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白氏文昌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昌鱼,基因,免疫,蛋白,日本,先天,激酶。
白氏文昌鱼论文文献综述
吕彩云[1](2018)在《白氏文昌鱼COMMD基因家族的克隆与免疫功能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COMMD蛋白是近年来被发现的一类蛋白家族,在多细胞生物中广泛存在。COMMD蛋白家族包括COMMD1~10十个成员,对COMMD蛋白序列的分析表明,COMMD蛋白包含200个左右氨基酸残基,所有蛋白成员的羧基末端都具有一个由70-85个氨基酸组成的高度保守的COMM结构域,在蛋白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时发挥界面的作用。COMMD蛋白是一个多效性因子,参与多种细胞生理反应,包括铜代谢、纳转运、核因子κB(NF-κB)的调控以及细胞周期进程的调节。NF-κB在免疫反应中起开关作用,既能被上调有助于机体抵抗外部病原体的入侵,又能被下调防止过度免疫对机体造成损伤。最近研究发现,COMMD蛋白家族成员可能在核内参与防止NF-κB的过度活化,避免对机体造成损伤的调控,进而参与免疫调节。文昌鱼在进化地位上处于从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物种,在结构和发育上都可以作为脊椎动物祖先的模型,是研究动物学免疫和进化的重要模式生物。为了进一步研究COMMD家族基因的功能和进化,本论文以文昌鱼COMMD家族基因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克隆、实时定量PCR、生物信息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该家族成员的功能及进化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的研究结果:(1)采用RT-PCR和RACE-PCR技术克隆得到白氏文昌鱼COMMD家族基因全长序列(AmphiCOMMDs)。对文昌鱼AmphiCOMMDs序列分析显示,AmphiCOMMD家族蛋白大约由2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羧基端均包含由70-85个氨基酸构成的保守的COMM结构域,而各成员在氨基末端差异较大。对COMMD家族的基因组结构及相位分析显示COMMD3和COAMMD8在脊索动物中是保守的,而COAMMD1,2,4,7,9则只在脊椎动物中保守。此外,COMMD5和COMMD6只在文昌鱼和斑马鱼中保守。总体上来说COMMD家族基因结构及相位的变化是多样的。与尾索动物海鞘相比,文昌鱼COMMD家族的基因结构更接近于脊椎动物。(2)为了探索COMMD家族的起源与进化,采用贝叶斯法对白氏文昌鱼及处于不同进化地位的代表性物种的COMMD蛋白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文昌鱼COMMD家族的十个成员分别聚集到各自的亚家族。在各亚簇中白氏文昌鱼AmphiCOMMDs基因处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与姐妹物种海鞘相比,白氏文昌鱼与脊椎动物的关系极为接近,这与基因结构及相位分析的结果一致,果蝇则位于每个亚家族簇的底部。保守的基序分析显示所有的十个COMMD家族成员均包含保守基序1和2,基序7只存在于COMMD3,4,5,7,10中,基序11则只存在于COMMD4,5,7,10中。其它的基序特异的存在于不同的亚家族中,特异基序的存在可能与蛋白功能的分化等有关。选择压力分析显示,在进化过程中COMMD家族成员受到较强的选择压力,但也存在一些正选择位点,为COMMD家族成员结构和功能的多样化提供了保证,我们的研究结果为更好地理解COMMD家族基因的功能和进化提供了重要线索。(3)为研究白氏文昌鱼AmphiCOMMDs基因的抗菌功能,我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mphiCOMMDs基因在不同组织内(鳃、肝盲囊、肠、肌肉、脊索)以及LPS注射后的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除AmphiCOMMD3和AmphiCOMMD5之外,AmphiCOMMDs基因在五种组织中的表达趋势相近,AmphiCOMMD3在肝盲囊、肠和脊索叁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高,AmphiCOMMD5在肠中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LPS刺激后AmphiCOMMDs基因的表达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推测文昌鱼COMMD成员在应对外界刺激时可能参与了 NF-κB通路的调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8)
