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替换论文_沈铭浩,胡霭臻,陈宇豪,郑善坚,郑荣泉

导读:本文包含了链替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互作用,纳米,技术,玻色子,离子,碱基对,折迭。

链替换论文文献综述

沈铭浩,胡霭臻,陈宇豪,郑善坚,郑荣泉[1](2018)在《重组酶介导链替换核酸扩增技术在棘胸蛙虹彩病毒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棘胸蛙虹彩病毒是引起棘胸蛙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率高,死亡率大。因此病原的快速诊断对疾病预防、治疗、检疫等具有重大意义。重组酶介导链替换核酸扩增技术(RAA)是一种新型的恒温体外核酸扩增技术。该技术利用重组酶和单链结合蛋白的协同作用使DNA解链,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使得目的DNA片段在短时间内得到指数级积累,具有灵敏、快速、特异、简便等特点,能够快速有效地检测棘胸蛙虹彩病毒,适合于养殖基层的现场快速检测。本实验根据所获得的棘胸蛙虹彩病毒MCP基因序列设计RAA特异性引物,进行恒温扩增,确定最佳的引物,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探针,进行荧光实时检测。将模板以10倍倍比进行连续稀释,检测RAA扩增的灵敏度。另检测RAA扩增的特异性。结果发现RAA核酸扩增技术能够在37℃条件下反应30min得到所需的基因片段,最低检测量为102copies/μL。RAA扩增技术较PCR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性,且检测灵敏度高。(本文来源于《浙江省动物学会第十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0)

王蓓[2](2017)在《Toehold介导的DNA催化链替换反应及DNA/RNA纳米结构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纳米尺度上实现材料的组装和动态可控,可以为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潜在的可能性。尽管已经有很多研究开发了各式各样的纳米材料,但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合成方法往往可操作性有限,步骤繁杂。因此相比较而言,自下而上的纳米材料合成方法进行分子或者原子的自组装,可能会获得具有高操作性,高分辨率的更复杂的纳米材料。核酸的自组装因其碱基的可操控性和Watson-Crick的碱基配对原则赋予了核酸作为纳米材料进行自下而上的组装的能力,并且核酸进行纳米材料自组装具有更高的可编程性,其纳米尺度的结构,序列可编程,商业化快速合成以及生物相容性都使得核酸迅速成为纳米材料领域的一种新颖的强大的材料。对于动态DNA纳米技术领域,基于DNA杂交,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DNA链替换反应,可以实现结构的重构以及分子器件的动态平衡。而随后出现的催化链替换反应实现了反应的自动进行,并大幅度降低了所需要使用的引发链,提高了反应的效率。此外对于DNA结构纳米技术,DNA纳米结构具有更高的可操控性,更精确地可寻址性,可以作为功能平面对其他元素进行精确的定位,并协助其按照指定的位置进行自组装,因此使得DNA结构纳米技术从本质的科学研究跨入了一个新的功能应用领域。不仅如此二者的结合打破了大型复杂DNA纳米结构高温退火杂交的方法,整合了催化电路控制和DNA模块组装,实现了动态分子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精确地控制。然而DNA催化链替换反应虽然可以极大的提高反应效率,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泄露等,限制了DNA催化链替换反应的发展和应用。能够构建更先进的DNA催化链替换反应网络,最大限度的提高反应效率或者抑制泄露的产生,对于下一步将其应用于体内外的目标物检测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在本论文中,我们将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来解决催化链替换反应网络在细胞内外反应中遇到的一些缺陷。我们引入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实现了通过特征峰的不同和颜色的改变替代荧光强度变化。此外我们在此基础上将两组DNA催化链替换反应结合,在一条DNA纳米线上实现了双组份DNA检测,并在3种细胞中原位进行MicroRNA的检测。然后我们通过改变DNA催化链替换反应中反应物的离散程度,将可能引起泄露的初始反应物和燃料链分别固定于两种纳米金的表面,利用位阻效应抑制了反应的泄露,并同时实现了信号的放大。我们将该反应体系应用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识别中,取得了较高的分辨率。随后我们探索了核酸结构纳米技术,进行了 DNA和RNA单链折纸的设计和构建。单链折纸具有更单一的系统,更高的可控性和可寻址性,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我们仅利用相同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设计,通过简单的修正即可突破原有的RNA结构折迭技术,实现了类比于DNA单链折纸设计方法的简单设计并获得了 RNA单链折纸。最后我们尝试了一系列实验,期望能够实现将动态DNA催化链替换反应网络与DNA纳米结构组装结合,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人工动态控制DNA纳米结构的再组装。该实验的成功可能对于未来人工动态控制多个功能平面的组合,实现跨领域,跨功能的纳米器件提供研究方向。总而言之,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一些解决DNA催化链替换反应网络存在的缺陷的方法和方向,并为核酸结构纳米技术研究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方向,为新的核酸设计和构建奠定了基础,从而为推动核酸纳米技术的前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10-01)

