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年政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治冲突,合法性,政变
年政变论文文献综述
巴拉帕珀·西哈,马银福[1](2018)在《泰国政治冲突与2014年政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究:(1)泰国政治冲突危机是政变原因;(2)政变合法性的借口;(3)政治危机中军队的角色。笔者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了2010-2014年政治危机期间的文件、报告、研究成果、专着、报纸以及其他出版物,并采访了能够提供重要资料的相关政治人物,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发现,政治冲突的产生源于政府提议《大赦法案》草案造成各方不满,于是集会抗议施压政府,进而导致社会动乱、暴力冲突,最终军队出面发动政变。军队利用政治冲突作为政变合法性的借口,而政府缺乏政治合法性使得政变更具合法性。此外,军队的角色在政治危机期间随着政治局势的发展而转变,军队根据社会局势和环境的发展调整自身的角色,以便能够通过政变干涉政治。(本文来源于《南洋资料译丛》期刊2018年03期)
郑劼[2](2015)在《十年“政”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之一,汽车产业在其十年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制约。回首10年,中国汽车产业成绩斐然。在这不平凡的10年里,我国汽车产销量由2005年的570多万辆增长到去年的2300多万辆,并有望在今年年底达到2400万辆,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汽(本文来源于《汽车观察》期刊2015年08期)
顾德警,冯玉花[3](2013)在《2010年政变后吉尔吉斯斯坦面临的安全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亚民主岛国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国家中开放程度最高、较为贫困、政局脆弱度也较高的国家。2010年4月政变后由总统制过渡为中亚首个议会制国家。3年来,阿坦巴耶夫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局势、发展经济,取得了一定成就,国内局势总体保持稳定,紧张的民族关系有较大的缓和,近期不会发生较大的国内冲突或骚乱。但从长远看,影响吉国内社会政治稳定的因素依旧没有真正消除,国内安全局势仍比较脆弱。(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13年12期)
唐雯[4](2012)在《唐国史中的史实遮蔽与形象建构——以玄宗先天二年政变书写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天二年政变是玄宗最终掌握最高权力的惊险一跃,而这一事件牵涉到玄宗与睿宗父子间激烈的权力争夺,因此唐代史官在国史中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讳饰。然而以张说所作的郭元振《行状》为切入点,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则可展示玄宗与睿宗及太平公主在政变之前激烈的政治较量、七月叁日政变当天的整个过程,同时揭示政变后玄宗通过削弱政变功臣郭元振的权柄、最终掌握所有权力的真相。对于这场政变全方位的探索,显示唐代国史的书写通过遮蔽政治事件的关键性细节、重塑参与其中的政治人物,从而使史书记载最终符合其"政治正确"的逻辑。(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刘立之[5](2008)在《泰国2006年政变原因探析——以威权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张力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泰国2006年政变是在泰爱泰党高支持率执政的国内政治环境下产生的。分析这次政变的原因,既要描述泰国政府、军队在现实政治权力层面的角力,也要回答泰国1997年宪法何以不能够为政治利益的表达与和解提供框架。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讲,前述两个层面所反映的问题,最终是泰国长久以来的威权主义政治传统的遗患。对泰国政变的深层次原因的探究,能够为分析宪政后发国家内部威权主义和民主主义两大传统的竞争和矛盾提供鲜明的例证和理论上的初步说明。(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周术情[6](2008)在《试论军人政治与民主化进程——以土耳其1980年政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土耳其遭遇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各届政府无力应对,最终导致军队干预。稳定国内局势成为政变后军方的首要任务,构建新的权力架构是政变的逻辑延伸。1982年宪法是文官政治恢复的重要标志,翌年全国大选则是恢复文官政治的实质性步骤。恢复文官政治使土耳其政变获得了异于南美洲国家军事独裁的特征。土耳其军方发动政变,旨在维护自身利益,其客观后果则是民主事业的"归位"。1980年政变并非土耳其民主发展的悲剧,而是土耳其民主框架的"理性收缩";不是民主发展遇到的挫折,而是民主发展模式的调整。(本文来源于《西亚非洲》期刊2008年08期)
