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麦醇溶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儿茶素,马铃薯,淀粉,乳糜,结构,果胶。
麦醇溶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黄帆,李俊,刘磊,李志勇,李鸿雁[1](2019)在《人工老化对老芒麦醇溶蛋白遗传完整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份老芒麦种质为试验材料,对其人工加速老化后种子活力及其醇溶蛋白的遗传完整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老芒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逐渐降低,其中供试材料的发芽势、活力指数均随发芽率的下降与对照呈极显着差异。与未老化的种子相比,人工老化后种子醇溶蛋白的遗传完整性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发芽率降低为55%及以下,育成品种川草1号、农牧由最初的2、3种谱带类型减少为仅表现1种谱带类型,而2份野生材料较对照分别丢失了2~3种谱带类型。老芒麦醇溶蛋白谱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也显示,当发芽率低于55%时,4份材料的等位基因数均与对照间呈显着差异。因此,建议60%~70%作为老芒麦繁殖更新的参考发芽率标准,最低临界值为55%。(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玉莹,马晓军[2](2019)在《乙酰化麦醇溶蛋白溶液及与麦谷蛋白共混液流变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乙酰化对麦醇溶蛋白溶液及麦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共混液流变学性能的影响,利用旋转流变仪测定乙酰化麦醇溶蛋白溶液及乙酰化麦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共混液的流变学性能,并分析不同乙酰化程度对其结构黏度指数及非牛顿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酰化麦醇溶蛋白溶液属于剪切增稠型流体,随着乙酰化程度的增大,黏度增大,非牛顿指数增大;乙酰化麦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共混液属于剪切变稀型流体,随着乙酰化程度的增大,黏度减小,非牛顿指数增大,结构黏度指数减小。(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丽颖[3](2018)在《多酚与麦醇溶蛋白复合物的形成机制及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麦醇溶蛋白是一类既有益于人类健康,又对人类产生危害的致敏性蛋白。因其具有亲水、亲脂两种特性,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麦醇溶蛋白易于与多酚化合物发生非共价或共价结合反应,致使啤酒、果汁等饮料产生浑浊,影响产品感官及营养品质。在人体中,麦醇溶蛋白中的脯氨酸残基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结合,其不能被完全消化,致使蛋白毒性肽的残留,最终引发乳糜泻等过敏反应,而麦醇溶蛋白与特定多酚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又能够降低麦醇溶蛋白免疫原性和变应原性,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这与多酚化合物的结构有关。因此,研究麦醇溶蛋白与多酚化合物之间的非共价或共价相互作用及结合机制,探究多酚结构对麦醇溶蛋白结合能力及其包埋致敏性脯氨酸残基的影响,对于研发新型多功能食品材料及降低麦醇溶蛋白致敏性原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在pH7.4 70%乙醇(V/V)模拟体系中,研究六种多酚化合物:槲皮素(Q)、异槲皮素(Q-3-β-D-G)、芦丁(R)、阿魏酸(FA)、咖啡酸(CA)、对香豆酸(PCA)与麦醇溶蛋白(G)共混体系的相互作用机制,当麦醇溶蛋白与六种多酚化合物摩尔比小于1:8时,两者之间能够形成可溶性复合物,槲皮素及其糖基化衍生物Q、Q-3-β-D-G、R和酚酸类化合物FA能够显着降低G+P复合物的粒径。(2)在pH7.4 70%乙醇(V/V)模拟体系中,利用荧光光谱法获得Q、Q-3-β-D-G、R、FA、CA、PCA与G结合的基本信息。六种多酚对麦醇溶蛋白都具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猝灭方式为形成基态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其中色氨酸参与了多酚与麦醇溶蛋白的结合,两者结合位点数为1,结合能力大小依次为G+R>G+PCA>G+Q-3-β-D-G>G+CA>G+Q>G+FA。(3)依据Forster's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六种多酚与麦醇溶蛋白结合过程中离色氨酸的距离,G+Q,G+Q-3-β-D-G,G+R,G+FA,G+CA,G+PCA的距离分别为2.378、2.189、2.418、2.154、2.146、1.962 nm,六种多酚与麦醇溶蛋白反应后离色氨酸距离远近为:G+R>G+Q>G+Q-3-β-D-G>G+FA>G+CA>G+PCA。(4)依据Van't Hoff方程,六种多酚与麦醇溶蛋白的结合反应中,其中Q、R、PCA为△H<0,△S<0,△G<0的放热反应,主要驱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G+Q-3-β-D-G、FA、CA为△H<0,△S>0,△G<0的放热反应,结合方式为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六种多酚与麦醇溶蛋白结合的ΔG总顺序为:G+PCA>G+R>G+Q-3-β-D-G>G+CA>G+Q>G+FA。