李辉[3](2017)在《基于DNA链替换反应的单碱基突变检测以及球状核酸在细胞内实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DNA的研究和应用远远超出了"遗传物质"这一概念范畴,尤其是DNA纳米技术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注意力。DNA纳米技术主要有两个分支:静态的和动态的DNA纳米技术。在动态纳米技术中,DNA链替换反应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并且它已经在DNA逻辑门,分子机器以及复杂的DNA纳米"建筑"的构建等应用中发挥这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球状核酸探针是一种近年来新型的生物纳米材料。通常这种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球状的纳米金核心和核酸链外壳。这种新型的探针具有许多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并极大地方便了体外以及细胞内的检测。综上所述,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DNA链替换反应以及球状核酸探针在活细胞实验中的应用。第一部分内容是基于DNA链替换反应的单碱基突变检测。遗传信息的精确表达依赖于核酸序列的特异性互补配对,因此检测核酸序列中的碱基突变对于遗传疾病的诊断和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酶标记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DNA碱基突变的手段。但酶标记试剂通常比较昂贵,而且某些酶的反应条件比较苛刻。升温法(High-temperature)和化学变性(chemical denaturation)是也两种常用的传统的检测手段,但是这两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存在多个杂交反应的复杂体系,因此其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在DNA纳米技术领域,一种基于粘性反应末端(Toehold)的DNA链替换反应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并被广泛应用DNA逻辑门,分子器件的设计与构建。更要的是此反应在室温下,且不需要酶的催化即可实现DNA链构型和序列的重组,而且动力学过程可控。因此,成为一个理想的检测DNA链碱基突变的工具。基于以上所述,我们设计了一个包含两步的,并由DNA-AuNP探针驱动的DNA链替换反应,并借助石英微晶天平(QCM)这个测试平台来检测DNA序列片段中的单碱基突变。接下来我们在目标链选择了几个任意位置并检测单碱基突变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目标链的任意位置上,不论是单碱基错配,插入还是碱基缺失,都能准确无误地检测出来。最后我们计算了该方法的检测限。在该设计中,DNA-AuNP探针能够将目标链释放回溶液中,从而使得目标链能够循环往复地出发DNA链替换反应,进而降低检测限,提高监测的灵敏度。该方法的检测限被估算为22pM,比直接加入DNA连接链的策略检测限低两个数量级。第二部分内容是球状核酸探针探测细胞对外源DNA降解活动。向细胞内导入外源的DNA分子探针是一种检测胞内目标分子的常用的策略。同时这种方法还经常用来获取与胞内生理活动,疾病诊断,生物药剂有关的信息。分子信标,DNA链替换反应工作网络,DNA四面体纳米结构经常用来构建探针。另一方面,DNA功能化纳米金(球状核酸)是一种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的生物材料探针。带有巯基修饰的DNA链可通过Au-S键连接到球状的纳米金上。其中DNA序列可以与目标基因互补,而纳米金是有效的荧光淬灭基团,因此带荧光标记的球状核酸可以用来细胞内的检测。但是由于细胞的防御机制,外源的DNA很容易被细胞内的酶降解,从而导致假阳性信号。因此在本工作中我们利用球状核酸探针来检测细胞对外源DNA的降解位点和降解行为。以前的观点认为外源的DNA在细胞内被无规降解直至碎片化。然而本论文中的发现与之前截然不同。以MCF-7细胞为例,我们发现降解特定地发生在DNA链的5'端而且只有5'端的第一个核苷酸被酶切,而其余部分保持完好。此外,这个发现提供了一个避免降解引起的假阳信号的方法,即研究者可以将荧光团标记到DNA链的安全区域。例如,检测MCF-7细胞内的目标分子,荧光团可以被标记到DNA链的3'或中间位置。同时我们希望这个发下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去理解细胞内的降解活动以增强DNA探针稳定性。MicroRNA是一类非编码的小RNA片段。其通常能够对特定的mRNA起到负调节的作用,尤其是一些miRNA能够抑制在癌细胞生长,分裂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mRNA的表达。因此miRNA也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新型的抗癌试剂。本工作中,我们以microRNA-34a(miRNA-34a)为例,设计并合成了纳米载体将miRNA-34a导入到细胞中,并诱导细胞凋亡。在这个设计中,survivinmRNA作为触发链,通过两步链替换反应将miR-34a释放到细胞中。利用检测荧光信号的方法验证上述设计原理。经荧光光谱仪,共聚焦显微镜以及流式细胞仪的验证,所设计的纳米载体能够将miRNA-34a运输到细胞中并成功地释放出来。在这个反应中,mRNA作为"触发器",最终导致miRNA-34a的释放。这个设计能够实现mRNA抑制和miRNA-34a过表达同时发生。因此,我们利用qRT-PCR来表征此设计原理的效率。结果表明,实验组中的miRNA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而mRNA的表达量则被显着抑制。我们利用CCK-8试剂以及Annexin V-FITC/PI分别检测细胞活性和细胞凋亡。释放出的miRNA-34a(实验组)能明显地抑制细胞活性并诱导细胞凋亡。证明了此设计方法可行性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5-01)

