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林分结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Gash修正模型,林冠截留,林分密度,元宝槭
林分结构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亦然,张荣华,李泽东,牛勇,张永涛[1](2019)在《基于Gash修正模型的元宝槭林分结构对降雨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冠截留是森林生态系统降雨分配的起始点,准确模拟林冠截留是探究森林水文过程的基础。为了研究林分结构中林分密度对林冠截留的影响规律及Gash修正模型的适应性,以北京市八达岭森林公园2种林分密度的元宝槭纯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冠截留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并针对元宝槭林分结构特征探讨了Gash修正模型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1) 2013年生长季内,元宝槭密林(3 665株/km~2)穿透降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实测值分别为365.50、38.19、69.82 mm,模拟值分别为386.45、33.86、53.21 mm,相对误差分别为5.73%、4.33%和23.80%;元宝槭疏林(1 090株/km~2)的穿透降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实测值分别为380.20、19.04、74.25 mm,模拟值分别为368.37、13.71、91.43 mm,相对误差分别为3.12%、27.99%和23.13%。疏林条件下,更多的降雨穿透林冠,进入了森林生态系统的下一水文效应层,Gash修正模型的模拟结果亦呈现基本一致的特征,模型对元宝槭林的模拟精度基本可以满足需要。(2)对Gash修正模型中的平均降雨强度(R)、树干茎流系数(Pt)、饱和林冠持水能力(S)、郁闭度(c)、饱和树干持水能力(St)、平均饱和林冠蒸发速率(E)共6个关键参数的进行敏感性分析,各参数对元宝槭密林林冠截留量模拟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R>S>E>St>c>Pt,对于元宝槭疏林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S>R>E>c>St>Pt。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选择适宜的时间尺度计算平均降雨强度和饱和林冠持水能力,是提升Gash修正模型模拟精度的关键,适当疏伐可以为林分的生长提供更好的水分条件。(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黎芳,潘萍,臧颢,欧阳勋志,宁金魁[2](2017)在《赣南马尾松林分多功能经营空间结构优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赣南飞播马尾松林为对象,通过对30个标准地的调查与样品测试,分析大小比数(U)、混交度(M)、角尺度(W)、开敞度(K)、空间密度(D)等空间结构指数及林分各功能大小;从林分尺度上利用多目标规划技术,分别建立以不同功能为主导的经营空间结构模型,采用顺序线性规划法求解理想空间结构的模式和综合指数。结果表明:以固碳、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木材生产4个单项功能为主导及以生态功能为主导、整体功能最优的6种多功能经营模式的理想空间结构综合指数分别为0.78、0.78、0.90、0.68、0.97、0.93,其空间结构模式f(U,M,W,K,D)的理想值分别为{0.50,0.45,0.61,0.22,0.36}、{0.54,0.66,0.51,0.18,0.61}、{0.44,0.53,0.54,0.29,0.46}、{0.54,0.52,0.53,0.17,0.65}、{0.44,0.66,0.48,0.29,0.51}、{0.52,0.66,0.61,0.23,0.29};在拟合林分功能与空间结构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多目标规划技术是构建林分尺度上多功能经营空间结构模式的有效方法,不同功能为主导的理想空间结构模式可为其经营目标空间结构调整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王秀云,宋绪忠,徐晓云,高美蓉,陈秀娟[3](2017)在《林分结构与固碳功能的耦合关系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9月,在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林区选取纯林、混交林建立24个样地,测定胸径、树高等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平均胸径、生物多样性指标、混交度等13个林分结构因子与固碳功能之间的关系,建立林分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的模型,并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对研究区的样地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阔叶林样地的固碳功能优于针阔混交林样地,针叶纯林的固碳功能最差。(本文来源于《浙江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3期)