(5)在pH7.4条件下,采用反溶剂法制备G+Q、G+Q-3-β-D-G、G+R、G+FA、G+CA、G+PCA复合物,其中槲皮素及糖基化衍生物较酚酸类化合物与麦醇溶蛋白结合作用更强,最终形成的复合物粒径大小为G+PCA<G+FA<G+R<G+Q<G+Q-3-β-D-G<G+CA。(6)通过FTIR、UV-vis、SERS、CD、FL等技术对六种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Q、Q-3-β-D-G、R、FA、CA、PCA能够改变麦醇溶蛋白的二级结构,其变化受到六种多酚结构的影响,其中槲皮素糖基化衍生物Q-3-β-D-G和R的糖基有助于与G的结合,而酚酸中CA的R_3位羟基阻碍与G的结合。另外,Q-3-β-D-G和R促使G无规则卷曲结构向α-螺旋、β-转角结构的转变,致使G致敏性脯氨酸残基被包埋,而CA降低了β-转角结构,增加了β-折迭和谷氨酰胺结构,致使G致敏性脯氨酸残基的暴露,色氨酸与酪氨酸皆参与了多酚与麦醇溶蛋白的结合。(7)利用碱处理方法制备G-R共价复合物,借助FTIR、UV-vis、SERS、CD、FL等仪器,分析比较其与反溶剂法制备G-R及非共价复合物的构象变化。研究发现G-R共价复合物具有粒径小、稳定性强、形状规则的球体等特点,分子间通过R分子中的C_2-O-C、C_3-O-C醚键以及吡喃糖上的C-O-C醚键与G形成共价键,G分子中酪氨酸、色氨酸以及酰胺I带(1600 cm~(-1)~1700 cm~(-1))和酰胺III带(1230 cm~(-1)~1340 cm~(-1))C=O、N-H和C-N等亚基结构基团皆参与氢键、疏水相互作用等非共价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5-23)
陈博[4](2018)在《谷氨酰胺酶修饰的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对马铃薯淀粉糊化回生特性的影响及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谷氨酰胺酶(Protein-Glutaminase,PG)对小麦麦谷蛋白(Glutenin,Glu)和麦醇溶蛋白(Gliadin,Gli)进行修饰以提高其水溶性,之后将修饰后的蛋白质按0.5%、1.0%、1.5%叁个不同添加量(以占淀粉质量为基准)与马铃薯淀粉(PS)进行复配,研究修饰后的麦谷蛋白(PG-Glu)和麦醇溶蛋白(PG-Gli)对马铃薯淀粉糊化和回生特性以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并初步探究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研究了改性蛋白对马铃薯淀粉糊化和流变性质的影响。修饰后的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对马铃薯淀粉糊化和流变特性具有显着影响,且影响程度与两种改性蛋白质的添加量有关。快速粘度分析仪(RVA)测试结果表明:添加PG-Glu和PG-Gli能够显着降低马铃薯淀粉的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等糊化参数,影响作用随着蛋白质添加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强。动态流变测试结果表明:PG-Glu和PG-Gli能够显着影响马铃薯淀粉凝胶的储能模量和耗能模量,且两种蛋白质对储能模量的影响明显大于对耗能模量的影响;静态流变测试结果也表明,PG-Glu和PG-Gli可以降低马铃薯淀粉糊的屈服应力和一致性系数。淀粉和蛋白质复配样品的糊化与流变测试结果表明:修饰后的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能够抑制马铃薯淀粉颗粒的糊化和膨胀,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其次研究了改性蛋白对马铃薯淀粉回生和消化性质的影响。修饰后的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对马铃薯淀粉短期回生和长期回生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本文选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改性后的蛋白质对马铃薯淀粉短期回生的影响,还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仪(XRD)、低场核磁(LF-NMR)、红外光谱(FTIR)和拉曼(Raman)光谱研究了改性后的蛋白质对马铃薯淀粉长期回生的影响。利用Avrami方程对DSC焓值数据进行拟合,同样得出了改性后的蛋白质能够促进马铃薯淀粉长期回生的结果。LF-NMR结果表明,改性蛋白质提高了马铃薯淀粉凝胶中水分的活度,促进了淀粉的回生。从X-射线衍射图谱计算淀粉和蛋白质复配样品的相对结晶度,结果表明随着蛋白质添加量的不断提高,储存7天和14天的马铃薯淀粉样品的相对结晶度也不断提高。体外模拟消化试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蛋白质提高了马铃薯淀粉中抗性淀粉的含量。一阶消化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也表明,修饰后的蛋白质降低了马铃薯淀粉的体外酶解速率。最后研究了改性蛋白与马铃薯淀粉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阐明改性后的蛋白质对马铃薯淀粉的作用机理,本文又进一步研究了改性后的蛋白质与马铃薯淀粉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旋转流变仪研究了改性后的蛋白质与淀粉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表明:疏水相互作用是改性蛋白质与马铃薯直链淀粉之间主要的相互作用。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马铃薯直链淀粉、马铃薯支链淀粉、改性蛋白-直链淀粉和改性蛋白-支链淀粉的微观分布可知,改性后的蛋白质能够促进直链淀粉聚集,聚集团簇的高度也显着增加。