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猪定点屠宰厂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检疫与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伍佰鑫,傅胜才,彭英林,江为民,李继仁[1](2018)在《基于动物福利的中国猪业发展史》文中指出基于"互联网+"创新思维和类似于大数据统计分析的原理,搜索、浏览《中国知网》以"养猪"为主题的96 661篇论文标题,文献涉及的内容发生时间跨度为1960年1月至2017年9月,围绕猪场管理、猪病防控、猪场建设、生猪价格和政策法规等进行相关内容的筛选、提炼和归纳,旨在探讨中国养猪业近60年发展过程中隐含的动物福利,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养猪模式提供参考。
戴晓平[2](2017)在《生猪屠宰管理与屠宰检疫关键环节的处理》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营养均衡,在现代人食物源中,肉类食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类别,在我国由于传统和信仰的原因,猪肉占肉类食品的比重高达60%,猪肉是人体必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一个很好来源,所含蛋白的八种必须氨基酸含量和比例接近人体需要,是一种优质蛋白,猪肉也是B族维生素特别是B1和B2的极好来源;猪肉富含铁,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生成和功能维持所必须的。据资料统计,我国每年猪肉产量和消费量都超过5000万吨,占全球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近一半,是当之无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然而近些年我国消费者对猪肉的购买力却有所下降,有研究显示,消费者对食品的购买意愿受收入、商品价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购买地点等因素外,还有受食品安全属性的影响最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越大,消费者的风险感知度越高,规避的意识也就越强。而综观近几年我国猪肉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如:双汇“瘦肉精”事件、“注水猪肉”、“毒火腿”、“地沟油”、黄浦江病死猪事件、食用感染猪囊尾蚴虫的猪肉致病等事件。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导致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信任程度降低了,即使是“绿色食品”认证猪,购买意愿也随之减弱。猪肉食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昭示了加强猪肉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商品猪生产到销售环节涉及到市场主体的各个方面,既要加强生猪生产与销售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又要加强生猪屠宰与肉品销售的规范和监督,而屠宰检疫作为猪肉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保证猪肉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本人将结合多年的屠宰检疫工作经验,就屠宰检疫这一关键环节中如何保障猪肉食品安全作出阐述,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一些创新,一是在论述屠宰检疫措施时,分析了各关键检疫点存在的危害,针对性的检测哪些项目,以及如何尽早地在各关键检疫点控制其危害;二是在总结检疫过程中常见的一些病理变化和疫病症状时,要将屠宰应激综合症与病因引起的病理变化区分开来。另外,根据我国屠宰行业具有“点分散、集中度低、产能低、设备落后、卫生和检疫设施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监督环节薄弱”等特点,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我将提出几点建议:从市民的角度,如何选购放心肉;从执法人员的角度,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检疫能力,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合作;从法律法规层面上,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从监管层面,从源头上控制“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药物的使用,加强可追踪溯源体系的应用,生猪大型供应基地及系统的建立;从检疫环节的角度,完善并科学使用各检疫环节的检疫设施,加强检疫流程的岗位管理;从技术层面,应用激光灼刻印章技术加施检疫标志,建立病原学检测平台,建立动物卫生监督远程监控系统,引进免疫胶体金检测旋毛虫技术等。
赵松,喻正军,陈基萍,潘汉世,陆榜,翟志勇[3](2014)在《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与防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规模化猪场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规模化猪场每头母猪平均每年提供的上市猪头数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认为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母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介绍了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预防与控制。
李凤霞,蔡莹丽[4](2014)在《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交通条件改善,特别是国家加强村级公路设施建设,给畜禽车辆运输创造了便捷途径,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动物疫病自然屏障;由于工业经济发展,环境破坏程度加大,自然气候受到影响,湿热天气加剧,而且高低温气候交替频繁,给生猪饲养管理带来影响,增加了仔猪腹泻等疾病的发生概率,造成生猪死亡增多;由于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很大,多年来,生猪价格持续
