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数学本质构建有效课堂

揭示数学本质构建有效课堂

——从“正弦和余弦”的教学案例谈起

临澧县教研室夏顺清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是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思考最多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构建有效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下面就以所听的一节“正弦和余弦”课为例,并试图通过案例分析和重新设计,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揭示数学本质,构建有效课堂的问题.

一、教学案例片段

师:(课件演示)

如图1,一艘轮船从西向东航行到B处时,灯塔A在船的正北方向轮船从B处继续向正北方向航行2000m到达C处,此时灯塔A在船的北偏西65°的方向;试问:C处和灯塔A的距离AC约等于多少米(精确到10m)?

师:由题意知道△ABC是直角三角形,其中∠B=90°,∠A=65°,∠A所对的边(简称对边)BC=2000m,如何求斜边AC的长度呢?

师:上述问题就是: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为65°的锐角和这个锐角的对边长度,想求斜边长度.大家能否用已学的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师略作停顿,接着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探究在直角三角形中,65°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有什么规律?

师:(在黑板上演示)

1.师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为65°;

2.师用有刻度的直尺量65°角的对边与斜边的长度,让学生说出度量的结果,并记录下来;

3.学生计算65°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师要求学生的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4.学生说出计算结果.65°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是约等于0.91.

师:你从以上事实发现了什么?

生:在有一个锐角为65°的直角三角形中,65°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它约等于0.91.

师: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

……

二、案例分析

在本教学案例片段中,教师试图通过教材上探究版块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如何发现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展开探究,从而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从教学的视角看,这节课的数学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但从数学的视角看,这节课的教学没有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看教师画图,度量,只是记下数据进行计算.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透彻地领悟概念的本质,教学中抓不住“本质”就会让课堂成为无效的课堂.

三、案例重设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本节课这部分的教学要设计好两个活动:一是数学建模活动,即把实际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为新概念的学习作铺垫;二是建构探究活动,即引导学生在通过自己画图,度量和计算发现在任意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比值不变”的规律(即概念的本质),从而为概念的形成创造的条件.

下面是本人指导下的一次教学尝试.

师:(课件演示)

如图1,一艘轮船从西向东航行到B处时,灯塔A在船的正北方向轮船从B处继续向正北方向航行2000m到达C处,此时灯塔A在船的北偏西65°的方向;试问:C处和灯塔A的距离AC约等于多少米(精确到10m)?

[活动1](数学建模)

师:根据题意和图1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吗?

1.学生同桌交流,把自己的转化过程说给同桌听,然后形成统一的意见.

2.全班交流.

3.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根据题意和图1这个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即已知在△ABC是直角三角形中,∠B=90°,∠A=65°,∠A所对的边(简称对边)BC=2000m,求斜边AC的长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一步我们来探究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有什么规律?

[活动2](探究活动)

1.每个学生画两个不同的直角三角形,分别量出其中一个锐角的对边长度和斜边长度(精确到0.1).

2.计算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精确到0.01):

=?

3.四个学生一组交流计算结果,组长记录,观察组长的记录,在组内交流每个人都有什么发现.

4.全班交流.每个小组的组长简要说一说组内活动的情况,重点说直角三角形中选定的锐角的度数,锐角的对边长度和斜边长度以及它们的比值及发现.

组1:我们组四个同学画的八个直角三角形,选定的锐角分别是:25°,31°,45°,65°,33°,67°,65°,80°,通过度量和计算,发现它们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约等于0.91.

……

教师板书:

全班交流后,学生产生了疑问:每个同学人画的直角三角形大小不一样,选定的锐角也不一样,量得的长度也不一样,但比值为什么相等呢?

师:为什么同学们画的直角三角形大小不一样,但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总相等呢?

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

……

这个教学片段的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师设计的数学活动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和揭示数学本质.学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数学本质的基础上,自主地完成了概念的建构,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掌握.

四、深入反思

教学有三个境界,即授人以业、授人以法、授人以道.授人以业是教师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教师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达到知识与方法的融会贯通,而且要把数学的思想方法,本质规律以及内部联系等揭示出来,并内化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揭示数学本质,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数学本质,其内涵一般包括: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等方面.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揭示数学本质呢?本人认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三点.

1.准确地把握《课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文中简称《课标》)对数学课程结果目标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对过程目标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这就要求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准确把握《课标》要求,不能随意降低和拨高要求,制定教学目标要全面、准确、具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揭示数学本质,构建有效课堂.

2.透彻地领悟教材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资源,是教师教学的依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师只有用心钻研教材,才能准确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所教授内容中的数学本质,从而达到构建有效课堂目的.

3.有效地预设活动

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为支撑.那么,怎样的数学活动才是有效的呢?本人主为有效的数学活动应该是以揭示数学本质,发展思维能力为目的,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火热的思考和主动的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深刻地感悟和揭示数学本质并自主地完成知识建构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注意以下三点.

(1)数学活动要有数学内容.《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提倡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组织他们主动探索和揭示所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因此,构建有效课堂应当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有效地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从而获取新的认识.

(2)数学活动要让学生有数学思考的体验.数学活动必须是有数学味的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因此,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重视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体验、认识所学内容,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理解数学内容的核心就是揭示数学本质,这一点在数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3)数学活动要有恰当的形式.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但教师要清楚:教学内容决定着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形式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核心是数学本质,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揭示数学本质,这一点不可以本末倒置.一些数学活动之所以效果不好,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抓住所教授内容的数学本质,数学活动不能围绕揭示数学本质而展开,因此,数学活动不但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活动的实质.总之,揭示数学本质,构建有效课堂是数学教学永恒的主题,这一主题应该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教学中的座右铭!

标签:;  ;  ;  

揭示数学本质构建有效课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