肖石燕,梁好均[4](2016)在《DNA及基于DNA链替换反应的分子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理想的生物相容材料.单链黏性末端(toehold)协助的链替换反应是DNA常温纳米技术的基础.利用DNA的碱基互补特性和碱基序列的可编程性,人们可以基于DNA链替换反应构建分子机器并对其运转进行精确调控,实现各种复杂分子计算.本文回顾了近年来DNA结构和力学性质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DNA链替换反应的微观理解,介绍DNA分子计算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及它在DNA恒温自组装等方面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17期)

陈梅,夏垚坤,刘萌萌,何文慧,吴芳[5](2016)在《以磁珠为媒介构建基于链替换循环信号放大作用的非固定型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磁珠(MB)的分离富集作用和DNA链替换循环信号放大作用构建一种非固定型电化学传感器用于DNA的检测。发夹探针通过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iotin-streptavidin)特异性识别修饰在磁珠(MB)表面。通过与目标序列(T)杂交启动链替换反应,形成Y型DNA结构,并游离释放出T,被释放出的T启动新一轮循环。理论上一条T即可在MB表面循环诱导生成大量的Y型结构。每个Y型DNA结构两分支末端通过生物素与标记有链霉亲和素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结合,随之,通过磁珠的磁性吸附作用在磁电极表面富集大量的HRP。最后,HRP催化过氧化氢(H_2O_2)氧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产生催化电流,通过计时电流法实现对目标DNA的灵敏检测。该传感器催化电流与目标DNA的浓度在0.1~1 nM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可达33.4 pM,且该传感器能较好地识别单碱基错配序列,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期刊2016-07-01)

姚东宝,肖石燕,梁好均[6](2015)在《金纳米颗粒表面DNA链替换反应的“OFF/ON”开关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溶液中DNA分子链替换反应的机理已经被Yurke以及Erik Winfree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期,我们利用DNA分子链替换成功实现了DNA燃料分子机器驱动的常温金纳米颗粒组装。然而,金纳米颗粒表面DNA链替换的性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我们发现,当接枝在金纳米颗粒表面上的入侵链粘性末端碱基数目小于或等于7个碱基时,DNA链替换反应速率很低;而粘性末端从7个碱基延长到8个碱基,DNA链替换反应速率会有一个显着的跃变,其速率跳变类似于"OFF/ON"开关。据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条件实验并通过研究发现,金纳米颗粒表面的DNA链密度是导致其表面DNA链替换反应速率跳变的原因。我们的研究加深对界面上DNA链替换反应的认识,并对DNA-金纳米颗粒常温自组装调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B 生物大分子》期刊2015-10-17)