曹小玉,李际平,胡园杰,杨静[4](2017)在《杉木生态林林分间伐空间结构优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乘除法对全混交度、林层指数、W_V_Hegyi竞争指数、角尺度、开敞度5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进行多目标规划,确定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目标函数,以林分空间结构和非空间结构为约束条件,在采用综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确定林分空间结构约束条件优先次序的基础上,构建杉木生态林林分间伐空间结构优化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确定样地中最该采伐的林木。结果表明:杉木生态林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目标函数值与相关的空间结构指数的灰色综合关联度排序依次为全混交度(0.7016)>林层指数(0.7008)>角尺度(0.6578)>开敞度(0.5960)>W_V_Hegyi竞争指数(0.5785),因此在进行林木单株间伐前考虑林分空间结构约束条件时,首先要考虑林分的混交度,其次是林层指数;将构建的模型用于研究样地(20 m×30 m)确定的最优间伐木为14株,间伐强度为14.1%,间伐后描述林分非空间结构的径阶数和树种数均未减少,保持原有的径阶个数和树种个数;间伐后林分全混交度提高2.71%,林分树种空间隔离程度得到提高;林分林层指数提高10.91%,林分垂直分层结构有较大幅度的改善;林分W_V_Hegyi竞争指数降低8.64%,林分中林木所受的竞争压力减小;林分|角尺度-0.5︱降低8.25%,林分空间分布格局更加趋向于随机分布;开敞度增加了11.98%,林分的透光条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型目标函数Q(g)值提高了12.18%。林分空间结构整体上趋向优化。(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周健平,王树力[5](2015)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林分上下层间结构与树木多样性耦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林分上下层间结构与树木多样性的关系,以阿什河流域天然次生杂木林为对象,构建了立地条件-林分上层结构-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立地条件(ξ1)对林分上层结构(ξ2)具有直接正影响,影响系数为0.59;对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ξ3)具有正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75,直接影响系数为0.43;对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ξ4)具有负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58,直接影响系数为-0.12。林分上层结构(ξ2)对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ξ3)具有直接正影响,影响系数为0.55;对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ξ4)具有负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55,直接影响系数为-0.38。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ξ3)对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ξ4)具有直接负影响,影响系数为-0.31。对林分下层密度(x11)影响最大的林分上层观测变量为林分上层树冠面积(x7),总影响系数为-0.19,直接影响系数为-0.12。对林分下层平均树高(x12)影响最大的林分上层观测变量为林分上层平均树高(x6),总影响系数为-0.28,直接影响系数为-0.13。林分上层树冠面积(x7)和树高多样性(x10)对林分下层树种多样性(x14)影响较大,影响系数分别为-0.38和-0.36。树冠面积(x7)的影响全为直接影响;树高多样性(x10)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林分上层结构(ξ2)与树木多样性(ξ3)中的观测变量对林分下层树冠面积(x13)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周健平[6](2015)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林分特征因子间耦合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森林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的现状,对森林资源的宏观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立地条件、林分结构、树木多样性对林分生长具有很大影响,有效地定量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森林资源的经营与管理。本文为探讨林分特征因子间关系,以阿什河流域天然次生杂木林为研究对象,构建立地条件-林分结构-树木多样性-林分蓄积量与立地条件-林分上层结构-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立地条件、林分结构和树木多样性对于全林分蓄积量变化具有正影响,影响系数大小依次为:林分结构、立地条件、树木多样性,总影响系数分别为0.78、0.39、0.11。同时,立地条件对林分结构和树木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立地条件越好,林分结构越好,树木多样性越丰富。立地条件与林分结构的增加,也促进了全林分蓄积量的增加。立地条件对于全林分蓄积量的影响,更多的是改善林分结构和树木多样性而间接产生的。立地条件、林分上层林分结构和树木多样性对于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具有负影响,影响系数大小依次为:立地条件、林分结构、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总影响系数分别为-0.58、-0.55、-0.31。影响林分下层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水分和热量,好的立地条件促进了林分上层高大乔木的生长,由于上层的遮挡作用,林分下层所能获得的光照、水分和热量减少,不利于林下植被的生长。立地条件中坡位对于林分上层乔木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作用,坡位越低,上层木的平均高、树冠面积及树种多样性越大,加剧了与林下植被的竞争作用。本研究所构建的林分特征因子间耦合关系模型,很好的诠释了影响林分生长的主要因素。在研究复杂的自然系统的过程中,相比传统的统计方法,结构方程模型可同时研究自然系统内多个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基于研究者的先验知识预先设定系统内因子间的依赖关系,不仅能够判别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强度(路径系数),还能对整体模型进行拟合和判断,从而能更全面地了解自然系统。(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5-04-01)
