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生物学特性论文-顾威,马淼

繁殖生物学特性论文-顾威,马淼

导读:本文包含了繁殖生物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开花物候,风媒传粉,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

繁殖生物学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顾威,马淼[1](2019)在《外来入侵植物刺苍耳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来种在新栖息地种群建立的成功与否,其繁殖特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揭示外来入侵植物刺苍耳(Xanthium spinosum L.)的入侵机理,本研究测定了刺苍耳的开花物候、传粉媒介、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柱头表面积与花粉粒横截面积的比值、繁殖分配及交配系统等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1)刺苍耳种群花期很长,雄花花期91 d,雌花花期100 d;(2)刺苍耳为风媒传粉植物,即便在风速为0. 89 m/s的微风条件下,其花粉散播距离也可达到34 m;(3)柱头具有可授性的时间为11 d,1 d内花粉具有活力的时间为15 h;(4)柱头表面积与花粉粒横截面积的比值为742. 08,有利于雌花柱头成功捕获空气中的花粉;(5)繁殖分配比例高达53%,说明该植物将超过半数的母体资源都用于投资繁殖产生种子;(6)刺苍耳既自交亲和,又可以异交结实,从而确保繁殖成功。本研究表明刺苍耳具有很强的有性繁殖能力,这可能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赵旺,杨其彬,陈旭,陈明强,温为庚[2](2019)在《几种虾蛄生物学特性和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虾蛄(Squillidae)是重要的水产增养殖品种。目前针对虾蛄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基础生物学和繁殖生物学方面,其中在虾蛄的纳精结构、性腺发育和幼体发育等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分歧。作者综述了几种虾蛄类,如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黑斑口虾蛄(O. kempi)、猛虾蛄(Harpiosquilla harpax)和棘突猛虾蛄(H. raphidea)的资源分布、生活习性、亲本、性腺和幼体发育等研究成果,以期为虾蛄繁殖生物学和人工育苗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刘玉莹,曾燏,熊小琴,吕振宇,胡月[3](2019)在《嘉陵江梯级水利工程开发下不同江段蛇鮈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差异及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1-12月(除2-4月外)在嘉陵江不同江段(上、中、下游)采集蛇鮈(Saurogobio dabryi)样本,进行繁殖生物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嘉陵江蛇鮈的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1~+龄,性比接近1∶1,且在不同江段间无显着性差异;不同江段蛇鮈的最小性成熟规格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上游、中游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体重均无显着差异,但都显着大于下游蛇鮈;上、中、下游的蛇鮈繁殖期分别为2-6月、2-5月、2-4月;蛇鮈绝对生殖力和相对体长生殖力的变化趋势均为上游>下游>中游,相对体重生殖力的变化趋势为下游>上游>中游,卵径大小变化趋势为:中游>上游>下游。(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9年02期)

黄学文,朱乐,贾楠,谢海桃,云水东[4](2018)在《呼伦贝尔野生芍药和栽培芍药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本地野生芍药和栽培芍药的花和种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芍药花型为单瓣型,多为白色偶有淡粉色;栽培芍药花型复杂,花色多样。栽培芍药雄蕊瓣化或退化,结实率低;野生芍药大多能正常结实。测定了野生芍药种子的形态、各部占重比、千粒重及含水量,分析得出种子各项数据均在正常范围。(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8年15期)