孙洪波[5](2012)在《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以食为天,确保充足、安全的食物供给是各国政府的首要责任。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保障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安全。但农产品质量水平却没有相应提升,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打击了消费信心,而且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有关部门采取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食品检测、打击违法制售添加剂行为等措施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很严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行的部分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以更加宽广、深入的角度,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行为本身考虑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猪肉是我国居民重要的消费食品,生猪养殖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确保猪肉产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生猪饲养随意添加“瘦肉精”等有害添加剂,导致猪肉质量安全事件频发,消费者已经谈“肉”色变。如何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此本文以猪肉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组织理论、治理结构理论、管理控制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猪肉供应链模式、生猪品种引进、猪肉需求变化与生猪养殖之间的矛盾、价格波动对生产者收入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影响猪肉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挖掘影响生猪养殖中的机会主义内在根源,进而探究解决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理论和应用方案,使猪肉供应链在有效治理框架下良好运转。基于上述思路,本文以瘦肉精中毒事件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分析法、实证案例分析、结构方程定量分析等方法,主要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研究:一是分析我国生猪生产发展现状,着重研究生猪养殖规模变化情况;二是以养猪大县为案例,通过对生猪养殖、收购、屠宰、批发和零售等环节研究,剖析猪肉供应链状况和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三是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探究引发猪肉供应链上机会主义行为的深层次根源,着重分析生猪引种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疾病发生与机会主义的关系、猪肉价格波动与机会主义的关系;四是针对机会主义的产生原因,提出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治理思路模式,并探讨我国生猪养殖政策演变和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政策措施(放在产业现状部分?);五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大型连锁超市在提高我国猪肉食品安全性、增强消费者信心方面的积极作用;六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防范生猪供应链上机会主义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往往是深层次因素影响的结果。(2)盲目引进猪种容易造成我国生猪整体抗病能力下降,是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的原因之一。(3)价格问题特别是“健美猪”与普通猪的差异性收购价格,是导致添加瘦肉精等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另外,猪肉价格起伏波动较大,周期越来越短,养猪已经成为高风险行业。而机会主义大部分是扎根在价格风险规避和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之上。(4)在猪肉供应链的上下游环节之间引进更加先进的治理模式——三方治理、双方治理和统一治理,改进治理模式有利于杜绝生猪养殖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猪肉食品安全。(5)建立健全可追溯体系对于防止生猪供应链上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保证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迅速找到问题根源和对策措施具有重要作用。(6)现代流通方式特别是大型超市有助于提高猪肉食品安全,是治理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提高我国猪肉的食品安全方面,“超市+屠宰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超对接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究和推广。
陈庆勋,孙凌志,王悦[6](2004)在《生猪定点屠宰厂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检疫与处理》文中研究表明