瞿青[2](2017)在《白氏文昌鱼apoA-I基因的克隆、表达与抗菌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高密度脂蛋白(HDL)的重要组成蛋白,载脂蛋白ApoA-I(polipoprotein A-I)两大重要功能为:一,在胆固醇逆转运(RCT)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二,卵磷脂胆固醇酞基转移酶(LCAT)可以被有效激活。作为最原始的脊索动物中的头索动物,文昌鱼成为了探究脊椎动物如何进化与起源的典型模式生物。由于白氏文昌鱼在生物进化地位具有特殊地位,所以本研究以此实验对象,能使脊索动物ApoA-I的研究更为深入,并能进一步揭示脊椎动物免疫系统方向的进化进程。本文首次对白氏文昌鱼apoA-I基因的通过基因克隆、荧光实时定量、生物信息分析等技术进行了分析,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首次应用PCR技术获得了从白氏文昌鱼脊索中克隆了 cDNA全长。cDNA全序列有1023 bp,氨基酸编码序列340 aa。apoA-I基因编码区由六个内含子和七个外显子构成,ExPASy在线预测白氏文昌鱼的apoA-I基因的理论分子量大约为39.9 kDa,预测其理论等电点(pI)为8.77。其氨基酸序列中富含Glu(14.1%)和Lys(11.2%)。通过比对不同物种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白氏文昌鱼的apoA-I基因非常不保守保。2、揭示白氏文昌鱼apoA-I在各个组织的表达情况及经LPS,POLY(I:C)处理或细菌感染后表达量变化情况:应用RT-PCR(quantitative PCR)及RealtimePCR技术检测了白氏文昌鱼生殖腺、脊索、肝脏、鳃、肠5个组织。实验结果表明,白氏文昌鱼apoA-I基因在各检测组织中均有分布,并呈现组织特异性表达,其中生殖腺中表达量最大,其次肝脏和鳃的表达量较生殖腺表达量低,apoA-I基因在肠中的表达量最低。在LPS(Lipopolysaccharides)、大肠杆菌和POLY(I:C)(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感染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LPS和POLY(I:C)两组处理的白氏文昌鱼中的apoA-I mRNA表达量显着上升。该结果说明apoA-I可能参与到免疫应激反应中,并在文昌鱼的先天防御免疫系统中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3、成功构建了白氏文昌鱼真核细胞分泌型表达ApoA-I的载体pCDNA6-BSA-apoA-I。另外还构建了适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His-ApoA-I融合蛋白的表达质粒(pET-28a-apoA-I),并摸索出最适表达条件,得以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成功表达,经Ni-NTA琼脂糖凝胶纯化后,纯化蛋白经SDS-PAGE电泳检测的目的蛋白条带与理论值相符。经过免疫印迹验证该蛋白含有HIS标记,即为目的蛋白。4、以大肠杆菌,芽孢杆菌,7A弧菌为实验对象,将纯化的His-ApoA-I融合蛋白按不同浓度加到各菌液中,实时监测3种菌OD600的光密度吸收值,结果显示,ApoA-I蛋白对7A弧菌的生长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对大肠杆菌和芽孢杆菌的生长似乎不具影响。(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6-01)
尹登花[3](2016)在《白氏文昌鱼TAB1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与免疫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s)作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家族,可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TGF-β激活激酶-1(TAK1),也称为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激酶7(MAP3K7),最初是作为MAPK家族中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被发现的。TAK1通过介导激活核因子κB (NF-κB)、c-Jun氮末端激酶(JNK)和p38通路来应对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和toll样受体的刺激。TAB1(也就是TAK1结合蛋白)是蛋白激酶TAK1的一个调节亚基,并且可以特异性的作用于TAK1氮末端从而直接诱导TAK1激酶活性。文昌鱼在进化过程中作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物种,位于脊索动物的底端,是研究脊椎动物免疫进化的重要材料。为了进一步的研究TAB1基因的功能和进化,本论文首次克隆了白氏文昌鱼的TAB1基因,对该基因序列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且采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出了白氏文昌鱼TAB1蛋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AB1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实验结果如下:(1)采用RT-PCR和RACE-PCR技术克隆得到白氏文昌鱼TAB1基因全长序列。