陈冰,付旭,崔前进,陈明康,陈飞[5](2018)在《繸鳚繁殖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黄海海域的大连市旅顺口区盐场地区逐月采集繸鳚样本350尾,采用常规生物学测定等手段,研究了繸鳚的繁殖生物学。试验结果表明,繸鳚为一次性产卵鱼类,成熟个体具有第二性征;雌雄最小性成熟年龄为2龄,雌性性腺指数在10月达到最高值;雄性在9月达到最高值;其个体绝对繁殖力为4009~11 075粒,个体体长相对繁殖力为21.87~39.96粒/cm,个体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20.31~64.27粒/g。相关分析显示,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体质量、空壳质量及卵巢质量之间均达到了极显着的相关水平,个体体长相对繁殖力与卵巢质量和肥满度之间为显着性相关,个体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与体长、体质量、空壳质量之间呈显着性负相关,但与性腺指数和年龄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邱小芳[6](2018)在《光对毛健夜蛾繁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蛾类昆虫的繁殖生物学与光因子息息相关,光周期、光强度和光波长均能够影响蛾类昆虫的交配、产卵行为等。了解光照条件对蛾类昆虫繁殖生物学的影响,可为蛾类害虫的防治和益虫的利用提供理论参考。随着城市绿化面积不断扩大,葱兰等石蒜科绿化植物栽种面积也增大,取食这些植物的毛健夜蛾幼虫也有大发生趋势,这不但影响了园林景观,而且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以实验室培养的第二代毛健夜蛾为实验材料,利用间歇光照、暗期位点、非24-h光暗循环等不同光照条件处理配对的毛健夜蛾成虫,观察其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如下:1光周期变化对毛健夜蛾交配和产卵的影响:(1)不同间歇光照长度下成虫交配数与对照组差异显着,但已交配单雌产卵量差异不显着,暗期短于40 min时不能发生交配行为。(2)不同暗期位点下和非24-h光暗循环下成虫交配数及已交配单雌产卵量差异均不显着;毛健夜蛾交配和产卵行为主要发生在暗期。2暗期间歇LED光照对毛健夜蛾交配和产卵的影响:暗期每小时给0.5 h的LED光照成虫交配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暗期每小时给1 h的LED光照成虫交配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结果显示毛健夜蛾的交配和产卵行为能在LED光照下发生,不同波段光对毛健夜蛾交配和产卵行为有影响。3不同光照条件对毛健夜蛾产卵的抑制作用:(1)不同暗期位点下各组未产出卵比例差异不显着;(2)非24-h光暗循环条件下各组未产出卵比例差异亦不显着;(3)暗期每小时给予0.5 h LED光照未产出卵比例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4)暗期每隔一小时给予1 h LED光照下各组未产出卵比例差异亦不显着;(5)0.5 h间歇蓝光与1 h间歇蓝光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显着,其余处理组差异均不显着。当夜间给予一定光照时,夜蛾类将保持光照适应状态,从而干扰夜间的交配和产卵行为,当间歇光照短于40 min暗期时,毛健夜蛾将不交配;间歇0.5 h和1 h LED灯干扰时,间歇0.5 h产卵量低于对照组;间歇1 h红,蓝,绿和白光交配率均低于对照组,5组灯光产卵量也都低于对照组。通过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毛健夜蛾的交配和产卵的影响可以从根本上减少了毛健夜蛾的数量和减轻其为害程度并且可以为防治其他夜蛾类害虫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周兵,闫小红,苏启陶,张争光,王宁[7](2019)在《野生荞麦细柄野荞麦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通过野外观察和人工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从开花动态、花部基本特征、繁育系统、传粉生物学及种子性状等方面对荞麦属(Fagopyrum Mill.)植物细柄野荞麦(Fagopyrum gracilipes)的繁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探究,并分析了各性状对其繁殖的贡献。结果表明:在贵州威宁,细柄野荞麦的花果期常为每年的6—10月,单花序和单花的花期分别为13~21 d和1~3 d。花较小,直径为(3.99±0.12) mm,花柱和花药高分别为1.30和1.65 mm,花直径与花被片长和花被片宽呈显着正相关,花柱高与花药高呈极显着正相关。细柄野荞麦花粉胚珠比为371±16.40,杂交指数为2,套袋实验显示其自交、异交亲和,表明其繁育系统为兼性自交,部分异交亲和。细柄野荞麦的访花昆虫较少,主要为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 7个科的9种昆虫,食蚜蝇科(Syrphidae)昆虫是其主要传粉昆虫。细柄野荞麦果实存在有翅和无翅两种类型,有利于其适应不同的传播方式,种子较小,千粒重为(1.05±0.04) g,萌发率较低,播种后30 d的累积萌发率为(19.60±2.14)%,但萌发整齐,主要集中在前5 d。综上所述,细柄野荞麦灵活的繁育系统为其产生大量种子提供了保障,多样的果实传播方式和整齐的种子萌发特性为其占据更广阔的生境成为群落优势种创造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5期)

郑英达[8](2018)在《红松性系繁殖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积极开展红松的良种选育工作,必须以选为主,选育结合,利用有性杂交的方法,创造出速生、丰产、优质、抗性强的优良新品种。本文介绍了红松性系繁殖生物学特性,包括孢子叶球的形成与授粉、配子的形成与受精过程,以期为红松的繁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9期)