莫乃国[7](2011)在《南宁地区养猪业福利问题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本认为有望增加出口的畜禽产品却连续受到国际市场的封杀和退货,给我国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畜禽产品的安全质量存在问题。畜禽饲养过程中的饲养水平低下,达不到欧盟等发达地区实行的畜禽福利标准的要求,于是这些国家就利用我国这方面的劣势,对我国的畜产品出口实行“动物福利壁垒”政策,这是继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环境壁垒’以后出现的新动向。所谓动物福利,简单地说就是让动物在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的康乐状态下生存和生长发育,它涵盖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在生理福利方面,包括良好的健康、合理的饲养和安全的畜舍环境;在心理方面,包括安乐、无紧张恐惧和枯燥压抑等。本文从畜禽福利的研究入手,通过对广西南宁地区养猪业福利状况的调研,结果表明在南宁地区养猪业中存在许多关于猪的福利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猪各生长和生产阶段饲养、猪圈的环境卫生、生猪屠宰等方面的福利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为提高南宁地区养猪业猪的饲养过程的福利水平,改善猪肉产品的品质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叶培麟,舒乃萍[8](2009)在《青海省农区养猪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海东地区地处青海省东北部,是一个纯农业区,畜牧业是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首选产业和有效途径。在畜牧业中生猪产业所占比重大、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是绝大多数农民家庭(除信仰穆斯林群众外)肉食品自给和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全面摸
刘军弟[9](2009)在《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猪肉质量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品安全是消费者的基本需求,猪肉作为我国居民日常消费的最主要肉食品,其质量安全既受消费者关注也受消费者质疑。近年来,以“猪链球菌”、“兽药残留”、“瘦肉精”、“注水肉”、“猪流感”为代表的猪肉质量安全事件频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质疑,期待生产者能进一步加强对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保障安全供给。理论和实践证明,产业链实施质量安全管理可以有效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供给。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食品安全管理是个系统性工程,只有广泛地实施从“农田到餐桌”(From Field To Table)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才有可能在最终环节实现食品安全目标。农业产业链管理(Agri-Chain Management)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手段,能够建立统一的质量安全管理和控制体系,通过约束和保证产业链各个环节主体的生产和管理行为,并对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和防范,能够有效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可以说,通过在产业链各环节实施质量安全管理是提高食品安全供给的有效途径。猪肉产业链是从猪肉生产资料的供应、育种、养殖、屠宰、加工、流通、销售和消费等环节相链接的有机整体。猪肉产业链通过实施质量安全管理能有效链接和监控猪肉生产的各个环节,对猪肉质量安全能起到追踪(Tracking)和追溯(Tracing)的作用,这种链状(Chain)的新型管理模式要求实施“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从产业链的源头如饲料和兽药生产环节开始,对生猪育种、养殖、屠宰、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各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保障猪肉产品的安全供给。因而,本文基于产业链的视角对我国的猪肉产业链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提高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猪肉质量安全的有效供给。从质量安全管理的角度来讲,产业链实施质量安全管理就是对分布在整个产业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安全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产业链环境下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一方面,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立足于产业链的整体角度,从建立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高度分析各环节质量安全管理活动,重点研究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作为产业链发展的指示器(Verbeke and Viance,1999),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必须不断注重对消费者需求及其行为的研究。因此,本文以保障猪肉的安全供给和消费为目标,对当前我国猪肉产业链的质量安全管理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猪肉产业链各关键环节实施的质量安全管理进行分析,探讨产业链管理对保障猪肉质量安全的内在机理,论证在生产实践中实施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首先,在借鉴产业链管理和食品安全管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产业链的视角对我国猪肉产业的基本概况进行分析,为后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产业框架。其次,探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内涵和目标,从政府监管体制、国家法规、质量标准等三个方面系统论述猪肉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分析猪肉产业链各环节实施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从整体上对猪肉产业链的质量安全管理状况进行把握。