TABl基因全长为2281bp,其中ORF序列长度为1659bp,可编码533个氨基酸,5’非翻译区长度为89bp,3’非翻译区长度为533bp。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了PET32a-TAB1表达载体,通过原核表达实验,IPTG低温诱导6h后成功表达出大小为62KDa的特异性蛋白,进一步利用Anti-His tag抗体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初步验证该特异蛋白就是重组表达的TAB1蛋白。(2)白氏文昌鱼TAB1基因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文昌鱼TAB1蛋白序列与其它物种之间相似性高;文昌鱼TAB1基因组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组成;文昌鱼TAB1基因序列含有一个特异的PP2Cc结构域;与另外20个物种的TAB1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白氏文昌鱼TAB1位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且白氏文昌鱼TAB1基因属于TAB1基因家族。(3)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文昌鱼TAB1基因在鳃、肝盲囊、肠、肌肉、脊索和性腺等6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情况,结果表明文昌鱼TAB1基因在各个组织中都有表达,且TAB1基因在性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肝盲囊、肌肉和脊索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在鳃和肠中的表达量最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AB1基因在LPS刺激后不同时间点(2h,4h,6h,8h,10h,12h,24h和48h)的表达量情况。结果表明文昌鱼TAB1基因在6h时的相对表达量出现差异(P<0.05)。本论文首次在白氏文昌鱼中克隆研究TAB1基因,为文昌鱼的先天免疫研究提供新的信息,并为TAB1基因家族的进化研究提供有意义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4-20)
冯俊[4](2016)在《白氏文昌鱼肌动蛋白基因家族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肌动蛋白基因家族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细胞骨架蛋白,它们在生物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比如细胞形状的维持、细胞分裂、细胞迁移以及肌肉收缩等等。然而,目前对于肌动蛋白基因家族在白氏文昌鱼中的研究尚且不多。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该基因家族在白氏文昌鱼中的分布以及表达情况,研究发现在白氏文昌鱼中存在33个肌动蛋白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进一步显示,这些基因在进化过程中通过串联重复发生了倍增。此外,通过研究基因的EST数据发现两种文昌鱼(白氏文昌鱼和佛罗里达文昌鱼)中的肌动蛋白基因发生了功能分化。研究结果揭示了肌动蛋白基因的进化以及它们在脊索动物发育中功能角色的演变。(本文来源于《科学教育与博物馆》期刊2016年01期)
周璐,陈孝男,开钧,严辉,马飞[5](2015)在《白氏文昌鱼IKK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文昌鱼是脊索动物中的基底生物,是研究脊椎动物形态、发育以及免疫系统的起源与进化的重要模式生物。随着比较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以及佛罗里达文昌鱼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关于文昌鱼免疫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NCBI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进化分析了文昌鱼IKK基因在进化中的地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28期)