杨旭,陆嘉惠,陈晓翠,牛清东,韩春[9](2018)在《荒漠植物骆驼蓬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荒漠植物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的繁殖生物学特性,采用野外定点观察的方法研究其花部特征和开花动态、主要传粉昆虫和访花特性,并利用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来初步测定骆驼蓬的繁育系统。结果显示:(1)群体花期5月中旬至7月下旬,约80 d,单花花期2-3 d;雄蕊15枚,花药渐次开裂;子房3室,胚珠55-70枚,柱头呈叁面微凹的叁棱柱形;子房基部具有5个蜜腺窝,盛花期花蜜量较丰富;(2)OCI≥4,花粉-(P/O)为15443.9±1407.051,综合分析,初步推断骆驼蓬属于异交,部分自交亲和的繁育系统类型;(3)研究发现骆驼蓬具异型花柱,长花柱型花占多数,短花柱型花只占有极少的比例,存在雌雄异位现象,异位距离为0.067±0.0047 cm;(4)传粉昆虫主要为蜂类。日访花频率显示,在12:00左右达到最大值,16:00左右达到最低,到19:00之后又出现1个小高峰。此外,阴雨低温天气造成访花昆虫数量减少,与花冠闭合和延迟开花等现象相适应,这是植物长期对气候和访花昆虫相互适应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潘明真,张海平,张长华,易忠经,陈红印[10](2018)在《饲养密度和性比对蠋蝽存活和繁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蠋蝽是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可捕食40余种重要害虫。为明确成虫不同的性别配比和饲养密度对蠋蝽的寿命、繁殖力和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蠋蝽的规模化饲养,在室内测定了不同性别配比(雌/雄为4F/2M、3F/3M、2F/4M、6F和6M)和密度(雌/雄为4F/2M和2F/1M;3F/3M、2F/2M和1F/1M)的蠋蝽的存活率、产卵量、无效卵的比例以及后代发育速率和性比等指标。结果显示,不同饲养密度和成虫性别配比对蠋蝽的存活率、产卵量、有效卵的孵化率以及无效卵的比例均有显着影响,但对后代的发育速率和性比无显着影响。2F/2M的蠋蝽30 d内存活率最高(65%),且无效卵的比例最低(12.68%),单头雌成虫30 d内产卵量为105.5粒,与产卵量最高的处理1F/1M无显着差异。4F/2M的蠋蝽的卵孵化率最高,为88.05%,但是与2F/2M(81.57%)无显着差异。2F/2M的蠋蝽适合度指数最高(441.14),而3F/3M的适合度指数最低。结果表明,在高10 cm,直径7 cm的透明塑料杯内饲养蠋蝽成虫时,雌、雄成虫最佳饲养密度和性别配比为2F/2M。选用合适的饲养密度和性别配比可显着提高蠋蝽成虫的繁殖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繁殖生物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虾蛄(Squillidae)是重要的水产增养殖品种。目前针对虾蛄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基础生物学和繁殖生物学方面,其中在虾蛄的纳精结构、性腺发育和幼体发育等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分歧。作者综述了几种虾蛄类,如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黑斑口虾蛄(O. kempi)、猛虾蛄(Harpiosquilla harpax)和棘突猛虾蛄(H. raphidea)的资源分布、生活习性、亲本、性腺和幼体发育等研究成果,以期为虾蛄繁殖生物学和人工育苗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繁殖生物学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顾威,马淼.外来入侵植物刺苍耳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赵旺,杨其彬,陈旭,陈明强,温为庚.几种虾蛄生物学特性和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19

[3].刘玉莹,曾燏,熊小琴,吕振宇,胡月.嘉陵江梯级水利工程开发下不同江段蛇鮈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差异及适应[J].淡水渔业.2019

[4].黄学文,朱乐,贾楠,谢海桃,云水东.呼伦贝尔野生芍药和栽培芍药的繁殖生物学特性[J].农业与技术.2018

[5].陈冰,付旭,崔前进,陈明康,陈飞.繸鳚繁殖生物学特性[J].水产科学.2018

[6].邱小芳.光对毛健夜蛾繁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7].周兵,闫小红,苏启陶,张争光,王宁.野生荞麦细柄野荞麦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J].广西植物.2019

[8].郑英达.红松性系繁殖生物学特性[J].现代农业科技.2018

[9].杨旭,陆嘉惠,陈晓翠,牛清东,韩春.荒漠植物骆驼蓬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潘明真,张海平,张长华,易忠经,陈红印.饲养密度和性比对蠋蝽存活和繁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8

标签:;  ;  ;  ;  

繁殖生物学特性论文-顾威,马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