王树力,周健平[7](2014)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林分生长与影响因子耦合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林分生长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以阿什河流域天然次生杂木林为例,构建了立地条件--林分结构--树木多样性--林分生长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对叁大硬阔(水曲柳、黄波萝和胡桃楸)蓄积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立地条件,总影响系数为0.541,直接路径系数为0.597;其次为林分结构,总影响系数为0.402,直接路径系数为0.451;树木多样性对叁大硬阔蓄积量存在负影响,直接路径系数为-0.190,无间接影响。对全林分蓄积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林分结构,总影响系数为0.776,直接路径系数是0.720;其次为立地条件,总影响系数为0.394,直接路径系数为0.153;树木多样性、叁大硬阔蓄积量对全林分蓄积量的总影响系数和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111、0.060和-0.011、0。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对叁大硬阔蓄积量有正影响,但其对树木多样性的正影响,可间接负影响到叁大硬阔蓄积量。立地条件对全林分生长有正影响,这种影响更多地是通过改善林分结构与树木多样性而间接形成的。林分结构对全林分生长有正影响,树木多样性对叁大硬阔蓄积量有负影响,这种负影响对全林分生长的间接作用较小。(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李晓景,江传阳,江希钿,庄崇洋,池上评[8](2013)在《闽北天然阔叶林林分材种结构分析及出材率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闽北天然阔叶林资料,提出编制闽北天然阔叶林的新方法并建立相应材种的出材率模型。以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为变量因子,采用联合估计法解决模型不兼容问题并利用免疫进化算法求解模型参数,研制了林分材种出材率模型。经检验,建立的出材率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实际情况,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福建林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李俊[9](2012)在《南方集体林区典型林分类型结构特征及生长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恶化,而森林作为可以对抗生态环境问题的最大陆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持续不断的破坏和经营管理无力的两难境界,致使天然林面积迅速减少,人工林品质不断下降,森林功能逐渐退化。森林结构是森林的内在本质,森林功能是森林的外在表现形式,结构决定功能。如何明晰森林的结构?理解结构与功能的耦合关系?调整森林结构实现功能的最优化等等问题便成为了当前林学界最关键的问题?本文属于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南方集体林区次生林抚育间伐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004032)”的部分研究内容。本文从林分结构(直径结构、树高结构、冠幅结构、林木水平分布格局、林木空间隔离程度及林木大小分化程度等)研究出发,利用基于不固定对象木空间分析方法下的大小比数对单木生长模型进行分类,并通过单木生长模型模拟林分生长及直径结构变化,构建基于直径结构形状参数和林分平均年龄的全林分生长模型。最终利用全林分生长模型实现林业生产从林分密度调整向径阶调整的转变。直径结构方面:3种林分类型(南酸枣、苦槠和檫木)中混交林中小径阶所占比重普通低于45%,纯林中所占比重更小普通在20%以下;苦槠林一般都在15%以下。林分天然更新能力及群落演替稳定性均一般,特别是纯林已经出现不良趋势。形状参数在1.01-3.13之间,拟合后直径分布形状基本为左偏单峰山形。树高结构方面:混交林的树高跨度及标准差均高于纯林,林层数一般也多于纯林,混交林的垂直结构较复杂,对垂直空间的利用率要高于纯林。形状参数在1.49-3.99之间,混交林基本为左偏单峰形,而纯林基本为右偏单峰形。冠幅结构方面:形状参数在1.28-2.43之间,分布形状基本为左偏单峰山形。混交林的冠幅跨度及标准差均高于纯林,混交林的空中水平结构较复杂,对水平空间的利用率要高于纯林。林木水平分布格局方面:3种林分类型的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61、0.62、0.55,均为聚集分布。林木中处于随机分布的比例一般都在20%以下,发展趋势是由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向聚集分布转化。林木空间隔离程度方面:3种林分类型的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47、0.25、0.51,除苦槠林为弱度混交外,其他2种类型均属中度混交。平均混交度与树种配置比例成正相关。纯林中同类树种大都成聚集分布,树种配置极其不合理的现象明显。林木竞争态势方面:南酸枣林中南酸枣和枫香均处于竞争优势地位,而杉木及檫木整体表现出竞争劣势地位;苦槠林中枫香处于微弱竞争优势地位,而苦槠整体上处于中庸偏劣势地位。檫木林中檫木、南酸枣、鹅掌楸、马尾松和苦槠均处于竞争优势地位,而杉木表现出竞争劣势地位。不固定对象木的空间分析方法在3种空间分布结构方面的结果上均存在显着性或极显着性差异,且该方法下的对象木数与直径、树高、冠幅及大小比数均存在显着性或极显着性相关,从而认为基于不固定对象木的空间分析方法与基于固定4株对象木的空间分析方法为相互独立的方法,且基于不固定对象木的空间分析方法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以林木竞争态势对单木生长模型进行分类拟合,将单木模型划分为竞争优势木(大小比数≥0.5)和竞争劣势木(大小比数<0.5)两大类,从而更加精确的表达现实林木的生长状态。