这个结果也间接证明了改性蛋白质对马铃薯淀粉回生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陈博,章宝,李蒙娜,谢莹,陈寒青[5](2017)在《水溶性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对马铃薯淀粉糊化、流变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经过酶解改性后的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对马铃薯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首先将走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经过谷氨酰胺酶脱酰胺处理后获得水溶性的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然后将两种水溶性蛋白质分别以占淀粉干基质量0.5%,1.0%和1.5%的比例添加到马铃薯淀粉中,配制成5%的淀粉悬浮溶液,探究两种水溶性蛋白质对马铃薯淀粉糊化、流变等理化性质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RVA结果表明,水溶性的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能够显着降低马铃薯淀粉的糊化参数。流变学测定结果表明,添加两种蛋白质能够降低淀粉糊的屈服应力和一致性系数,并且在动态模量测定中,储能模量和耗能模量均随着角频率的增加而增加。DSC结果表明,两种蛋白质对马铃薯淀粉的T~o、T~p、T~c和△H影响均不显着。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结果证实了水溶性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对马铃薯淀粉糊化过程中颗粒膨胀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能使淀粉颗粒的微观分布变得更为紧凑。以上结果表明,添加水溶性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能够显着影响马铃薯淀粉的糊化、流变性质和微观结构特性。(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九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08)
于凤莲,李素云,袁娟丽,陈红兵,高金燕[6](2014)在《小麦α-麦醇溶蛋白中致乳糜泻肽段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乳糜泻是在基因易感人群中主要由麦醇溶蛋白肽诱导的免疫反应所致,该免疫反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α-麦醇溶蛋白在小麦醇溶蛋白中含量丰富,是引起乳糜泻的最主要蛋白,而激发乳糜泻的α-麦醇溶蛋白肽包括免疫肽和毒性肽。α-醇溶蛋白中p57-89肽段是引起乳糜泻的主要的免疫肽,p31-43和p31-49肽段则是引起乳糜泻的主要毒性肽。(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4年02期)
李学红,胡钟毓,陆勇,荆晓燕,刘延奇[7](2014)在《冻藏时间对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二级结构及面团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对小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在-18℃下冻藏0~28d后其巯基和二硫键含量以及二级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变化可能的内在机理;进一步探讨了冻藏导致的面团质构变化与两种面筋蛋白结构变化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冻藏处理使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中巯基含量增加、二硫键含量减少,α-螺旋和β-转角结构含量下降,β-折迭结构含量升高;其中,冻藏处理对麦谷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程度要明显大于麦醇溶蛋白。质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蛋白质中二硫键、α-螺旋和β-转角结构含量的减少,对冻藏后面团粘性、弹性、硬度的降低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4年01期)
赵光远,刁华娟,荆利强[8](2011)在《果胶对果胶-麦醇溶蛋白-儿茶素模拟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改善浑浊苹果汁中果胶-蛋白-酚类物质叁元复合物的混浊稳定性。在从苹果中提取的果胶中加入儿茶素和麦醇溶蛋白,组成模拟体系,以浊度保留率为指标,分别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果胶相对分子质量、果胶酯化度(degree of esterification,DE)、体系pH值对叁元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随果胶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果胶DE值的增加和体系pH值的升高,体系的稳定性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通过正交试验可知,果胶相对分子质量84700、果胶DE值62.85%、体系pH3.7时,叁元复合物的稳定性达到最好,浊度保留率达到最大68.80%。(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1年18期)