朱久[6](2015)在《白氏文昌鱼Amphip38基因克隆及免疫功能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丝裂酶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s)级联反应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传导系统之一。p38MAPKs是MAPK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被认为是细胞众多信号转导通路的中转站。MAPK的激活需要双位点磷酸化,p38亚家族的所有成员都具有“T-G-Y”双位点磷酸化模块。通过上游的MKK3和MKK6磷酸化TGY模块而激活p38蛋白。磷酸化的P38再激活一些转录因子和其他的蛋白酶后可导致许多生物学效应的发生,参与细胞存活、分化和凋亡等过程,在炎症、应激反应中也有重要作用。文昌鱼是脊索动物中的基底生物,是研究无脊椎动物过渡到脊椎动物的模式动物,文昌鱼在生物进化中的特殊地位,能够为研究脊椎动物p38MAPKs信号通路以及免疫系统的进化提供关键的证据。本论文以白氏文昌鱼p38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克隆、实时定量PCR、免疫印迹、生物信息分析等技术手段得到以下的研究结果:(1)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白氏文昌鱼p38基因全长,命名为Amphip38。其cDNA序列全长为1329bp,其中5’UTR为88bp,3'UTR为131bp,ORF长为1110bp。Amphip38的ORF编码了369个氨基酸,包含一个高度保守的ST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构域。预测蛋白分子量为42 kDa,等电点为5.52。(2) 通过蛋白序列的同源性分析,Amphip38与其他物种的p38蛋白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80.5%-84%)和一致性(67.2%-72.5%)。Amphip38与脊椎动物鲈鱼(Dicentrarchus labrax)的Mapkl4有最高一致性为72.5%。由此可以确认Amphip38是脊椎动物p38的同源基因。(3) 同源性分析可见p38蛋白在动物中较保守,通过p38蛋白一级结构氨基酸序列的分析,在p38蛋白中STK结构域是非常保守的。TGY模块、CD模块,ATP结合环(ATP binding loop)、ED位点、底物结合位点(substrate binding site),这些保守的位点对p38蛋白行使功能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进一步预测了p38蛋白的叁级结构,发现Amphip38与其他物种的p38蛋白结构非常相似,呈马鞍形状,蛋白表面有一个重要的凹槽,凹槽中有p38蛋白重要的结构-“磷酸化唇”,TGY motif就在这个区域,是p38的激活位点。Docking site, CD site, ED site在Amphip38蛋白空间结构中都位于蛋白叁维结构表面,这可能与p38蛋白与底物的结合有关。(4) 将白氏文昌鱼Amphip38蛋白和其他物种p38蛋白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白氏文昌鱼Amphip38基因的进化地位位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与脊椎动物更为亲近。另外,p38家族在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重复或分化,导致生成了四个亚型(p38α、p38β、 p38γ和p38δ)。(5)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Amphip38在五个组织中都广泛表达,但表达量有差异:Amphip38在脊索与肌肉中表达量丰富,在肝盲囊表达量适中,在肠与鳃中较低。在脊索和肌肉中的高表达量可能与p38的组织特异性功能有关,在肌肉和脊索中可能主要参与细胞的增值、分化的调控,由于肝盲囊是脊椎动物肝脏的前体组织,在肝盲囊中较高的表达可能与文昌鱼的免疫炎症反应有关。(6)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PS刺激后在不同时间点(2 h,4 h,6 h,8 h,12 h,24 h)文昌鱼Amphip38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在4h和6h出现了显着升高,并且在6h上升到最高。此变化初步证明了白氏文昌鱼Amphip38基因参与先天免疫应答。(7) 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LPS注射后0.5h和lh,p38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多,而在注射后的3h和6h下降。在蛋白水平上进一步证实了Amphip38蛋白与哺乳动物p38蛋白有相同的功能机制,通过磷酸化激活参与文昌鱼的先天免疫应答。总之,我们首次克隆了Amphip38基因并研究分析了Amphip38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我们的结果表明,Amphip38在白氏文昌鱼中参与先天免疫应激反应的调节。Amphip38基因是脊椎动物的祖先基因。我们当前的研究可为先天免疫机制的研究以及p38家族的进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5-05-14)
