话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在日常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说话人往往是话中有话,听话人则常常需要考虑说话人的弦外之音,从上面简短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预设正是构成这种言外之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由于有“预设”的限定,才保证了人们思考活动的正常进行,保证了人们交际、交流思想的活动的正常进行。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预设理论中还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它还是一块需要继续开展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张家骅,等.俄罗斯当代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0.
[2]倪波,顾柏林.俄语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243-255.
[3]何英玉,等.语义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09-214.
[4]徐盛桓.“预设”新论[J].黑龙江大学学报,1993(1):1-8.
[5]石安石.句义的预设[J].语文研究,1986(2):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