再次,重点对猪肉产业链实施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养殖环节、屠宰加工环节、流通销售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以及消费环节的安全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影响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在养殖环节,本文基于养殖户安全生产行为的研究视角,以影响生猪安全养殖的关键因素——动物疫病防治为例,构建Logistic模型对养殖户在生猪饲养过程中的疫病防治行为、防疫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为政府提出促进养殖户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政策建议。在屠宰加工环节,本文在论述屠宰加工企业对猪肉产业链实施质量安全管理的核心作用和保障机制的基础上,从组织体系构建、产品质量安全计划的策划与制定、生猪屠宰工艺流程分析、产品检验检疫控制流程分析、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确定、以及HACCP计划制定等方面对猪肉屠宰加工企业实施HACCP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案例研究。在流通销售环节,本文首先分析猪肉产业链流通和销售体系的现状及其基本特征,以及在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后分别从冷链管理和信息追溯管理二方面对猪肉流通和销售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进行详细论述和案例分析。在消费环节,本文以有机猪肉为调研载体,在分析消费者对安全猪肉认知水平与消费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CVM)构建Logistic模型就消费者对安全猪肉的消费行为、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消费者意愿是产业链发展的指示器,研究消费者支付意愿可以有效获知消费者对安全猪肉的需求状况,对提高安全猪肉的有效供给、完善猪肉的质量安全管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最后,本文提出相关研究结论与完善我国猪肉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保障猪肉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的政策建议。
刘育红[10](2008)在《福建峰光猪场健康养殖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已成为与产业发展具有强劲互动作用的重要技术领域,是当前养殖业科技活动中最为核心和活跃的研究领域。据调查,在福建建阳市养猪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由养猪引起的健康、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明显,严重影响到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一套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的健康养殖技术来指导生产。本研究选择建阳市养猪业具有代表性的峰光猪场进行课题研究。本课题对峰光猪场场址选择、场地规划与建筑物布局、猪舍建筑、猪舍设备、引种、饲料品质、人员管理、疫病防控、外环境控制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根据健康养殖理念、实践验证、文献资料,对峰光猪场健康养殖的因子进行分析与改进处理。结果分析表明,通过场区设净道、污道,避免交叉感染;实施污水管网建设,改善场区空气质量;通过场区雨污分离,减少污水排放量;通过在场外与果农合作建设肥育舍,减少了场内粪尿排放量;通过保育舍、分娩舍、妊娠舍安装风扇,在每个猪舍配置温湿度计,并制定舍温调整制度,提高防暑降温效果;通过制定引种程序,保证引种安全;通过制定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及配合饲料的监控制度,对每批进库的原料和每批生产的配合饲料进行抽样自检与质量监控,保证饲料安全;通过制定员工的工作规程和每周日程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通过加强疫病防控措施的实施,提高疫病防治效果;通过配建成一组总容积450m3沼气工程及“三沼”综合利用配套设施,采用猪-沼-果(牧草、蔬菜)-农田治污模式,有效治理养殖污染物,提高养殖环境效益等,促进了峰光猪场健康养殖技术发展。本课题研究的健康养殖技术,对促进建阳市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生猪定点屠宰厂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检疫与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猪定点屠宰厂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检疫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2)生猪屠宰管理与屠宰检疫关键环节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相关概念 |
1.1.2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
1.1.3 猪肉食品安全与消费者购买意愿 |
1.1.4 检疫制度成为我国出口的技术壁垒 |
1.2 生猪屠宰检疫的目的、作用 |
1.2.1 相关概念 |
1.2.2 屠宰检疫的目的 |
1.2.3 屠宰检疫的作用 |
1.3 广州市某一市级生猪定点屠宰场屠宰检疫现状 |
1.3.1 屠宰场检疫情况 |
1.3.2 目前广州市生猪屠宰检疫监管实施的先进措施 |
1.3.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发达国家屠宰行业管理 |
1.4.1 产业集中度高,企业布局合理 |
1.4.2 检疫队伍强大,职责分工明确 |
1.4.3 法律标准完善,严格标准管理 |
1.4.4 采用先进技术,实施溯源管理 |
1.4.5 建立注册制度,实行分级管理 |
1.4.6 采用先进工艺,保证肉品新鲜 |
1.4.7 实行官方兽医制度,使执法更严肃和合理 |
1.4.8 欧盟对畜类屠宰环节检疫的规定 |
2 屠宰检疫过程中关键点的控制 |
2.1 宰前检疫 |
2.1.1 生猪入场检验 |
2.1.2 群体、个体检查 |
2.1.3 违禁药物检测 |
2.2 生猪宰后检疫 |
2.2.1 头、蹄部检疫 |
2.2.2 内脏检疫 |
2.2.3 胴体检疫 |
2.2.4 寄生虫检疫 |
3 从宰后的皮肤、器官病理变化鉴定,以提升检疫质量 |
3.1 皮肤 |
3.1.1 皮肤发红、出血 |
3.1.2 皮肤发黄 |
3.1.3 黑色素沉着 |
3.1.4 水泡 |
3.2 淋巴结 |
3.2.1 异色淋巴结 |
3.2.2 淋巴结水肿 |
3.2.3 化脓性淋巴结 |
3.3 肝脏 |
3.3.1 肝坏死 |
3.3.2 肝硬变小结节 |
3.3.3 肝脂肪变性 |
3.3.4 乳斑肝 |