胡闽[7](2013)在《厦门海域白氏文昌鱼和日本文昌鱼的生殖周期》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昌鱼属于头索动物亚门,是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一个过渡类型,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文昌鱼广泛分布于全世界,中国厦门、青岛等沿海地区都有分布,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从事文昌鱼的繁殖生物学研究可为文昌鱼的模式化研究及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由于此前一直把厦门海域的文昌鱼都认为是白氏文昌鱼,因而关于厦门海域文昌鱼繁殖周期的报道各不相同,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厦门海域的文昌鱼有2种即白氏文昌鱼和日本文昌鱼,本研究主要针对厦门海域两种文昌鱼性腺的周年变化进行研究。此外还比较白氏文昌鱼、日本文昌鱼及佛罗里达文昌鱼的几种同工酶酶谱。通过对性腺的形态和组织学观察,将文昌鱼性腺发育周期变化过程分为未发育期、第Ⅰ、Ⅱ、Ⅲ、Ⅳ、Ⅴ期以及产后时期等7个时期。在海域环境下,白氏文昌鱼的性腺4月中下旬开始发育,6月发育成熟并于6月下旬出现第一次产卵高峰,之后性腺继续发育,在9月份再出现第二次产卵高峰,可见白氏文昌鱼一年有2个间隔期较短的繁殖高峰,10月份繁殖季节结束,性腺逐渐萎缩退化。日本文昌鱼一年有两个明显的繁殖季节,第一个季节性腺于11月中下旬开始发育,冬季期间发育比较缓慢,于次年4月份成熟,并出现第一次产卵高峰期,产后性腺萎缩退化,至6月份性腺再次发育,9月份出现第二次产卵高峰,产卵期可以延伸至10月初。可见从7月至9月,厦门海域白氏文昌鱼和日本文昌鱼的繁殖季节有重迭。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不连续凝胶电泳的方法对白氏文昌鱼、日本文昌鱼和佛罗里达文昌鱼的5种同工酶(MDH、SOD、EST、α-AMY、ADH)表型进行了比较,发现叁种文昌鱼同工酶的酶带条数、染色强度及相对迁移率等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1)
周璐[8](2013)在《白氏文昌鱼IKK基因的克隆及其免疫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证据表明文昌鱼是脊索动物中的基底生物,是研究脊椎动物形态、发育以及免疫系统的起源与进化的重要模式生物。随着比较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以及佛罗里达文昌鱼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关于文昌鱼免疫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本研究在文昌鱼EST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初步研究了文昌鱼IKK基因在LPS刺激后的免疫应答方面的机制,同时结合进化分析了文昌鱼IKK基因在进化中的地位,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RACE对白氏文昌鱼的AmphiIKK基因进行克隆,结果表明AmphiIKK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3087bp,其中ORF包含2334bp,预计编码777aa,5'UTR包含164bp,3'UTR包含589bp。(2)经过初步分析表明,AmphiIKK的理论分子量为89.3kDa,等电点为6.26;AmphiIKK与之前发现的IKK蛋白之间存在着43.8%-64.0%的相似性,23.6%-43.3%的一致性。AmphiIKK蛋白具有哺乳动物IKK蛋白一样,具有一个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构域,在这个结构域中,含有一个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化位点和一个保守的MAPKK活化茎环。与人类的IKα和IKKβ比较,文昌鱼IKK蛋白同样具有一个潜在的HLH基序,一个LZ结构,和NBD结构。AmphiIKK蛋白的空间叁级结构与其他7个物种的IKK蛋白均相同,均折迭成“手枪”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AmphiIKK间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和合浦珠母贝、太平洋牡蛎等无脊椎动物更为接近。(3)实时定量检测表明IKK基因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均表达,其中在肌肉、鳃和脊索中表达最为丰富。在LPS刺激后,AmphiIKK在6h有1.46倍的表达量,在8h时有1.80倍的表达量,在12h后趋于平常,表明在外源LPS刺激后文昌鱼IKK基因表现出上调趋势。(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3-04-30)