贾艳艳[7](2007)在《美国与危地马拉1954年政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危地马拉是美国“后院”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国,美国针对拉丁美洲发动的第一次隐蔽行动就发生在这个国家。美国政府针对危地马拉国内阿本斯政府开展的民族民主改革,谴责该国已受到“共产主义威胁”,授权中央情报局通过一个代号为“胜利行动”的隐蔽行动,在危地马拉国内寻找代理人,并给予其资金及武器装备,经过长期的外交压力和心理战,最终颠覆了这个通过宪法程序上台的民族主义改革政府。此次行动也为中央情报局以后在拉丁美洲的行动树立了一个模式。美国一手导演的危地马拉1954年政变不仅对危地马拉、对整个拉丁美洲国家,对美国自身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试图以美国政府近年来解密的档案文件为主要依据,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危地马拉1954年政变的来龙去脉进行全面、客观地梳理与分析,从而揭示美国策划此次政变的真实目的动机及其后果。本文由前言、正文、结论组成,其中正文共分四部分。前言介绍了国内外学术界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并概述了本文选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危地马拉在美国冷战战略中的地位。危地马拉1944年革命前,美国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其进行控制;革命后,危地马拉资产阶级政府展开了民族民主改革,特别是阿本斯政府的“左倾”政策引起美国极大不安。美国出于冷战战略考虑,担心中美洲这个小国投入苏联的怀抱,引起“后院”起火,所以对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的一举一动十分关注。第二部分,具体论述了美国与阿本斯政府的经济冲突与政治矛盾。美国与危地马拉的经济冲突主要集中在阿本斯政府推行的土地改革上,政治矛盾主要集中在阿本斯接纳共产党人参与执政。阿本斯政府的土地改革没收了美国在危地马拉的大型垄断公司——联合果品公司的数十万英亩闲置土地,引起公司官员与美国政府官员的极大不满,加之总统阿本斯与共产党的关系密切,美国把危地马拉发生的一切归因于共产主义的影响。美国对危地马拉的政策经历了从杜鲁门到艾森豪威尔时期,从观望到施加压力再到实施隐蔽行动进行颠覆的转变过程。第叁部分,艾森豪威尔政府制定并实施了颠覆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的隐蔽行动——“胜利行动”。随着危地马拉形势的发展,美国对阿本斯政府的敌视不断加深。美国通过加拉加斯会议制造国际舆论为干涉危地马拉取得了合法外衣,同时,加紧对危地马拉流亡分子阿马斯反政府武装提供武器装备及训练,在完成了一系列筹备工作之后发动了对危地马拉大规模的心理战和地面入侵,并最终颠覆了阿本斯政府,扶植亲美独裁政府上台。第四部分,美国对危地马拉民主政府干涉行动的影响。美国对危地马拉的干涉不仅对危地马拉国内的社会发展及民主进程产生深远影响,还对整个拉丁美洲及美国本身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发起的“胜利行动”当时取得了成功,但是这次行动从制定到执行都是错误的,激起了拉丁美洲国家的反美浪潮,可以说是美国在拉美政策上的一次严重失策。结论,美国策划并实施的颠覆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的隐蔽行动是美国冷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态势下,即便是中美洲这样一个小国开展的民族民主改革也受到美国的敌视并予以扼杀,这一事件充分反映了美国对国际共产主义及苏联势力扩张的恐惧心理。危地马拉1954年政变还暴露了美国鼓吹的民主的虚伪性,所谓的民主只有在符合美国国家利益时才被提倡;另一方面,政变的发生也真实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冷战斗争的激烈程度与严酷性。(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姬文慧[8](2007)在《美国与伊朗1953年政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结束冷战爆发后,伊朗也成为美苏争夺的对象。美国为了防止伊朗落入苏联怀抱,以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1951年—1953年)引发的英伊石油争端为契机,进一步介入伊朗事务,最终采取隐蔽行动于1953年8月19日推翻了经选举产生的合法的摩萨台政府。政变使得伊朗民族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对伊朗以后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和深远的影响。政变之后,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挑战美国在伊朗的地位,美伊关系迅速发展。伊朗1953年政变标志着美国在伊优势地位的最终确立以及美伊依附关系的最终形成。该课题研究在我国学术界还十分薄弱。本文在查阅和参考大量美国档案文献以及中外同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而详尽的论述。主要将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交代了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对伊朗的政策。二战前对伊朗影响力比较大的国家是英国和苏联,美伊两国的外交关系只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二战中及战争结束初期,伊朗的战略地位在美、英、苏叁国展开激烈竞争的情况下迅速得到提升,苏联在阿塞拜疆危机之后被美国逐出伊朗,只剩下英国在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浪潮下努力维持其原有利益。杜鲁门政府面对英伊石油争端,先是积极充当双方的调停人,并在这一时期集中出台多份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文件以明确其对伊政策立场,然而为促使双方达成石油协议在努力将近两年之后却没有任何结果,伊朗的政治、经济形势日趋恶化,随时面临崩溃的边缘。第二部分,具体论述了美国策动伊朗1953年政变。伊朗不断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了美国政府对人民党(伊朗共产党)随时可能会将伊朗带入苏联阵营的担忧。艾森豪威尔在上台后不久便授权中央情报局开始策划推翻摩萨台首相领导的伊朗合法政府。中情局为政变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并最终确定由扎赫迪将军来取代摩萨台的首相职务。