3.3.5 细颈囊尾蚴囊 |
3.4 肺脏 |
3.4.1 肺萎缩、肺气肿、肺水肿 |
3.4.2 肺充血、淤血 |
3.4.3 肺实变 |
3.4.4 肺坏疽 |
3.5 脾脏 |
3.6 肾脏 |
3.6.1 肾淤血、出血 |
3.6.2 白斑肾 |
3.6.3 肾囊肿 |
4 猪屠宰应激综合症常见非病理性变化 |
4.1 机械原因引起的皮肤非病理变化 |
4.1.1 机械性引起的皮肤充血 |
4.1.2 皮肤湿疹、荨麻疹 |
4.1.3 由于电击或麻电不合理造成的皮肤变化 |
4.2 因机械性原因引起猪淋巴结非病理出血 |
4.3 因机械原因引起猪肝脏非病理变化 |
4.3.1 由于肝脏脂肪浸润而造成的肝脏色泽变淡 |
4.3.2 饥饿肝 |
4.4 因应激引起猪肺脏非病理性变化 |
4.4.1 由于麻电不当所造成的肺脏出血 |
4.4.2 肺呛血 |
4.4.3 浸池烫毛所造成的“肺呛水” |
4.5 屠宰猪肾脏小点出血的其它因素 |
4.5.1 肾脏由于电击昏时所造成的点状出血 |
4.5.2 应激引起的急性肾小体肾炎 |
4.6 屠宰方式引起脾的非病理出血 |
5 建议和意见 |
5.1 市民如何选购放心肉 |
5.2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检疫能力 |
5.2.1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
5.2.2 培养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
5.3 加强各环节的监督管理 |
5.3.1 各监管部门共同协作 |
5.3.2 加强养殖这个源头管理,把污染扼制在摇篮中 |
5.3.3 加强可追踪溯源体系的应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
5.3.4 流通环节中供应生猪基地的建立 |
5.4 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标准 |
5.4.1 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引 |
5.4.2 完善法律法规,让执法工作有依可循 |
5.4.3 完善无害化补偿机制 |
5.4.4 实行官方兽医制度 |
5.5 引进先进检疫设备和先进屠宰工艺 |
5.5.1 完善检疫设施设备,提高检疫质量 |
5.5.2 采用先进屠宰工艺,提高肉品质量 |
5.6 引用新技术模式,加强猪肉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 |
5.6.1 应用激光灼刻印章技术加施检疫标志 |
5.6.2 建立病原学检测平台 |
5.6.3 建立动物卫生监督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
5.6.4 采用免疫胶体金检测旋毛虫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与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
1.1??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 |
1.2??母猪流产、早产 |
1.3??母猪产仔数少 |
1.4??母猪屡配不孕 |
1.5??母猪不发情 |
1.6??弱仔增多 |
1.7??母猪产后泌乳障碍 |
1.8??母猪子宫内膜炎 |
2??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病原因 |
2.1??非传染性原因 |
2.1.1 营养不当 |
2.1.2 应激和环境问题 |
2.1.3 霉菌毒素 |
2.1.4 先天性繁殖障碍 |
2.1.5 卵巢机能不正常 |
2.1.6 子宫内膜炎 |
2.2??传染性原因 |
2.2.1 蓝耳病 |
2.2.2 猪瘟 |
2.2.3 猪伪狂犬病 |
2.2.4 圆环病毒感染 |
2.2.5 猪细小病毒病 |
2.2.6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
2.2.7 猪附红细胞体病 |
2.2.8 布鲁氏菌病 |
2.2.9 钩端螺旋体病 |
2.2.1 0 猪衣原体病 |
3??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
3.1??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 |
3.1.1 猪场的选址 |
3.1.2 加强猪场的消毒工作 |
3.1.3 做好后备猪引种检疫和驯化 |
3.1.4 做好种猪群的免疫 |
3.1.5 科学的猪场生产工艺流程 |
3.1.6 做好猪场生物安全 |
3.1.7 定期进行监测 |
3.2??种猪重要疫病的净化? |
3.3??做好环境的控制 |
3.4??规范接产和人工授精操作, 减少人为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
3.5??饲料原料的把关? |
3.6??科学合理的饲料营养 |
3.7?其他饲养管理 |
(4)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措施和建议 |
(5)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1.7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可能的创新点 |
1.7.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农产品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
2.1.2 关于供应链治理的研究 |
2.1.3 猪肉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
2.2.2 关于供应链治理的研究 |
2.2.3 猪肉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概况 |
3.1 生猪存栏情况 |
3.2 生猪出栏情况 |
3.3 各地区的存栏和出栏量 |
3.4 各地区生猪出栏率 |
3.5 养猪农户比例 |
3.6 养猪农场规模的变化 |
3.7 规模化养猪逐渐占主导地位 |
3.8 各地区生猪规模养殖农场 |
3.9 生猪养殖户规模调查 |
3.10 规模化养殖发生原因 |
第四章 机会主义根源探索:生猪引种与疾病之间关系 |
4.1 机会主义研究 |
4.2 猪肉食品安全问题 |
4.3 我国传统生猪品种的特点 |
4.4 生猪引种和育种政策 |
4.5 种猪进口 |
4.6 种猪进口原因分析 |
4.6.1 企业进口种猪的动机和行动 |
4.6.2 进口种猪中的政府立场 |
4.7 本土猪种所面临挑战 |
4.8 引种、疾病和机会主义之间关系 |
4.9 小结 |
第五章 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案例研究 |
5.1 引言 |
5.2 资中县情况介绍 |
5.3 资中生猪养殖生产阶段 |
5.3.1 生猪的养殖规模 |
5.3.2 生猪品种 |
5.3.3 生猪饲养模式 |
5.3.4 家庭副业养殖 |
5.3.5 小规模养殖模式 |
5.3.6 小规模养猪案例 |