王蓓,梁好均[7](2014)在《基于DNA链替换反应的DNA纳米线与可调FRET信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纳米技术和微观光谱学中,FRET是可以应用在结构和动态测量的一种非常方便的工具1-2。在分子生物学中,利用基于立足点介导的DNA链替换反应可以获得实时检测。我们利用DNA构建一种光子纳米线,将以上两种技术结合,利用两个催化电路,通过调节目标DNA的输入,可以短时间内获得显着放大的输出信号。此外,这个DNA光子纳米线电路反应的颜色变(本文来源于《2014年两岸叁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4-08-12)

邓伟,丁伟,朱红,梁好均[8](2014)在《金属离子驱动的DNA链替换反应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DNA单链可以通过碱基之间的特异性氢键相互作用而结合形成双链,正是由于这种特性,DNA分子被作为一种理想材料广泛应用于DNA纳米技术中,比如构建纳米结构,器件以及分子机器灯光1。DNA链替换反应2,作为近年来才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的DNA分子间反应新概念3,在非酶促DNA反应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Winfree组对上述反应的动力学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4,发现反应立足点"toehold"的结合强度对链替换反(本文来源于《2014年两岸叁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4-08-12)

丁伟[9](2013)在《金属离子驱动的DNA分子折迭及其协助下的链替换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富含胸腺嘧啶(T)碱基与胞嘧啶碱基(C)的长单链DNA分子是一种柔性很强的生物大分子。它能够在汞离子与银离子的驱动下通过形成T-Hg-T以及C-Ag-C的金属-碱基对从而发生分子内折迭形成特殊结构。在本论文中,我们采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ITC)监测了汞离子与富T碱基长单链DNA的相互作用并测定了二者结合的各项热力学参数。结合圆二色谱的结果我们发现这种相互作用是放热过程且伴随着熵减小——体系由无序化转向有序化的过程——长链富T碱基DNA分子在汞离子驱动下能够发生自我折迭形成发夹结构。同时我们发现,外界环境促发DNA无规单链强行折迭成发夹的过程中,DNA趋向于尽量使得发夹双臂的链接环存有4或5个碱基的链段。进一步的,我们利用得出的DNA单链发夹折迭原则设计了一种富含T、C碱基的DNA序列。我们利用ITC、CD、荧光等技术手段探究了这种DNA序列在汞离子与银离子的驱动下发生构象转变的机理,这种探究拓展了我们对于金属-DNA复合物的理解。DNA在这两种离子的驱动下都能发生分子折迭成为发夹。这种分子折迭存在着两种路径——发生在发夹尾端的高熵变的路径与发生在靠近发夹环内部的低熵变路径。这两种路径的最终产物都只有一个。与汞离子反应后的DNA-Hg复合物能与银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更为稳定而完美的发夹结构,而这种结合就发生在发夹不完美的部分。UV滴定数据佐证了ITC的结合位点数是正确的,CD与荧光的表征手段验证了中间过程与最终形态的发夹构象。更改离子的加入顺序,DNA会有不同的发夹折迭方式,这对于离子驱动的DNA分子机器与含有离子参与的DNA纳米技术都有着非凡的意义。DNA的折迭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样的离子改变加样顺序结果都会不同。在银离子条件下,DNA采取了一种新发现的不同于传统的C-Ag-C的金属-碱基配对:T-Ag-C。这种配对方式形成了更多的金属-碱基对,使得DNA采取了一种不完美的发夹折迭方式。它同时也封闭住了体系中大多数的T碱基,在大大提升了DNA与银离子结合能力的同时,也大大的降低甚至是基本上杜绝了DNA与汞离子反应的活性——汞离子的后续加入不再能使DNA链段发生有效的折迭。这种发夹结构是不完美的但是却是稳定的。最后一章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可用于调控DNA链替换反应速率的新方法。我们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metallo-toehold,并利用其构建了汞离子驱动DNA链替换反应的体系。我们发现利用汞离子浓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很方便且很灵敏的对单一目标DNA体系调控其链替换反应的速率。通过形成稳定的T-Hg-T金属碱基对弥补了碱基错配所带来的障碍,合适的汞离子浓度会极大地促进DNA链替换反应的进行。但是物极必反,过高浓度的汞离子浓度会因为封闭T碱基而阻滞DNA分支迁移的进行。这种抑制作用可以随着汞离子被其他强结合物质(如DTT)捕缚而得到解放。这种在汞离子不同浓度下,metallo-toehold DNA体系的特性让我们调控其链替换反应速度与效率提供了可能。这种DNA链替换反应驱动体现出了极佳的离子选择性。我们还可以通过对链段的设计实现其他特征金属离子(如银离子)对DNA链替换反应的驱动。该方法不仅在离子检测上有着一席之地,还具有着构建金属-DNA纳米结构的潜质。由于与当今两大热门领域:离子-DNA相互作用以及DNA链替换反应联系紧密,因此在DNA分子机器领域将大有可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3-10-02)