高迎秋[9](2013)在《白氏文昌鱼COMMD4基因克隆及免疫功能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COMMD蛋白是最近发现的一类蛋白家族,因其羧基末端具有高度保守的由70-85个氨基酸构成的独特的结构域—-COMM结构域(copper metabolism gene MURR1domain)而命名。目前,COMMD蛋白家族有十个成员,即COMMD1-COMMD10,这十个成员皆存在COMM结构域,有研究表明,此结构域可以结合其他因子如Cul2等,并且似乎在抑制NF-κB方面起关键作用。目前,除了COMMD1外,其他COMMD蛋白的特征及其功能了解的都较少。文昌鱼属于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过渡物种,一直被认为是研究脊椎动物起源和进化的模式生物。随着弗罗里达文昌鱼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关于文昌鱼的免疫研究将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中,我们在白氏文昌鱼中克隆得到了具有完整编码框的自氏文昌鱼COMMD4基因,其全长1008bp,是由一个含有603个核苷酸的开放阅读框(ORF)、一个11个核苷酸的5’UTR和一个含有多聚腺苷酸信号(AATAAA)的394个核苷酸的3’UTR组成,其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由20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其羧基端含有该家族特有的典型COMM结构域(第130-198位残基),预测其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22kDa,其理论等电点(pI)为5.81。白氏文昌鱼COMMD4蛋白与已经实验验证的其他物种COMMD4蛋白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分别为38.8%-64.0%,55.5%-82.5%。利用白氏文昌鱼COMMD4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典型物种的COMMD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发生树分析发现,白氏文昌鱼COMMD4蛋白与其他物种的COMMD4蛋白聚为一簇,而与其他COMMD蛋白明显分开。而白氏文昌鱼COMMD4蛋白与其他物种COMMD4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表明,白氏文昌鱼COMMD4蛋白处于脊索动物的最底部,这与经典分类法相一致。文昌鱼COMMD4基因的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在其基因组序列中只有一个外显子,这和海鞘的COMMD4基因相同,但与海胆、果蝇和其他脊椎动物不同,在海胆和脊椎动物中,内含子的增加和保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功能有关,但并不清楚在海鞘和文昌鱼中的COMMD4基因的6个内含子缺失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后移还是因为同源重组。在八个物种中的10个COMMD蛋白家族成员的保守性分析表明,不同物种含有不同的COMMD蛋白家族成员。其中,脊椎动物均含有十个COMMD蛋白家族成员,而文昌鱼缺少COMMD1蛋白,这表明文昌鱼可能存在着COMMD1基因的二次丢失,并且这些基因的缺失可能是由不完整的基因组组装引起的。白氏文昌鱼COMMD4基因的mRNA在五个组织中均表达,但性腺内表达量最高;白氏文昌鱼COMMD4基因]mRNA的表达受LPS的刺激,其表达情况为先增加后减少(分别在6h和12h时达到最高值和最低值),然后在48h后恢复。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在白氏文昌鱼中证实了COMMD4基因的存在,并为COMMD蛋白家族的先天免疫及进化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3-03-30)
胡闽,雷雨,杨凤香,张秋金[10](2013)在《白氏文昌鱼和日本文昌鱼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两种文昌鱼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分别占鲜质量的81.35%、13.31%、0.82%和2.13%;而日本文昌鱼(B.japonicum)的分别占82.65%、12.76%、0.56%和1.98%.白氏文昌鱼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分别占干质量的58.91%、20.71%和26.20%,而日本文昌鱼的分别占64.20%、22.62%和28.16%.根据氨基酸评分(AAS)或化学评分(CS),白氏文昌鱼和日本文昌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60.34和64.78.白氏文昌鱼和日本文昌鱼饱和脂肪酸分别占总脂肪酸质量的26.0%和31.9%,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47.20%和46.8%,其中ω-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它们都是营养价值较高、味道鲜美的海产品.