5.3.7 规模养殖模式 |
5.3.8 大规模养殖模式 |
5.3.9 大规模养猪案例 |
5.4 资中县生猪流通阶段 |
5.4.1 活猪流通渠道 |
5.4.2 活猪流通成本 |
5.4.3 流通阶段的食品安全问题 |
5.5. 生猪屠宰阶段 |
5.5.1 乡镇屠宰点 |
5.5.2 屠宰厂 |
5.5.3 屠宰厂的采购模式 |
5.5.4 食品安全 |
5.6. 上游饲料产业 |
5.6.1 加工饲料的配方 |
5.6.2 加工饲料的流通模式 |
5.6.3 饲料的价值增值过程 |
5.6.4 加工饲料的食品安全 |
5.7 小结 |
第六章 猪价与机会主义 |
6.1 生猪价格波动 |
6.2 生猪价格波动原因探索 |
6.3. 政策性猪肉价格波动 |
6.4 生猪疾病与猪肉价格波动 |
6.5 市场风险与道德风险 |
6.6 小结 |
第七章 生猪食品安全治理结构研究 |
7.1 宏观治理结构 |
7.1.1 威廉姆森理论 |
7.1.2 生猪供应链 |
7.1.3 生猪供应链机会主义宏观治理 |
7.2 微观治理结构 |
7.2.1 可追溯体系的意义 |
7.2.2 生猪养殖阶段 |
7.2.3 农户合同与代码 |
7.2.4 填写饲养记录 |
7.2.5 生猪出栏 |
7.2.6 生猪屠宰 |
7.2.7 猪肉零售阶段 |
7.2.8 微观治理的问题 |
7.3 生猪政策治理研究 |
7.3.1 计划经济生猪政策 |
7.3.2 改革开放生猪政策 |
7.3.3 养猪与农业和生态环境 |
7.3.4 猪肉质量安全政策 |
7.3.5 小结 |
第八章 现代零售企业对猪肉供应链治理作用的实证研究 |
8.1 猪肉供应链上机会主义的防范 |
8.2 我国连锁超市的发展和农超对接的实施 |
8.3 大型连锁超市防范机会主义的实证分析 |
8.3.1 结构方程模型 |
8.3.2 提出理论假说和设计基本路径 |
8.3.3 数据获得 |
8.3.4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与检验 |
8.3.5 模型解释 |
第九章 结论 |
9.1 本文结论 |
9.2 建议 |
9.2.1 加快优良品种培育 |
9.2.2 完善饲养管理组织体系 |
9.2.3 进一步优化猪肉供应链和引进可追溯体系 |
9.2.4 完善供应链内部利益分配机制 |
9.2.5 规范兽药生产和使用行为 |
9.2.6 依法规范生猪饲养行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生猪定点屠宰厂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检疫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宰前检疫 |
1.1 感官检查 |
1.2 体温检查 |
2 病理剖检 (见表1) |
3 实验室检查 |
4 处理 |
4.1 摘除病变淋巴结 |
5 小结与讨论 |
(7)南宁地区养猪业福利问题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畜禽福利概述 |
1.1 动物福利的来由与演化 |
1.2 畜禽福利的概念及其含义 |
1.3 国内外动物福利的发展现状 |
1.4 动物福利的相关法规 |
1.5 研究畜禽福利的意义 |
1.6 动物福利提出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
2. 猪的福利概述 |
2.1 猪只的基本福利 |
2.2 生产管理措施对猪的福利的影响 |
2.3 猪的屠宰福利问题 |
第一章 南宁地区养猪业猪的福利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1. 南宁地区猪的饲养环境福利问题 |
1.1 猪只饲养密度过高 |
1.2 猪舍环境过于单调 |
1.3 猪舍地板设计不合理 |
1.4 猪舍小气候环境稳定性差 |
1.5 饲养环境问题降低了猪肉质量和安全 |
1.6 其他福利问题 |
2. 猪各生长与生产阶段的福利问题 |
2.1 仔猪的福利问题 |
2.2 生产育肥猪的福利问题 |
2.3 繁殖母猪的福利问题 |
2.4 公猪的福利问题 |
3. 猪的运输和屠宰福利问题 |
3.1 猪的运输福利问题 |
3.2 屠宰前福利问题 |
第二章 南宁地区养猪业猪的福利发展的对策思考 |
1. 加强猪的环境福利 |
1.1 饲养环境的福利 |
1.2 制定合理的饲养密度 |
1.3 利用先进设备,增强环境调控能力 |
1.4 设置福利性设施,增加环境富集度 |
1.5 改善地板状况,提高地板舒适度 |
1.6 改进养殖工艺,改进栏舍设计 |
1.7 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 |
1.8 加强疫病监测防控 |
1.9 加强饲养管理 |
2. 加强对猪各生长与生产阶段的饲养管理 |
2.1 仔猪 |
2.2 育肥猪 |
2.3 母猪 |
2.4 公猪 |
3. 保证生猪在运输和屠宰时的福利 |
3.1 生猪在运输时的福利 |
3.2 生猪在屠宰前的福利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青海省农区养猪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养猪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
1.1 发展现状 |
1.2 主要特点 |
2 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
2.1 发展的有利条件 |
2.1.1 气候条件: |
2.1.2 区位优势: |
2.1.3 饲料资源: |
2.1.4 猪品种资源: |
2.1.5 政策导向: |
2.2 发展养猪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
2.2.1 规模化养殖场 (户) 少, 散养农户占主体: |
2.2.2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 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 |
2.2.3 疫病形势严峻, 防控难度大: |
2.2.4 养猪成本高, 养殖效益较低: |
2.2.5 养殖人员技术水平与发展现代养猪业不相适应: |
2.2.6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 |
2.2.7 投入不足: |
3 加快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
3.1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 |
3.2 切实加强对生猪生产的领导 |
3.3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
3.4 转变养殖方式, 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 |
3.5 加强养猪技术培训, 提高科技含量 |
3.6 加强防疫保健, 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 |