黄福建[10](2013)在《聚电解质(DNA)表面吸附和相互作用及Toehold协助下的DNA链替换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链DNA分子是电负性很强的生物大分子,同时也是刚性很强的聚电解质。它能够与多价阳离子和带正电荷的聚电解质如聚乙烯亚胺(PEI)作用并形成带电量不一样的复合物。在本论文中,我们采用双偏振干涉测量技术研究了聚乙烯亚胺与双链DNA在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同时研究了不同带电量的DNA/阳离子复合物在硅羟基和氨基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发现,当高浓度PEI流经PEI-DNA复合层表面时,PEI能够与DNA发生相互作用并使复合层发生溶胀进而使得DNA分子以DNA/PEI复合物的形式从芯片表面剥离下来。同时,我们发现,增加体系盐浓度可以使得这种剥离现象消失。通过对DNA/阳离子复合物在两种芯片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我们发现,相同复合物在氨基表面比在硅羟基表面吸附得更加紧密。当复合物间存在有强电荷排斥时,后续吸附的复合物能够使先前吸附的复合物发生构象调整同时由于复合物间的排斥作用使得后续吸附的复合物只能以部分接触的方式吸附到表面。当复合物间电荷排斥很弱时,并不能引起构象的调整,但是由于芯片表面很拥挤,后续吸附的复合物同样只能以部分接触的方式堆积到表面。通过碱基间严格可预测的互补配对并在toehold协助下,DNA链间能发生链替换反应,从而实现了DNA链引发的杂交链增长反应并作为一种新型的信号放大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目标小分子,DNA及其它特定物质的检测。本论文第五章中,我们通过将引发链DNA固定到芯片表面,利用双偏振干涉测量技术研究了芯片表面DNA杂交链增长反应的详细过程并计算得到了芯片表面不同盐浓度下和不同固定方式下杂交链增长反应效率。研究发现随着杂交链增长反应的进行,形成的长的双链DNA倾向于倒向芯片表面而非伸向溶液里面使得释放出来的单链DNA引发后续杂交链替换反应的效率降低从而使得整个芯片表面杂交链增长反应的效率比溶液中低。最后一章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2-硝基苄基紫外光切断的新型光控toehold的可控形成方法。利用该方法通过控制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可以控制toehold的形成量并生成纯的1:1比例的具有活性toehold的双链DNA结构。该结构可用于引发DNA分支迁移反应从而实现了光控的DNA分支迁移反应。与先前报道的活性toehold体系不同的是,我们利用光将隐藏在发卡DNA环部的toehold释放出来,该过程不用加化学试剂同时不会产生DNA副产物。此外,通过调节光照强度,可以简单方便地控制toehold的产生量进而调节toehold协助下的DNA分支迁移反应的速率。该方法具有构建光响应的DNA纳米结构以及DNA循环系统的潜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3-05-01)