(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白氏文昌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高密度脂蛋白(HDL)的重要组成蛋白,载脂蛋白ApoA-I(polipoprotein A-I)两大重要功能为:一,在胆固醇逆转运(RCT)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二,卵磷脂胆固醇酞基转移酶(LCAT)可以被有效激活。作为最原始的脊索动物中的头索动物,文昌鱼成为了探究脊椎动物如何进化与起源的典型模式生物。由于白氏文昌鱼在生物进化地位具有特殊地位,所以本研究以此实验对象,能使脊索动物ApoA-I的研究更为深入,并能进一步揭示脊椎动物免疫系统方向的进化进程。本文首次对白氏文昌鱼apoA-I基因的通过基因克隆、荧光实时定量、生物信息分析等技术进行了分析,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首次应用PCR技术获得了从白氏文昌鱼脊索中克隆了 cDNA全长。cDNA全序列有1023 bp,氨基酸编码序列340 aa。apoA-I基因编码区由六个内含子和七个外显子构成,ExPASy在线预测白氏文昌鱼的apoA-I基因的理论分子量大约为39.9 kDa,预测其理论等电点(pI)为8.77。其氨基酸序列中富含Glu(14.1%)和Lys(11.2%)。通过比对不同物种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白氏文昌鱼的apoA-I基因非常不保守保。2、揭示白氏文昌鱼apoA-I在各个组织的表达情况及经LPS,POLY(I:C)处理或细菌感染后表达量变化情况:应用RT-PCR(quantitative PCR)及RealtimePCR技术检测了白氏文昌鱼生殖腺、脊索、肝脏、鳃、肠5个组织。实验结果表明,白氏文昌鱼apoA-I基因在各检测组织中均有分布,并呈现组织特异性表达,其中生殖腺中表达量最大,其次肝脏和鳃的表达量较生殖腺表达量低,apoA-I基因在肠中的表达量最低。在LPS(Lipopolysaccharides)、大肠杆菌和POLY(I:C)(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感染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LPS和POLY(I:C)两组处理的白氏文昌鱼中的apoA-I mRNA表达量显着上升。该结果说明apoA-I可能参与到免疫应激反应中,并在文昌鱼的先天防御免疫系统中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3、成功构建了白氏文昌鱼真核细胞分泌型表达ApoA-I的载体pCDNA6-BSA-apoA-I。另外还构建了适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His-ApoA-I融合蛋白的表达质粒(pET-28a-apoA-I),并摸索出最适表达条件,得以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成功表达,经Ni-NTA琼脂糖凝胶纯化后,纯化蛋白经SDS-PAGE电泳检测的目的蛋白条带与理论值相符。经过免疫印迹验证该蛋白含有HIS标记,即为目的蛋白。4、以大肠杆菌,芽孢杆菌,7A弧菌为实验对象,将纯化的His-ApoA-I融合蛋白按不同浓度加到各菌液中,实时监测3种菌OD600的光密度吸收值,结果显示,ApoA-I蛋白对7A弧菌的生长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对大肠杆菌和芽孢杆菌的生长似乎不具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氏文昌鱼论文参考文献
[1].吕彩云.白氏文昌鱼COMMD基因家族的克隆与免疫功能的初步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8
[2].瞿青.白氏文昌鱼apoA-I基因的克隆、表达与抗菌活性分析[D].厦门大学.2017
[3].尹登花.白氏文昌鱼TAB1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与免疫功能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6
[4].冯俊.白氏文昌鱼肌动蛋白基因家族研究(英文)[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6
[5].周璐,陈孝男,开钧,严辉,马飞.白氏文昌鱼IKK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
[6].朱久.白氏文昌鱼Amphip38基因克隆及免疫功能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5
[7].胡闽.厦门海域白氏文昌鱼和日本文昌鱼的生殖周期[D].福建师范大学.2013
[8].周璐.白氏文昌鱼IKK基因的克隆及其免疫功能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3
[9].高迎秋.白氏文昌鱼COMMD4基因克隆及免疫功能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0].胡闽,雷雨,杨凤香,张秋金.白氏文昌鱼和日本文昌鱼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