3.7 切实增加投入,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3.8 积极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 |
(9)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猪肉质量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范围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范围 |
1.2.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2.4 技术路线图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资料的来源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及其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1 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相关研究 |
2.1.2 产业链管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相关研究 |
2.2 食品安全理论及其国内外研究动态 |
2.2.1 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2 基于质量安全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
2.2.3 基于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
2.2.4 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行为及其效率的相关研究 |
2.3 猪肉产业链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 |
2.3.1 猪肉产业及其产业链管理的相关研究 |
2.3.2 猪肉产业链管理与安全供给的相关研究 |
2.3.3 猪肉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
2.4 相关研究的趋势及对本文的启示 |
第三章 我国猪肉产业现状分析——基于产业链的视角 |
3.1 我国猪肉产业的基本情况 |
3.2 猪肉产业链及其主要环节 |
3.2.1 我国典型的猪肉产业链模式 |
3.2.2 猪肉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及其主体 |
3.2.3 猪肉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及其相关主体 |
3.3 育种环节的产业状况 |
3.3.1 种猪市场的现状分析 |
3.3.2 生猪产业育种目标的转变 |
3.3.3 生猪产业的育种结构及其发展 |
3.4 生猪养殖环节的产业状况 |
3.4.1 生猪养殖的主要模式 |
3.4.2 生猪养殖的主要区域 |
3.5 猪肉屠宰与加工环节的产业状况 |
3.5.1 猪肉屠宰与加工行业的发展 |
3.5.2 猪肉屠宰与加工行业的结构分析 |
3.6 猪肉流通与销售环节的产业状况 |
3.6.1 主要的流通渠道及其特征 |
3.6.2 销售市场细分及其特征 |
3.7 猪肉消费环节的产业状况 |
3.7.1 我国的猪肉消费水平 |
3.7.2 猪肉消费的产品结构 |
第四章 我国猪肉产业链的质量安全管理 |
4.1 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内涵、目标及其特征 |
4.1.1 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内涵与目标 |
4.1.2 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的特征 |
4.2 我国猪肉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
4.2.1 猪肉产业链质量安全的政府监管体制 |
4.2.2 猪肉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国家法规 |
4.2.3 猪肉产业链的质量标准体系 |
4.3 我国猪肉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
4.3.1 产业链各环节对质量安全法规、标准的执行情况 |
4.3.2 产业链各环节质量安全信息的交换与利用 |
第五章 养殖户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分析 |
5.1 我国生猪养殖环节疫病防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5.2 养殖户疫病防治行为与认知的描述性分析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养殖户疫病防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3.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5.3.3 模型估计结果 |
5.3.4 计量结果讨论 |
5.3.5 实证小结 |
5.4 加强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
第六章 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分析 |
6.1 屠宰加工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
6.1.1 我国屠宰加工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6.1.2 屠宰加工企业的管理措施对猪肉质量安全的影响 |
6.1.3 屠宰加工企业对产业链管理的促进作用 |
6.2 屠宰加工企业对猪肉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 |
6.2.1 屠宰加工企业对上游养殖环节生猪质量安全的保障 |
6.2.2 屠宰加工企业对自身环节猪肉质量安全的保障 |
6.2.3 屠宰加工企业对流通销售环节猪肉质量安全的保障 |
6.3 屠宰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以HACCP体系为例 |
6.3.1 HACCP体系概述 |
6.3.2 实施HACCP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和措施 |
6.3.3 HACCP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在屠宰加工企业的应用与实施 |
第七章 流通与销售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分析 |
7.1 流通与销售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