链替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纳米尺度上实现材料的组装和动态可控,可以为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潜在的可能性。尽管已经有很多研究开发了各式各样的纳米材料,但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合成方法往往可操作性有限,步骤繁杂。因此相比较而言,自下而上的纳米材料合成方法进行分子或者原子的自组装,可能会获得具有高操作性,高分辨率的更复杂的纳米材料。核酸的自组装因其碱基的可操控性和Watson-Crick的碱基配对原则赋予了核酸作为纳米材料进行自下而上的组装的能力,并且核酸进行纳米材料自组装具有更高的可编程性,其纳米尺度的结构,序列可编程,商业化快速合成以及生物相容性都使得核酸迅速成为纳米材料领域的一种新颖的强大的材料。对于动态DNA纳米技术领域,基于DNA杂交,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DNA链替换反应,可以实现结构的重构以及分子器件的动态平衡。而随后出现的催化链替换反应实现了反应的自动进行,并大幅度降低了所需要使用的引发链,提高了反应的效率。此外对于DNA结构纳米技术,DNA纳米结构具有更高的可操控性,更精确地可寻址性,可以作为功能平面对其他元素进行精确的定位,并协助其按照指定的位置进行自组装,因此使得DNA结构纳米技术从本质的科学研究跨入了一个新的功能应用领域。不仅如此二者的结合打破了大型复杂DNA纳米结构高温退火杂交的方法,整合了催化电路控制和DNA模块组装,实现了动态分子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精确地控制。然而DNA催化链替换反应虽然可以极大的提高反应效率,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泄露等,限制了DNA催化链替换反应的发展和应用。能够构建更先进的DNA催化链替换反应网络,最大限度的提高反应效率或者抑制泄露的产生,对于下一步将其应用于体内外的目标物检测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在本论文中,我们将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来解决催化链替换反应网络在细胞内外反应中遇到的一些缺陷。我们引入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实现了通过特征峰的不同和颜色的改变替代荧光强度变化。此外我们在此基础上将两组DNA催化链替换反应结合,在一条DNA纳米线上实现了双组份DNA检测,并在3种细胞中原位进行MicroRNA的检测。然后我们通过改变DNA催化链替换反应中反应物的离散程度,将可能引起泄露的初始反应物和燃料链分别固定于两种纳米金的表面,利用位阻效应抑制了反应的泄露,并同时实现了信号的放大。我们将该反应体系应用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识别中,取得了较高的分辨率。随后我们探索了核酸结构纳米技术,进行了 DNA和RNA单链折纸的设计和构建。单链折纸具有更单一的系统,更高的可控性和可寻址性,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我们仅利用相同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设计,通过简单的修正即可突破原有的RNA结构折迭技术,实现了类比于DNA单链折纸设计方法的简单设计并获得了 RNA单链折纸。最后我们尝试了一系列实验,期望能够实现将动态DNA催化链替换反应网络与DNA纳米结构组装结合,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人工动态控制DNA纳米结构的再组装。该实验的成功可能对于未来人工动态控制多个功能平面的组合,实现跨领域,跨功能的纳米器件提供研究方向。总而言之,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一些解决DNA催化链替换反应网络存在的缺陷的方法和方向,并为核酸结构纳米技术研究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方向,为新的核酸设计和构建奠定了基础,从而为推动核酸纳米技术的前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链替换论文参考文献

[1].沈铭浩,胡霭臻,陈宇豪,郑善坚,郑荣泉.重组酶介导链替换核酸扩增技术在棘胸蛙虹彩病毒快速检测中的应用[C].浙江省动物学会第十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8

[2].王蓓.Toehold介导的DNA催化链替换反应及DNA/RNA纳米结构组装[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3].李辉.基于DNA链替换反应的单碱基突变检测以及球状核酸在细胞内实验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4].肖石燕,梁好均.DNA及基于DNA链替换反应的分子计算[J].物理学报.2016

[5].陈梅,夏垚坤,刘萌萌,何文慧,吴芳.以磁珠为媒介构建基于链替换循环信号放大作用的非固定型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2016

[6].姚东宝,肖石燕,梁好均.金纳米颗粒表面DNA链替换反应的“OFF/ON”开关效应研究[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B生物大分子.2015

[7].王蓓,梁好均.基于DNA链替换反应的DNA纳米线与可调FRET信号[C].2014年两岸叁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4

[8].邓伟,丁伟,朱红,梁好均.金属离子驱动的DNA链替换反应及其应用[C].2014年两岸叁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4

[9].丁伟.金属离子驱动的DNA分子折迭及其协助下的链替换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10].黄福建.聚电解质(DNA)表面吸附和相互作用及Toehold协助下的DNA链替换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倾斜4S机构及其等效串联运动链yRSFab抗体的轻链和重链替换的策略采用电路扫描链替换前、后的芯...轻链替换所获克隆的BsNtI和HaeH...轻链替换库的重组率鉴定基于核酸适体与链替换扩增反应...

标签:;  ;  ;  ;  ;  ;  ;  

链替换论文_沈铭浩,胡霭臻,陈宇豪,郑善坚,郑荣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