在模型选择方面,综合考虑现有数据拟合效果、模型复杂度及未来预测效果,单木模型中南酸枣以Gompertz模型为最佳,檫木以Gauss模型和Logistic模型为最佳,苦槠以Logistic模型和Schumacher模型为最佳,马尾松以Schumacher模型和Logistic模型为最佳,杉木以Gauss模型和Gompertz模型为最佳,枫香以Gompertz模型为最佳。林分生长模拟方面:随着林分平均年龄的不断增长,整体上看连年生长基本上是先升后降,拐点基本出现在50年左右;中龄林(南酸枣林和檫木林)中,在排除林分平均年龄的影响,形状参数与连年生长成显着负相关。成熟林(苦槠林)中,形状参数与连年生长成极显着正相关。全林分模型构建上,2参数(林分平均年龄和形状参数)的生长模型均优于1参数(林分平均年龄)的生长模型。中龄林中林分平均年龄与林分连年生长成正相关,但贡献权重较小,形状参数整体表现为负相关,贡献权重较大;成熟林中林分平均年龄与林分连年生长成负相关,但贡献权重较小,形状参数整体表现为负相关,贡献权重较大;在混交林表现的更加明显。该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3个方面:1、利用影响圈界定对象木,构建了基于不固定对象木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南方集体林区3种典型林分类型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2、利用竞争态势对单木生长模型进行分类,更加符合林木现实生长。同时在对现有数据拟合效果的基础上,结合未来预测结果,进行模型最优选择。3、基于林分直径结构的形状参数与林分平均年龄构建了南方集体林区3种典型林分类型6种子类型的全林分生长模型,实现了林分生产实践的林分密度调整向前迈进一步,发展到林分径阶调整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高广磊,丁国栋,张佳音,任丽娜,安云[10](2011)在《林分结构可视化模型的原理及应用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分结构可视化是了解林分结构特征,模拟现实林分自然演替与人工经营的重要手段。文中以林分结构可视化模型分类和特点为切入点,介绍了林分可视化系统(LMS-SVS)的基本原理、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与传统模型相比,LMS-SVS模型操作简便,集成了多个功能模块,可以实现林分结构与经营管理措施的实时可视化,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林分结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赣南飞播马尾松林为对象,通过对30个标准地的调查与样品测试,分析大小比数(U)、混交度(M)、角尺度(W)、开敞度(K)、空间密度(D)等空间结构指数及林分各功能大小;从林分尺度上利用多目标规划技术,分别建立以不同功能为主导的经营空间结构模型,采用顺序线性规划法求解理想空间结构的模式和综合指数。结果表明:以固碳、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木材生产4个单项功能为主导及以生态功能为主导、整体功能最优的6种多功能经营模式的理想空间结构综合指数分别为0.78、0.78、0.90、0.68、0.97、0.93,其空间结构模式f(U,M,W,K,D)的理想值分别为{0.50,0.45,0.61,0.22,0.36}、{0.54,0.66,0.51,0.18,0.61}、{0.44,0.53,0.54,0.29,0.46}、{0.54,0.52,0.53,0.17,0.65}、{0.44,0.66,0.48,0.29,0.51}、{0.52,0.66,0.61,0.23,0.29};在拟合林分功能与空间结构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多目标规划技术是构建林分尺度上多功能经营空间结构模式的有效方法,不同功能为主导的理想空间结构模式可为其经营目标空间结构调整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分结构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亦然,张荣华,李泽东,牛勇,张永涛.基于Gash修正模型的元宝槭林分结构对降雨分配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
[2].黎芳,潘萍,臧颢,欧阳勋志,宁金魁.赣南马尾松林分多功能经营空间结构优化模型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7
[3].王秀云,宋绪忠,徐晓云,高美蓉,陈秀娟.林分结构与固碳功能的耦合关系模型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7
[4].曹小玉,李际平,胡园杰,杨静.杉木生态林林分间伐空间结构优化模型[J].生态学杂志.2017
[5].周健平,王树力.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林分上下层间结构与树木多样性耦合关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
[6].周健平.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林分特征因子间耦合关系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
[7].王树力,周健平.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林分生长与影响因子耦合关系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4
[8].李晓景,江传阳,江希钿,庄崇洋,池上评.闽北天然阔叶林林分材种结构分析及出材率模型[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3
[9].李俊.南方集体林区典型林分类型结构特征及生长模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10].高广磊,丁国栋,张佳音,任丽娜,安云.林分结构可视化模型的原理及应用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