7.1.1 我国猪肉流通与销售体系现状及其特征 |
7.1.2 主要流通与销售渠道的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7.2 流通与销售环节的冷链管理效应分析 |
7.2.1 冷链的概念及其组成环节 |
7.2.2 冷链管理对猪肉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 |
7.2.3 我国猪肉产业发展冷链的制约因素 |
7.3 流通与销售环节的信息追溯管理效应分析 |
7.3.1 信息追溯对猪肉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 |
7.3.2 流通与销售环节信息追溯体系的整体设计 |
7.3.3 案例分析——上海猪肉流通安全信息追溯体系 |
第八章 基于质量安全的消费者需求行为分析——以有机猪肉为例 |
8.1 调研载体的选择 |
8.2 数据来源与问卷方案设计 |
8.3 消费者对有机猪肉认知与消费意愿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8.3.1 消费者个体特征描述 |
8.3.2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风险的感知 |
8.3.3 消费者对有机猪肉的实际认知与评价 |
8.3.4 信息强化后消费者对有机猪肉品质的信任水平 |
8.3.5 信息强化后消费者支付意愿统计 |
8.4 消费者对有机猪肉消费意愿的实证分析 |
8.4.1 模型与方法选择 |
8.4.2 变量选择与说明 |
8.4.3 模型估计结果 |
8.4.4 消费者对有机猪肉平均支付意愿 |
8.4.5 影响消费者对有机猪肉消费意愿的因素分析 |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养殖户疫病防治行为和防治意愿调查问卷 |
附录2:有机猪肉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与发表的论文 |
(10)福建峰光猪场健康养殖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建阳市养猪业发展现状 |
1.1.2 健康养殖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健康养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健康养殖现状 |
1.2.2 国内健康养殖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峰光猪场养殖现状调查 |
2.1 场址选择 |
2.1.1 地形地势 |
2.1.2 水源水质 |
2.1.3 社会条件 |
2.2 场地规划与建筑物布局 |
2.2.1 场地规划 |
2.2.2 建筑物布局 |
2.3 猪舍建筑 |
2.3.1 猪舍型式 |
2.3.2 猪舍基本结构 |
2.3.3 各类猪舍和栏圈的数量 |
2.4 猪舍设备 |
2.4.1 猪舍与圈栏 |
2.4.2 漏缝地板 |
2.4.3 饮水器与饲喂设备 |
2.4.4 保温、通风降温、清洁设备 |
2.5 引种与自繁自养 |
2.5.1 引种 |
2.5.2 自繁自养 |
2.6 饲料品质 |
2.6.1 饲料来源 |
2.6.2 饲料品质控制 |
2.7 人员管理 |
2.7.1 员工的健康和卫生消毒制度 |
2.7.2 员工的配置与管理 |
2.8 疫病防控 |
2.8.1 卫生消毒制度 |
2.8.2 预防与保健用药制度 |
2.8.3 免疫程序的制定 |
2.8.4 病畜的隔离治疗与死畜的无害化处理 |
2.9 猪舍外环境控制 |
第三章 峰光猪场健康养殖因子分析与改进处理 |
3.1 场址选择分析与改进 |
3.1.1 地形地势 |
3.1.2 水源水质 |
3.1.3 社会条件 |
3.2 场地规划与布局分析与改进 |
3.2.1 场地规划 |
3.2.2 建筑物布局 |
3.3 猪舍建筑分析与改进 |
3.3.1 猪舍型式 |
3.3.2 猪舍基本结构 |
3.3.3 各类猪舍和栏圈的数量 |
3.4 猪舍设备分析与改进 |
3.4.1 猪舍与猪栏 |
3.4.2 漏缝地板 |
3.4.3 饮水器与饲喂设备 |
3.4.4 保温、通风降温、清洁设备 |
3.5 引种与自繁自养分析与改进 |
3.5.1 影响分析 |
3.5.2 种猪的适应性培训与制定引种程序 |
3.6 饲料品质分析与改进 |
3.6.1 影响分析 |
3.6.2 控制方案 |
3.7 人员管理分析与改进 |
3.7.1 影响分析 |
3.7.2 改进办法 |
3.8 疫病防控分析与改进 |
3.8.1 影响分析 |
3.8.2 改进办法 |
3.9 环境控制分析与改进 |
3.9.1 废水 |
3.9.2 固体废弃物 |
3.9.3 大气环境 |
3.9.4 噪声 |
3.9.5 蚊蝇 |
第四章 峰光猪场健康养殖技术改进的结果与分析 |
4.1 提高了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
4.2 提高了环境效益 |
4.3 提高了猪肉品质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生猪定点屠宰厂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检疫与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动物福利的中国猪业发展史[J]. 伍佰鑫,傅胜才,彭英林,江为民,李继仁. 中国猪业, 2018(01)
- [2]生猪屠宰管理与屠宰检疫关键环节的处理[D]. 戴晓平.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3]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与防控[J]. 赵松,喻正军,陈基萍,潘汉世,陆榜,翟志勇. 猪业科学, 2014(06)
- [4]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李凤霞,蔡莹丽. 兽医导刊, 2014(S1)
- [5]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D]. 孙洪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6]生猪定点屠宰厂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检疫与处理[J]. 陈庆勋,孙凌志,王悦. 中国动物检疫, 2004(01)
- [7]南宁地区养猪业福利问题的调查研究[D]. 莫乃国. 广西大学, 2011(06)
- [8]青海省农区养猪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叶培麟,舒乃萍. 草业与畜牧, 2009(08)
- [9]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猪肉质量安全管理研究[D]. 刘军弟.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10]福建峰光猪场健康养殖技术探讨[D]. 刘育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