中情局在政变前展开了一系列诋毁和动摇摩萨台政府的军事情报网的活动和宣传活动,并最后得到了摩萨台的宿敌巴列维国王的支持。所有准备工作就绪以后,最终在8月中旬发动了代号为“阿贾克斯”的政变。政变起初遭遇重大挫折,但由于政变指挥者科尔米特的坚定沉着最终取得了胜利。政变成功的原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外国干涉的成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策动和指挥是关键要素。第叁部分,主要解析了伊朗1953年政变的后果与影响。伊朗1953年政变的成功确立了美伊亲密关系。在随后的20余年里,伊朗国王巴列维在美国的强力支持下逐渐对内建立起专制统治,对外凭借日见强大的军事力量与其它中东国家争夺地区霸主的地位,极大地改变了中东格局。美国在获得伊朗这个对苏进攻和防御的最佳据点之后,在伊朗的积极配合之下,逐渐形成对苏的中东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了美国的全球冷战战略部署。伊朗政变开了美国运用隐蔽行动颠覆第叁世界国家左翼合法政府之先河,从此以后许多被美国怀疑为深受共产主义影响的国家政府在美国的颠覆下纷纷倒台,随之建立起来的是受美国扶持的右翼专制独裁统治。(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袁野[9](2005)在《明治十四年政变与大隈重信的再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治十四年政变是日本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此次政变中以大隈重信为首的自由主义官僚被排斥出局,而以伊藤博文为代表的萨长藩阀政府却得以确立。这一政变的发生引发了近代日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对近现代日本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一政变进行透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日本近现代历史的来龙去脉。但是,关于明治十四年政变,迄今为止,史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仍存在着诸多的疑点。例如,导致政变发生的原因方面就存在着诸多令人质疑之处。此外,对于政变的焦点,两位主要人物伊藤博文与大隈重信的宪政思想究竟哪一思想更符合日本历史的发展方向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认识与评价。本文试图从明治十四年政变发生原因以及伊藤与大隈宪政思想的比较方面来重新认识明治十四年政变及其影响。全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叁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着重指出论题的目的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状况。正文分叁章:第一章,导致明治十四年政变发生原因的再认识;第二章,大隈重信与伊藤博文宪政思想的比较;第叁章,伊藤博文政体思想对近现代日本的消极影响。结语部分通过对明治十四年政变发生原因的重新考察,以及对政变中两位主角大隈重信与伊藤博文宪政思想的比较,得出结论:明治十四年政变与大隈重信再评价的答案——大隈的宪政思想是符合日本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整个世界朝着民主与和平的方向发展永远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边海长[10](2003)在《为什么说英国1688年政变是一次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上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写道:“1688年,辉格党人联合一部分托利党人发动政变,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共同入主英国……詹姆士二世众叛亲离,逃往法国……这是一次基本上没有流血的政变,在英国历史上称作‘光荣革命’,(本文来源于《历史学习》期刊2003年09期)
年政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之一,汽车产业在其十年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制约。回首10年,中国汽车产业成绩斐然。在这不平凡的10年里,我国汽车产销量由2005年的570多万辆增长到去年的2300多万辆,并有望在今年年底达到2400万辆,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年政变论文参考文献
[1].巴拉帕珀·西哈,马银福.泰国政治冲突与2014年政变[J].南洋资料译丛.2018
[2].郑劼.十年“政”变[J].汽车观察.2015
[3].顾德警,冯玉花.2010年政变后吉尔吉斯斯坦面临的安全挑战[J].前沿.2013
[4].唐雯.唐国史中的史实遮蔽与形象建构——以玄宗先天二年政变书写为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2012
[5].刘立之.泰国2006年政变原因探析——以威权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张力为视角[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周术情.试论军人政治与民主化进程——以土耳其1980年政变为例[J].西亚非洲.2008
[7].贾艳艳.美国与危地马拉1954年政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7
[8].姬文慧.美国与伊朗1953年政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7
[9].袁野.明治十四年政变与大隈重信的再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5
[10].边海长.为什么说英国1688年政变是一次革命[J].历史学习.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