郭嘉[9](2011)在《谷朊粉中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的分离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的组成和结构是影响小麦粉面团粘弹性和烘焙品质的主要因素。本论文对溶解度法、等电点沉淀法和超滤法分离谷朊粉中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分离出的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的功能性质和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对溶解度法分离谷朊粉中麦醇溶蛋白的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适温度为60℃,最佳搅拌时间为3.79h(即3小时47分钟),溶剂中乙醇含量为600ml/L、异丙醇含量为100ml/L。在此条件下,提取的麦醇溶蛋白含量可达46.5g/L。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法对谷朊粉中蛋白质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适温度为60℃,选取盐酸为溶剂,pH值为3.5。在此条件下,提取的蛋白质溶液的浓度可达63.5g/L。超滤法可以有效的分离出分子量较小的麦醇溶蛋白,较适用于实验室分离分析研究,但生产率较低,不适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麦醇溶蛋白含量与面团吸水率和延伸度正相关,但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指数、拉伸能量、最大拉伸阻力和拉伸比均为负相关,特别是对形成时间、粉质指数、最大拉伸阻力和拉伸比的影响极为显着。麦谷蛋白含量与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指数、拉伸能量、最大拉伸阻力和拉伸比为正相关。麦醇溶蛋白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面包的体积质量比、硬度和胶着性。麦谷蛋白含量的增加有利于降低面包质地的硬度和胶着性,提高面包的体积质量比、弹性和回复性。而麦谷蛋白或麦醇溶蛋白含量的增加对改善馒头质地的影响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1-05-01)
陆启玉,郭祀远,李炜[10](2010)在《麦醇溶蛋白对湿面条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离重组的方法从小麦面粉中分离出麦醇溶蛋白,然后将麦醇蛋白添加到原面粉中,研究其对湿面条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面条的黏附性、最大剪切力、最大剪切应力、黏合性、咀嚼性随着麦醇溶蛋白添加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平均剪切应力变化不明显,面条的干物质吸水率随麦醇溶蛋白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面条颜色的变化不十分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麦醇溶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考察乙酰化对麦醇溶蛋白溶液及麦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共混液流变学性能的影响,利用旋转流变仪测定乙酰化麦醇溶蛋白溶液及乙酰化麦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共混液的流变学性能,并分析不同乙酰化程度对其结构黏度指数及非牛顿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酰化麦醇溶蛋白溶液属于剪切增稠型流体,随着乙酰化程度的增大,黏度增大,非牛顿指数增大;乙酰化麦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共混液属于剪切变稀型流体,随着乙酰化程度的增大,黏度减小,非牛顿指数增大,结构黏度指数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麦醇溶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黄帆,李俊,刘磊,李志勇,李鸿雁.人工老化对老芒麦醇溶蛋白遗传完整性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9
[2].李玉莹,马晓军.乙酰化麦醇溶蛋白溶液及与麦谷蛋白共混液流变性能的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3].王丽颖.多酚与麦醇溶蛋白复合物的形成机制及结构表征[D].西南大学.2018
[4].陈博.谷氨酰胺酶修饰的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对马铃薯淀粉糊化回生特性的影响及相互作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5].陈博,章宝,李蒙娜,谢莹,陈寒青.水溶性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对马铃薯淀粉糊化、流变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C].2017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九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7
[6].于凤莲,李素云,袁娟丽,陈红兵,高金燕.小麦α-麦醇溶蛋白中致乳糜泻肽段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4
[7].李学红,胡钟毓,陆勇,荆晓燕,刘延奇.冻藏时间对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二级结构及面团性能的影响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4
[8].赵光远,刁华娟,荆利强.果胶对果胶-麦醇溶蛋白-儿茶素模拟体系稳定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1
[9].郭嘉.谷朊粉中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的分离及应用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1
[10].陆启玉,郭祀远,李炜.麦醇溶蛋白对湿面条品质的影响[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